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石机粽风味独好

 昵称mt5Lu 2013-05-12
乌石机粽风味独好
邓木生 朱海湛
咬一口机粽,好香。
机器磨粉。
落碱盐。
蒸笼底部垫满蛤蝼叶。
用柴火烧大锅蒸机粽。
蒸熟的机粽,切片品尝。

    “舌尖上的湛江”系列(六) 

    早就闻知乌石机粽风味独特,以致成了乌石镇三大美食之一。怀着追寻美食的好奇,我们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乌石镇探秘。青石铺路的乌石老街——镇江街,是机粽美食一条街,有七、八档之多。街坊邻居见我们带相机拿笔记本来采访便争相告知:机粽是乌石的特色美食,本地人爱吃,外地人也喜欢吃,是应该好好宣传推广。

    人文重镇 催生机粽美食

    乌石港成港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海边布满巨石,乌黑发亮,形状各异,故得“乌石”之名。清政府在乌石港驻下重兵,加上乌石海盐业发达,乌石港从此人口急剧增长,商贸兴旺,港口繁荣。民国初期,乌石成为海康县除县城外唯一的建制镇。乌石人文环境独特,蜈蚣舞和赛龙舟是该镇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分别在八月中秋节和五月端午节举行,之外每年还有很多的民间活动,逢此,四乡八里的群众纷纷涌来乌石参加各种节庆活动。由此,带动了乌石的饮食业,催生了包括机粽在内的各种乌石美食。乌石机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粽子,其又大又香,油水充足,馅料有肉也有海鲜,有甜的,也有咸的,品种类型很多,满足乌石人吃得饱又吃得好的要求。

    家庭作坊 工艺代代相传

    为揭秘乌石机粽的制作过程,我们采访了机粽专业户吴娟微。在一名热心街坊的引领下,我们绕过机船林立的渔港码头,走入居民区新园路,敲开了吴大姐家的大门。这是一栋老房子,用乌石地区特有的乌石砌成石墙和屋顶,两百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透出幽深古朴的气息。这里是吴大姐的家,也是她的作坊,院场里放置着竹箕盛着的糯米、盛放机粽的铝片蒸笼和托板、粉碎机、搅拌机,还有多个炉灶和大铁锅。

    秋天的艳阳朗照下,吴大姐正在和丈夫陈存香一起紧锣密鼓地准备制作机粽,从深圳回家探亲的二女儿陈春晖也在帮忙。两夫妇虽然年过半百,但身子骨硬朗,手脚麻利地忙碌着。陈存香见有记者来,便暂停手上的活,搬来凳子拿来茶水,和记者聊了起来。陈存香爽朗健谈,他说,机粽制作方法很特别,是乌石独有的地方小食,只在港内几户有关联人家中得到祖传,建作坊做生意。陈存香祖上几辈就开始制作机粽,他懂事起,就看到长辈种田打渔之余在家设小作坊开始烹制机粽,养育着全家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存香十多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做机粽,每天都能烹制上两三笼拿到集市出售,换个温饱钱。至今,他和妻子做机粽做了40多年。

    乌石机粽的烹制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先将洗净的糯米(多是购用江西或雷州优质一级糯米)放入大盆中浸泡至透心,取出凉干后投入粉碎机进行粉碎(过去是用人工舂臼)成粉状,根据米粉颗粒粗细来选择筛孔大小,以便筛出不同粽种所需的粉粒,接着,让搅拌机按比例将米粉混合糖浆搅拌成米粉浆,再依据粽饼的咸、甜不同品种档次要求,落下不同分量的碱盐、糖水以及不同的馅料放入浆机中搅匀,然后用蒸笼盛住饼浆置于大锅上盖实,用武火烧蒸10至15小时(饼种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机粽蒸熟成型便可出笼。

    守住传统 机粽名声远播

    吴大姐和打下手的陈存香以及二女儿陈春晖有条不紊地忙了半天,终于完成制作工序。随着灶炉柴火越烧越旺,一股热腾腾的糯米粽香味慢慢飘出来。大家嘴馋咽口水了。但是吴大姐说:“早着呢,明天凌晨4点才能出炉。”虽说忙得满头大汗,但一想到每天辛劳的成果能卖到好价钱,他们一家人就不感到累了,心头总是甜滋滋的。

