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码时代仍然离不开灰板和外置测光表 - 心民怪论4贴整理

 摄影学生工作室 2013-05-13

数码时代仍然离不开灰板和外置测光表心民怪论4贴整理)文章出处:佳友在线-新手上路网址:http://bbs./forum-79-1.html 


将心民兄的怪论做了个整理,方便大家一次就能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现在还请心民兄先行审定。
不知道该如何上传WORD文档,于是就整个贴上来吧。贴图照片还望心民兄自己贴上了。

心民怪论:数码时代仍然离不开灰板和外置测光表  

心民怪论
先说说我的结论:使用灰板和测光表的好处是两个:更快速、准确的测光;更快速、准确的调整白平衡。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看屏幕不可靠,看直方图也不可靠;二、灰板很有用;三、外置测光表更方便好用。
一、看屏幕不可靠,看直方图也不可靠;
先说说现在相当部分的摄影者说的数码时代没必要使用测光表和灰板问题,他们认为在曝光时,先拍一张看看相机后面的屏幕就能知道好坏,若存在小有不严问题,后期处理补救就行了。
对此我的看法是:屏幕在不同情况会给出了不同的结果,黑暗环境和明亮环境,屏幕效果相差很大;很多人都知道屏幕和实际拍摄效果差异很大是天生的(越明亮的屏幕往往越和实际结果相去甚远,比如现在流行的高亮、高反差液晶屏)。很多差异,在后期处理中是无法补救的。
针对屏幕不准可以通过直方图判断曝光好坏的说法,这乍一听很专业,比那些只看液晶画面的人显得专业多了!其实属于典型的学究型说法,也就是说,这是与真实的摄影行为脱离的说法。实际上我们不可能依赖直方图判断画面明暗是否得当,看直方图方式还不如去看屏幕,凭借画面的明暗来判断来的简单和方便。
例如:如下三个直方图是不是出了问题?
左数1号:像素堆在了左侧,会让你以为这图片曝光严重不足,右侧一点点高光像素,说明亮区有点什么东西,但不确定是不是主体。
2
号正相反,像素全体跑到高光区,显然曝光过度;
3
号左右都有像素,左边很多,说明此图很暗,但是存在很亮的小块区域,这块区域曝光过度了,那么主体曝光合适么?真的……真的不知道!
喜欢看直方图的学究们,你们能说出这样的画面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看了直方图,以为全是废片么?其实这三张图完全是曝光得当的好图片。(见下图)
那么看相机屏幕还能看什么?那还有用么?有,可以有,真的有:高光溢出闪烁提示。佳能称为高光警告,其它单反相机都有警告,这是因曝光过度而完全失去层次的亮区;宾得叫做白斑和黑斑警告,它不仅警告曝光过度区域,还警告因曝光不足而完全失去层次的黑区。
——
这个才是屏幕最重要的参考,因为它很直观快捷,发现有大面积闪烁,就要更改曝光量。
因此,数码时代看屏幕要获得有用信息如下:
1
、构图与瞬间的判断:风光摄影看看布局是否有不当;写实摄影看看瞬间捕捉是否恰到好处(事实上,我在写实拍摄中基本不看屏幕,只顾反复的拍到不同的瞬间)。
2
、看看相机有没有曝光溢出警告;
3
、清晰度判断(放大观看,宾得和索尼都有一键放大8倍或16倍的快速查看功能,佳能则要慢慢逐级放大;尼康更麻烦一点:需要两个键配合,先选定区域然后再放大)。
4
、有时是生怕忽略了什么设置:不恰当的ISO、不恰当的尺寸大小、不恰当的曝光补偿、忘没忘RAW等等等,每人情况不同,总之让屏幕显示很多信息是比较方便的。
但是以上这许许多多的屏幕利用价值,都不足以替代灰板和外置测光表的存在。上面与曝光相关的只有第2项。

