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与命运

 博览众长123 2013-05-10
 
  摘要:本文借助人类情感思维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了利他与利己的原因与出处,得出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本能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借助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幸福与命运的深层次社会缘由,解释了越自私的人生越痛苦,越无私的人生越幸福的社会现象,得出了修养无私心态,就是对命运的根本把握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进化,利己,利他,本能,幸福,命运
  一、前言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ATheoryofHuman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中提出了著名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ecurityneeds)、归属与爱的需求(loveandbelongingneeds)、尊重需求(respect&esteemneeds)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needs)。他认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实现成就)。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引起学界激烈争论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当中。马斯洛在解释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时,仅描述了他观察的结果,没有分析这五层需求的形成过程或者原因。在马斯洛逝世以后,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1902-1987)和罗洛。梅(RolloMay,1909-1994),关于人性问题在心理学界开始了公开辩论。罗杰斯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和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罗洛。梅及其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不同意罗杰斯关于恶是环境造成的说法。罗洛。梅认为原始生命力是一切生命肯定自身,确证自身,持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人的心灵是善与恶的一体。恶和善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中,都是人的潜能,不正视恶的问题对人本主义运动有很深的、有害的影响。
  关于人类本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已经讨论了两千多年,中国早在春秋战国年代孔子、孟子与荀况就在论述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问题,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在争论之中。罗杰斯和罗洛。梅也只能摆明自己的观点,并不能说明为什么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或是善恶兼备的。
  本文将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拆解人类本性善恶的纠结,并由此引申出幸福与命运的奥秘。
  二、善与恶、利己与利他
  古希腊人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与他的学生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作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这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善行。但是,在今天这就一定是恶行了。自古对于善与恶的定义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里我们迂回一下换两个相对比较确切的概念,讨论利己与利他。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人们对于善与恶的认识。
  利己与利他各是一种行为,利己行为的结果将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不利、无利或有利;利他行为的结果将对别人有利,对于自己则可能是有利、无利或是不利的。
  善与恶是一个比利他与利己更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利他导致善行,利己导致恶行,不过,善心办了恶事和利己的同时也会利他也都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利他不会导致恶行。在通常的概念中善与恶是是与非的概念也是道德概念,善行即指善心又指善行更指善果。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相对简单些,利己与利他的目的不同,无关手段,还有一段结果重叠区间。善与恶是利己与利他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旦清楚了利己与利他的本源,性本善与性本恶的问题也就不重要了。
  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离开了这个本能任何生物都将不复存在。生物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单细胞生物,从最原始的生物开始,吃食(吸收)是最原始、最低级和最基本的利己行为,也是任何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行为,不吃食就没有生物。人类也是生物,虽经历了从低等生物到高等动物的演化,吃食仍然是人活着的先决行为,利己也必然是人类的一项本能。
  苏格拉底说:“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就算苏格拉底完全是为了别人而生存,也必须先为自己生存而食,才能再为别人去做。如果不是先有为生存而食,就必然没有为别人去做了。这样,没有利己,也就无法生存,更没有利他了。
