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教程(一):曝光篇

 金碧老包 2021-11-30

摄影曝光必修教程(曝光篇)

一、基本曝光模式:

1、手动曝光(M)

使用M挡进行曝光拍摄时:需要拍摄者自行设置光圈和快门。

很多人认为自动曝光使用起来会比手动曝光方便一些,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比如光线没什么变化的时间里在街头抓拍、比如使用闪光灯的时候,再比如后期要求拼接的照片拍摄等,使用手动曝光反而更方便一些。当然,如果手动曝光变得麻烦,那么再去选择光圈优先、快门优先。

小提示:初学者经常把“手动曝光的M"和“手动对焦的M"混淆。使用手动曝光时,光圈和快门只有在拍摄者主动调整时才会变更。到目前为止,手动爆光仍然是初学者学习提影曝光最为可靠的方式,对于正在学习摄影的人,建议使用M挡至少拍摄3000张照片,之后再学习别的曝光模式就不会感到困惑了。如果每天拍摄100张照片,那么一个月就能到3000张。

2、快门优先自动曝光(S/Tv):

快门优先自动曝光适用于拍摄运动中的事物,,或者在运动中拍摄。

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是:由拍摄者先设定决门速度。然后相机根据拍摄者对明暗的需求计算出光圈系数并自动设置。

本质上,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只是手动曝光的一种简化操作方式。这种曝光模式也被简称为“快门优先”或者“速度优先”。多数品牌的相机上用字母“S”表示快门优先自动曝光,佳能相机上则以“Tv”标示。

拍摄表现动感的体育运动经常会使用这种曝光模式。如果你去非洲拍摄野生动物大迁徒,快门优先也是常用的曝光模式。在街头摄影中,也会经常使用快门优先。相机计算出来的光圈会随着拍摄场景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这很方便。

小提示:使用快门优先自动光时需要注意光是否已经到达极限。街头抓拍时,自动感光度配合快门优先使用非常方便。

3、光圈优先自动曝光(A/Av):

对于场景没有动感表现要求时,光圈优先几乎就成了最常用的选择。即便有动感表现要求,光圈优先在高手的手里也被应用自如。每当问到抽摄者平常用什么曝光模式比较多时,得到的答案总是“光圈优先”。

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是:由拍摄者先设定光圈系数。然后相机根据拍摄者对明暗的需求计算出快门速度并自动设置。

光圈优先自动曝光也被简称为“光圈优先”。

多数品牌的相机上用字母“A"表示光圈优先自动曝光,佳能相机上则以“AV”标示。

光圈优先自动曝光适合的题材比较多,无论拍摄风景、人物,还是拍摄美食、静物都可选用。

作为初学者,如果没有弄清楚如何使用光圈去改变快门速度的时候,那么使用光圈优先进行抓拍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冒失地使用光圈优先,往往会因为快门速度太慢造成所拍提的影像模糊。

小提示:光线皆暗的时候,相机计算出来的快门速度将会比较慢。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很容易模糊。不管模糊是不是表现手段,留意快门速度是否符合需求都很重要。

4、程序自动曝光(P):

程序自动曝光是:由相机根据拍摄者对明暗的需求计算出快门速度和光圏系数并自动设置。

在相机上程序自动曝光标示为“P”所以简称为“P挡”。在实际拍摄中,P挡高手们用得不太多。尽管现代相机中P挡的设计中带有柔性功能,可以瞬间变成快门优先或者光圈优先。不过,因为操作习惯的问题,更多的人还是更多地直接选择光圈优先或者快门优先来拍摄。

四种基本曝光模式中,P挡是最容易上手的,但想得心应手地使用P档,恐怕需要下一些工夫了。

对于使用那些被称作“卡片机”的便携数码相机,拍摄时没什么特殊效果的要求,倒是可以更多地去使用P挡,。

小提示:使用程序自动曝光P档时,要注意快门速度和光圈值是否符合需求。P档并不是全自动档。

5、全自动拍摄模式和场景拍摄模式:

P档只负责光圈和快门的自动设置。而全自动档(A/A+/Auto)几乎接管了所有的拍摄设置工作,包括闪光灯。使用全自动档拍摄,我们所能做的,就只剩下取景和按快门。

很多入门级相机和中端相机中还有一些场景拍摄模式,比如人像、风景、运动、夜景等。这些场景拍摄模式可以被看作在不同典型场景下使用的“自动挡”。相机的设置会自动适应这些典型场景。

对于没有学习过拍照和摄影的人,如果觉得全自动模式拍出的不太满意,那么可以尝试选择相适应的场景模式进行拍摄。

二、快门:

快门是相机上用来控制感光材料暴露在光线下时问长短的一套机构,即控制“曝光时间”的机构。安塞尔・亚当斯在他的《论摄影》中称快门为“光门”。快门开启时间的长短,称为“快门速度”。“快门速度”有时也简称为“快门”或者“速度”。

1、快门速度序列:

全序列快门速度:8000 → 4000 → 2000 → 1000 → 500 → 250 → 125 → 60 → 30 → 15 → 8 → 4 → 2(0"5) → 1" → 2" → 4" → 8" → 15" → 30" → BULB

这一串数字基本上是现在数码相机的全序列快门值。看看能够转出多少?

①我的相机上为什么没有“8000”?

你应该知道“8000”代表着什么意思。没错!1/8000秒。

这个数值通常出现在高端或者专业级数码相机上。如果你持有的相机是入门级或者中端的数码相机,那么,最快的快门速度很可能是1/4000秒。不过无所谓,因为很少能用到1/8000秒。

②为什么上面列出的速度值比相机上的少?

上述快门速度序列列出的数值间隔为1级。相机上的快门速度值可以每1/3级或者每1/2级增减。

于是,在相机的快门速度上60和30之间出现了50和40或者是45,在125和250之间出现了160和200、也许是180,依比类推,在上述快门速度序列中每相邻的两个数值间都会多出一个或两个数值。

转动调节快门速度的拔轮,参照上述列出的数值。如果相邻两个数值须要拨动3下才能达到,这说明你手中的相机每拨动一下,快门速度改变1/3级。多数相机出产时默认设置是这样的。不过我们也可以在相机设置菜单中把快门速度之间的间隔改成1/2级,即改变曝光增量。

③1级快门是什么?

快门是相机上用来控制感光材料暴露在光线下时间长短的机构”。快门开启的时间越长,感光材料接触的光线就越多。快门开启1秒感光材料接触的光线量比其开启1/2秒时的多出1倍,多出1倍的光线量称为“增加1级;同理,快门开启1/2秒,感光材料接触的光线量是其开1秒时的一半光线量减少到原来的1/2称为“减少1级”。

1级快门速度”也就是快门速度延长1倍或者缩短到原来的一半。从之前快门序列也能看出,快门速度以“×2”或者“÷2”为“1级”。

2、快门速度越慢照片越亮:

光圈不变、感光度不变、照明条件不变、没有后期参与…那么,快门速度越慢,照片就越亮。

所谓“延长1级快门”就是曝光时间延长1倍,而“缩短1级快门”也就是缩短快门速度到1半。

如果是初学者,建议把从1/8000秒→1秒的整级快门速度序列都背下来,不难,只要记得“×2”或者“-2”。

实践:

保持取景不变,光照条件不变。从1/4000秒-1/4秒,逐级拍摄,一共11张照片。检视所拍到的照片,结果应该是越来越暗。如果不是,那么寻找原因,调整后重新拍摄,感光度设置为自动可能是问题的原因。

3、快门速度越慢,越不容易拍清晰:

模糊,也许会带来一些特别的视觉感受。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模糊可以传递出惶恐、迷乱、眩晕以及速度、兴奋等信息,但不是每一幅照片都要表现这些。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希望看到清晰的照片。

把照片拍清楚是基本功。而把照片拍模糊,要么是用于表现特定的主题,要么就是技术失误。

因为快门速度而造成的影像模糊需要通过两方面来阐述:

一方面,手持相机时,如果快门速度比较慢,那么手抖动就会造成整张照片的模糊;

另一方面,拍摄运动中的景物,如果快门速度比较慢,那么,景物在照片上的影像就可能不清晰。

4、照片模糊(尤其是手震模糊)的解决方案:

①通过使用三角架避免手震模糊;

②通过提高快门速度克服手震模糊;

安全快门速度=全画幅等效焦距的倒数

③通过防抖功能克服手震模糊;

防抖效果再牛也不敌三角架,使用三角架务必关闭防抖。

5、B门和快门线:

多数数码单反相机最长的可计时曝光时间是30秒,少数相机可以达到60秒。那么,当需要的曝光时间长于相机上最慢计时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在数码单反相机上可以通过B门解决这个问题。

