分享

韩兴娥:以海量阅读超越一本教科书

 未来刚刚发生…… 2013-05-09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赵小雅     原文地址:韩兴娥:以海量阅读超越一本教科书  

 
 

韩兴娥,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语文教师,第一届潍坊市名师,第二届山东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从2000年开始,探索小学语文“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 

 
 

韩兴娥,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说她普通,是因为接触过她的人都认为,她看起来真的没有“名师范”,用该市教科院副院长崔秀梅的话说“就是怎么宠也宠不坏”的类型。但是,因为她坚持十几年的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却让她变得越来越不普通,甚至已经小有名气,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名师。

  一般教师成名,基本上都是以“课”成名,课上得好,或者在某个重要的赛课平台上崭露头脚,加之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扬“名”,进而被许多人知晓。韩兴娥的出名,走的却是另外的途径,她以坚持了13年之久的小学语文“海量阅读”教改实验被小学语文界熟知,可以说,她的成名是一个漫长的坚持与创造摸索的过程。用她自己的话说,“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的,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的。经过6年的积累,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便是阅读、写作及表达等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现在,也会有一些地方邀请她前去交流经验,她却说,自己不具备借班上课的本事,因为她的语文课堂与通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每当有邀请她交流的,她更多是介绍自己的教改实验情况,因为不是自己的学生,不是经过了长期课内阅读训练的,课是上不来的。

  “海量”顾名思义就是量很大的意思。一般的语文教学,阅读都是放在课外,课内只教授一本语文教材,理念稍微超前的教师,会围绕所学单元或课文引入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但是在韩兴娥的语文课上,却完全变了样,课堂上教材已经不是主角,通常被放在课外的阅读却成了课堂的主角。大量课本之外的优秀读物进入课堂,在课堂40分钟之内全班共读同一本书,读完一本换一本,课本以外的阅读占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

  从2000年起,这项实验在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鼓励下,已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完整地进行了两轮教改实验。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语文教学的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她自己的体会是,“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一年级学生平均识字量达到2000字,读过近千首儿歌,过好识字关;二、三年级重点是海量诵读、积累白话文,为口头、书面表达打下基础;到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古典诗词、历史故事、经典著作等都成为学生课上阅读的内容。

  海量阅读听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对于韩兴娥来说,却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全身心投入。要思考如何对待教材、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过拼音关、识字关,作文教学如何处理,如何练习应对考试,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面对大量的阅读内容老师如何引导与备课,等等,听起来都是不轻松的事情。经过十几年的实验与摸索,韩兴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与有效策略,就让我们从以下的对话中找寻答案吧!

    让学生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学生读得多了教学变得轻松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进行这样一项实验?实验的动机是什么?

  韩兴娥:2000年,潍坊市教育局选择了10位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实验性地试用《韵语识字》教材,我是实验教师之一。这个实验除了要教好原有的教材,还要试用《韵语识字》教材。从原来只需教一本指定的教科书,变为要教两本书,虽然开始的时候不是太适应,但在这个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但没有学得很困难,反而学得相对轻松,原因就是学生在课上读的内容比原来多,由此我发现语文课上学生读得书越多学得就越轻松。

  回想以往的教学,自己教得累,学生还经常学不会。有的学生一篇作文老师给改了10遍,写得仍然不通顺,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课文都读不熟。而第一次试用《韵语识字》实验、用两套教材教的那届学生,我从一年级带到了六年级,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已经感觉到了轻松。由此,我就开始思考和尝试让学生多读书。比如从一年级起就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玩的儿歌,一首一首地带他们读,不管认不认识儿歌里面的字,先读通再说。坚持读了一年后,发现学生许多字都会认了,于是我发现:让学生大量阅读,读得多了,字就认得多了。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变化让我意想不到,有时候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就结束教材的教学了。因为大量阅读使学生读书没有障碍,即使能力较弱的也没有问题,基本上一遍就读熟了,哪怕不听录音也会读。

  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到了中高年级,我选择的课堂共读的书都有一定难度。这时,让学生大量阅读也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读,而是先提前布置学生自己读书,然后小组讨论,往往这种讨论已经解决了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最后到课上的时候,我再组织全班讨论。我的课堂上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内容非常多,但因为学生已经提前阅读并讨论过,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好开心。

  选择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读物

  记者:大量阅读需要很多读物,那么,学生读的书是从哪里来的呢?

