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倒头就睡”是心脏病前兆?

 灵魂出窍KKK 2013-05-10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美国埃墨里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入睡太快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经常伴随“睡眠呼吸中止”,这可能造成血压增高,从而增加罹患心脏病的危险。

  在生活压力倍增的现代社会,睡得香可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境界,那些入睡快、一觉睡到天亮的“睡神”,尤其受人羡慕。

  “倒头就睡”并不一定是好事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倒头就睡”、“一觉到天亮”的人常让人很羡慕,拥有这些“睡觉本领”也往往被视作身体健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从上床准备入睡至脑波显示进入睡眠状态,一般需时15至30分钟,时间太短或太长其实都是异常征状,太长就是人们熟习的“入睡困难型失眠”;但太短则常被人们忽略和误解。实际情况是,“倒头就睡”非常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讯,是疾病到来的前兆。

  台湾睡眠医学会5月底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只有严重睡眠不足或患有某些睡眠紊乱症(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指的是在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现象,该症通常由气管中的机械问题造成,有时也可能是神经系统失调的先兆)的人,才拥有“立刻入睡”的本事。这些人不仅能在床上“倒头就睡”,甚至坐着或站着都能入睡。

  台湾睡眠医学会监事吕政翰表示,在台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病率约为3%,但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等到发病久了,才来睡眠门诊寻求治疗,这时长期处于睡眠缺氧的脑部与中枢神经,可能已经遭到较深程度的伤害,失去了早期治疗的黄金时机。

一晚呼吸中断数百次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S)的患者来说,脑部会感应到身体缺氧,于是命令身体用力呼吸,因此造成短暂的苏醒。一旦醒来,咽喉部恢复紧张,呼吸道打通,呼吸就恢复了正常,患者又可以入睡。但睡着后,咽喉部又开始松弛塌缩,呼吸用力的程度也跟着增加,睡眠再次被打断了。这种恶性循环每晚会打断睡眠数百次以上,致使病人无法有深度睡眠,所以人们白昼出现了嗜睡的症状,以至于影响工作,甚至引发车祸等危险。但大多数的呼吸中断及苏醒的时间都非常短,病患自己都不记得了。

  除了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OSAS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诱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心肌梗死。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主任医师迈克尔?哈特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他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呼吸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杂志》上。
阻塞型病症占大头

  睡眠呼吸中止是怎样“祸害”神经系统的呢?美国医学博士特里?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表示,临床上定义的呼吸暂停指的是两次呼吸至少有10秒的间隔,这其间人体会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现象。

  一般情况下,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分为三种:中枢型、阻塞型和复杂型。中枢型指的是大脑不再向控制呼吸的气管肌肉发出相应信号,造成呼吸中止;阻塞型是因为气管肌肉发生物理性松弛,使气管变窄,暂时阻断通路;混合型则是前两种的混合。三种类型的标志性表象都是“鼾声如雷”

  在三种睡眠呼吸中止类型中,最为民众所熟习、发病率也最高的是阻塞型,共占总病例的84%,中枢型和复杂型分别只占0.4%和15%。

好习惯可缓解病症

  虽然病人都迫切希望摆脱这种病症的困扰,但切忌乱投医。不少小广告都声称有特效药或是先进仪器能治愈OSAS,这其实犯了常识性错误。OSAS是一种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慢性病,可以控制但非常难根除。美国睡眠医学会提供了以下几种一般性治疗方案:维持理想体重;睡前避免喝酒,酒精会抑制呼吸,使睡着后呼吸中止的情形更频繁严重;避免服用安眠药,它会抑制呼吸,降低喉部肌肉的反射,加重病情;采用侧睡姿势,因为一些人只有在平躺时才会有呼吸中止,但这种方法只对部分病人有效;用一点减轻鼻塞症状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用来扩张鼻子通道,减少打鼾,但只改善鼻部气流的流通性,无法解决严重的打鼾或明显的睡眠呼吸暂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