B门在相机上表示为“Bulb”,无论是肩屏、背屏或者取景器中都是这么显示的。

当快门调整到B门时,按下快门按钮快门开启,松开快门按钮快门关闭。比如想曝光10分钟,按下快门按钮开始计时,10分钟松开快门按钮完成曝光。想一想,10分钟的曝光时间会遇到什么问题?如果用手一直按着快门不松手,手指头会很累,而且照片因为手的抖动会模糊。

所以B门,通常与快门线、三脚架一起使用。快门线上有一个扣锁,按下快门线上的快门按钮,扣锁一推,就可以锁住快门线,使其保持在“按下”状态;反方向拨动扣锁,快门线就会解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的话,无论曝光有多长时间,都不用直按住快门按钮了。

6、长时间曝光降噪:

感光芯片工作时会发热,时间长了,噪点也会随之増加。开启相机中的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可以适当缓解这一问题。设置这项功能需要进入相机菜单。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开启了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也不意味着每张照片这个功能都会起作用。比如,尼康的D300应该是在曝光时间长于8秒时才启动降噪,D800在曝光时间长于1秒时启动降噪;佳能相机好像也是曝光时间长于1秒以后开始降噪。

长时间曝光降噪运作的时间与曝光时间大致当。也就星说,曝光10秒,降噪也要10秒左右。一般来说,曝光时间在3、5分钟以内,开启也就开启了。如果一张照片曝光30分钟,那么,也许就没有开启的必要了。不说电池的续航能力还够不够,光是等待的时间就挺无聊的。另外,还有类似用堆栈法拍摄星轨,如果开启降噪,那么星星划过天空的轨迹就会断掉,如此也要关掉防抖功能。

有些拍摄者认为通过计算机后期降噪可以更好、更细致地控制噪点水平,所以拍摄时可关闭降噪功能。

7、快门速度规律:

①使用高速快门凝固运动瞬间;

②使用低速快门(慢门)描述运动轨迹;

③使用追随拍摄法表现动感;

④流水的拍摄技法: 

a.高速快门可以让流水被“冻住”,像冰一样;

b.中速快门可以让流水变成“短促的线条”,充满激情和动感,可以表现流动和湍急;

c.较低的快门速度可以让流水变成“一根根银丝”,就像干尺白发;

d.低速快门可以让飞溅出来的水花被“气化”,像云雾一样;

e.超慢速长时间曝光,波动较小的水面会呈现出类似“冰”一样的镜面效果。

8、本结要求:  

①.能计算出一级快门是多少;

②.能够解决手震问题;

③.会开启和关闭防抖功能;

④.能用高速快门表现动感;

⑤.能用低速快门表现动感;

⑥.能用追随拍摄表现动感;

⑦.知道B门如何操作。

三、光圈:

1、光圈系数越小,光圈越大:

光圈系数(光圈值)=镜头焦距÷光孔直径

光圈系数序:22 → 16→ 11 → 8 → 5.6 → 4 → 2.8 → 2

2、光圈越大,照片越亮;

3、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4、影响景深的三项可变因素:

①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②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③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距离越近,景深越小;距离越远,景深越大。

④景深预览功能:

大多数单反相机上都会有一个景深预览按纽,按下这个按纽时,拍摄者就可以在拍摄之前从取景器里大概地观测一下画面的清晰范围。松开后相机恢复正常。

为什么要单独设计一个按钮来完成这项工作呢?难道正常取景时看不到景深吗?这么说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使用单反相机目镜取景时,镜头上的光圈总是开到最大。为什么要开到最大?因为光圈开到最大时观看取景器最敞亮。所以当我们未使用最大光圈的时候,这个景深预览功能就可以更大程度上帮我们预测景深了。

5、选择光圈时需要考虑些什么?

①快门速度是否达到拍摄要求;

②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③光圈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6、大光圈、小光圈和好光圈:

①比F4更大的光圈,包括F4,被称为大光圈。

a,照明昏暗手持无闪光灯拍摄时,使用大光圈;

b,需要小的景深时,使用大光圈;

c,使用大光圈拍摄人物时,需要注意景深。

②F5.6至F11之间,被称为好光圈。

需要高画质时,使用好光圈,如风景拍摄。

③比F16更小的,包括F16,被称为小光圈。

a,需要光芒时,使用小光圈;

b,需要慢门拍摄时,可以使用小光圈。

7、风光摄影中的景深如何控制:

前面谈到过影响景深的三条可变因素:光圈、焦距和距离。在风光摄影中,对焦距离的选择是控制景深的法宝。胶片时代的摄影师们都会使用“超焦距”,这里不谈超焦距,因为那会让初学者晕菜。数码时代,我们有更方便的替代方法。

先说说如何操作。

先选择画面下1/4或下13的位置进行对焦,拍摄后回放、放大照片检视照片中最近的景物和最远景物是否清晰:

①如近处清断而远处不清断,那么,说明对焦的距离有点儿近,选择比当前对焦距离远一点的地方对焦,重新拍摄和查看照片;

②如果远处清晰而近处不清断,那么,说明对焦的距离有点儿远,选择比当前对焦距离近一点儿的地方对焦,重新拍摄和查看照片;

③如果调来调去,不是近处清晰就是远处清晰,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距离,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缩小一级光圈。

这种方法并不叫作“下1/3对焦法”,它和网络上盛传的以及其他书中介绍的“下13对焦法”并不相同。

这种方法原理很简单,即利用移近对焦位置让近处的景物刚刚处于“景深近界”以外,这样最管的画面景物就会清晰,如果此时远处不清晰,再通过缩小光圈来解决。

上面一段如果你没有看懂也没有关系,照着方法做就是了。拍得多了,也就会有经验了,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对焦位置了。

8、曝光量和互易律:

曝光量=光强 × 时间

“光强”指的是成像平面的照度,也就是光线达到感光材料时的强度。可以理解为光圈值。

“时间”也就是曝光时间,是指光线停留在感光材料上的时间。可以理解为快门速度。

相机中的快门机构所控制的就是曝光时间,光圈机构所控制的就是光强。拍摄者调节快门光圈后,会直接影响到曝光量,也就影了照片的亮暗。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延长曝光时间,曝光量就会增加,照片就变亮;缩短曝光时间,曝光量就会减少,照片就变暗。同样的道理,开大光圏,曝光量会増加;缩小光圏,曝光量就会减少。既然光圈、快门都可以影响曝光量,那么如果开大光圈、缩短曝光时间又会怎样呢?光圈和快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设想一下:开大1级光圈,曝光量增加1级,照片变亮1级;缩短1级快门曝光量减少1级,照片变暗1级。两个放在一起,开大1级光圈同时缩短1级快门会得到什么?曝光量不会变,照片亮暗也不会变!这就是传说中的“互易律”,也被称为“倒易律”。

快门速度和光圈被称为“曝光组合”。那么互易律也可以理解为“光圈和快门速度相互加减交换的定律”。虽然曝光量没有变化,但是光圈和快门之间却影响到了动态效果和景深的表现。

快门和光圈是对冤家,先选谁后选谁,需要根据拍摄者的拍摄意图而定。于是后来就有了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

互易律失效:如果使用胶片进行拍摄,那么,当曝光时间长于1秒或者短于1/1000秒时,互易律关系就不存在了,这称为“互易律失效”。互易律失效后,曝光时间需修正,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因为从理论上讲数码相机并不存在“互易律失效”的题。

9、本结要求:

①能计算出一级光圈是多少;

②能通过光圈控制景深;

③了解影响景深的三大可变因素;

④了解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四、感光度ISO:

1、感光度序列:ISO100 → 200 → 400 → 800 → 1600 → 3200

2、感光度越高,照片越亮,同时噪点也会越多;

3、数码相机中的高感光度降噪功能:

现代数码相机中一般会有两项降噪功能:一项是“长时间曝光降噪”,另一项则是“高感光度降噪”。

高感光度降噪为使用高感光度而生。不过还要好好看看相机说明书,了解一下相机的高感光度降噪功能什么时候起作用。以尼康D300为例,即便打开高感光度降噪,也只有感光度高于或者等于SO800的时候才起作用。

很多职业摄影师和高级发烧友会将相机上的高感降噪功能关掉。因为他们认为相机上的降功能过于简单,而他们需要更精细的调整和降噪,所以他们会选择用专业的降噪软件在电脑上解決噪点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相机的制造商和设计者在高感降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以至于现在数码相机高感降噪能力相当强劲。像佳能5D3这样的相机使用ISO6400甚至到SO10000进行拍摄时,画面中的噪点控制得都相当好。换句话说朋友,当你买回一部数码相机的时候,你己经为高感降噪功能付过钱了。

另外,还有些相机即便关闭降噪功能,也会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比如,尼康的D800,高1SO降噪关闭以后,如果感光度超过S01600,那么降噪也会被执行,执行强度为“低”。

4、选择ISO感光度时需要考虑些什么?