  韩兴娥:刚开始让学生大量阅读的时候,一本《故事选集》,学生一个星期就看完了,需要新书。可是一本书往往需要二三十元钱,你总不能老让家长买书吧!上一届学生到三年级时,我就开始到处搜集小学生读物,包括学校少先队订阅的儿童杂志、教导处订阅的阅读指南等,为了支持这项实验,学校领导提供了许多支持,也配了很多书。

  学生读的书要有选择性。低年级学生正学识字,就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书,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同时,通过阅读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的快慢是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确定的。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三年级学生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学完十几万字的故事书。一本故事书,阅读能力好的孩子可能一晚上就翻完了,像《中华上下五千年》,三本共五六十万字,第一届学生我带着他们共读了一年,而现在带的这一届学生只用3个月就读完了。

  备课就是为学生准备阅读辅导材料

  记者:作为教师,您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呢?

  韩兴娥:读书一方面要好玩,有意思,但在读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积累哪些内容,学生有时并不明白,作为教师的我就要给他们准备一些引读与练习的材料,比如摘一些重要句子做成口头填空题让他们背诵等。

  要求学生读的书,我都会提前读。我的备课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了,要读的书一般在一年前就准备好了,我一边读一边给学生准备辅导材料,我准备的题目一般都会标注出页码,方便学生查找答案。比如,带着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之前,我可能要读二三十本书,准备两到三本辅导材料,有重要知识点的填空背诵,还有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等等。为了准备这些材料,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单是准备的材料就足够编一套书。

  学生读什么书,我就学习哪方面的内容。比如学生读唐诗,我就会读一批关于唐诗方面的书。遇到我认为比较好的书,我也会给学生或者家长推荐。比如在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我推荐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样故事性强的书,学生喜欢,所以绝对会看。我也给学生安排课外阅读,都是一些好玩的、学生喜欢的书,学生都会自发去阅读。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回到学校都是要检查的,也会用星级标准进行评价。

  进行海量阅读实验,我要阅读大量材料,白天忙,晚上忙,周六日也得忙,寒暑假更得忙。因为我假期内就得提前备好下学期的课。在13年的海量阅读实验中,以我的学历和能力,阅读《论语》等经典是最困难的。从念得通到念得熟,念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查书,慢慢地,就读明白了。准备《论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买了很多书,也读了二十多本,有的精读,有些可能就是根据需要翻一翻。进行海量阅读实验,最辛苦最有价值的就是老师的海量阅读和给学生准备阅读辅导材料,也就是备课,只要这个功夫下到,学生就会在你引导下自主阅读。

  整体规划学生六年阅读内容

  记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读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是如何规划阅读内容呢?

  韩兴娥:“海量阅读”的核心词是“读”。让学生读什么,我心中会有一个大体的规划,最初从儿歌或小故事读起,理解上有难度的,读通、能诵读即可。比如一年级学生从最短的三字儿歌和简短的阅读材料读起,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读的文章也在逐渐加长篇幅。到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加入古文,从少到多慢慢加,到五、六年级课堂上读的大多是国学经典,基本都与古文相关。虽然对读书的内容有规划,但是具体书目不确定,因为有些书过两年市场上就没有了。比如,一、二年级要读千首儿歌及大量故事,三、四年级主要读唐诗宋词,现在这一届学生宋词读了二百多首,唐诗读了一百多首,有时是一边读一边讲故事、讲传记。五、六年级读的经典多一些,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上一届学生还读了整本的《论语》、《老子》,这一届学生因为课时减少,《论语》只好有选择性地读了。另外,《三十六计》、《诗经》、《孙子兵法》等也是五、六年级读的内容。

  “海量阅读”的“读”与一般的课外阅读的“读”不一样,这些阅读材料,我拿过来之后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上一届学生的实验经验,加以选择、编辑和整理,以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我没有统计过13年来一共给学生准备了多少学习材料,有时因为没有书可买,我只好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有时也会找学生和家长帮忙一起打字,然后我会再把这些内容整理与印发给学生。

  读一本书和读很多书是不一样的

  记者:经过两轮“海量阅读”教改实验,您自己有怎么样的体会与认识?

