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波谈作文技巧

 昵称8088609 2013-05-09

巧用作文材料 打磨应考作文

作者:陆 波

       写这篇文章,有价值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笔者在批阅应考作文(包括课堂作文)时,常常遇见部分学生在构思写作时把话题材料扔到一边,以为它可有可无,至多不过是命题人员导出“话题”的引子,未能充分挖掘话题材料的价值。可想而知,“另砌炉灶”的应试之作往往只能捞个基础等级分。
  要打磨应考作文,应该“巧用”话题材料。
  
  一、“吃透”材料的“意”,巧用它来写寓言、编故事。比如下面这道作文命题:
  
  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有一个著名的“雾海航行”的例子。他说,如果海上出现大雾,那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乘客和水手慌张,担心安全;二是忘却了自身的危险,转而去欣赏海上大雾的朦胧景色,那远离尘世的沉寂给人以恬静的超然感觉。
  爱德华认为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人们把海雾和自身安危联系在一起,没有距离,所以无法体会美感;第二种情况是因为人们抛开了一切,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大雾,这时,人们与海雾之间产生了距离,他称之为“心理距离”。
  其实,人生恰如雾海航行,在时刻自警自省的同时,还应该悠然一些。如此,才能体味到人生的美妙境界。请以“人生的美妙境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某考生把握材料中“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大雾”一语,以《让困难转180°》为题,编成一个“我迎着大雾航行”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当“我”遭遇浓雾和巨浪时,对海鸥、海燕点醒智慧、激励斗志的生动点染,充满诗意与哲理,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二、巧用材料中的精美句子作为“题记”,提挈全篇,有画龙点睛之妙。仍以上述话题材料为例。某考生拟题为《探访人生的美妙境界》,又在标题下面点缀了一个“题记”:
  
  人生恰如雾海航行,在时刻自警自省的同时,还应该悠然一些。如此,才能真正地体味到人生的美妙境界。
  该生用一双发现的眼睛摘出材料中最具哲思美的句子作为“题记”,接下来写作文就顺当、自如多了。
  
  三、提炼材料,让它成为一个论据,“为我所用”。
  
  还以上面那个材料为例。某考生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散文时,就作了如下的精心考虑:
  记得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也有一个著名的“雾海航行”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在大雾出现的时候,忘却自身的危险,转而欣赏海上大雾的朦胧景色,你会领略到一种恬静的超然感觉。
  此例就地取材,丰富了行文,值得称道。
  
  四、受材料的启发、触动,换一个视角,切进新的思考。如下面一个话题:
  
  物换星移,冬去春来,这是大自然的风景;霓虹闪烁,大厦摩天,这是都市的风景;亮丽青春,琅琅书声,这是校园的风景。诗人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情境,有人认为堪称最美的风景。但也有人说,最美的风景总是在不能到达的远方;还有人说,在善于发现的眼里,到处都有风景。请以“最美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中提到了一些自然的风景,但我们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紧扣“在善于发现的眼里,到处都有风景”一语,你兴许会“剪辑”出一幅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落日余辉中老两口相互搀扶、蹒跚前行的身影,冒着霏霏细雨辛勤劳作的父亲的背影,冬夜里守着一盏孤灯为儿女缝补衣裳的母亲的面容,夏日里顶着骄阳检修路灯的电力工人的身姿,病房里互相关爱的场景,领奖台上充盈着温馨气息的微笑、眼神以及手势……一旦将它们摄入眼帘,再倾注于笔端,这种种风景不就有了特别的韵味吗?
  
  五、化用材料,设计开头、结尾或过渡。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一首小诗写道:“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助你成长的人。请以“我成长中的感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化用作开头:“成长的历程离不开感激。我读过这样一首小诗……”
  可化用作结尾:“‘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正是学会了感激,我才渐渐成长。”
  可化用作过渡:即先叙写一件“绊倒自己”或“遭受欺骗”的事,再化用诗句作为过渡语,使前后紧密衔接起来。

作文结尾类片断训练

作者:陆  波

       1.请以“个性”为立意范围,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结尾。
  
  写作提示
  个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结尾如想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好来一点儿形象化色彩,例如,借动植物展示个性的形象画面,表达自己的见解。
  
  示例
  是一簇菊花,就不应该羡慕春花的绚丽,尽情地展现自己傲霜的骄姿;是一丛青草,就不应该羡慕青松的伟岸,尽情地吐露自己珍贵的青绿;是一颗小星,就不应该羡慕月亮的皎洁,尽情地闪烁自己晶莹的亮光——保持自己的风采,才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开拓自己的新天地,成就一番事业,朋友们,请保持自己的风采吧!请相信,你的生命会因它更加精彩!
  
