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宝藏—聊城圣旨博物馆

 国民一员 2013-05-11

    “圣旨”是帝王所颁布诏令文书的总称,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历代圣旨的名称、用途和格式屡有变迁。周以前,帝王的命令叫“命”,君臣之间的文书交流可通用“诏”。秦统一后,改“命”为“制”,改“令”为“诏”。从此,“制、诏、诰、敕”等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性文书。

  “制”意为颁布皇帝的法制命令;“诏”意为皇帝诏告臣下,二者都始于秦朝;“诰”意为从上告诉下,始于商周;“敕”意为告诫,始于西汉。

  元代以前的诏令文书传世稀少,因为元代以前的皇帝喜欢用金牌令箭发布命令,所以流传的比较少一些。圣旨有两种形式,一类是国家大典,诰封官员,敕谕外藩时所用的仪制性文书,另一类是处理日常生活政务的敕谕文书等。

  宋代开始用诰命和敕命委任官员及其亲族,妻室。明代沿用宋制,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而封六品到九品的官员则被称为敕命。诰命为誊轴式,敕命为卷轴式,颜色分为苍,青,黄,赤,黑,委任不同级别官员用的圣旨也是有讲究的。

  1911年,辛亥革命告成,宣统皇帝退位,就意味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彻底破灭,当然与帝制相关的圣旨也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说道圣旨我们不得不提到,古代皇帝的龙袍。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上面绣有十二团龙,文献记载一般绣有九条龙,但是实物上只能看出八条龙,因为皇帝本身也是一条龙。其实这条龙绣在衣襟里,一般看不到,每件龙袍从正面或背面都可以看到五条龙,于九五之数正好吻合。

    而清朝则是从道光年间开始走下坡路的,这位皇帝很勤政,但是有点无能,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从这时发生的。从光绪皇帝向前的这些彩照都是宫廷画像,画师画的,而宣统的着一张却是一张照片,当时中国已经有了照相技术,只是技术不发达,它仅仅是一张黑白照片。

    镇馆之宝(皇帝敕谕头品顶戴户部右侍郎那桐)

          

    这一道圣旨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是《辛丑条约》里面第三款第九个附件的真实内容。它记载了中国外交史上一段屈辱史。‘皇帝敕谕头品顶戴户部右侍郎那桐’出使日本国的,为什么要出使日本国,您再看这一句话;‘大日本国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在京被戕,朕心惋惜,以示优荣,’从这一句话我们能可以看出原来是道歉的,这个‘书记生’相当现在的秘书,两国交战死伤在所难免,当时杉山彬对中国很有敌意,其实被杀也是应该的,但是却要求我们的皇帝派人去道歉,这就是一个屈辱在里面了,我们再来看一下圣旨的格式,看这,其实写日本国就可以了,他还要加个‘大’字,加‘大’还不够,还要顶格写,从这两点上足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的一个腐败和无能的。 

    千古迷案(康熙传位遗诏)

  这一件是著名的康熙遗诏,是博物馆里面唯一的一道复制品,原件在中国第一历史资料档案馆。圣旨的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诏告天下康熙皇帝已经驾崩,下位皇帝让谁继承?这是需要让天下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不过,民间对于雍正的即位至今都是议论纷纷,最多的说法就是“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不过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首先,在当时“于”字并不是这么写的。而是这一个“於’字,所以根本不能改,就即使汉文改了,但是满文都是拼音字母根本没法改,所以那仅仅是野史记载。我们看一下康熙遗诏里面的说法,圣旨里面这一句话:“朕已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著即朕登记即皇帝位”,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皇帝指名道姓的传给雍正,但是里面的疑问让我们费解,其一:这一句传位的话在汉文中有,但是满文中缺失了。其二:这一道圣旨在中间部分有一道缝,在古代圣旨都是一体织出的,这种国家文件怎么会有一道缝呢?其三:这一道圣旨中还盖了骑缝章,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允许的,其四:康熙皇帝是十一月十三号驾崩的,本应该十三号当众宣读遗诏,但是雍正皇帝是改为十六号读的,而且,隆科多只对着雍正一人宣读的,其五:在处理康熙皇帝的丧事的时候,北京故宫的大门紧闭七天,任何人不得出入,其六:雍正即位后还杀死了自己的亲舅舅隆科多和一位重臣年羹尧,以上六个疑点让我们对雍正的即位不得不存有疑问,雍正的即位确实不当,而且至今都是一个千古之谜,虽然这位皇帝即位不当,但是还是比较勤政,为“康乾盛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验证了一句话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