二、灰板很有用;
很多朋友没有理解灰板到底有什么用,测光表怎么就比相机测得准?
灰板有两个功能:一是更准确的反射式测光;二是更方便的白平衡校正。
1
、关于测光:
大家知道,数码相机测光是反射式测光,靠物体反光来判断18%灰的存在。现场情景中光线复杂,有明有暗,多区测光模式就是采集了很多区域做了比较智能的光线平均计算,它推荐的曝光值一般是有用的,但是光比很大场合或主体明暗与环境不同且主体所占画面区域很小时,相机就不能判断出正确的曝光值。
再看看第2帖里面的三张图(为了看着方便,再次贴图在下面),相机多区测光一般做不到令人满意:遇到13图相机会曝光增加,使得暗调失去魅力;遇到2号图相机会曝光减少,洁白如玉的高调效果会荡然无存。(3号图为了表现女孩的剪影效果,测光表拿到她的脸前,奶泡对准相机,在数值上减少曝光两级,这属于经验的配合。)
遇到上述情况,有经验的摄影师会使用相机的点测光(占画面3%左右的面积是测光区),随着镜头焦距的变化,测光区域的角度也随之变化,使用长镜头加点测光,可以得到很小的测光角度,这样测光更准。但是,测什么呀?
简单说就是:测量摄影师需要的区域。这个区域将拍摄成为反光率18%的灰色调(包括中性影调的色彩),比如测量人的脸,那么白嫩的女孩脸会拍摄出不够白皙的效果;黝黑的脸会拍得很浅,成为不够黑黝黝的影调,总之,都是灰影调的脸膛,不黑也不白。看来测量脸直接曝光不行,需要根据经验适当做曝光补偿(比如:白皙的小女孩的脸测量后补偿+1;矿工的脸测量后补偿-1),全凭经验。
这时比较好的测光方法是:在同样光线下使用相机的点测光测量一块柯达灰板,按照测量的数值曝光,就能在同样光线下拍摄出物体原本的相对明暗。黑皮肤就拍成黑黝黝的皮肤;白皮肤就拍成白皙的皮肤;
——
灰板在这里优势明显,也很方便。只需测量一次,然后使用M挡固定了光圈和快门数值,在同样光线下一通狂拍去吧(上面说到我在写实拍摄中基本不看屏幕,只顾反复的拍摄不同的瞬间),因为这时曝光错不了!因此不用担心照片的曝光情况,这样就有实践充分的考虑构图,更能专心的通过取景器捕捉精彩的瞬间。
如果光线变了(比如从阳光下跑到树荫下了),马上再测一次灰板,纠正数值后,再继续一通的拍啊拍!手动曝光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它的魅力。
在测光方面,测光表比灰板更好,下节再谈测光表。
2
、关于白平衡:
此处所说的白平衡校正可不是简单的自定义白平衡,而是拍摄RAW文件后期处理时的一个重要参照,没有灰板就难以得到准确的色温值。
白平衡是不是准,从屏幕上只能看个大概齐,直方图也不能说明问题,如下面所示的左1号图,直方图的暗区多了很多红色,能说明白平衡错了吗?自定义白平衡是个好主意,也是拍摄JPEG文件获得准确色温的唯一方法(对于JPEG其它办法难以真正准确),但是操作相当繁琐,远不如我下面说的方法来的简单快速。
方法如下:
1
、使用RAW格式;
2
、拍照之前,在同样色温下,拍一张灰板。就行了,相机使用什么白平衡设置都无所谓,尽管拍去好了。换了环境色温,就再拍一下灰板。
3
、后期处理:把RAW文件调入PSCamera Raw窗口,调入相机自带的软件窗口也可以。软件都有一个白平衡吸管工具,先对准那张带灰板的图片里面的灰板点击一下,瞬间白平衡搞定!然后把它的色温数值应用到其它同一场合拍摄的图片,批处理,白平衡就全准确了!
——
上述方法不适合JPEG格式的拍摄。话说回来,玩到一定水准,怎么还会有人不使用RAW
三、外置测光表更方便好用。
如果经济许可,使用外置测光表比机内测光或灰板辅助的测光方式来得更快捷、准确得多。
外置测光表也有两个功能:
1
、入射光的测定比反射光测定更接近真实;
2
、测光表测光的反射光测量比相机更准确、更方便。
它的第一个功能类似上面说的灰板测光法,但是比灰板测光更快捷!根本不用考虑相机的点测光,举起测光表一按,入射光测光就立刻得出了光源的18%反光率的曝光数值,按这个数值把曝光模式拨到M挡,手动曝光拍摄,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中间调的所有色彩全都还原了应有亮度。关键是测光表一定放在与主体相同的光线下。
测光表的第二个功能是反射测光的角度很小,可以达到,这对于测量远距离或者较小面积的物体来的很方便,比相机长镜头加点测光测得更准,而且测光表还有很多计算功能,帮你得到更精准的测光值。
很多人拍摄的方法是:使用自动曝光先拍一张,看看屏幕,觉得浅了或暗了,就改动曝光补偿加一加或减一减,然后再拍,再看看结果,如果还可以就继续拍,如果还是不理想,就再改一改曝光量。殊不知,这样永远没有一个稳定的结果。
比如那天我的一个学员在拍摄很普通的人物合影,开始两个人物服装全是白的,自动曝光拍摄半身,结果脸部暗弱、衣服也不白了;他马上做曝光补偿“+1”,再重拍,果然有所改进,效果还可以。然后换了两个人,一个黄色衣服瘦男子,一个黑色服装胖女子,曝光补偿不加不减,拍出来大失所望,全画面曝光过度!显然黑色面积比较大,欺骗了测光表,于是他改作补偿1”,拍了一张,脸部还是偏浅,和本来肤色差异挺大,就再补偿12/3”,肤色立刻浓郁有了质感。他这么折腾真不如早就用灰板或外置测光表测一下,改成手动曝光,固定了曝光值,无论换深浅服装或深浅背景,人物曝光始终不变!十分钟之内他本来能拍摄二三十张好照片,结果才拍了七八张曝光恰当的照片!反反复复的变化曝光值,把被摄人物搞得快没了情绪!很多更棒的表情也错过了。
说到曝光准不准,有人认为无所谓,反正后期处理调一调没问题。这可是大谬!后期处理对于曝光准确的依赖极强,准的曝光可以调整出很诱人的影调,不准的曝光,后期调整时会带来很多噪点、杂色,层次过度不再自然。RAW的动态范围比JPEG宽得多,也不足以应付曝光不当!(这方面的讨论以后再说。论到后期处理,我可不是普通的选手。)
比如:拍摄人物,她离你七八米,背景是阴影的树叶,脸部被阳光照亮,这就是高反差画面,相机测光没戏唱了,而摄影师处在另一个阴影中,在自己身边测量灰板没意义,让助手拿到模特脸前又太远使得相机测不准(测光时要全画面充满灰板才能准),抱着相机跑到和模特相同的光线下又是相当麻烦辛苦。这时让助手举起测光表靠近被摄者,采用入射式,奶泡对准相机或者光源,立刻得出数值,手动曝光拍摄即可(同一位置总不会只拍一张吧?)。
再比如:人在窗前,这有点像单灯摄影,人物背景很暗,相机测光根本不行,测光表举起一按,手动曝光拍摄即可。
于是下面的场景很常见也很专业:摄影师准备拍了,于是说:测光!助手跑过去一按测光表,大喊:“125”(幺二五)。默认的一切都到位了。原来测光表早和相机在ISO值和光圈值上形成默契:比如ISO200F4的前提下,此时使用1/125秒就OK
上面是专业小组拍摄的场面,业余人士一个人没助手,也使用测光表很方便,因为相机往往已经上架了,不可能总是拿下来抱着相机去点测光,更不用说光比大的时候使用多区测光加自动曝光(AvTvP),那基本属于瞎蒙(也就是有的人说的经验的神力)。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不能算没有经验的人,他拍摄的过程中,始终喜欢使用一个测光表!
以上的几个例子都属于光线比较复杂的环境,不复杂的环境,相机的测光完全胜任,自动曝光可以用,配合有经验的人调整的曝光补偿,能拍摄出很不错的画面。因此不是说,所有场合都离不开测光表或者灰板。
然而,偏偏艺术摄影从来不喜欢均匀的光线,逆光、侧逆光、侧光才是摄影师最常采用的光线,这些光线使用自动曝光很难曝光准确;同时,室内色温难于掌控,或者更专业的广告摄影(比如工业厂房摄影,车间大多使用日光管)更需要色温的准确还原(灰板的白平衡校正功能是别的方法难于替代的),等等诸多原因……于是测光表和灰板经常地登场了。