  2.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结尾。
  
  写作提示
  结尾宜总括全文,画龙点睛,明确提出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了追求表达效果的最大化,可引用、化用名言警句,也可以运用排比句强化中心。
  
  示例
  我要让奋斗的泪水浸透我的芽儿,让牺牲的血雨洒满我的身躯,追求一切美好事物,实现未竟的愿景,化做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一瓣馨香!即使有一天,我已化做一团春泥,可我已实现了我的愿景,我曾经散发的馥郁馨香将布满世界的每个角落!
  
  3.请以“妈妈”为题,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结尾。
  
  写作提示
  “妈妈”这个题目,一般同学会写成亲情故事,你可选择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书信,用谈心的方式,自然地抒
  写对母亲真挚的爱。
  
  示例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份伟大的母爱!
  
  4.请以“记忆”为立意范围,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结尾。
  
  写作提示
  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往往是催人泪下的故事、惊心动魄的细节,这些内容可作为文章的主体。于结尾之处,你可以在动人的故事之后,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
  
  示例
  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美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
  
  5.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其中的一个短句,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结尾。
  
  人生有“四气”: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求新求好、能做善事的才气。
  
  写作提示
  注意按要求只写“志气”、“正气”、“勇气”、“才气”之中的一个方面。如果选择写“正气”,结尾可采用画龙点睛之法,引用名言警句,揭示“正气”的具体内涵。
  
  示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正气是满腔热血的真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正气是高驻崖头的松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的正气是亘古不失的节操。


高考文科状元:朱虹璇

作者:陆   波

       朱虹璇:一位17岁的女孩儿,高考前是南康中学高三文科实验班学生,高考分数663分,语文138分,数学144分,英语142分,文综239分。作为江西高考文科状元的朱虹璇,博览群书,知识与才艺兼备,思维敏捷,文笔精美。她的作品《颜色》,因其丰富的想象、柔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情感,发表后立刻引起读者的广泛好评。学习心得:学习没有什么技巧和捷径,多向别人学习,多看课外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复习重点放在课本上,上课时一定要提前预习,制订好学习计划;做题目求精不求多,善于把自己所做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相对比,找出问题,深入地探究问题
  
  优秀文章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朱虹璇
  人心若是一方小池/必有一泓清泉/缓缓而入/呢喃起诗意的涟漪/吟咏着岁月的旋律/此际/心清如许
  ——题记
  
  贾平凹曾写道:“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悲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此言得之。如果语文是人心中的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你看那灼灼其华的背后,是语文把一段宋词的婉转情思幽幽吹起。“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在那千层碧山之中,千载白云之上,语文把盏而吟,吐纳着唐诗超然物外的开阔大气。
  “绣榻闲时吹红雨,雕栏曲处倚黄昏”,桨声灯影里,小桥流水边,可不是语文在漫步,为江南的烟雨平添了几许温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滚滚波涛中,浩浩大海上,可不是语文在倚天扬帆,于劈波斩浪间展露中华文明的浩瀚博大。
  语文,是动人心魄的。
  霓虹闪烁的上海滩上,语文带你探访一个既繁华又空洞的世界。那里有一个比烟花还寂寞的女子,扑闪着一双犀利敏锐的眼睛,跟你缓缓道出那动荡年代不凡的情愫。于是在张爱玲空灵的文字间,你看到了语文的长度,从很远的地方跨越时空而来,说一段令人涕下的故事,道一曲百转千回的歌。
  塞草连天的大漠里,语文引你见一位唤作蔡文姬的女子。“泪水和墨续汉史,秋风兰蕙化为茅”,舍夫弃子只因心系汉文化的传承大业,只因铭记自己是汉家的好女儿,于是便在黄沙中走上了艰难的归路。于《胡笳十八拍》中,你听到了语文的密度,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语文,是催人奋进的。
  我曾读余光中的文章,只看一句“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也要一直萦绕着这大地,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便倏地落下泪来。祖国的伟大与崇高,在语文中体现;文人的爱国与执著,在语文中彰显。
  我曾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在毛泽东的《沁园春》中获取少年的豪情,在汪国真的诗篇里徜徉,从而明了:不须在意身后的寒风冷雨,只要认真向前,朝着目标前行。
  语文就像是一首玲珑的五言诗,于平平仄仄之中给人以清新的意蕴;语文又像是一幅空灵的山水画,于点染勾勒中给人以深邃的感悟;语文更像是一泓清泉,在心灵的小池里注入源头活水,由此,天光云影共徘徊。
  浮泛在诗与爱与梦的泉流上,我侧耳聆听语文清越的声音,汩汩,汩汩……
  
  点评
  
  这是朱虹璇的高考作文,开始阅卷老师给出58分,后经过阅卷组专家共同阅读,最后判为满分作文。文章确实无可挑剔。扣题恰当准确,立意明确显豁,题记醒目显旨。三块式的结构,不仅层次清楚,而且还构成一种自然的文意递进关系。引语丰赡,记忆牢固;阅读丰富,感悟深刻。语言不仅顺畅优美精彩,而且大气、老到。开篇的“小池”与结尾的“泉流”扣合自然,首尾呼应,浑然天成。真不愧为状元之文也。(李弗不)
  