①快门速度是否达到拍摄要求;

②噪点水平是否可以忍受;

5、何时使用高感光度:

①纹理越丰富,高感时越不容易出噪点。如花丛、沙子等。

②提高快门速度:

提高感光度可以让相机在获得少量光线的条件下得到影像。那么,这里就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提高感光度可以让光圈变小一些,另一方面提高感光度也可以让快门的速度更快一些。

对于大多数的拍摄者,提高感光度更多地是因为后者,即为了提高快门速度、缩短曝光时间。很少有人是为了让光圏小一点而提高感光度的。所以,为了更快的快门速度,那么毫不犹豫的调高ISO感光度就可以满足要求。

就连拍摄星空也不例外。光圈通常开到最大,曝光时间通常在十几秒,感光度通常会用到ISO3200,甚至ISO6400。已经这么长的曝光时间、这么大的光圈,为什么还要用这么高的感光度呢?因为星光实在太微弱了。

为什么不用更长的曝光时间呢?一方面,增加1级曝光,时间就要延长一倍,加上长时间曝光降噪,拍摄的时间又翻了一倍,相对来讲,提高感光度来得更方便些;另一方面,如果不是拍摄星轨,而是拍摄星空银河什么的,超过20秒的曝光时间,星星就可能不是一粒一粒而是一段一段的了。

6、何时使用低感光度?

感光度越高,噪点越多。所以,使用低感光度无非是考虑到减少噪点,从而获得更好的画质。另外,如果希望曝光时间长一些,也不能提高感光度。

在风光提影、广告摄影和高品质的人像摄影、精致的静物摄影中,通常需要优质的画面。低感光度自然是优先的选择。

使用三角架时,感光度可以低一点。

7、阳光16法则:

阳光16法则,是指在阳光下拍摄,如果光圈设置为16,那么快门速度设置为感光度的倒数,就会得到相对还可以的曝光。阴天的时候,用f8来计算。

然而,数码时代了,按下快门就可以看到照片,所以,如果还不太会使用测光表和自动曝光,那么不妨运用一下“阳光16,阴天8”的法则在正式拍摄前试拍一下作个参考。如果曝光有比较明显的误差,那么重新调整一下再拍就是了。

8、关于自动感光度:对噪点控制要求高的时候,勿用自动感光度,有时闪光灯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

9、感光度设置原则:

由于感光度对画质影响很大,因此在设置感光度时要把握以下原则:既保证画面获得充足的曝光,又不至于影响画面质量。

①不同光照下的ISO设置原则:

如果拍摄时光线充足,例在睛天或薄云的天气拍摄,应该将感光度设置为较低的数值,一般将感光度设置为ISO 100 ~ ISO 200即可。

如果在阴天或者雨天的室外拍摄,推荐使用ISO 200 ~ ISO 400。

如果是在傍晚或者夜晚的灯光下拍摄,推荐使用ISO400 - ISO800。

②拍摄不同对象时的ISO设置原则:

.如果拍摄人像,为了得到细的皮肤质感,推荐使用较低的感光度,如ISO100、ISO200。

如果拍摄对象需要长时间曝光,如拍摄流水或者夜景,也应该使用ISO200、ISO400等相对低的感光度。

如果拍摄的是高速运动的主体,为了保证在安全快门内能够拍摄到清晰的图像,应该尝试将感光度设置为ISO400或ISO800,以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

③不同拍摄目的的ISO设置原则:

如果拍摄的目的仅是为了记录,则感光度的设置原则是先拍到再拍好,即优先考虑使用高感光度,以避免由于感光度低而导致快门速度也较低,从而拍出模糊的照片。因为画质损失可通过后期处理来弥补,而画面模糊则意味着拍摄失败,是无法补救的。

如果拍摄的照片用于商业目的,此时画质是第一位的,感光度的设置原则是先拍好再拍到,如果光线不足以支持时使用较低的感光度,宁可放弃拍摄。

9、本结要求:

①知道在哪里能看到感光度的数值;

②在相机上调节变更感光度;

③计算一级感光度是多少;

④通过实践掌握感光度的常用数值。

五、TTL测光:

1、什么是影调?

影调是景物的明暗关系表现在影像上明暗层次。从拍摄角度来说,影调表达的是照片上景物的亮暗,而不是景物的实际亮暗,换句容易理解的话说——对照片而言,影调就是实际景物在照片上呈出不的亮暗。比如“中灰”、确切一点儿说应该是“中间影调”或“中灰影调”。

照片上最亮的影调是“白”。

照片上最暗的影调是“黑”。

照片上位于黑白之间正中位置的影调,称为“中灰影调”。

除了黑、白和中灰影调之外,我们使用“影调”一词通常指的是“影调区”。

照片上亮的影调被称为“亮调”。

照片上暗的影调被称为“暗调”。

照片上不亮不暗、接近中灰的影调,我们称之为“中间调”。

2、相差1EV就是相差1级曝光:

在古老的测光表中,有一排数值,测光的时候,电流表的指针会停在其中的某一个数值上。拍摄者根据这个数值去查询曝光组合表,得到光圈、快门速度。这个数值就是EV。

EV是什么意思呢?

说起EV的来源就有点儿复杂了,它在摄影里是Exposure Value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曝光值”。但也有人说EV跟曝光值半毛关系也没有。

查一查“百科”,那上面会告诉我们EV是一个以2为底的对数刻度系统。

虽然很多人看不懂对数系统,不过我们只要知道EV0是以ISO100为基准被定义出来的。就像我们使用的温度计,冰水混合物被定义为0°C。EV0对应的曝光时间是1秒、光圈系数为F1.0,或者其他等效组合。

EV1和EV0相差1级,EV2和EV1相差一级……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张曝光组合的查询表。

现代相机和测光表中,已经找不到那些明显标注的EV了。也许设计者们终于明白了:那些EV数值对使用者基本上没有意义,使用者最终需要的是快门、光圈和感光度,而不是通过那些EV再转换计算出的数据。也就是说,现代相机利用数字技术将过去需要人工查询的测光数据变成由相机自动换算完成的曝光数据,并给出结果。

尽管EV的本来数字对我们这些使用者来说没有存在的必要,但“EV”这个缩写却仍然在曝光补偿和闪光补偿中经常被使用。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讲,仍然需要记住:相差1EV就相差1级曝光,就是说相差1级快门速度或1级光圈,甚至可以引申到相差1级感光度。

EV0和0EV并不是一回事,EV0代表着ISO100、1"、f/1.0及等效的所有组合;而0EV则代表着“按照测光表获得的数据曝光”,也就是“曝光补偿为零”。

佳能相机说明书中称0EV为“标准曝光”。以此类推,+1.0EV的意思是“加1级曝光”,-2.3EV被理解为“减2.3级曝光”。

3、按照测光表曝光会得到什么?

有人说:测光表是个傻瓜,照相机会被骗。这话听上去有些道理。因为当我们按照测光表的指示进行曝光时,通常会认为能够得到合适的结果,可是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而且有些时候还会很糟糕。比如在取景器里看到的景物明暗合适拍摄出来却非常暗,再比如,使用全自动挡拍摄一些日出日落的场景或冰天雪地的场景等。

是不是测光表傻呢?测光表真的傻吗?

你得知道:测光表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按照它的提示曝光会得到什么?

从钱元凯老师的《现代照相机的原理与使用》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测光系统的作用是根据感光度和景物的亮度确定拍摄所需要的曝光量,曝光系统则是根据测光系统测量的结果选择光圈和曝光时间,使拍摄者获得所谓“准确的曝光”。而所谓的“准确曝光”,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是指对亮度平均的景物曝光时得到的曝光量。

什么是“亮度平均的景物”?这可能不太难理解:一半景物白的、另一半景物黑的,或者白不白、黑不黑的景物。简单地理解,从测光表得到的曝光量拍出照片“平均”不亮也不暗一一灰的。这个“灰”我们可以称之为“中灰”。

这也表明,测光表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提供照片呈现标准的工具。而这个工具并不能告诉你照片的曝光是不是合适。

就像一把尺子能告诉你那双鞋是41码的,但并不能告诉你41码是不是适合你的脚。测光表能够告诉你的也只是得到“平均起来的中灰”,这个中灰是不是合适的,要你来确定。

下面的3张示意图也许可以让初学者更加理解按照测光表曝光能得到结果。

4、TTL测光数据显示在哪里?

