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路畅想

 梦然红豆馆 2013-05-13

道路畅想

范永进


        傍晚,在宽敞的省道上慢步,道路两旁的绿树红花映入眼帘,谁能想到,公路也成了花的长廊?微风吹拂着我的脸,道路畅想的话题在我脑海萦绕,驱不走,难忘却。
       鲁迅先生说过“路本可有可无,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许这就是最原始的“路”吧。农村人或是有过农村经历的人,也许都有这种感受,见证过这种最具原始的路。比如,顺着一条公路走,到某目的地,需要绕一个圈,而秋收后,农田干旱,就有人会从农田直插而过,一而再,再而三,走的人多了,就走出一条小路。这种不成路的小路,农村随处可见。这种路走的人多了成了最原始的小路的基础上,人们根据需要,清理出水沟,加以简单平整,无数的羊肠小道也许就这样形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脚下的路也跟随着改观。交通的需求,走的人多的羊肠小道,雨天泥泞打滑,因此有人铺上石头,因而卵石路、石块路、条石路形成,这种路,在那个时期有民间修成,也有官方出资修成,故名“古官道”。在那艰苦的年代,干活都靠人力肩挑手提,能修这样的路已是相当不仅单了。
        以上从羊肠小道到古官道是欠发达时期路的一大发展进步,这种路只能让人步行,让马行走。只适应用肩挑手提的时代。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以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6070年代,全国各地兴起修公路的热潮。招集民工,自备粮食义,带上工具,义务修路。修路的号子震天响,修路大军修路忙。红旗飘飘,广播鼓劲。一条条公路,在千锄万锤的敲击下,在飞汗如雨的感召下绕过大山,越过河流,通向广阔的农村。迎来了社会主义时期道路飞速发展。城市的各类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农村,农村木材、粮食及土特产也源源不断运送到工厂、运到城市。这种公路上世纪7080年代的人均知道是什么模样。21世纪的人,基本不知晓。路面只是经过开凿后形成路基,于铺上石块,铺上沙石料,经石滚筒压平而成,路面粗糙,乘车颠簸。
       80年代后,“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提得很响亮,大报小报随处见,农村巷弄有“要致富,先修路”的大幅标语。这说明公路已是滞后农村发展的瓶颈。争的是时间,抢的是时速。交通不发达,物流不畅快,就阻碍了一方的经济发展。后来的公路,有的铺上撒柏油成了柏油路,有的浇上水泥成了水泥路,又是一大进步。道路平坦了,提高时速,方便来往。
        但这还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省级公路修到农村,高速公路遍布全国。高铁在不断建设,与飞机争速度,与飞机赛跑。谁能想象道路今后如何发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像力有多丰富,到某一天都能成为现实。21世纪的发展,真是难以想象。人类社会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最佳时期。今后公路发展将朝着宽阔,高速,安全,环保的方向不断发展。

  (这篇文章,2012.4.14在《政和资讯》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