  青春颜色
  □朱虹璇
  闭目奔驰过落日金黄的原野
  苍翠抑或黯淡
  我们一直跋涉
  透明的泪水有一天
  沾上加勒比海纯粹的蓝
  划过脸颊的
  晕出一片绛紫年轮
  晚空
  如心情般浓郁
  又苍凉
  鹅黄色的手链与裙摆
  飞扬在那一片米白的芦苇中
  唱着胭脂一样柔美的歌
  
  拾起粉红色玩具银白框眼镜
  还有那夹在发黄纸页中
  写着小字的枫叶
  凝聚着黑夜如昨
  所有的斑斓
  所有的即将平复的创伤
  
  青春的颜色
  我不忍凝视的美丽
  日日地
  成长
  
  古色风韵
  □朱虹璇
  不妨写一回古时的女子。
  古时的女儿,有着别样的风致;古时的女儿,是一幅幅七彩的丹青。
  芦花,河流,白雾。
  撑篙溯流的女子荆钗布裙,沿河而下。河岸是丛生的芦苇,扬起漫天芦花密密麻麻地挠着少女的赤足,哗啦啦的水声伴奏,唱一支采菱的歌。“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谁家采菱女,歌声起暮鸥”。此时的女子,定然是淡青色的,宛如初生立水的芰荷,随风微抖的芦苇,碧水青于天的河流,青雾淡淡,女子江南,美若天人。
  菊丛,落英,旧锄。
  花谢花开花满天,红销香断有人怜。伤春悲秋、感花悲月的林氏才女,总是让今人折服她的才思与愁情。女子有才无从惊讶,但有才至此,一花一叶皆可和泪吟诗,实是难得。秋风牵断了菊蕊,木锄隔开了人与花,置身于深深浅浅的枯黄中,女子可以抛泪,可以吟唱行将枯落的诗行。枯黄、肃杀的色彩,却偏偏残忍地落在一代奇女的身上。纵然孤标傲世,纵然满纸素怨,依旧隐褪在了枯黄的花丛里,只因黑暗里容不下这一抹枯黄,唯有那淡黄的小笺为你动容。
  琉璃,绫锦,霓裳。
  群玉山头,琼瑶月下,几十载的曼妙舞姿退不了一山愤怒的战士;云想衣裳,花羡娇容,一支金钗“咔嚓”地摔落在深深的马蹄印里,君王掩面救不得。白绫三尺,却比一生穿戴过的所有织着鸳鸯织着凤凰织着牡丹的绫缎都要长。要不,怎会缠绕人心那么紧,几千年都扯不断?血溅白练,一生是一点向隅而泣的朱砂。朱砂红,美到富贵,哀到伤心。当年玄宗为她亲手点上那点朱砂时,是否就注定了这一世轰轰烈烈的惊艳?
  西湖,断桥,纸伞。
  梦回千次水江南。传说里那是多雨季节,一个游湖,一个避雨,在西湖茫茫的背景里相遇。白娘子,这个名字多有韵味,不像“白蛇”那样坦率得叫人颤栗,又不似“白素贞”那般纯白美好得不染瑕疵。白,心澄澈如月,情皎洁似钩;“娘子”二字,却道尽了人蛇恋的凄楚与甜蜜。寒,但有一种彻骨的美丽。倘若白娘子是个普通的水乡人家小家碧玉,许仙与她倒也能平安无事过一生,只是,中间的平淡苍白抹掉了多少动人的曲折、哀伤的华丽!
  芦苇青、枯叶黄、朱砂红、西湖白……古时的女子,美得让人心醉,美得让人心疼。当朦胧月色交织在紫檀木的案旁,水晶帘落满神秘的字句,你瞥见古时那千呼万唤始见风韵的斑驳美丽了吗?
  
  点评
  
  这篇散文将古时女儿比作丹青,而作者写作的手法也如作画,只三两笔,整张纸上便铺满意境。在黑白的背景下,蘸了青黄红白,细细勾勒:淡青的江南女子,枯黄的黛玉,朱红的杨玉环,皎白的白娘子,连同她们的歌声倩影、愁绪才情、惊艳哀绝、甜美凄楚,跃然纸上,使人为之心神暗伤,幽幽长叹。
  散文的目的在于写情写意,或者说,散文是一种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情感艺术。散文的写作,或用渲染气氛、创造意境的方式来抒情写意,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或因事写意,以事显情,用真挚感人的语言、让事情本身来显情示意;或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以饱含情感的语言来抒写对人生世事的评价和判断。而此文却成功地糅合多种写法,通过恰当地引用诗词,化用典故,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写出了真意、写出了美意、写出了情韵。
  作者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借助精致优美的文字和深厚的写作功底,把古代的女儿写得美感四溢,情味十足,读来回味悠长。