    倾谈中,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我们感到肚子咕噜噜开始叫了。吴大姐看出我们的心思,便将已经做好的机粽,用刀切片盛在盆子端到我们面前,请我们尝尝。果然,用筷子夹起一小块机粽往口中送,一嚼就是满口蛤叶肉香味,粽饼松软而不沾牙,咸甜相宜,别有一番醇厚的口感。机粽不同于年糕。年糕各地都能制作,机粽唯乌石独有;年糕以甜食为主,冷却后成型发硬,机粽是咸甜混合,味道独到,冷却后成型饼身松软;机粽可配上不同的馅料,市场上常见的饼种有:瘦肉类、肥肉类、瘦肉虾米类、海味混合类,可以满足不同吃客的需求。机粽有别于年糕还在于机粽将蛤蝼叶铺沾在笼底和周围,饼熟后散发出清香浓郁的叶子味道。

    每个机粽蒸熟后重四五十斤,基本上是一斤米做得一斤粽。根据不同的档次,一个机粽可卖得250至350元。陈家制作机粽每天使用糯米几十斤至几百斤不等,节庆日就做多些。既有拿到街上零售,也有客户订制,成品送货上门。机粽在乡村多用于入伙、祝寿、婚礼及送礼。如乌石天成台度假村每年接待香港、广州、湛江等外地的客人较多,就长期定制机粽,作为本地特色美食推介给客人。前年,乌石镇推荐机粽参加湛江市美食节获得了“名小食”称号。近几年,乌石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环境,创新旅游文化,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传统制作的机粽名声也随之扩大影响,广受欢迎。

    记者曾多次到乌石港采访采风,在天成台度假村或渔港酒家吃饭时,都要点上乌石的甜酒糟和机粽,一饱口福。推介给同来乌石的朋友品尝,他们吃后也赞不绝口,觉得机粽风味独特,香滑可口,软韧有嚼头,既不甜腻,又不饱气。

    规模经营 仍然步履维艰

    乌石机粽有营养,特别养人。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陈家四个子女都读了大学,现分别在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工作。“机粽制作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养活了几代人,舍不得放弃;但这活儿又挺辛苦的,不想孩子们再受苦受累,期望他们干别的更有岀息。陈存香夫妇心理很矛盾。陈存香说自己搞小作坊生产几十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深知光靠体力和手艺取胜,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他希望能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用锅炉代替铁锅,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真空包装,使机粽在质量和产量能上新的台阶,使大家喜爱的机粽销售更多更远。

    文/图 记者邓木生 通讯员朱海湛

咬一口机粽,好香。

机器磨粉。

落碱盐。

蒸笼底部垫满蛤蝼叶。

用柴火烧大锅蒸机粽。

蒸熟的机粽,切片品尝。

 

       邓木生 朱海湛

    早就闻知乌石机粽风味独特,以致成了乌石镇三大美食之一。怀着追寻美食的好奇,我们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乌石镇探秘。青石铺路的乌石老街——镇江街,是机粽美食一条街,有七、八档之多。街坊邻居见我们带相机拿笔记本来采访便争相告知:机粽是乌石的特色美食,本地人爱吃,外地人也喜欢吃,是应该好好宣传推广。

    人文重镇 催生机粽美食

    乌石港成港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海边布满巨石,乌黑发亮,形状各异,故得乌石之名。清政府在乌石港驻下重兵,加上乌石海盐业发达,乌石港从此人口急剧增长,商贸兴旺,港口繁荣。民国初期,乌石成为海康县除县城外唯一的建制镇。乌石人文环境独特,蜈蚣舞和赛龙舟是该镇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分别在八月中秋节和五月端午节举行,之外每年还有很多的民间活动,逢此,四乡八里的群众纷纷涌来乌石参加各种节庆活动。由此,带动了乌石的饮食业,催生了包括机粽在内的各种乌石美食。乌石机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粽子,其又大又香,油水充足,馅料有肉也有海鲜,有甜的,也有咸的,品种类型很多,满足乌石人吃得饱又吃得好的要求。

    家庭作坊 工艺代代相传

    为揭秘乌石机粽的制作过程,我们采访了机粽专业户吴娟微。在一名热心街坊的引领下,我们绕过机船林立的渔港码头,走入居民区新园路,敲开了吴大姐家的大门。这是一栋老房子,用乌石地区特有的乌石砌成石墙和屋顶,两百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透出幽深古朴的气息。这里是吴大姐的家,也是她的作坊,院场里放置着竹箕盛着的糯米、盛放机粽的铝片蒸笼和托板、粉碎机、搅拌机,还有多个炉灶和大铁锅。