其他补充:       
灰板和测光表搭配使用,在摄影过程中非常简单快捷,完全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麻烦。其效果的精彩,全然不是经验可以完全替代的!
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效果明显不如这种工具组合。例如用手测光,就是我们没有灰板时候的简单方法。因为我们的皮肤的反光率接近18%。但是差异也很大,皮肤反光因人而异,手心手背不同、冬季擦了护手油就更有不同。
另外,灰板可以标定白平衡,它是灰色(叫做消色,也就是没有任何色彩偏差),手掌绝对不行啊!灰板很便宜,平时在不同的摄影包里都放一小块。关键是买到真的灰影调,有的国产灰板偏色!
使用闪光灯的曝光是另一个计算方法,这时相机测光表对主体完全没用;对于背景,相机测光有用处。具体说:闪光对于近处的主体(比如酒吧里面拍一个人),人物的曝光量按照下面的简单公式计算:光圈=闪光灯指数÷距离
这个公式里你需要知道闪光灯的指数。那么快门速度是根据算出来的光圈对背景测光后得出来的快门速度值(使用Av模式测光适当欠曝一点比较好),有了光圈和快门数值,改用M挡开拍,闪光灯应该充足电之后再曝光。
另外,使用原厂闪光灯,作自动曝光也是可以的,效果没有手动更讲究。
专业人士或有使用外拍灯的(是一种带着电源箱的、让助手举着的那种功率较大的闪光灯),那就离不开外置测光表了。
灰板和测光表的最佳使用:
在有着先进的反射测光系统的数码相机拍摄过程中,灰板和测光表不是所有时候都在使用,是在如下两种情况使用:
1
、光线复杂,主体与背景光比很大;
2
、色温特别:比如室内灯光。
看不见多少人在使用灰板,不说明灰板不重要。我看见无数专业摄影记者,拍出来的室内会议画面色温很不准,他们甚至不懂如何更准,无数人不求甚解,不能说做法就对。
过去时代没有测光表,全凭眼睛估计,经验第一,也产生了很多传世之作,但不能以此否定测光表的诞生,以此否定自动曝光无用。科技进步是为了让人们方便快捷的使用,摄影附件是为了应对复杂场景和光线。这样使用一点也不违反135相机的灵活快捷。
数码时代越是讲究的摄影师,越尊重最佳的原始采集,后期处理才能更有空间,最终的效果必定比仅仅靠估计、仅仅靠经验来得成功率更高!
那种用了灰板和测光表,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的说法,只是说明操作者使用的不熟练,这是需要反复试验和实践的。