①建议从取景器里观察曝光尺:

测光的数据通常也能够显示在相机上的三个位置上:取景器、肩屏和背屏上。看见刻度尺了么?就是它,它被称为“曝光量指示标尺”,简称"曝光尺”。

没看见?哦对了,:你得半按下快门了按钮来启动测光表。相机里的则光表不是一直在工作,当我们半按快门的时候,测光表就会被激活并开始工作。为了省电,几秒后它就会自动关闭。

现在是不是看到刻度尺了?还没有?那么,检查一下你的相机,曝光模式是不是设置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或程序曝光上了?

当相机使用这些自动曝光的模式时,如果曝光补偿为“±0.OEV",那么有些相机的取景器中是不会显示曝光尺的,改变一下曝光补偿量就可以看到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使用“自动曝光”,相机又没有显示曝光尺,那么说明相机按照测光表曝光,即标准曝光,补偿为0。

还有一些相机比较特别,虽然这样的相机很少,但总有一些的。它们的曝光数据不是用刻度尺来表示的,而是通过+0.3、-07之类的数字来代替。那么曝光尺上的刻度和这些数字又代表什么呢?

②一大格代表一级曝光:

刻度尺的一边是“+”,另一边是“-”,中间是“0”。佳能相机的“+”在右边,不过D800以前的尼康相机多数默认“+”在左边。我习惯“+”在右边,所以在用尼康相机的时候,我会在相机菜单的“铅笔”选项中调整“反转指示器”的设置,将“+”调整到右边来。为什么这么做?这是因为我们后面用到直方图的时候是“左边暗、右边亮”,和“左-右+”的方向一致。所以,如果你是尼康的新用户,那么我建议你也将“+”放到右边。

刻度尺上有小格子和大格子,绝大多数数码相机在默认状态下三个小格为ー个大格。一大格代表一级曝光,那么ー小格就是代表1/3级曝光,标记为0.33EV或0.3EV;两个小格代表2/3级曝光,标记为0.67EV或0.7EV。

你可以在相机的自定义菜单中更改曝光增量设置,让一小格代表0.5EV,这样,两小格就会成为一大格。

多数数码单反相机取景器中的刻度尺只显示±2.OEV,即加号这边两大格,减号这边也是两大格,共4个大格。有些高端数码相机也会显示左右共6个大格,即±3.OEV的曝光变化量。

③指针在中间意味着什么?

指针在中间就是“标准曝光”,也就是前面讲的“按照测光表曝光”,可以表示为“±0.0EV"。

指针在中间意味着测光区域内景物在照片中呈现的影调平均起来大致为“中灰”,牢记这一点。

再简单一点儿,“指针在中间相当于结果是中灰”。

对尼康部分相机用户的特别提示!

很多尼康单反机型在使用“手动曝光”时相机上的曝光补偿仍可以调节,但对结果无影响。

很多尼康单反机型在使用“手动曝光”时改变曝光补偿,曝光尺指针在中间的含义也会改变。比如,曝光补偿为+1.0EV,那么指针在中间的含义则变为“比中灰亮一级。自动曝光(P、A、S)不受上述影响。

④指针在“+”一侧意味着什么?

指针在“+”一侧称为“正补偿”,它意味着测光区域内景物在照片中呈现的影调平均起来比“中灰”亮。

再简单一点儿,指针在“+”一侧相当于结果比中灰亮,那么亮多少呢?比如,“+1.0EV”的意思是“比中灰”亮一级,而这时指针应该指示在“+”侧一大格。

对尼康部分相机用户的特别提示:使用自动曝光(P、A、S),直接按住曝光补偿按钮调节曝光尺指针到“+”一侧即可。使用手动曝光,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正补偿:a,将曝光补偿设置为“0”,然后通过加大光圈或者减慢速度让指针移动到“+”一侧;b,先设置曝光补偿为“+nEV",然后通过加大光圈或者减慢速度让指针移动到中间。

⑤指针在“-”一侧意味着什么?

指针在“-”一侧称为“负补偿”,它意味着测光区域内景物在照片中呈现的影调平均起来比“中灰”暗。

再简单一点儿,指针在“-”一侧相当于结果比中灰暗,那么暗多少呢?比如,“-1.3EV的意思是“比中灰”暗1.3级,而这时指针应该指示在“-”侧4小格。

⑥亮加暗减:

为什么越亮越要加曝光呢?那不会更亮了么?

“亮加暗减”中的亮和暗指的是被测光的景物的亮暗,而不是照片的亮暗。

测光表都是按照“中灰”来的,无论景物亮暗,按照测光表的指示,反射式测光的拍摄结果都是“灰”。所以,测量比中灰亮的景物以后,要适当加曝光才能让景物在照片中呈现亮的影调;同理,测量比中灰暗的景物以后,要适当减曝光才能获得照片中比较暗的影调。这也就是传统的“亮加暗减”;也有称“亮加暗减”为“白加黑减”。细细比较起来,还是“亮加暗减”的说法比较到位。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

a.“亮加暗减”中的“亮”和“暗”指的是被测光表测量的景物的亮暗;

b.测光表的结果是“灰”。“加”和“减”是指在测光表测量的基础上加减。

⑦对着哪里测光?

TTL测光的应用级只有两个核心,掌握了这两点,运用TTL测光就会有逻辑、有道理,不会瞎蒙瞎猜,而且很快就会掌握:

a,±0.OEV变“灰”,所以,亮加暗减;

b,哪一部分会变成“灰”啊?测哪儿哪儿就变“灰”呗。

那么,测哪儿呢?经典的测光方式包括多分区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

在接下来的讨论之前,必须提醒初学者:我们常用的测光方式,它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测量的区域不同”。

5、点测光:

为什么先谈点测光呢?因为点测光最简单,在TTL测光系统中它也是最便宜的。

不过,在“远古时代”里,点测光可是明星!当年的大师们都曾梦寐以求得到一块具有点测光功能的测光表。那时没有TTL测光,手持测光表的测光范围和相机取景器中的画面并不相同,如果有“点测光”就可以帮助拍摄者在拍摄前比较准确地判断和计算曝光。这些,在数码时代听上去确实太古老了。

数码相机TTL测光中“点测光”的范国大约占整个拍摄画面的1%-5%。这个数值因为相机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你的相机点测光有多大呢?查一下说明书吧。

很多初学者经常将对焦和测光混淆,尤其是用了“点测光”,直接就把对焦点当作点测光的区域。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虽然不可能明确知道2.5%和3%到底有多大的差別,但是通常点测光的区域比对焦点大。

①特别提示:a,别把对焦点当作点测光区域;b,佳能相机取景器的中间位置可以显示点测光的区域,很方便;c,尼康相机的点测光会跟随对焦点的位置(点测联动),所以没有明确的区域显示。不过,尼康相机的对焦点方块比较大,使用点测光的时候,只要在对焦点外估摸着画个大一号的圈圈就可以了。

②点测光实拍摄技巧一:

上图:曝光时间:1/5秒,光圈:f5.6,ISO感光度:200点测光企鹅肚皮:+2.0EV,等效焦距:70mm

看起来使用“点测光”有点儿麻烦。那么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当然有:找到接近中灰的景物(比较难)进行测光,±0.0EV。如果找不到接近中灰的景物,那么根据经验适当加减曝光。然后多试拍几张。为什么要试拍?因为是数码相机!

③点测光实拍技巧二:使用灰卡测光

什么是“接近中灰”的景物呢?如里没有足够的经验,那么恐怕很难判断了。不过,有摄影灰卡在手,就简单多了。

摄影灰卡又叫“摄影灰板”。标准的摄影灰卡,反射率是18%。如果你听说过18灰或者18度灰,指的就是它。18度灰也被称为“中性灰”,它介于最亮和最暗的中间。

既然灰卡是中灰的,测光±0.OEV的结果也是中灰,那么测量灰卡后±0.0EV就可以说是合适的。由此得到的照片影调关系也是正常的。

使用灰卡测光有两个前提:

a,灰卡必须和被摄景物的光照条件一致;

b,灰卡必须充满测光区域。

随身携带的灰卡不会太大。使用“点测光时灰卡很容易充满测光区域。所以,测量灰卡通常配合“点测光”。虽然灰卡很好用,但现在谁有心去用它呢?而且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还使用不了。其实,灰卡所建立的是个标准。在数码时代,它可以帮助初学者尽快地理解和掌握测光。可以选择不用,但备一张没坏处。

什么情况下使用灰卡会受到限制?