    秋天的艳阳朗照下,吴大姐正在和丈夫陈存香一起紧锣密鼓地准备制作机粽,从深圳回家探亲的二女儿陈春晖也在帮忙。两夫妇虽然年过半百,但身子骨硬朗,手脚麻利地忙碌着。陈存香见有记者来,便暂停手上的活,搬来凳子拿来茶水,和记者聊了起来。陈存香爽朗健谈,他说,机粽制作方法很特别,是乌石独有的地方小食,只在港内几户有关联人家中得到祖传,建作坊做生意。陈存香祖上几辈就开始制作机粽,他懂事起,就看到长辈种田打渔之余在家设小作坊开始烹制机粽,养育着全家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存香十多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做机粽,每天都能烹制上两三笼拿到集市出售,换个温饱钱。至今,他和妻子做机粽做了40多年。

    乌石机粽的烹制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先将洗净的糯米(多是购用江西或雷州优质一级糯米)放入大盆中浸泡至透心,取出凉干后投入粉碎机进行粉碎(过去是用人工舂臼)成粉状,根据米粉颗粒粗细来选择筛孔大小,以便筛出不同粽种所需的粉粒,接着,让搅拌机按比例将米粉混合糖浆搅拌成米粉浆,再依据粽饼的咸、甜不同品种档次要求,落下不同分量的碱盐、糖水以及不同的馅料放入浆机中搅匀,然后用蒸笼盛住饼浆置于大锅上盖实,用武火烧蒸1015小时(饼种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机粽蒸熟成型便可出笼。

    守住传统 机粽名声远播

    吴大姐和打下手的陈存香以及二女儿陈春晖有条不紊地忙了半天,终于完成制作工序。随着灶炉柴火越烧越旺,一股热腾腾的糯米粽香味慢慢飘出来。大家嘴馋咽口水了。但是吴大姐说:早着呢,明天凌晨4点才能出炉。虽说忙得满头大汗,但一想到每天辛劳的成果能卖到好价钱,他们一家人就不感到累了,心头总是甜滋滋的。

    倾谈中,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我们感到肚子咕噜噜开始叫了。吴大姐看出我们的心思,便将已经做好的机粽,用刀切片盛在盆子端到我们面前,请我们尝尝。果然,用筷子夹起一小块机粽往口中送,一嚼就是满口蛤叶肉香味,粽饼松软而不沾牙,咸甜相宜,别有一番醇厚的口感。机粽不同于年糕。年糕各地都能制作,机粽唯乌石独有;年糕以甜食为主,冷却后成型发硬,机粽是咸甜混合,味道独到,冷却后成型饼身松软;机粽可配上不同的馅料,市场上常见的饼种有:瘦肉类、肥肉类、瘦肉虾米类、海味混合类,可以满足不同吃客的需求。机粽有别于年糕还在于机粽将蛤蝼叶铺沾在笼底和周围,饼熟后散发出清香浓郁的叶子味道。

    每个机粽蒸熟后重四五十斤,基本上是一斤米做得一斤粽。根据不同的档次,一个机粽可卖得250350元。陈家制作机粽每天使用糯米几十斤至几百斤不等,节庆日就做多些。既有拿到街上零售,也有客户订制,成品送货上门。机粽在乡村多用于入伙、祝寿、婚礼及送礼。如乌石天成台度假村每年接待香港、广州、湛江等外地的客人较多,就长期定制机粽,作为本地特色美食推介给客人。前年,乌石镇推荐机粽参加湛江市美食节获得了名小食称号。近几年,乌石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环境,创新旅游文化,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传统制作的机粽名声也随之扩大影响,广受欢迎。

    记者曾多次到乌石港采访采风,在天成台度假村或渔港酒家吃饭时,都要点上乌石的甜酒糟和机粽,一饱口福。推介给同来乌石的朋友品尝,他们吃后也赞不绝口,觉得机粽风味独特,香滑可口,软韧有嚼头,既不甜腻,又不饱气。

    规模经营 仍然步履维艰

    乌石机粽有营养,特别养人。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陈家四个子女都读了大学,现分别在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工作。机粽制作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养活了几代人,舍不得放弃;但这活儿又挺辛苦的,不想孩子们再受苦受累,期望他们干别的更有岀息。陈存香夫妇心理很矛盾。陈存香说自己搞小作坊生产几十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深知光靠体力和手艺取胜,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他希望能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用锅炉代替铁锅,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真空包装,使机粽在质量和产量能上新的台阶,使大家喜爱的机粽销售更多更远。