颜色

作者:朱虹璇

       世界有时像一个油画箱,对充满想象的我来说,如同千万抹色彩编织的锦缎,一丝一丝剥离出幻梦与现实的杂糅。有那么些颜色,光那些属于它们的动人名字,就能够让我跌进一个奇妙不可思议的世界,或者倏地落下泪来。
   胭脂,柔美的名字。新腮上轻轻擦上的红云,少女倚门回首时的欲拒还迎欲说还休,漫山盛开的石榴花……这都难以用来描摹胭脂的柔美。一点娇羞,一点甜蜜,一点惊喜,一点温柔,“胭脂”二字蕴含了太丰富的意象,以至于此种颜色胜过所有抒发闺思抒发爱恋的歌谣与诗行。我曾听过有一种酒名为“胭脂红”,在惊叹店家的文化底蕴或者说奇思妙想的同时,不禁想到:那酒客怕是只听酒名就已醉了吧!
   鹅黄,一个容易让人联想到少年时光的名字。草地上不知何时开放的小花,秋千摆上打上的露水,某日午后的裙摆飞扬……没有忧虑,没有悲叹,生命里充盈着活力与希望,那的确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年龄。而今,我常常回忆幼年时河边的一群刚出毛的小鹅,“鹅黄”即便只当俗字解,也是天真无邪得让人感动。“几年前的黄昏照着几年前的小桥,赤着脚丫的放鹅女你在唱什么歌?唱那岸边的茅草盛开小河的酒窝,唱那嫩黄的年龄无忧的我。”
   绛紫,成熟与年轻的交接。绯红的热烈青春与长大后忧郁的蓝调,搅起了一杯绛紫的酒,当眼睛还在搜索霓虹耀眼的光芒时,那些淡淡烟草与干烈啤酒的味觉刺激就把人拉入了幽深的漩涡。也许只是一张账单,一个耳光或是一夜流浪,少年就这样长大。绛紫的颜色无疑是美丽的,却也是诱惑的。它看似纯美却实际复杂,当一个人换上高领绛紫长礼服或透明绛紫高跟鞋时,或许已准备好融入了这个世界将带来的繁华与无奈。
   米白,忧伤的华丽,淡雅的高贵。我曾经梦想过有一天,留着深黑的长发,系上一个米白色的发簪,长长的白色流苏垂落到肩,米白色丝线编成长长的项链,不含任何金属的奢靡光泽;一色纯白的长裙恰至脚踝,细跟凉鞋也有着精致的丝带,一直把米白的优雅伸至脚跟。又突然想到,穿成这样如何举步,如何挤公交车?又怎么舍得穿一身米白去办公室忍受呛人的紧张?去餐厅忍受刺鼻的油烟?怕是走在路上,也担心尘埃会弄脏了美丽。因为不舍,因为美好,米白永远都是少女浪漫华美的梦境,美好得不可用现实去触摸。
   哦!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际,将颜色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在一片姹紫嫣红中,让我们站成最美的姿势,去拥抱这个缤纷的世界……
  
  品味
  此文妙在对颜色展开了丰富而美丽的想象,曼妙柔美的词句如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女子含着微笑轻声道来,将读者带入一个缤纷的世界。难以描摹的胭脂,粉嫩年纪的鹅黄,纠结了青春和忧郁的绛紫,忧伤与高雅同在的米白,无不描述贴切,动人心弦。其实,颜色代表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心境呢?
  作文一事,说难不难,说易未必,只是要看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心若已浸满情感,那文字便会如流水一般不断倾出,直至停笔,心仍停留在文中难以收回,仍随其中喜怒而心情摇曳。若是心如旁观者一般,不投入一丝情感,磕磕绊绊写出来的文章便如行尸走肉,没有生气,连自己都无动于衷,又何论感染他人?作文,自己就要先在文里。这一点上本文做得很好,“一点娇羞,一点甜蜜,一点惊喜,一点温柔”,“没有忧虑,没有悲叹,生命里充盈着活力与希望”,“这个世界将带来的繁华与无奈”,“少女浪漫华美的梦境,美好得不可用现实去触摸”,无一不是作者的心语。融入自己的细腻情感,或纪实,或虚构,都会是好文章。