  韩兴娥:两轮实验下来,我感觉自己对语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的学科能力及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感受到了教学的真正乐趣。同时,也认识到了让学生读一本课本和读那么多书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内时间大量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数十年以来,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还是一本课本一统课堂,老师讲得非常有激情,学生互动也好,可以说是学生当堂表现好,但并没有真正积累到语文素养。我们的学生三年级开始做填空和背诵,学生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哪个句子好,应该记忆,就会无意识地积累,自学的能力很强。学生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自学,知道应该跟同学讨论什么,知道联想以前学过的类似内容进行思考,所以学生收获的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我觉得语文的本质还是多读书。对于小学生来说,精读少一些,浏览多一些。其实海量阅读也有精读,比如说给几天时间预习,然后检查,还有讨论,这跟自己拿本书躺床上浏览一遍相比已经够精的了。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将课文拿来精读、细读的程度很过分,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就觉得那种教法让师生都很痛苦。

  语文教学诵读是根本。读什么书可能更多地跟老师的爱好有关,但是一定要走一条由浅入深的路,要读高品味的好书。海量阅读对培养学生好处很多,一方面是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对学生做人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阅读经典和伟大人物传记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都有积极影响。读书也能让他们静下心来,慢慢地、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经过6年的海量阅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包括写字组词、运用句子等的能力会远远超过现行课标的要求,甚至可能超过初中学生的水平。

  当然我们也发现这种做法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学生写字速度有点慢,因为写的作业少。但我的学生根据题目写作,不用打草稿就下笔成文,这对他们以后应该只会产生好的影响。

  将基本训练贯穿于六年之中

  记者:带着学生在课堂中读书,需要大量的时间,课上的时间您是怎么挤出来的?如何达到课标要求?如何对待教材呢?

  韩兴娥:不要让学生只是在课外读书,而是在课内读。我带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的时候,会先用一段时间把教材学完,然后才带学生海量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如一年级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把教材学完,二年级学生用两三个星期学完,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个到两个星期学完教材。很多人奇怪我是如何做到的,实际上,我带学生学教材,基本上就是先通读,然后简单讨论,因为教材上的文章跟我给孩子选择的文章简单多了,不必花大量的时间。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拼音和写字的阶段,我们不到两星期就学完教材,相对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学习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相对于读教材,学生学习写字的速度较慢,一、二年级这两年时间,除了写字的基本练习,连组词都没有,这样阅读的时间就加长了。一些学生家长会有误解,认为好学生才需要读很多文章,实际上差学生更需要读文章,尤其是那些读不成句的学生。

  我采取快速教学的方式教学拼音,别的教师一节课可能就学几个拼音字母,而我则是所有字母一串教下来,并且坚持将拼音练习贯穿在后续教学中。我教学生学习拼音,并不一定让他们立刻就能会读、会写、会拼,而是先让他们跟拼音混个脸儿熟,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海量地读、海量地拼,慢慢就会了。我为一到三年级学生选择的共读书目,大多是全注音的,我班学生识字多,本来在二年级就能读不注音的读物,但为了避免学生瞎猜读音,也为了多给学生练习拼读的机会,我尽量选择注音读物。四年级以后,共读的书大多不注音了,但我给学生编排的学习材料还把易读错的字注上音,尤其是多音字,我会反复注音。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拼音教学贯穿始终,我带出来的学生在发音上,包括多音字读音上的正确率很高。教学识字也是用同样的思路,每篇课文中的字,我不会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必须当堂学会,因为在不断地学习和阅读中,那些生字会经常复现,学生会和这些生字混熟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训练和强化的过程。

  要改变先从观念改起

  记者:如果一般的老师和学校也想推行这样的实验,您有一些怎样的建议?

  韩兴娥:推行海量阅读的前提是要转变观念,把教学生读课本变成教学生读书就行了。旧观念一旦改变了,要做到这些很容易。本着为学生成长去考虑,可以先试着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我这13年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的问题、改正自己的问题、不断摸索的过程。学生不想学、没兴趣,或者学不会的时候,就说明方法不对,那就调整自己。目前,我校有部分语文教师跟我一起进行这项实验,我们会在一起研讨,但我不要求他们来听我的课,因为大量的工作都是课下的功夫。如果非要我总结教学技巧的话,那就是跟学生一起由浅入深地读,大量地读都会有所收获。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该学会的就学会了。我上课提问不多,即使提问了,学生会不会回答都没关系,但是书必须读熟。高年级的时候,我才开始要求学生读懂,但这个懂也只是让学生做到文意疏通、理解大意就可以了。因为是同读一本书,这就要求所有孩子都要跟上进度,孩子之间存在差异,不能拿一个标准要求,但是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读通畅。我口才平平,文章写得满纸大实话,既无文字的美感,也无思想的高度,是名副其实的笨老师,但笨老师的学生融汇百科、贯通古今,他们的自学能力、民主意识、求知欲望使我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这是因为我所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