    文/图 记者邓木生 通讯员朱海湛

乌石机粽风味独好
邓木生 朱海湛
咬一口机粽,好香。
机器磨粉。
落碱盐。
蒸笼底部垫满蛤蝼叶。
用柴火烧大锅蒸机粽。
蒸熟的机粽,切片品尝。

    “舌尖上的湛江”系列(六) 

    早就闻知乌石机粽风味独特,以致成了乌石镇三大美食之一。怀着追寻美食的好奇,我们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乌石镇探秘。青石铺路的乌石老街——镇江街,是机粽美食一条街,有七、八档之多。街坊邻居见我们带相机拿笔记本来采访便争相告知:机粽是乌石的特色美食,本地人爱吃,外地人也喜欢吃,是应该好好宣传推广。

    人文重镇 催生机粽美食

    乌石港成港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海边布满巨石,乌黑发亮,形状各异,故得“乌石”之名。清政府在乌石港驻下重兵,加上乌石海盐业发达,乌石港从此人口急剧增长,商贸兴旺,港口繁荣。民国初期,乌石成为海康县除县城外唯一的建制镇。乌石人文环境独特,蜈蚣舞和赛龙舟是该镇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分别在八月中秋节和五月端午节举行,之外每年还有很多的民间活动,逢此,四乡八里的群众纷纷涌来乌石参加各种节庆活动。由此,带动了乌石的饮食业,催生了包括机粽在内的各种乌石美食。乌石机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粽子,其又大又香,油水充足,馅料有肉也有海鲜,有甜的,也有咸的,品种类型很多,满足乌石人吃得饱又吃得好的要求。

    家庭作坊 工艺代代相传

    为揭秘乌石机粽的制作过程,我们采访了机粽专业户吴娟微。在一名热心街坊的引领下,我们绕过机船林立的渔港码头,走入居民区新园路,敲开了吴大姐家的大门。这是一栋老房子,用乌石地区特有的乌石砌成石墙和屋顶,两百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透出幽深古朴的气息。这里是吴大姐的家,也是她的作坊,院场里放置着竹箕盛着的糯米、盛放机粽的铝片蒸笼和托板、粉碎机、搅拌机,还有多个炉灶和大铁锅。

    秋天的艳阳朗照下,吴大姐正在和丈夫陈存香一起紧锣密鼓地准备制作机粽,从深圳回家探亲的二女儿陈春晖也在帮忙。两夫妇虽然年过半百,但身子骨硬朗,手脚麻利地忙碌着。陈存香见有记者来,便暂停手上的活,搬来凳子拿来茶水,和记者聊了起来。陈存香爽朗健谈,他说,机粽制作方法很特别,是乌石独有的地方小食,只在港内几户有关联人家中得到祖传,建作坊做生意。陈存香祖上几辈就开始制作机粽,他懂事起,就看到长辈种田打渔之余在家设小作坊开始烹制机粽,养育着全家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存香十多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做机粽,每天都能烹制上两三笼拿到集市出售,换个温饱钱。至今,他和妻子做机粽做了40多年。

    乌石机粽的烹制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先将洗净的糯米(多是购用江西或雷州优质一级糯米)放入大盆中浸泡至透心,取出凉干后投入粉碎机进行粉碎(过去是用人工舂臼)成粉状,根据米粉颗粒粗细来选择筛孔大小,以便筛出不同粽种所需的粉粒,接着,让搅拌机按比例将米粉混合糖浆搅拌成米粉浆,再依据粽饼的咸、甜不同品种档次要求,落下不同分量的碱盐、糖水以及不同的馅料放入浆机中搅匀,然后用蒸笼盛住饼浆置于大锅上盖实,用武火烧蒸10至15小时(饼种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机粽蒸熟成型便可出笼。

    守住传统 机粽名声远播

    吴大姐和打下手的陈存香以及二女儿陈春晖有条不紊地忙了半天,终于完成制作工序。随着灶炉柴火越烧越旺,一股热腾腾的糯米粽香味慢慢飘出来。大家嘴馋咽口水了。但是吴大姐说:“早着呢,明天凌晨4点才能出炉。”虽说忙得满头大汗,但一想到每天辛劳的成果能卖到好价钱,他们一家人就不感到累了,心头总是甜滋滋的。