       
测光有很多方法,技术上说:只有灰板或者测光表才更准确。
现在数码相机和数码单反相机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使用,把这个告诉初学者是件好事,可以只用灰板代替测光表,这样花不了几个小钱(八九个人可以分享一套百元灰板,灰板面积手掌大就足够,我的学生就有这么做的,小小一块灰板都觉得很方便好用)。灰板尤其在白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测光表的使用也属于纯技术上的需求,不足千元就有单一功能的入射测光表,两千多元就能拥有点测光功能,而且拥有了闪光测光功能(这是影室灯箱摄影不可或缺的功能),现在很多学摄影的人特别喜欢人像摄影,自己在家里支起一套灯具,千元三灯便携式,就必须有闪光测光表。
拍一张看屏幕,觉得不行调一调再拍,再看看屏幕,如果还不太行,就再调一调,这就是很多目前摄影人采取的方法!
总之,应该告诉初学者最好的技术方法,数码时代灰板真的特别有用,如果不考虑钱,测光表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好的结果。科技进步永无止境,就现阶段,数码时代不需要灰板和测光表的观点流行起来,真的很悲哀!
相关问题:
问:先拍一张灰板 然后再根据灰板那张照片 得到的准确色温参数去校对其他照片 ,但是 既然能拍灰板,什么不在当时的环境下使用灰板自定义校准白平衡呢?后期调整 就算是RAW应该也会存在画质的损失吧 就像RAW加减曝光一样吧 。
心民:你说的对了一点点(自定义了,后期处理会简单一点),但是,实际的操作速度却完全不同。比如你将拍摄一个室内会议,进屋里看到色温很低,把灰板放在这个屋里拍一张(这个灰板拍得很小也无所谓,只要灰板接受了和与会者一样的光线就行),然后马上进入工作中,简单到仅仅按了一下快门;而做自定义白平衡,就要操作几十秒,这在实际工作中就是明显的快捷与不快捷的差异。RAW做不做白平衡的调整,在后期改变色温完全没有画质损失,和曝光准确不准确完全不同。调整曝光一定对画面有损失。
问:胶片和数码测光是一样的吗?胶片是以18%灰为基准;数码好象是以白板测光为准。这也是一直没有把测光表和灰板应用在数码拍摄上的原因。
心民:数码和胶片摄影在测光方面完全相同,测光都是以获得18%灰的曝光值而得到普天大地丰富的层次。
白板不是用来测光的,是用来做自定义白平衡的,这是数码时代的产物。白板上如果在现场带了其它颜色(比如白炽灯下屋子,白纸也是黄纸了),去掉了这些黄,白纸就还原了白色,去掉的黄色同时应用到画面其它物体(人物或室内景致),那么所有物体都还原了自身本来的颜色,这就是白色平衡了的结果。
我说的方法:用灰板校正白平衡不是摄影之前在相机上做自定义白平衡,而是使用RAW,后期在电脑软件里一键完成白平衡的校正。
:数码和胶片用灰板测光后的曝光值是一样适用的,不用区别使用了。对吗?
是的,测光方面不用区别考虑。需要注意的是,ISO可以随时变化也是数码时代的产物,考虑光圈快门前,首先注意测光表的ISO
问:其他白的参照物可以用吗?
心民:可以,关键是白纸真的白么?白纸最容易曝光过度,过度曝光的白纸,无法参与后期白平衡校正(使用白平衡吸管点击无效),如果不曝光过度的白纸,也是不错的素材。
校正白平衡的实际摄影过程中,我常常不使用灰板,而使用外置测光表,把这表拍进画面,它上面的奶泡是真正的白色,球状的立体有明有暗的过渡,也就一定有不曝光过度的区域,这就是灰色,很有用。就比如下图的样子,如果是RAW文件轻松可以校正色温,JPEG却不行。