一切

作者:朱虹璇

       一切都是路的履印
  一切都是梦的光痕
  一切十字路都彷徨
  一切白日梦都歌唱
  
  一切爱的笑靥都曾经埋藏
  一切恨的毒酒都曾经甜酣
  一切刀尖的行走都带着欢笑
  一切镣铐的舞蹈都流着血痕
  
  一切花的梦境都曾有翅膀
  一切水的风帆都曾要远航
  一切昏黄的红颜都把青丝高绾
  一切日暮的英雄都让铠甲闪光
  
  一切过去都枯萎不了明日之花
  一切苦痛都封闭不了信仰之唇
  一切该忘却的都挥手作别
  一切该铭记的都铮铮有声
  
  一切月的足迹都是红日的倒影
  一切枯的枝梗都是春水的竹筏
  一切都是黎明前的黑暗
  一切都是沉泥里的花种
  
  一切都沉了
  一切都活了
  一切路都要行
  一切梦都要守
  一切不代表一切
  一切都在手中
  一切都要过了
  一切都要来了
  一切就是你
  


泪洒宋朝

作者:陆  波

      穿行在默默无言的历史断墙之间,心不由自主地停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回望那三百年的风烟,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禁不住,泪洒宋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记柳永
  曾几何时,这句话已成了离人的绝唱?
  长身玉立的才子,一袭白衣,手牵佳人,涉水而过,在离别的渡口,缱绻不舍。纵然你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然而此时,只有她眼中的潋,才令千钟不醉的你沉醉;只有她的笑和颦,才会激起你心井深处的水纹。于是你无语凝噎,多少柔情哽在喉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黄昏将近,晓风未干;梢头月朦胧,照尽人间情。你知道,从今天起,你生命中少了一个知己,良辰美景也应虚设。身边的垂柳依依摇曳着长久的爱恋,执手相看泪眼,还记否,天光云影,波上寒烟,与子携手,共醉春兰?韶华难留,无人拾收……
  一池春水,搅碎梦影,望不见绰绰的伊人。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记易安
  你是天使羽翅上的华辉,每一寸心情都映照着清浅纯净的忧伤。生在江南,兰心蕙骨,在临水照影的日子里长大,被如蜜的爱包围。然而有一天,琴瑟相和的日子突然离你远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从你的句子里,每每感到生命的不确定,对往昔的留恋和感伤,忧愁不知何处安置。明月照水,芳草连天,和着泪看,竟也是一片仓皇。梦醒时分,惊觉曾有的微笑已如落花般散去:在细雨中植下芭蕉,在中庭栽下梧桐,在东篱种下黄菊,一切却只是徒劳,荷塘争渡,溪亭醉饮,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境。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你也只能说:“我等过你。”
  漫地黄花堆积,雁阵惊寒,不如归去。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记稼轩
  北定中原,击鼓平燕赵。铁马冰河的梦,伤心的岂止放翁。你令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已听到那龙吟般的铮铮剑鸣。不敢再轻易地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却也只能在梦里时布阵点兵。看那,扬州路上,四十年烽火,雪染的稼轩的鬓发。
  可惜,可叹,可恨北来的森然剑气和王朝的风流春韵给了你的生命莫大的嘲讽,锋利的剑却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而化作了一首首剑一般豪雄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底的声音清晰可辨,你风天海雨般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流淌,永世流芳。
  ……
  泪洒宋朝,我看到东坡披蓑笠狂歌千古江山,执桨橹中流击水,荡涤大江东去;看到秦观在丝弦弄音,霓裳衣舞的七夕之夜用词章赞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看到陆游用心灵祭奠那宛如人间仙子的照影惊鸿……
  泪洒宋朝,怎奈斯人已去,只留下绵长的情思与千年后的我冷冷地对望。
  泪洒宋朝,此情谁解,此情何堪……
  (指导老师:王雷)
  
  心灵鸡汤
  
  给一堵墙让路
  
  假如你正往前走,前面突然出现一堵墙。
  假如你迎着这堵墙一直走下去,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于是你停下来,想到了两种方案:一、你可以找来一个锤子,将这面墙砸开;二、你可以叫来一辆推土机,将这面墙推倒。当然,这都可以做到,可是当墙被砸开或被推倒,你才突然想起:原来,你的目的并不在这堵墙,而是为了赶路。
  是的,其实只为赶路,那么你完全可以绕开这堵墙。
  有些困难,是可以绕开的。就像墙,墙不会移动,不会时刻跟着你,你绕开它,很快它会被你甩在身后。你会发现,对于墙,你给它让路,它马上还你一条路。


宋朝的雨

作者:陆  波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渺渺,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①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②,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且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选自2007年第2期《经典散文》)
  [注]①葑草:古书上指芜菁,一种草。②挹注:比喻从有余的地方取些出来以补不足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篇诗意笼罩的散文。雨夜中的西湖是幽静的,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于是,作者“灵魂”直达900多年前的宋朝。在“宋朝的雨里”,作者邂逅了苏轼、岳飞,这二人不仅同属宋朝,并且是一文一武,是毫无疑义的人杰。他们二人与这西湖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是西湖的内在精神,自然也是西湖的骄傲。因此,这篇散文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自始至终包含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歌颂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
  
  思考
  
  1.作者写“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有什么用意?
  2.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是歌颂苏轼的人格、胸怀、功绩,却以“宋朝的雨”为标题,请简要说明理由。
  3.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这句话可以论证什么样的观点?你能再举出类似的两个例子吗?
  