    倾谈中,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我们感到肚子咕噜噜开始叫了。吴大姐看出我们的心思,便将已经做好的机粽,用刀切片盛在盆子端到我们面前,请我们尝尝。果然,用筷子夹起一小块机粽往口中送,一嚼就是满口蛤叶肉香味,粽饼松软而不沾牙,咸甜相宜,别有一番醇厚的口感。机粽不同于年糕。年糕各地都能制作,机粽唯乌石独有;年糕以甜食为主,冷却后成型发硬,机粽是咸甜混合,味道独到,冷却后成型饼身松软;机粽可配上不同的馅料,市场上常见的饼种有:瘦肉类、肥肉类、瘦肉虾米类、海味混合类,可以满足不同吃客的需求。机粽有别于年糕还在于机粽将蛤蝼叶铺沾在笼底和周围,饼熟后散发出清香浓郁的叶子味道。

    每个机粽蒸熟后重四五十斤,基本上是一斤米做得一斤粽。根据不同的档次,一个机粽可卖得250至350元。陈家制作机粽每天使用糯米几十斤至几百斤不等,节庆日就做多些。既有拿到街上零售,也有客户订制,成品送货上门。机粽在乡村多用于入伙、祝寿、婚礼及送礼。如乌石天成台度假村每年接待香港、广州、湛江等外地的客人较多,就长期定制机粽,作为本地特色美食推介给客人。前年,乌石镇推荐机粽参加湛江市美食节获得了“名小食”称号。近几年,乌石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环境,创新旅游文化,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传统制作的机粽名声也随之扩大影响,广受欢迎。

    记者曾多次到乌石港采访采风,在天成台度假村或渔港酒家吃饭时,都要点上乌石的甜酒糟和机粽,一饱口福。推介给同来乌石的朋友品尝,他们吃后也赞不绝口,觉得机粽风味独特,香滑可口,软韧有嚼头,既不甜腻,又不饱气。

    规模经营 仍然步履维艰

    乌石机粽有营养,特别养人。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陈家四个子女都读了大学,现分别在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工作。“机粽制作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养活了几代人,舍不得放弃;但这活儿又挺辛苦的,不想孩子们再受苦受累,期望他们干别的更有岀息。陈存香夫妇心理很矛盾。陈存香说自己搞小作坊生产几十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深知光靠体力和手艺取胜,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他希望能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用锅炉代替铁锅,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真空包装,使机粽在质量和产量能上新的台阶,使大家喜爱的机粽销售更多更远。

    文/图 记者邓木生 通讯员朱海湛

乌石机粽风味独好
邓木生 朱海湛
咬一口机粽,好香。
机器磨粉。
落碱盐。
蒸笼底部垫满蛤蝼叶。
用柴火烧大锅蒸机粽。
蒸熟的机粽,切片品尝。

    “舌尖上的湛江”系列(六) 

    早就闻知乌石机粽风味独特,以致成了乌石镇三大美食之一。怀着追寻美食的好奇,我们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乌石镇探秘。青石铺路的乌石老街——镇江街,是机粽美食一条街,有七、八档之多。街坊邻居见我们带相机拿笔记本来采访便争相告知:机粽是乌石的特色美食,本地人爱吃,外地人也喜欢吃,是应该好好宣传推广。

    人文重镇 催生机粽美食

    乌石港成港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海边布满巨石,乌黑发亮,形状各异,故得“乌石”之名。清政府在乌石港驻下重兵,加上乌石海盐业发达,乌石港从此人口急剧增长,商贸兴旺,港口繁荣。民国初期,乌石成为海康县除县城外唯一的建制镇。乌石人文环境独特,蜈蚣舞和赛龙舟是该镇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分别在八月中秋节和五月端午节举行,之外每年还有很多的民间活动,逢此,四乡八里的群众纷纷涌来乌石参加各种节庆活动。由此,带动了乌石的饮食业,催生了包括机粽在内的各种乌石美食。乌石机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粽子,其又大又香,油水充足,馅料有肉也有海鲜,有甜的,也有咸的,品种类型很多,满足乌石人吃得饱又吃得好的要求。

    家庭作坊 工艺代代相传

    为揭秘乌石机粽的制作过程,我们采访了机粽专业户吴娟微。在一名热心街坊的引领下,我们绕过机船林立的渔港码头,走入居民区新园路,敲开了吴大姐家的大门。这是一栋老房子,用乌石地区特有的乌石砌成石墙和屋顶,两百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透出幽深古朴的气息。这里是吴大姐的家,也是她的作坊,院场里放置着竹箕盛着的糯米、盛放机粽的铝片蒸笼和托板、粉碎机、搅拌机,还有多个炉灶和大铁锅。