a,照明条件不一致;b,拍摄现场光线太暗;c,补摄体是光源;d,时间限制;e,补拍摄场景是亮暗差距太大;f,我“懒”的用:现代数码摄影对曝光精度的要求井不严格,即便出现了一些误差,通过数字后期技术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弥补。尤其是用RAW格式记录照片数据,后期修补的余地更大。所以,对于曝光来说,“差不多就行了”。曝光可以做到很严谨,但数码摄影的曝光确实没必要那么严谨,这是由数码摄影本身的技术特征和后期的便捷决定的。拍摄者只需要把曝光控制在不影响画质的可修复范围内就已经算是精准了。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少差一点”,这可以让我们在后期处理上少眈阁一些时间。利用灰卡可以“少差一点”,凭借经验利用TTL直接测光也可以做“少差一点”。所以选择TTL直接测光更便捷。

④点测光实例二:能保留住高细节的测光方法

神仙湾是喀纳斯湖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浅滩。早晨起来,山顶和山上的植被覆盖着一层薄雪。阳光下的白雪必须有细节,这是拍摄雪景的一个基本要求。面对这样的场景,也是点测光大展身手的时候。保留高光细节是点测光的经典应用。

试想一下,是场景中的中灰好找,还是最亮的区域好找?答案应该很明确。既然亮的好找,不如亮的区域作为参照测光。

找到最亮的区域进行点测光,然后+2.0EV,可以保证高光区域不损失细节。

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两点:

a,最亮的区域要充满测光区域才能+2.0EV;

b,对暗部细节没有过多的要求。

本例中标示了点测光的大致区域,其中包括亮区、一部分云和一部分蓝天。这意味着点测光的区域不再是最亮的了,所以曝光要少加一点儿。于是我以+1.0EV得到了这张照片。如果您是初学者,那么没有必要一次成功。您可以尝试+1.0EV、+1.3EV等等,并且可以通过这种反复尝试获得经验。

6、中央重点测光:

顾名思义,这种测光方式是以画面中央区域为重点进行测光。它工作的主要区域在画面的正中间,核心测光范围比点测光的区域大很多。另外,它不像点测光那样对画面的其他部分不管不顾。它会考虑到画面的其他部分,只不过权重少一些。

以尼康的数码单反相机为例,在默认设置下其中央重点测光的核心区域在画面中央直径8mm范围内,这一部分占据测光权重的75%,其他部分占25%。

有一些相机的中央重点测光在画面中央测光权重很多,越靠近边缘权重越少,甚至边缘部分不测光。

不过中央重点测光其实已经过时了,早应淘汰,因为以前的相机没有那么多对焦点,对焦最快最准的还是中心对焦点。以前在街头抓拍的时候,利用中心对焦点可以快速对焦,而覆盖主体上的中央重点测光,可以将主体周围的景物一起测量,这样就能够比点测光更能适应抓拍的要求。

不过,现在多分区测光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好用。况且,买相机的时候我们在多分区测光上花的钱比中央重点测光的、点测光的更多。

7、多分区智能测光:对整个画面测光

多分区智能测光代表着测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而且它还在不断地学习和完善。使用这种测光方式,我们拍摄时曝光失误的机会就会减少。

不同的相机生产商对它有不同的称呼。佳能称之为“评价测光”,尼康称之为“矩阵测光”,索尼称之为“多重测光”…多分区智能测光只是对这种测光方式的统称,简称“多分区测光”。因为它们都是把画面分成很多很多区域,然后分别对各个区域测光,再智能地加权每一个区域,最后给拍摄者一个相机认为合适的曝光。

不同的是每家分区的大小形状不同,智能的方式算法不同。据说,尼康的测光芯片将画面分1005个区域,每个区域平均约占画面的1%,这可比点测光的1.5%~5%小得多。迈克尔・弗里曼在他编著的《数码摄影完美曝光技法》一书中提到了目前制造商采用的两种智能解决方法,其一种就是将以前曝光正确的参数存在数据库里,拍摄时拿出来和即将拍摄的照片比较。提说,尼康号称“建立了一个拥有数以万计经过研究的照片数库”。我想,你买这样的相机,花在矩阵光上的钱要比花在点测光上的多很多。

另一种智能的方法就是给予对焦点上的物体更多测光权重。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对焦点上的是主体。主体上分配多一点很合理。上述两种智能解决方法可以一起使用,相互补充。

既然多分区测光这么好,但是至今还有很多老派的摄影师不愿意用它。迈克尔・弗里曼给出的解释是“大部分职业摄影师很少有耐心面对复杂的新鲜事物”;另一方面,过于复杂的智能系统也让“拍摄者很难知道相机的处理器正在进行什么样的決策”。这就意味着拍摄风险的存在。

然而时至今日,这已经不是什么风险,因为我们用的是数码相机,因为我们按下快门就可以看到照片。职业摄影师拥有比初学者多得多的曝光经验,所以他们可以撇开智能测光,凭借以往的经验完成曝光。现在,这些经验都存进了数据库,你在买相机的时候就已经买了这些经验。所以,没有理由不用。多用用,掌握它并不难。

使用多分区测光时如果注意以下3点,这种测光方式就很容易被掌握了:

a,多分区测光针对几乎整个画面测光;

不管分多少个区,多分区测光都是对几乎整个画面测光。记住这一点,我们就比较容易判断测光区域内是亮的多还是暗的多。

b,多分区测光也得遵循“亮加暗减”;

多分区的智能系统并不知道拍摄者为什么要那么大面积的黑暗,也不知道拍摄者为什么要那么多的明亮。它只是在努力平衡画面中的亮暗。如果明暗关系复杂到拍摄者不能很快判断出来,那么正是多分区测光发挥特长的时候。

c,多分区测光对焦点上的物体权重多一些。

一般情况下,采用多分区测光时对焦点上物体亮暗的不同会影响到测光的结果。但是,拍摄时还是要注意对焦点上景物的亮暗。解决起来也就无非是加减多少的问题。

多分区测光可以应付很多场景。尽管有很多拍摄者还是执着地使用点测光,但是如果场景不极端,那么多分区测光是最方便的,因为它可以综合考虑场景中的亮区和暗区。如果不满意,重拍就是了。

8、哪一种测光方式准?

数码相机中最常用的三种测光方式一一多分区智能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哪种测光方式最准呢?有人认为点测光准,也有人认为多分区智能测光准,还有人认为中央重点测光准。也有人说,那得看拍的是什么了

好吧,我们来看看上面这幅照片。你觉得应该用哪一种测光方式?你觉得哪一种测光方式准?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测光方式呢?

画面里的这个小东西叫作“龙猫”,学名“南美洲栗鼠”,和耗子是一类,动作相当敏捷。它的毛是灰色的,那么是不是可以用点测光来测量呢?

用点测光对着一只行动敏捷的龙描?除非你把捏在手里,不然就要等到它不跑动的时候,而且位置还要合适。所以此时用点测光不合适。

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在大部分抓拍中,尤其是漫无目的地在街头寻找拍摄对象时。测光表的反应速度可比我们的反应速度快得多,在抓拍中使用点测光+自动曝光,如果测光的区域定然脱离了原来的位置,曝光的数据也会跟着自动变化。很多初学者在街头抓拍时会出现曝光可题,这正是主要的原因。

在实际拍摄中,我自己并不经常使用点测光,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和极端情况下我才会使用它,比如对着灰板或手背測光。再比如拍摄大半身人像时对人物脸部测光等。

使用测光表的是人,而不是相机。所以如果你认为测光表是傻瓜的话,就像是说一把尺子不能告诉你买的鞋合不合适一样。

测光表只不过是个在拍摄前帮助拍摄者判断照片是亮是暗的工具而已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参考,而加曝光还是减曝光取决于拍摄者,加多少减多少也取決于拍摄者。无论采用哪种测光方式,使用者的经验越丰富则越准。经验丰富的拍者是在使用测光表,而不是依赖测光表。三种测光方式最重要的区別在测光区域上,区分它们,那么掌握这三神测光方式并不困难。 

9、再谈曝光量指示标尺和曝光补偿及曝光锁定:

①手动曝光时:相机告诉拍摄者:照片将是多亮。

“曝光量指示标尺”预示着将要拍摄的照片是亮还是暗。在手动曝光模式下,拍摄者可以人取景器里看这个标尺,也可以利用实时取景在背屏上参考测光的信息。但是不能先低头从背屏或者肩屏上调好指针位置,再抬手取景拍摄。为什么呢?在手动曝光模式下,曝光尺仅仅起到通知的作用。它提示拍摄者:当前曝光数据(快门、光圈和感光度)在拍摄当前内容时,拍出来的照片在当前的测光区域内将会怎么样。如果低头调好,再抬头取景拍摄,那么拍摄内容发生了変化、对哪儿测光也发生了变化,指针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手动曝光时,晃晃相机指针就会跟着移动的原因了。