  参考答案
  
  1.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②突出了春光的美丽。
  2.①苏轼是宋朝的人,标题正是借雨喻人。②苏轼等人的智慧和生命化作了湖堤,造福于民,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3.想象,引用,对比。“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是想象,它拓开了文章的内容,将读者带入了文章所设的境地中,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水光潋滟晴方好……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引用,它有丰富内容、增强文采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是对比,突出了引用的诗歌的非凡价值。
  4.论证了“逆境出人才”、“挫折有利于人的成功”等观点(意思符合即可)。举例:倘若屈原不是两度遭流放,历史的天空中恐怕就不会有《离骚》那样的华章闪耀了;倘若司马迁没有遭受宫刑,恐怕就很难有“成一家之言,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传于后世了。
 

选择

作者:陆  波

      天空有多大,人生的天梯就有多高。
  ——题记
  
  荆棘无垠,人生无坦。谁都不曾有过是否要降生于世,融于万物的选择,但自呱呱坠地始,选择便犹同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时刻缭绕在我们周围。让心随空腾飞,让选择由心作主。
  闻说降生于帝王之家无限好,可自古而来的千古帝王又有谁不是重磐架身,身系万民社稷之下的他们只有选择振兴民族大业,以大局为重时刻是他们生命中奉行的准则。唐太宗披靡随父打下江山,虽夺得帝位不法,却时刻以万民为己任,他选择了开创万世未有的贞观盛世,他的心底比天高;但作为君主,更是有得有失,手足的相残或许使他更珍惜这亘古未有的使命,或许又为他增添了不耻的一笔。而武则天这个亘古未有的女皇更令人心驰神往,她成就了自古以来男儿才能传承的伟业,却为自己留下了迷团萦绕的“无字碑”,她为后人留下了天地,却选择了女性遥不可及的称帝大业,凭借自己的聪慧与美貌,为自己选择了光明辉煌的人生,难道真是天公作美?尽管朝臣反对,怨声沸腾,但她重用酷吏全然是为了巩固她的统治,所以正是有了她的选择,才开创了唐朝贞观至开元过渡的盛世。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千钧热情回荡在历史的烟云之下。“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以他爱国的满腔热血,愿以此来警醒、唤起麻木混沌的人民,“自古变法无不流血者,此变法之不成,请自嗣始”的坦诚让人震撼,他甘愿为己选择一条不归之路,为解救国民而赴死的大义让祖国母亲永远记住了他。或许他心中的满腔志向并未实现,但视死如归的他依旧实现了他生命的永恒,精神的永存!
  有一则寓言,讲述两只青蛙都掉入一个深坑,其中一只青蛙听信了同伴的消极劝阻,选择了认命等死;而另一只由于耳聋,自信是鼓励的话语,一次次挣扎跳跃,终于逃出了深坑。由此看出,他人的消极劝阻,对于毫无意志力者便成了致命的利刀,而相反却成为胜利的驱动器。我们要为自己生活,为自己选择,不要被别人的思想左右,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失去活着的意义。
  项羽旷古烁今的选择令人慨然长叹,甚而被人耻笑为“妇人之仁”,然而项羽选择了大义,为信义而死,纵然是失败,也是千古的英雄;刘邦的任人唯长、老谋深算,为世人所称颂,殊不知这是源于地痞无赖对政治的热衷。青史留名的抉择人人向往,后人的仰慕皆欲得之。但青史由他人所传写,选择却是由自己的心来做主。我们无所回避去艰难地选择,但人的一生总会有得也有失,纵然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得多也不应遗憾,因为你正为人生筑起一道让心驰骋的天梯,它是你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又一起点!
  
  心灵鸡汤
  
  咬过的面包

  一个雨天的早晨,我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后顺便去了一家快餐店,点了早餐。几张桌子上都是还没有收拾的纸杯、盒子和法式炸土豆条。
  一位年轻妇女与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儿走进来,他们坐下来点菜时又进来一个人,背微驼,穿着一件破烂的上衣。他缓冲地走向一张狼藉的桌子,慢慢地检查每个盒子,寻找残羹剩饭。当他拿起一块法式土豆条放到嘴边时,男孩儿对母亲窃窃私语道:“妈,那人吃别人的东西!”
  “他饿了,又没有钱。”母亲低声回答。
  “我们能给他买一只汉堡包吃吗?”
  “我想他只吃别人吃过的东西。”
  当服务员递给母子俩两袋外卖食品时,男孩儿突然从他的袋里拿出一只汉堡包,咬了一小口,然后跑到那人坐的地方,把它放到他面前的桌上。
  这个乞丐很惊讶,感激地看着那男孩儿转身、消失。
  