    秋天的艳阳朗照下,吴大姐正在和丈夫陈存香一起紧锣密鼓地准备制作机粽,从深圳回家探亲的二女儿陈春晖也在帮忙。两夫妇虽然年过半百,但身子骨硬朗,手脚麻利地忙碌着。陈存香见有记者来,便暂停手上的活,搬来凳子拿来茶水,和记者聊了起来。陈存香爽朗健谈,他说,机粽制作方法很特别,是乌石独有的地方小食,只在港内几户有关联人家中得到祖传,建作坊做生意。陈存香祖上几辈就开始制作机粽,他懂事起,就看到长辈种田打渔之余在家设小作坊开始烹制机粽,养育着全家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存香十多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做机粽,每天都能烹制上两三笼拿到集市出售,换个温饱钱。至今,他和妻子做机粽做了40多年。

    乌石机粽的烹制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先将洗净的糯米(多是购用江西或雷州优质一级糯米)放入大盆中浸泡至透心,取出凉干后投入粉碎机进行粉碎(过去是用人工舂臼)成粉状,根据米粉颗粒粗细来选择筛孔大小,以便筛出不同粽种所需的粉粒,接着,让搅拌机按比例将米粉混合糖浆搅拌成米粉浆,再依据粽饼的咸、甜不同品种档次要求,落下不同分量的碱盐、糖水以及不同的馅料放入浆机中搅匀,然后用蒸笼盛住饼浆置于大锅上盖实,用武火烧蒸10至15小时(饼种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机粽蒸熟成型便可出笼。

    守住传统 机粽名声远播

    吴大姐和打下手的陈存香以及二女儿陈春晖有条不紊地忙了半天,终于完成制作工序。随着灶炉柴火越烧越旺,一股热腾腾的糯米粽香味慢慢飘出来。大家嘴馋咽口水了。但是吴大姐说:“早着呢,明天凌晨4点才能出炉。”虽说忙得满头大汗,但一想到每天辛劳的成果能卖到好价钱,他们一家人就不感到累了,心头总是甜滋滋的。

    倾谈中,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我们感到肚子咕噜噜开始叫了。吴大姐看出我们的心思,便将已经做好的机粽,用刀切片盛在盆子端到我们面前,请我们尝尝。果然,用筷子夹起一小块机粽往口中送,一嚼就是满口蛤叶肉香味,粽饼松软而不沾牙,咸甜相宜,别有一番醇厚的口感。机粽不同于年糕。年糕各地都能制作,机粽唯乌石独有;年糕以甜食为主,冷却后成型发硬,机粽是咸甜混合,味道独到,冷却后成型饼身松软;机粽可配上不同的馅料,市场上常见的饼种有:瘦肉类、肥肉类、瘦肉虾米类、海味混合类,可以满足不同吃客的需求。机粽有别于年糕还在于机粽将蛤蝼叶铺沾在笼底和周围,饼熟后散发出清香浓郁的叶子味道。

    每个机粽蒸熟后重四五十斤,基本上是一斤米做得一斤粽。根据不同的档次,一个机粽可卖得250至350元。陈家制作机粽每天使用糯米几十斤至几百斤不等,节庆日就做多些。既有拿到街上零售,也有客户订制,成品送货上门。机粽在乡村多用于入伙、祝寿、婚礼及送礼。如乌石天成台度假村每年接待香港、广州、湛江等外地的客人较多,就长期定制机粽,作为本地特色美食推介给客人。前年,乌石镇推荐机粽参加湛江市美食节获得了“名小食”称号。近几年,乌石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环境,创新旅游文化,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传统制作的机粽名声也随之扩大影响,广受欢迎。

    记者曾多次到乌石港采访采风,在天成台度假村或渔港酒家吃饭时,都要点上乌石的甜酒糟和机粽,一饱口福。推介给同来乌石的朋友品尝,他们吃后也赞不绝口,觉得机粽风味独特,香滑可口,软韧有嚼头,既不甜腻,又不饱气。

    规模经营 仍然步履维艰

    乌石机粽有营养,特别养人。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陈家四个子女都读了大学,现分别在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工作。“机粽制作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养活了几代人,舍不得放弃;但这活儿又挺辛苦的,不想孩子们再受苦受累,期望他们干别的更有岀息。陈存香夫妇心理很矛盾。陈存香说自己搞小作坊生产几十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深知光靠体力和手艺取胜,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他希望能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用锅炉代替铁锅,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真空包装,使机粽在质量和产量能上新的台阶,使大家喜爱的机粽销售更多更远。

    文/图 记者邓木生 通讯员朱海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