  灵长类动物还有除吃以外很多的利己行为,人类就更多了。马斯洛所讲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就是从每个人自身利益需要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全都是利己的愿望,是完全彻底的我的需求。
  利己是人类的本能,人又为什么会利他呢?
  三、人的社会属性
  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都是群居生活的,只有少数是独居生活的,所有的灵长目动物都是群居动物,如金丝猴,黑猩猩,狒狒,长臂猿等,包括人也一样。所有群居动物相互依赖,它们离开群体将难以生存。人是社会人。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应,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
  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有了语言人类可以在同时代人之间交流,有了语言才有了文字,文字可以把思想观念流传给不同时代的人甚至相隔上千年的人。正是由于有了语言和文字带来的交流,人类的大脑才获得了其它动物无可比拟的发展,人类才成为了今天这样依靠大脑的思考来生存的动物。无论是一个人的进步,还是人类的进步,主要依赖于社会交流,人对社会的依赖比其它动物对群体的依赖要多得多。
  每个人都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社会圈子当中,每个人的社会圈子包含很多小圈子,如:家庭、邻居、同学、同事、业务伙伴、社交伙伴等等,人们在各自的社会圈子内,相互形成或强或弱的依靠的关系。既然人离不开社会,每个人就必须面对社会,与其接触到的所有人共
  处于蓝天之下,人们最基本的社会交往行为包括:给予、索取、交换、认同、反对、争斗等等。在较原始的人类社会中,人的社会行为大多被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分工与合作的深化,人们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如今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现代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全球范围内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建立联系。
  利己与利他正是人在社会交往时体现出来的社会行为,从每一个人的角度来看,严格的两利行为往往较少,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的偏向于利己或是利他。利己的人也就是自私心理较重的人,做事时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较多,很少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不惜伤害别人,往往做利己的事情较多一些;利他的人也就是自私心理较轻的人,做事时不仅为自己考虑,也为别人考虑,甚至为别人考虑得更多,往往做利他的事情较多些。每个人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作用,别人也会对你的行为给予反作用,一般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与所有其它群居动物不同,每个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的人不仅相互依靠,并且与周围的人建立了相应的感情关系。每个人对于感情好的伙伴今后来往较多、认同较多、提供帮助较多,对于感情不好的伙伴今后来往较少、认同较少、提供帮助较少。苏格拉底讲:“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由先哲的话中可见友好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四、人的利他本能
  为了了解人为什么会有利他行为,还需要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先来了解人类本能的形成过程。
  在寒武纪前后开始出现了多细胞生物。细胞的分工使得生物自然分化出专司感觉、记忆和指挥的感觉细胞,由感觉细胞收集和记忆来自其他细胞的信息,并协调其它细胞的行为,只有这样多细胞生物才能是一个生命整体。具有感觉细胞的生物在它每次成功获取食物的行为之后,它的感觉细胞就会获得快感并记忆下来,下一次感觉细胞还会协调整体重复上次的行为,当某种行为失败或多次失败后,这个生物下次不再选择相同的行为,或者很可能它就已经不存在了。在寒武纪时期,正是因为各个生物个体最初遇到的情况不同、采用的行为不同、成败不同、重复不同,造成了生物的寒武纪大爆发。也正是因为各种生物都利用感觉细胞获取和记忆感觉,并利用对感觉的记忆判定是否重复行为,才造成了生物对快感和成功行为的依赖,从而导致了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
  原始生物获得快感,是因为它“要吃到食物”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只有当愿望得以实现时才会产生快感。成功的生物实现了愿望,获得了快感与记忆,并不断重复上次的行为。快感代表了愿望,更是愿望得到成功的反应,所以从进化的角度讲,快感比愿望更可靠。
  不断成功的生物遗传了下来,失败的生物或多次失败的生物灭亡了。快感是生物判断“再次使用”的依据,是生物遗传的依据,正是如此造成了生物进化,生物在成功遗传的同时,变得越来越依靠快感来指导进化。生物进化到鸟类和哺乳动物出现时,单一的快感逐渐发展成了相对多些的情感,简单的感觉细胞逐渐发展成了复杂的大脑。因为快感支配了复用和进化,也就造成了思维对于情感的依赖。
  进入人类社会之后,在语言和思维的帮助下,动物的原始愿望逐渐扩展成为人类复杂的意志(愿望或需求),人类的情感也变得更加复杂。意志反映了人的愿望,情感反映了人的感受。情感以意志为判断标准,受到意志的支配,情感从实践中获得对于意志的反馈,也对意志产生反作用,不断修正意志。一个得到情感正向激励的意志将会得到加强,一个得到情感反向刺激的意志将被削弱以致消失。情感反映意志也调整意志,不仅如此情感还会产生新
  的意志。相对于意志而言,在从动物到人类的过渡中,情感的变化小得很多。情感不仅反映了意志也反映了意志的成败,人类进化依赖情感进行选择更符合进化的选择机理,更确切的说进化是依赖快乐等正向情感进行选择,而悲痛等反向情感所代表的行为结果得不到复用和遗传。
  在社会群体中,一个人如果做了只对自己有利而不利于他人,或是自己利益很大他人利益很少的事情,自己虽也会获得一份得利的快乐,但一般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同与称赞,这样的行为还会对日后再获得别人帮助产生不利的影响到;只有当一个人做出了利他多于利己或两利的事情才会受到社会的认同与称赞,并可以获得的友谊与帮助,这时自己虽然因得利而获得的快乐没有那么大,但同时还会获得社会的认同、称赞、友谊与帮助带来的快乐。由于社会对于每个人非常重要,其重要性远高于其它群居动物,这份由利他行为带来的快乐会很强烈。