乡情是一坛老酒

作者:陆  波

       再浓的老酒醉人不过醉三天,可是乡情这坛老酒醉人却能醉一生。
  人越老,这坛酒就越醇厚。年轻时在外省读书,乡情是啤酒,想起的时候,一股脑地往肚子里灌进几瓶,汩汩如甘泉,一下子就能找到“爽歪歪”的感觉。那时的乡情是童年的伙伴,是与我一起醒来的鸟鸣,是与我一起满山撒欢奔跑的狗儿。当大山收走了太阳,炊烟升起处就传来家家户户喊着的千奇百怪、土得掉渣的乳名声。那声声呼喊是我心中最早的“原声态”:“石头儿回家吃饭了……”、“胖丫回家吃饭了……”有意思的是,连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也加入了这家家户户喊“孩子”的合唱之中。
  这美妙的乡村组曲随着时代的变化消失了,如今谁家也不愿再把小孩子放出去撒野了。连乡村的炊烟也都不那么袅袅了,不少人家都用上了沼气、液化气。无论是谁回到故乡,也找不见当年的那份乡情。乡情哪儿去了?听惯了的喊声,看惯了的冰车,都没了。只有走进自家老屋,看见了满头银发、一口假牙的姥姥,才知道这里还有我那系着“死结”的乡情。这时的乡情是红酒,不用大杯地喝,只要抿上一小口,那股烈、那股酸、那股甘就都出来了,你说不清是啥滋味,因为眼里的故乡不是故乡了,口中的红酒也并不像是酒了。
  如今我与故乡有万里之遥,那边是草原,这边是大海。我的乡情就如一坛老酒了,只要一开启,不用喝进嘴,就有点让我醉了。每当街头的铺面挂起春节的对联、鞭炮,我这坛乡情的老酒就启封了,盖也盖不住。
  一情、一景、一幕都鲜活地跳了出来,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连梦中都是故乡的人,故乡的土,故乡的情。思乡苦,望乡愁,归乡狂,万般情结都由“乡情”这坛老酒而生。乡情怎么就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呢?恰恰相反,它是时间越久,年纪越大,乡情越浓。
  其实我是常有机会回到故乡的,故乡可以重返,但乡情却无法寻觅。故乡的小河虽然流水不如当年丰沛,可它还在,河上还多了一架为旅游而建的廊桥;故乡的老井虽然不用了,可是它没有干枯;山顶的那片樟子松还在,山脚下还多了一个度假村,少了鸟的啼鸣,却多了人的喧嚣。
  乡情并不是故乡,乡情是自己在故乡的一段记忆,乡情是一个人生命中在故乡的经历,它不是印在故乡的土地上,它只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乡情是不能被开发商“征用”的,乡情也不能与外商“合资”,乡情比男女之爱都自私,从未有过“第三者”。尽管我的乡情有忧思,有愁郁,有欢乐,有痛苦,有悲哀,但永远是美丽的,就像那坛老酒能辣你,呛你,永远会醉你。
  
  
  荐读理由
  
  《乡情是一坛老酒》合理借鉴了余光中新诗《乡愁》的构思,渐次推进,灵动出彩。
  而“乡情是不能被开发商‘征用’的,乡情也不能与外商‘合资’,乡情比男女之爱都自私,从未有过‘第三者’”等文句,注重新奇组装,讲究错位搭配,使表达情韵醇厚,绽露出不俗的格调。
  
  心灵鸡汤
  
  为乘客撑伞


  从纽约乘火车赴华盛顿旅游,车抵站时乌云密布,大雨如注,乘出租车的旅客在边门走廊里排起了长龙。有两位导乘员在指挥车辆和引导乘客上车。不少乘客有行李需要放到汽车的后盖箱内,只见导乘员撑着伞护着乘客到车边,待乘客放好行李上了车后,再到走廊边安排后面的乘客,服务可谓体贴周到。
  我们四人在雨中上车,身上未沾水迹,一到华盛顿就当了一回上帝,倍感温暖亲切。据说有些导乘员是不拿报酬的义工和退休职工。