为什么建议初学者从学习手动曝光开始呢?因为使用手动曝光时,拍摄者不得不从取景器中查看快门、光圈、感光度和提示照片亮暗的曝光尺。

②自动曝光时:拍摄者告诉相机:想要多亮的照片。

采用自动曝光时,曝光组合中的光圈、快门或者两者是由相机计算出来的。

程序自动:光圈快门都是由相机计算出来的。

光图优先:快门速度是由相机计算出来的。

快门优先:光圈系数是由相机计算出来的。

相机不能凭空计算出曝光组合,拍摄者得告示相机需要多亮的照片,相机才能进行计算。而比时曝光尺就起到了拍摄者和相机交流的作用。换句说,在自动曝光模式下,拍者通过调节“曝光量指示标尺”指针的位置,来告诉相机需要多亮的照片,相机则根据拍摄者的需要计算曝光组合。这就是常说的曝光补偿。

③曝光补偿:

在自动曝光出现之前,拍摄者通过测光表测量光线,然后根据希望景物在照片中呈现什么样的影调来计算快门和光圈。

后来,测光表和相机连在了一起,相机就有机会根据测光的结果自动控制曝光了。

于是,自动曝光出现了。无论是快门优先、光圈优先还是程序自动曝光,它们都默认指针在0.OEV的位置。换句话说,它们会让测光范围内景物的平均亮度在照片上呈现为中灰影调。如果测光区域内景物比中灰亮或者比中灰暗,那么就要进行曝光修正。为了修正这种偏差,相机上设计了曝光补偿功能。

在自动曝光模式下,曝光补偿的实质就是拍場者告诉相机需要多亮,然后相机根据需求和景物亮暗计算出快门、光圈或者感光度。曝光补偿的实际操作就是调节指针在曝光尺上的位置。

再次提示尼康相机的用户!!

很多尼康单反机型在使用“手动曝光”时,相机上的曝光补偿仍可以调节,但只是改变了指针位置的含义,对结果无任何影响,自动感光度时除外。

④曝光锁定:

用手动曝光(M)时不需要曝光锁定,只要不再转动负责调整光圈和快门的拨轮,光圈和快门就不会变,曝光量就不会变。换句话说,用M挡,快门光圈拨到哪里就锁在哪里。(感光度自动除外)

自动曝光不同,无论是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还是程序曝光。拍摄者设置的是曝光补偿,也就是那个刻度尺的指针。测光范围里的明暗变化了,光圈或者快门就会跟着变化。如果测完光后重新构图,变来变去的曝光数据就会让人很头疼。在点测光和中央重点测光的时候,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为了能够快速拍摄,过去的摄影师经常使用一种叫做“半按快门锁定对焦重新构图”的技巧。在使用自动曝光的时候这个技巧就会遇到上述问题。

举个例子。使用中央重点测光,对画面正中的人物对焦并测光后,重新将人物放置在画面左边或者右边。这时候中央重点测光区域内的明暗发生了变化,曝光数据也跟着发生变化。如何让之前的曝光数据不变呢?

曝光锁定按钮正是为了解这个问题,这个按钮通常在右手拇指或食指可以轻易够到的地方。在相机上以“AE-L”表示,意思是“自动曝光锁定”。佳能数码单反上,曝光锁定按标示为“*”。如果在重新构图前按下这个按钮光圈和快门就会被锁住,不管如何改变构图,这对曝光组合都不会变。

现在也有很多相机。出厂时默认曝光锁定功能和快门按钮绑在一起。也就是说,半按快门时不但启动了测光表、完成了自动对焦,而且还锁住了曝光组合,松开按住快门的手指立即解锁。如果你的相机上曝光锁定功能没有和快门按钮绑在一起,或者你不想让它们在一起,可以通过菜单中的自定义功能设置来实现。因为相机不同,所以你还是看看说明书吧。

独于快门的曝光锁定按钮,在有些相机中锁定的是曝光量,而非曝光组合。举个例子,在光圈优先时,锁住曝光,只要测光表不关闭,还可以调整光圈的数值,快门数值会跟着光圏数值变动,但曝光量不会变。这就相当于将光圏优先变成了“P挡+M挡”的合体。快门优先时也是如此。

不同拍摄题材曝光锁定技巧:

在拍摄人物时,通常以人物脸部作

为曝光依据并进行锁定,这样人物的肤色可以得到正确还原。

在拍摄蓝天白云时,通常以天空作为曝光依据并进行锁定,这样拍摄出来的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在拍摄湖面等有大面积水的景物时,通常以水面的反光处作为曝光依据并进行锁定,这样可以使拍摄出来的水面细节更加丰富。

在拍摄树木时,通常以树木明暗交接处的亮度作为曝光依据并进行锁定,这样可以使拍摄出来的树木更加郁郁葱葱。

在拍摄日出日落时,通常以太阳旁边的高光云彩作为曝光依据并进行锁定,这样拍摄出来的云层会更加细腻。

10、再谈光圈优先自动曝光:

学会利用光圈改变快门速度的时候,才算是学会了“光圈优先”。

在一次摄影器材展上,一位影友问我为什么他当时拍的照片很多都是虚的。我问他用的是不是“光圈优先”。他回答说,是。你知道在展会现场乱哄哄的,从头到尾讲述来龙去脉不太可能,即便讲了当时也不会马上就能熟练掌握。所以我建议他用快门优先,然后根据他镜头的最长焦距和防抖功能设置了快门速度。接下来一步很重要,我建议他把感光度设为自动。最后,我提醒他如果照片还不清楚,就再提高快门速度。一个小时以后他跑回来跟我说:这招真灵!

很多拍摄者喜欢使用光圈优先的曝光模式,我也喜欢用光圈优先。即使是在抓拍的时候,光圈优先也非常方便。

很多初学者会效仿前辈摄影师的做法:既然大家都推荐,并且都喜欢使用光圈优先,那我也光圈优先吧。别忘了:光圈优先在“上古时代”也算是高科技了,前辈摄影师们大多是从手动曝光的相机玩儿出来的,即便是用光圈优先的时候,他们也会留意快门速度是多少。如果快门速度不够用,那么他们就会用增大光圈来加快快门的速度。

利用光圈改变快门速度。

为什么建议初学者从“M挡"开始学习曝光呢?如果你一直在用手动曝光,不难发现必须得从取景里去看测光表指针,同时也就看了光圈、快门、感光度。那么,如果已经养成从取景器里察看曝光数据和测光表,那么无论使用什么自动曝光都不话下。即便是使用光圈优先,也会留意取景器里快门速度的显示,从而判断运动物体在画面中可能清晰还是模糊。

摄影师们会利用光圈的变化去改变快门速度,而不是因为光圏可以影响景深就在光圈上吊着不下来。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说明真正掌握了光圈优先的用法。

进入拍摄场地之后,先要观察照明条件。如果光线比较暗,通常会选择高一些的感光度和大ー些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那么我们就有了利用光圏影响景深的机会。如果还不知道什么样的场景一般设置什么感光度的话,请翻回本文感光度的部分,那里有一些常用值。 

11、一些非常实用的测光法:

①手掌替代灰卡法:

这是灰卡使用的热门技巧,购买灰卡后,实际只需要使用它一次,因为你的手掌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但是你需要灰卡的帮助来进行初始校准。我知道你的手掌不是灰色的,但是你只需要利用灰卡“校正”一下手掌——而且要一次,以后就可以把灰卡留在家里了。

要实现对手掌的校正,需灰卡和相机都放置在明媚的阳光下,并将光圈设置为f/8。当灰卡充满画面时(不必对焦),可调整快门速度直至测光表提示曝光准确。现在轮到将手掌置于镜头前,这时相机测光表的读数应该显示现在有+2/3~1挡曝光过度。先把这个数值记录下来,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在户外的阴影下再次使用灰卡,光圈设为f/8,调整快门速度直到测光表提示曝光准确。再次对你的手掌测光,你应该看到测光读数还是会显示+2/3~1挡曝光过度。因此不论在任何光线条件下,手掌的测光读数始终都比灰卡读数要有+2/3~1挡的曝光过度。

所以,你下一次出门摄影时,如果对测光读数感觉不是很放心,可以利用手掌获取测光读数。如果读数显示+2/3~1挡曝光过度,那么你就能够确定曝光准确。

②天空测光法:

