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用药避开的误区

 崔纽藏 2013-05-12

  误区一:盲目补钙——吃出结石、便秘

  老人、孕妇和儿童这三类特殊群体,用药非常有讲究,需要根据年龄、体重和怀孕等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老人的肝肾代谢功能减退,应该尽可能少用药。一些女性或老年人为防止骨质疏松,会大量补钙,盲目吃钙片,但钙片、维生素都不能过量乱补,否则反而可能引起副作用。有报道指出,盲目补钙可能引起结石、便秘等。建议最好还是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入一些钙含量较高的食物。

  误区二:乱服中药——治痘吃出尿毒症

  很多人都有个误解:中药安全无副作用,可以滋补,长期吃还能养生,不会“害身”。其实,除了西药有不良反应外,滥用中药也可能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中药治疗自有一套理论和体系,并非人人都适合某一种药物,应根据体质使用相应的中药。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有个年轻女孩因为脸上长痘,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半年后,女孩查出患上了尿毒症。据统计,仅在上海就收集到30多例滥用龙胆泻肝丸后,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一些人一感冒就喝小柴胡,夏天一头晕就服藿香正气水,每天都吃六味地黄丸,以为能滋补养身,这都是错误的。

  误区三:滥用减肥药——致心脏损害、胃肠紊乱

  开春了,不少女孩为追求苗条的身材,早早吃起了减肥药。有的嫌见效慢,甚至还买泻药来吃。滥用减肥药,结果可能导致诸如心脏损害、胃肠紊乱、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甚至肝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上海市就曾接到过因服用含西布曲明成分的减肥药而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大多数人吃了减肥药后,出现心悸、心慌以及高血压等症状,幸好没有出现死亡等特别严重的不良反应。

  误区四:过量服用——求快效反招不良反应

  孩子发热了,最好能多用点抗生素,退热见效快;感冒咳嗽了,最好几包小柴胡颗粒、一整瓶川贝枇杷膏一起喝下去,剂量大点没关系,只要“立竿见影”……调查显示,不少市民认为,“药吃得多一点,病能好得快一点”,在就诊时也会主动要求医生多开药。但在药理学上却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盲目地增加药品剂量,不会增加疗效,反而只会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误区五:服药方式随意——躺着服药会对食道造成损害

  很多人习惯躺着吃药,以为这样既不影响休息,又能按时服用。殊不知,用药行为也容易诱发不良反应。有调查表明,45%的患者服药方式并不正确。治病时要想获得最佳疗效,除了选择正确的药物和剂量外,正确的服药方式也很重要。

  如大部分口服药要站着用温开水服。很多人因为生病,就躺在床上服药,容易导致药品黏在食道上,造成损害。而像硝酸甘油这种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需要采取半卧位姿势服用。因为病人站着含服,可能产生体位性低血压,造成一时性贫血而昏倒。而且含服药物半小时左右,会有头昏、头胀等感觉,此时若站立,也容易摔倒。另外,干吞药物、茶水服药等,也都是错误的。

  误区六:捏鼻子灌药——容易致孩子过量用药

  劝孩子吃药,是不少家长的头疼事。碾药、灌药、加糖和果汁,可谓想尽方法利诱。这些不当的服药方式,对孩子有害无益,会影响药物作用,还可能造成意外。如给孩子服药时捏着鼻子灌,容易导致过量用药。将药品碾碎后给孩子服,甚至为了口感,用果汁服药,服中药时加点糖或将胶囊剂拆开服等,都是错误做法。

  误区七:药与酒同服——相当于埋下“定时炸弹”

  老百姓中有个“催眠偏方”:睡前喝点小酒,趁着微醺,睡得踏实、深沉。但不少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若服过治疗药物,再喝上一点酒,这样睡觉无异于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极其危险。像阿普唑仑等中枢神经类安眠药与酒精混合后引起的反应,可能抑制中枢神经或呼吸,甚至导致心脏骤停。此外,大多数药物都和酒精“相冲”,如镇静催眠类药物、降糖药、阿司匹林、抗癌药、降压药,甚至抗生素等。

  误区八:只认商品名——导致药物重复使用

  不少慢性病患者吃药态度很认真,但操作很粗糙。比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只认商品名,不看化学名,在家备了好几种降压药,但仔细一看,多数药物的成分相同,商品名不同。如此一来,如果同时服用这些降压药,会造成用药剂量过大,用药不安全。更夸张的是,有些人就诊时,向医生描述自己所服用的降压药,连商品名都不记得,只知道药物的形态和颜色。因此,慢性病病人用药应非常仔细,最好将药箱里常备的降压药,按照化学名归类,不要因为商品名不同,就认为是不同成分的药,而盲目服用。
 
《用药心理专题》2004-04-06 21:12
       一、药量偏大 有些患者希望疾病尽快好转或痊愈,不按医嘱,自行加大药量,以为这样可以提高“疗效”。实际上,如果超量服用,就有可能引起药物中毒,特别是小儿和老年人为甚。
  二、药量偏小 有些患者对药物有恐惧感,害后产生副作用,认为药量小一些就比较安全,其实这样做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还会贻误病情,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三、用药时断时续 有些患者不能做到按时服药,而是断断续续,想吃就吃,不想吃就停,或者忘记吃药,下次一起补上。这样不能使药物正常而持久地发挥作用。
  四、服药时间不均衡 多数患者习惯在白天一日三餐前后服药,而晚上或夜间不服药,这样白天血药物浓度高,夜间就很低,自然也就影响疗效。一般讲要按照医嘱或按药物说明书在均衡时间内服药。例如,要求一日二次,那就是每隔12小时服药一次。如果要求一日四次,即每隔6小时就要服一次药。
  五、用药该停不停 一般讲,患者在用药一定时间后,已达到预期疗效,就应及时停药。如果随意延长用药时间,就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如引发菌群失调,成瘾,耳鸣耳聋和药物积蓄中毒等。
  六、突然停药 有些疾病如精神病、癫痫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必须坚持长期用药,才能控制病情, 巩固疗效。
  七、随便吃药换药 有的患听说某药物效果好,就马上买来服用,如果一时不见效,又马上更换新药。要知道药物发挥作用有一个过程,一吃就好的特效药是没有的。
  八、以病试药 有的患者得了疑难绝症,久治不愈,便轻信单方、偏方、秘方,如吃鱼胆、蟾蜍等,用来“以毒攻毒”,结果非但不能治病,而且会使病情恶化,甚至发生中毒。
  九、中西药盲目结合 有些患者认为中西药联合应用疗效会更好,其实不顾病情,自作主张,盲目乱用,不但疗效不好,而且会产生中西药配伍禁忌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家庭用药的误区
       时间错位: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一次,可是病人往往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药量过大: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然而有的人随意加大剂量,这样十分危险。
  药量偏小: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时断时续: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可能无法控制疾病发展。
  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成为慢性感染。
  当停不停: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蓄积中毒等。
  突然停药: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癫痫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如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换药随意: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用药需3-7日,结核病需半年。如随意换药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多多益善: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常可增强疗效。但配合不当会产生拮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
  小儿用成人药:小儿肝、肾功能差,解毒功能弱。所以应了解药物的性质及注意事项。如氟哌酸可引起小儿关节病变和影响软骨发育,应禁用。
  以病试药:有人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屡找偏方、验方使用。这样不少人病情加重,失去手术时机,病情恶化,难以救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