  早在人类形成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生活于群居社会,人类已有近两百万年的进化历史。在数百万年以上的进化当中,利己行为会因得利使人获得快乐,这份快乐的情感可以带来利己行为的复用与遗传,形成利己本能。利他行为也会因其获得的社会认同、称赞、友谊与帮助而给人带来快乐,这份快乐情感也同样可以带来利他行为的复用与遗传,形成利他本能。
  既然利他也是本能,利他就已变成利己了,利他就已经成为每个人自身的需要了。这也正是马斯洛观察到的需求层次得以客观存在的原因。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生存和安全需求来自于与个体相关联的利己本能,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来自与群体相关联的利他本能。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自我实现意味着个人的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同与赞扬,一人世界不存在自我实现。
  五、人的幸福
  幸福是人的愿望经过努力得到满足后达到的相对较长时间的喜悦感受。幸福是人自己的感受,幸福与愿望相关、与努力相关、与所得相关。世界众多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幸福感与其物质生活水平并无紧密关系。
  幸福与愿望密切相关,人们的愿望的种类千差万别,对你来说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他并不重要,人们的愿望的高低也各不相同,有些人愿望很低容易实现,另一些人的愿望很高难以达到。幸福往往是经过努力后得来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毕竟很少,越多努力带来的成果形成的幸福感越强,未经努力不会获得真的幸福,付出努力的大小往往与愿望的高低成正比,愿望越高付出的努力越大。幸福与努力后获得的成果相关,成果越大带来的幸福感越强,成果与愿望相关,成果与愿望的符合性越强,它带来的幸福感越强。幸福虽说与愿望、努力、所得相关,但是努力和所得又间接地与愿望相关,可见愿望才是幸福最关键的因素。
  关于人的愿望,世间古往今来已有很多讨论,这里仅就利己与利他带给人幸福的问题做些讨论。在人类的基因中必定同时存在利己与利他两种本能,对于不同的个人,两种本能的比例或许不一样,有些人利己本能多些,有些人利他本能多些。利己与利他都是本能,不存在完全利己或是彻底利他的人。利己与利他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很难说清楚。从比较极端的情况来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明显地看清利己者与利他者在社会中的幸福状况。
  现在设想对比一个非常利己的人(利己者)与一个乐善利他的人(利他者)。利己者的特点是:自私自利、欲壑难填、损人利己。利他者的特点是:克己奉公、随遇而安、舍己为人。(欲壑难填和随遇而安在此仅指名与利,不包含人的其它愿望。)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人的需求是从生理需求向自我实现逐级发展的。假设这两个人都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足够努力,根据利己者与利他者的特点不难得出:
  当他们处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阶段,在物质相对富裕的条件下,利他者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利己者的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物质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利他者可能失去生存的机会,利己者可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到了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阶段,这些需求的实现全都来自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反馈,这些高层需求越向高发展越依赖于社会的反馈。在归属与爱层次,人的满足部分来自自我感觉,但自我感觉的一部分也来自别人(包括所爱的对象)的反馈。尊重和自我实现则完全来自自己所在社会群体的认同与赞赏。
  由于利他者的很多利他行为,利他者将很容易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群体的认同与尊重,他对归属与爱的需求将很容易得到满足,如果他有足够的能力并付出足够的努力,他也将可以得到尊重,以致达到自我实现;由于利己者的很多利己行为,使得他不可能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群体的认同,他也不会得到他周围人的接纳、爱与尊重,更谈不上自我实现了。
  由于利己者的欲壑难填,他的欲望总是很难满足,获得越多欲望越高,永远处于“饥渴”状态,他的幸福感往往很低,损人利己招来的敌对甚至报复,更是令人难以应对。在他的心中经常充斥着不满、嫉妒和怨恨。
  由于利他者随遇而安,他的欲望较易实现,所以他的幸福常在,更因为他有很多的愿望与努力是为别人的,舍己为人的行为必然获得来自社会的认可与称赞,以及来自别人不期而遇的报答或帮助,这些更会增添他的幸福感,在他的心里经常充满着满足、喜悦和感恩。
  人依靠利己获得生存,依靠利他获得幸福,人生正是这样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利己者的人生是痛苦的,利他者的人生是幸福的。通常社会上的人不会这么极端,换个表达更接近实际:越自私的人生越痛苦,越无私的人生越幸福。一个人痛苦或不幸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私心太重了。只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你就不难发现,经常发泄不满、嫉妒和怨恨的人往往比较利己;而那些常常乐于利他的人,则经常处于满足、喜悦和感恩之中。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中国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国人常讲的:“助人为乐”,“吃亏是福”,“积善成德”,等等都是这个道理。各大宗教力劝人们修身向善也正是这个原因。