论趣

作者:林语堂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记得哪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么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头称善。
  这话大体上是对的。以名利二字,包括人生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快人快语。但是我想有时也不尽然。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他们是圣人贤人,且不说。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有能力或权力做出大事业来,不为任何力量所阻挠,为事业成功,也可成为人生宗旨,鞠躬尽瘁去做。为名利死,为情死,为忠君爱国死,前例俱在。
  只是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但是排脱最不容易,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袁中郎叙陈正甫会心集,曾说到这一层。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巴士特(Pasteur)发明微菌,不见得是为名利色权吧。有人冒险探南极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到过人迹未到之地,不是为慕名,若是只为图个虚名,遇到冰天雪地,凉风刺骨一刮,早就想“不如回家”吧。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所有科学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我想这个趣字最好,一面是关于启发心智的事。无论琴棋书画都是在乎妙发灵机的作用,由蒙昧无知,变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举的四端。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顾凝远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够潇洒出群,静观宇宙人生,知趣了,可以画画。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就做到如米颠或黄大痴,也没有什么大害处。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而且就变为索然无味的不知趣的一个人了。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灵机一动,读书之趣就来了。无奈我们这种受考试取分数的机械教育,不容易启发一人的灵机。我曾问志摩:“你在美国念什么书?”他说:“在克拉克(Clark)大学念心理学。就是按钟点,摇铃上课摇铃下课,念了什么书!后来到剑桥,书才念通了。”这就是导师制的作用。据李考克(Stephen Leacock)说,剑桥的教育是这样的:导师一礼拜请你一次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枝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
  顾千里裸体读经,是真知读书之趣的。读书而论钟点,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李考克论大学教育文中,说他问过四年级某生今年选什么课。那位说,他选“掮客术”及“宗教”两课,每周共六小时。因为他只欠这六小时,就可拿到文凭。“掮客术”及“宗教”同时选读,实在妙。但是这六小时添上去,这位就会变为学人了吗?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被中偷看水浒,偷看三国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一九七四年
  (选自《现代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性的小品文。“趣”字或可说是林语堂人生与艺术的一种追求。
  文章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由此作者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作者做文章时俨然超脱尘世,不免有些消极、虚无的色彩。但他又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人民,具有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但作者所向往、所要做的却不是这些,他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当然,作者有他心理学上的解释:“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具体到日常生活中,作者有他三方面的体会。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这“趣”作者认为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能够知趣。林语堂对现代教育略有针砭,但他的读书趣味,却以魏晋名士的痴书为理想。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文化因素积淀,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论趣》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思考
  
  1.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目的是什么?
  2.作者列举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放踵的事例来说明什么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持什么观点?
  3.说说下列句子的语言特色。
  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
  4.请写出至今你所读过的最有趣味的一本书,并以一百字以内的篇幅简述个中况味。
  
  参考答案
  
  1.为了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与利的看法。
  2.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
  3.这里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出了名、利、权、色都是众生难以抗拒的,众生一头扎进去而不能自拔,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愚昧。
  4.略
  
  心灵鸡汤
  
  连只羊也没有
  
  暑假,商量去哪儿玩时,老公说:“旅游不一定去景点,它的真正含义是观所未观,听所未听,去所未去。”最后,我们决定去阿霞家住几天。阿霞是我俩的初中好友,远嫁到了山里。这次去也顺便让久居都市的儿子长长见识。
  在阿霞那里,老公跟阿霞的老公去打猎、登山、砍柴;我陪着阿霞聊天、编木筐、采山菇;儿子则整天跟阿霞的两个儿子带了牧羊犬放羊、逮野兔、钻山洞,玩得昏天黑地……但毕竟是山里,卫生条件差,才住两天我就开始怀念自己的小家了。
  终于结束假期回到家,我感叹着自己家的舒服,问儿子有什么感想,儿子扫了一眼屋子说道:“咱们家真是太穷了,没有山,没有野兔,没有牧羊犬,甚至连一只羊也没有……”


诗意地生长

作者:陆  波

      汪曾祺的散文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善于通过对平凡的劳动生活和普通事物、普通风俗的诗意描写,引导读者去发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美,获得重温世界的美感。葡萄这种植物,妇孺皆知;葡萄这种水果,大部分人都喜欢吃。在《葡萄月令》中,作者并没有赞美葡萄果实美妙爽口的滋味,而是通过对葡萄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细致诗意的描绘,引领读者去发现葡萄之美。
  在整体布局上,文章以“月”为时间单位,从一月份写到十二月份,对葡萄在每一个月的生长情态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有曾经对葡萄的生长过程作过深入仔细的观察和详细记载的人,才能将葡萄的生长过程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就像是一位年轻母亲在观察婴儿成长过程般细微体贴。一月雪,二月风,三月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七月葡萄“膨大”,八月“着色”,九月则像少妇般安静、幸福而慷懒,十月自由生长,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二月入窖,整个生长过程明晰清楚。在作者笔下,每一个章节的描写文字就像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把这些音符连接起来,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乐章。
  富有诗意是这篇文章的特点。诗意的文字主要源于拟人、拟物、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拟人手法在文中随处可见,如“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比喻也用得很多,如描写各种颜色的葡萄“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把苹果花比喻成雪,把梨花花瓣比喻成月亮,等等。在作者笔下,葡萄已经超越了植物自身的生命范畴,它已带有人的思想,有了灵魂。作者正是以其优美动人的文笔写出了葡萄那颗“活的灵魂”。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致,作者总是用最精炼、最准确、最形象生动的词句来传达最丰富的文字信息。这也是文章富有诗意的原因之一。
  《葡萄月令》篇幅不长,但感情细腻,内容丰富,语言简洁凝练。
  
  附原文:
  
  葡萄月令
  □汪曾祺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儿,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儿,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儿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了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工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工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一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儿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儿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儿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糟朽了的,只好烧火。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大秃子。
  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笤帚扫成一堆,装走了。
  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这真是一年的冬景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眼界空阔,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下雪了。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不是怕别的,怕老鼠打了洞。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