通常,在复杂光线条件下进行拍摄时(侧光和逆光是两种主要的例证),你的内心可能会在斗争,究竟手中的相机应该指向哪里来获取曝光读数。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天空测光法是调解你与测光表之间纷争的最好方法。这种方法适应性强,效果出众,每时每刻都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在晴天拍摄冬季的风光景物时,例如黑色的拉布拉多犬的肖像、金黄色花朵的近摄特写、深紫色的薰衣草田野等,蓝色天空测光法就成为了关键。也就是说,你可以对准晴朗的蓝天获取测光读数,并以该曝光为参考拍摄照片。当拍摄背光条件下的日出和日落风景时,背光天空测光法尤其擅长解决这样的问题。你可以利用场景中太阳的旁边位置获得测光读数,并以此拍摄照片。当你在黄昏拍摄城市和乡村风景时,昏暗天空测光法就派上用场了,也就是说,可以从昏暗的天空获得曝光读数。而当你在日出和日落时分,面对海岸风景或湖面反光场景时,则可以求助于反射天空测光法,即以水面的反射光取得测光读数。甚至人物肖像时所穿蓝衣服。

③绿叶测光法(天空测光法的“好兄弟”)

绿叶测光法是天空测光法的好兄弟。在拍摄含有大量绿色的作品时,这个方法就能够派上用场(以构图中的准绿色区域进行测光)。绿叶测光法更倾向于-2/3挡曝光。换句话说,在拍摄时不论使用光圈还是快门速度来调整曝光,当曝光提示显示-2/3挡时,你就可以确定这个曝光读数作为“准确”曝光(也就是说,以测光表提示的准确曝光为基准,调整-2/3挡曝光)。我可以保证绿叶测光法与天空测光法一样可靠,但是有一点必须牢记,测光曝光要调整-2/3挡。

12、本结要求:

①知道在哪里能看到测光的数据;

②知道如何参考测光指示标尺;

③知道不同测光方式的核心区别;

④了解使用灰卡测光所受到的限制。

六、亮度直方图基础:

1、什么是直方图?

直方图也称柱状图,很形象,就像微软的Excel表格、苹果的 Numbers……  直方图的本质是一些二维统计数字。这些数字连起来就是曲线、切得跟蛋糕似的被称为“饼图”,要是用高低不同的柱形表示就被称为“直方图”或者“柱状图”。

那么,数码摄影中,直方图统计的是什么呢?

从曝光来讲,直方图按照从黑到白明暗级别统计像素的多少。这么说太抽象,还是用下面的示图来表示比较清楚。

首先,我们把从黑到白分成7个明暗级別(“影調”)、包活黑和白。用直方图的横轴表示亮度级。黑在左边,向右逐渐变亮,白的在右边。假设我们有一张22个像素的照片,统计的结果比如就是上面这张直方图。那么可以从这张直方图上看到,照片中有3个像素是黑的、2个像素是白的、5个像素是中灰的…这就是直方图的作用:一个统计表。

现在,我们把上一页的直方图扩展:把从黑至白的影调级别扩展到256个,把总像素数量增加到两千万像素。这样我们就还原了数码相机中的直方图。它看起来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很像山是吧?对!高的地方被叫作“山峰”,接地的地方被称为“山地脚”。初学者很容易错认为山峰越高越亮,这也正是为什么会看不懂直方图、感到迷惑的重要原因。

记住,照片的亮暗影调是在直方图的地面上,左边暗、石边亮,最左边是黑、最右边是白。直方图的高度仅代表该影调级上的像素多少。

山峰高代表的是代表山峰所在影调区域像素多。换句语说,山峰越高,意味着该影调区域总面积在画面中相对越大。

来看看上面这张直方图,它是对一张数码照片的影调统计。从直方图上可以看出,画面中没有纯黑和纯白的像素,大部分像素堆积在中间影调上,而且从中灰影调附近向暗部基本上像素越来越少,向亮部也基本如是。

在数码摄影中,这种按照影调级别统计像素多少的直方图被称为“亮度直方图”。亮度直方图正是我们用来判断曝光的重要参考工具。

在数码相机中还有一种被称为“RGB直方图”的统计图,它是由红、绿、蓝三个直方图组成。我不建议初学者看“RGB直方图”,先学会看亮度直方图再说吧。本文谈论的内容也不涉及“RGB直方图”。

这里还要做个约定:本书后面谈及直方图的时侯,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是什么直方图,那么该直方图指的就是亮度直方图。

有些厂商会将直方图从左到右分区。不同厂商在相机里提供的直方图分割区域也不一样,比如尼康把直方图分成4个区、佳能把直方图分成5个区。不管分成多少个区,只是为了方便判断而已,直方图的本质没变。即使没有分区的直方图你也能轻易看懂,记住:左边暗、右边亮,越高代表占地越大。不过,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为了分析方便,会把直方图分成4或5个区域。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明确一下关于影调的约定:

分成4个区的直方图从左到右分别是:很暗一较暗一较亮一很亮。

分成5个区的直方图从左到右分别是:很暗→较暗→中间调→较亮→很亮。

2、如何看直方图?

①直方图只统计多少,不统计在哪儿。

②永远不要评估直方图的好坏。

③看峰型:

直方图的峰型上区分,典型的有4种:

a,主峰靠右的,说明照片中有大面积亮区,雪景、沙漠是其典型;

如果在类似场景下拍摄出来的照片,其直方图主峰不在右侧,那么说明它还不够亮。这时候相机的液晶显示器屏上显示出的照片也许还看得过去,但是没有对比,眼睛就很容易骗我们。所以,这时候应该考虑增加曝光重新拍摄一幅,以免当照片导入电脑时才后悔。

b,主峰靠左的,说明照片中有大面积暗区,连天带地的夜景是其典型;

如果你碰到类似的场景,而直方图的主峰并没有靠左,那么会是什么问题呢?一方面,可能是曝光失误;另ー方面,也可能是对于场景明暗分布的判断失误。对于初学者而言,两个方面皆有可能。利用直方图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地积累曝光经验。

c,主峰在中间的,说明中间影调细节丰富,漫射光下的泥巴土地是其典型;

d,主峰在两头的,说明照片缺乏中间影调,这样的照片看上去反差较大。

这种直方图也被称为“U型直方图”,通常被认为是“不好”的直方图。阴天里连天带地的拍摄经常会出现类似的直方图。不过,我还是要再次提醒各位:直方图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帮助我们评估照片的工具而已。这样的直方图只代表照片中的中间影调比较少,看上去反差比较大。反差被定义为“被摄体或者影像的两个部分或两个以上部分之同可察觉的亮度变化”。当画面中中间影调比较少的时候,亮区和暗区在视觉上形成了跳跃,亮度变化就显得明显很多。所以,这样的照片,看上去反差大。

④看宽窄:

a,饱满的直方图:

饱满的直方图是指直方图的左右快要贴到黑和白。如果遇到这样的直方图,那么说明场景中从最亮到最暗的差距比较大,已经接近了相机能记录的极限。所以,这样的场景给予拍摄者曝光失误的空间不大。

数码相机在拍摄前可以设置照片风格(尼康叫“优化校准”)。照片风格中有一项是“对比度(反差)”,如果增大这一项,那么拍摄出来的照片其直方图就会变宽。所以,如果想保留上述场景的全部明暗细节,那么首先做的是将照片风格设置为“中性”或者“自然”,然后,小心地控制好曝光。

b,狭窄的直方图:

狭窄的直方图是指整个直方图两端距离较近,这说明场景的亮度差不大。通常,拍摄雾里的景物会出现这样的直方图。这样的照片并不容易讨人喜欢,但会增大神秘感,所以拍摄者往往会采用冷调。极强的形式感可以增加这类照片的可看性。这种场景可以允许较大的曝光误差。如果拿不准,那么通常可以增加一些曝光。但是如果希望拍摄蓝调照片,则最好不要加曝光。

c,改变曝光,直方图将如何变化?

