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红楼“太虚幻境”联

 杂货店伙计 2013-05-10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是当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那虚假的东西它甚至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反之也是一样。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得真实,反过来也是如此。

 

“太虚”一词,是道教专用术语,盖乏指宇宙。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太虚幻境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这幅対联恰似道教常有的“阴阳八卦”图,那小说中最先登场的甄士隐和贾雨村亦恰似“阴阳八卦”图中者,甄士隐是"阳"的象征,贾雨村是"阴"的代表。为此,是解读这幅对联的前提条件。

 

其联的上半句,叠用“真假”词,且以“作和亦”牵连,不也恰似“阴阳八卦”图吗,如果以“阴阳八卦”图解读其联,题目做大了,也诚有太虚之意。借曹雪芹的话说:“叙事说理”重在其“理”。

 

其联的上半句关键字是“作,亦”的理解,“假作真”有设问之意,如果把假的当作真的去理解,是什么结果呢。如果假的也是真的,是什么结果呢,很显然,前者的结果,是与非不分,真与假不辨。岂又如何理解曹雪芹“哭成此书”。后者的结果则是肯定假的就是真的的结论。事体是假,事理是真。不访借用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以证。贾雨村是官场上厮混之典型代表,是官吏之大浓缩,是故,曹雪芹对他的交代,特别详尽,家族家境,籍贯秉性,来京目的。他的人生轨迹,曲折,浪漫,贪弊,势利。是严格遵循“时尚之学”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坚定拥护执行者。结局怎样呢,为他人做嫁衣终归锁枷扛。一个悲也!此为“假”事体,“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筵华终散场”此为真事理。古往今来,有多少官吏是真正做利物济民的事体呢?不都是拿着“皇帝”的金银帖皇帝的脸,同时自揣利己。

 

下半句叠用“无有”词以“处,还”牵连。这“无有”不能单纯的用现代词意去理解,即“无”者,非现代词意之“没有”,“有”者,非现代词意之“有”。而是要从道教立场去解读。“无和有”的本意乏指宇宙的“道”。所以,这幅对联藴含着道教思想体系,曹雪芹对李丹的道教思想颇有研究!(《庄子》有记载,孔子在年轻时去见老子,之后三天不说话。他的学生问,老师你去教他了吗?孔子说:李丹是一个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就像是一条龙高高在上,我怎么还敢教他?注:老子出生于楚国,在周朝做史官。 老子 姓:李 ,名:耳, 字:丹。)

 

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这副对联中真和假的概念有很多层次,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贾宝玉真正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才能的人,有思想的人,但是人家都说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那个甄宝玉认为是有出息的,开始也跟贾宝玉也是一样一个脾气,但是到后来呢,甄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按照官方的道路去走,最后变成了真宝玉,所以真正没有才华的人,变成好样的,真正有本领的人变成是假的,不行的,就是真假混淆,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