       

关于标准的做法:
不谈个性和艺术倾向,只说标准的做法。标准的做法就有标准的曝光和色彩准确的还原,因此初学者学会使用测光表和学会找到真正的准确色彩还原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不喜欢这种标准,故意多一点或少一点曝光,或者故意黄一点蓝一点,那属于另一个范畴(个性和艺术)。
测光不赞同使用手心或手背,和标准差异太大!(手的反光率大于灰板一级以上或者不到一级,谁能知道?因为光滑的皮肤稍稍换个角度,测光值就变了。)没有测光表的人,几乎总也不会知道到底什么是标准的曝光。
什么叫做标准的曝光,就是:根据光源的亮度,中间灰能够准确拍成中间灰的曝光值。也就是在某一光线下,使用测光表的入射式测量得到的曝光值。中间灰就是18%的反光率,使用灰板测量反射光所得到的数值正是接近测光表的入射测光法的数值的。
再说白平衡,有了灰板,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很省心。带着灰板真的真的没有那么麻烦。只是如果摄影师不在乎准确还原色彩,也就无所谓了(艺术么......)。但是我只是告诉初学者,这可是个好方法,别为了艺术,而说灰板没用、测光表更没用,误导可能就真的发生了!
色彩管理也没有那么可怕,相机或者电脑屏幕如果偏色(很少有人偏色那么严重,即使偏也是很微弱,大多数是明暗差异),起码RAW不会骗你,你把它拿到最终的输出电脑上,照样能找到准确的还原,可是拍照时不拍灰板,后期想找到准确的色彩那可是很难了!除非你不要准确的色彩。
问:使用测光表测光能得到较准确的曝光值,但由于1度的测光范围是不太容易掌握,心民老师能否结合一些照片做些具体的测光讲解。
心民:你说的问题一句两句可说不清,我简简单单说两句:测光可不是为了直接找到中间灰去测量,而是测量暗区和亮区,通过想象,调整曝光,最终得到保留了暗部层次和亮部层次的曝光值。比如按照亚当斯的分区曝光法,常常把想保留微弱层次的暗区做欠曝两级半(就是说,点测光暗部,得到数值后,故意减少曝光),此时如果亮区过曝三级,就需要后期使用减弱反差的药液冲洗底片,使用反差低的相纸放大,最终压缩了明暗跨度很大的影调,而且保留了暗部。不能让暗部欠曝超过三级,那样底片上没有了银粒聚集,层次就根本无可挽回。(这也充分说明,后期处理永远伴随着摄影。)
亚当斯使用测光表,他的用法在他的书里有讲解《亚当斯论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