  中国现代出了一个雷锋,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学习的为人民服务的榜样。有人认为,雷锋为了别人苦了自己。其实不然,雷锋正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了内心的幸福。雷锋的人生是幸福的,所有雷锋式人物的人生也都是幸福的。学习雷锋造福他人,更造福自己。看看历年“感动中国”评选出的所有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幸福的例证,他们中有些人虽然物质生活贫寒,但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幸福。如果每个人都像雷锋他们一样,对你所在的家庭、邻居、同学、同事、业务伙伴、社交伙伴等,付出更多一些关爱与奉献,每个人都必将获得更多的幸福。
  利己与利他不仅决定了幸福,同样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
  六、人的命运
  命运这个词可以分为两个意思,一个是“命”,一个是“运”。所谓“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与自己的遗传、思维惯性、主观努力相关的;纯粹的“运”就是运气、巧合、机遇,“运”如云,飘忽不定,完全是来自客观的、偶然的、可遇不可求的“不速之客”。正是人们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所以至今命运仍然是十分神秘的。
  我早上抬头看见天上有一群鸽子飞过。他出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昨天我们的法国客户走在街上迷失了方向,正好遇见一个会讲法语的好心人人,把他送到公司来。这些都属于机遇,人们无从判断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事情或人物出现。
  这里所讲的命运是把大家所讲的命运去除了“运”之后剩下来的“命”。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自己来把握,就看自己如何去“造化”了。命运真的可以把握吗?有句话叫做心
  态决定命运,就像很多民间传言一样,这话说得没错,这些传言反映了民间智者的感悟。阳光的心态表现为一个人热情、积极,阴暗的心态表现为冷漠、消极。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心态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决定命运的。
  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人都是从了解自己开始去了解别人的,人往往认为别人也会像自己一样地认识事物,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他就会认为别人也很计较。一个人很相信别人,他就会认为别人也很相信他。
  一个心底无私的利他者看待其他人时,认为大家都不会自私,他看到的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一个内心深处充满阳光的人,他的内心世界会反映在他的表情、语言和行动上,他对别人就会是友善,反过来别人对他也大多是友善的,他带给别人的是热情、愉快或感动,别人回报给他的也会是同样。在一个内心阳光的人遇到的人当中,有一些人是心理阴暗的人,那些心理阴暗的人在遇到内心阳光的人也时,由于利他本能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心阳光者的感染,而暂时感觉到些许阳光,从而反映也温暖了一些。这就是具有阳光心态的人所拥有的阳光世界。他就是那个人见人爱的人,他就是那个谁见到他就想帮他的人。
  相反,一个内心装满自私的利己者看待其他人时,认为大家都是自私的,他看到的是一个阴暗的世界,他带给别人的和从别人那里感受到的都是冷漠。在一个心理阴暗的人遇到的人当中,有一些人是内心阳光的人,那些内心阳光的人在遇到心理阴暗的人也时,由于利己本能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阴暗者的感染,而暂时感觉到些许阴冷,从而反映也冷淡了一些。这就是具有阴暗心态的人所拥有的阴暗世界。他就是那个人见人恨的人,他就是那个谁见到他就想踹他的人。
  理解这两种自我心理的社会反映现象,对于每个人妥善把握自己的命运十分重要。
  老子曰:“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老子在两千年前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可惜今天世界上还有太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何等了得?
  中国人讲人生成功有四个利条件:仙人指路、自己上路、贵人相助和小人监督。这其中仙人指路和贵人相助都来自别人的帮助,只有人见人想帮的人才能得到。人见人想踹的人肯定是无缘于仙人指路和贵人相助了。一个还没上路的新手站在人生十字路口,面临判断该走哪条道路,此时如果没有仙人指路,就只能撞大运,撞到哪儿算哪了。没有贵人相助,在拼搏中、迷雾里、彷徨时,就只能全靠自己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迷茫中摸索的人比比皆是,一辈子没摸清子丑寅卯者大有人在,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供你摸索?当两个人遇到同样一个机遇,人见人想帮的人在贵人的帮助下得到了这个机遇,人见人想踹的人就只有失去机遇的资格了,这是世间常有的事。既然是机遇,可遇不可求,没得到这次机遇的人还有下一次吗?若是还有下次,下一次贵人还是会帮助其他人见人想帮的人,还不会轮到人见人想踹的人。四个有利条件必缺两个,只能靠自己单打独斗,可谓是希望渺茫命运不济。
  一个是人见人想帮,一个是人见人想踹,人人都帮和人人都踹,这就是两种人不同的命运。这也是两个极端的状况,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介于二者之间。偏向阳光的人受到更多的阳光照耀,偏向阴暗的人感觉更多的阴冷。
  自私或无私是心态的本源,心态决定了命运。虽然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还有许多,如秉性、胆量、能力和毅力等等,但是自私或无私的心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些其他因素可以由好的心态逐渐改变,有些其它因素会因为你有好的心态,其作用可被淡化。心底无私天地宽,天宽地阔自然是前程无限、一路坦程、命广运通。修养无私心态就是对命运的根本把握。
  七、结束语
  人是社会人,离开了社会无法生存,每个人必须学会与别人相处得到社会的帮助才能生存。利己与利他都是人的本能,越自私的人生越痛苦,越无私的人生越幸福,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真正认识人生,修得无私心态,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获得幸福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