也许你在网上或者书上看过,数码相机加减曝光呈线性变化,意思是曝光增加一级,照片亮度增加一级。但是,众多案例告诉了我们:加曝光,直方图向右移;右半边直方图越来越窄,左半边直方图越来越宽;减曝光,直方图向左移,左半边直方图越来越窄,右半边直方图越来越宽。这说明:加曝光时,暗区影调扩展,亮区影调被压缩;减曝光时,亮区影调扩展,暗区影调则压宿。数码相机的曝光是不是呈线性变化呢?答案很肯定:是。问题在于大家说的线性是数码成像的哪个阶段?光线进入镜头接触到CCD者CMOS,光变成了电,再通过转换器由电变成数字,至此整个曝光过程呈线性变化。如果我们把这时候的数字连同相机设置存起来,就是RAWN文件。接下来的过程,由数字信号转换成图像信号让我们看到,这个过程中加载了曲线,所以,当我们看到图像的时候,已经不是线性的了。

有些软件,比如佳能的DPP,释放RAM格式的时候有一个“线性”选项,如果勾选它,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加载曲线的线性图像了。要知道线性的图像看上去很糟糕。

⑤看溢出:

什么是溢出?这个其实好理解,从字面上讲就是“多了,装不下了”。在数码摄影中经常提到的高光溢出和阴影溢出又是什么意思呢?

a,高光溢出(直方图贴到右边缘):

当更多的像素溢出的时候,直方图的最右侧就会変高,画面中形成了ー片“白”,这就是溢出。高光溢出的部分被记录为“纯白”,没有细节和纹理,但并不意味着不好。

b,暗部溢出(直方图贴到左边缘):

也叫作“阴影溢出”。和高光溢出不同,暗部溢出并不是員正的“溢出”,而是记录不足。

画面中暗部溢出的部分被记录为“纯黑”,没有细节,也没有纹理。至于是不是好,要根据题材和内容来判断。以当今数码相机的记录能力,正常拍摄想把暗部拍到全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通过后期倒是很容易做到。

c,糟糕的溢出:

很多人视直方图溢出为洪水猛兽,以前我也这么想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总是尽量不让直方图有溢出。

后来,我发现,其实溢出没什么可怕,画面有些地方全白、有些地方全黑很正常。关键是要判断出大概哪些地方全黑了,哪些地方全白了,才是重点。在相机的播放菜单中可以设置“高光警告”为开启状态,放照片的时候高光溢出的部分会闪烁,这让我们很容易看到什么地方全白了。

如果这些地方并不影响你想拍摄的照片的表现,随它去吧。但如果这些地方影响到了照片的表现,那么这种溢出就会变得很槽。下面雪山的例子就是很好的反而教材。

⑥给初学者的建议:

直方图虽是好东西,但它毕只是按亮度统计像素多少,并不统计在画面中的哪里。虽然挺准,但有局限。和测光表一样都只是工具,只是参考,它们决定不了曝光。

决定曝光的是拍摄者如何设置光圈、快门、感光度。如果把直方图和测光表两个工具相比较,我更倾向于掌握测光表的使用。因为测光表可以让拍摄者在拍摄前大致猜测照片的样子,对于提影师来说,这种预见能力必须有。所以,拍摄时别跟直方图较劲,要较劲等到后期修图的时候再说。

直方图不是万能的。在使用直方图的时候有些建议提供给初学者。

建议一:如果有条件观看直方图,那么就在拍完回放的时候看看直图。

建议二:不要害怕有溢出。

无论暗部溢出还是高光溢出,都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厉鬼冤魂,没什么好怕的。弄清楚照片中溢出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溢出影响了照片的表现,那就得想办法解決ー下。如果没有影响,随它去吧,如果反而有帮助,那何乐而不为呢?

3、阅读本结后,应当做到:

①掌握亮度直方图统计的内容;

②掌握亮度直方图的典型峰型;

③通过亮度直方图分析照片明暗层次和细节;

④设置高光警告。

七、评估和改善曝光:

1、拍摄必须遵循的经验和准则:

光圏、快门、感光度都在手里,让照片亮一点儿或者让照片暗一点儿是拍摄者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拍摄者可以心血来潮地胡来。总有些经验在限制着拍摄者,那就是于观看者共识的部分。拍摄者必须遵循一些经验,才能获得认可。

经验一:让看起来亮的景物在照片里影调亮,让看起来暗的景物在照片里影调暗。

经验二:如果违反第一条经验,则需要有与照片内容相关的理由。

雪是白色的,人人都知道,但是雪可以是灰的,让白雪在照片中呈现出灰的影调可以找到合理的理由:画面中有比雪更白的景物、阴郁的冷调雪景……但如果想把一件丝绒黑的短裙拍成灰,那么最好穿上它在地上打两个滚儿。

逆光时,拍摄者可以把人脸拍得看起来暗些,因为这符合逆光的特征,阴影朝向相机;也可以把人脸拍得看起来更亮,因为这符合人们心理对脸的关注。但是把人脸拍成全黑就需要做出解释,因为即便是在逆光时,人们还是希望能比较清楚地看见脸。

2、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

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是两个比较特别的词组,一方面,它比较严厉,直接指出曝光的问题,暗示曝光有一种严重的失误;而另一方面,针对个别景物来说,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又可以被接受,不被认为是曝光失误。

鉴于对“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容易产生误解,针对不同情况需要更多的解释。所以,在分析照片的时候,我很少用这两个词组。我更喜欢用“看起来亮”和“看起来暗”来描述曝光的结果。亮和暗是形容词,直接来自于感受。对于“看起来亮”和“看起来暗”的感受,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的,也很直接,比较容易理解。我经常会省略掉“看起来”三个字。用感受去暗示照片中的不足,比用术语直接指出照片的问题要柔和得多,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时,也会给自己留出余地。这是交流的技巧,不是曝光的技巧。

①曝光过度的照片看上去像褪了色:

增加曝光可以让颜色的饱和度降低、亮度增加,饱和度降低颜色就不那么鲜艳了,亮度增加就有可能产生泛白的效果。所以,一旦曝光过度,照片看上去就像是褪了色似的。不是所有地方看上去都像褪色,而是本应该颜色深的地方。穿过牛仔裤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是褪色的感觉。

曝光过度会有褪色的感觉,但有褪色感觉的可不一定是曝光过度。这件事情反过来不存在逻辑关系。

②曝光不足的照片看上去暗淡、晦涩:

减少曝光可以让颜色的亮度降低、饱和度增加。虽然可以让照片变得浓郁一些,但是,过多的减少曝光损失的亮度让获得的鲜艳得不偿失。

也许是想让色彩更加浓郁一些,很多摄影爱好者在拍照的时候都喜欢减一点儿曝光。有人说因为“宁欠勿过”,所以要減一点。有人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别人减了ー点,所以他也要减一点曝光。

宁欠勿过的问题一会儿再谈。

如果照片本身就很暗了,那么减曝光会是什么结果呢?直方图的左侧就会贴到边缘甚至溢出了,这样减曝光会不会丢失暗部细节呢?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如果因为减曝光丢掉了东西,那么丢掉的东西就是那些没有记录下来的东西。东西压根儿就没到手,后期也无力回天。

③主体过曝即可断定曝光过度:

《美国细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的第一课就告诉拍摄者好照片的三个原则:

第一,一幅好的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第二,一幅好的照片要能够把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

第三,一幅好的照片要简洁。

一幅照片中的主体是表达主题的核心部分,如果主体出现了问题,那么主题的表现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主体出现的曝光问题就是照片出现的主要曝光问题。

一幅照片中的主体过曝了,那也就意味着这幅照片过曝了。即便背景中的细节和纹理完美得不得了,主体过曝就是曝光过度,没商量。

④主体欠曝即可断定曝光不足:

同样,主体如果曝光不足,那么也可以直接断定照片曝光不足。

3、影调细节评估:

对于一名摄影老炮儿来讲,针对曝光的评估从他看到想拍摄的景物那一刻就开始了。他们更关心哪一部分细节可以少ー点,甚至不要?哪一部分细节纹理又是必需的?相机上操控是不是能达到要求?如果相机操控无法达到要求,是不是可以通过摄影附件或者数字后期来获得想要的细节。

这涉及影调细节的评估。在实际拍摄中,对于中间细节的评估并不多,而集中在对高光细节和阴影细节的评估。

比如雪是白的,应该加光。应该加多少呢?这时候单靠液晶显示屏上的图像无法评估,直方图局部的宽窄就成了很重要的参考。增加曝光,高光影调就会被压缩,直方图的高光部分会变窄,问题在于压缩到什么程度还可以被接受。

4、谈谈“宁欠勿过”: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作为摄影指导带着摄影团去采风。停车休息的时候,一位同行的大姐跑过来找我帮她看照片。我看了第一张照片,觉得有点儿暗:看了第二张,觉得也有点儿暗;看了第三张,还是觉得有点儿暗。于是快速地翻了十几张,觉得都有点儿暗……然后,我检查了液晶屏显示亮度,正常。我问这位大姐,为什么照片都显得暗呢?她说不知道。

接下来,我检查了拍摄数据:第一张,-0.7EV;第二张,-0.7EV;第三张,还是-0.7EV……一连十几张都是-0.7EV。于是我又问她:为什么每张都减三分之二挡?回答说:大师说过“宁欠勿过”,某某大师说的要“减三分之二挡到一挡”。于是我接着问:为什么不减一挡呢?大姐回答:因为觉得减一挡以后出来的照片太暗了…

相信各位已经看明白上面的故事了,所以在阅读下面的文章之前,我想咱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宁欠勿过”,或者说“宁欠勿过”到底是不是“-0.7EV~-1.0EV”。

我最早听说宁欠勿过一词是胶片年代,在使用彩色反转片的拍摄实践中,摄影师们发现曝光过度时影像基本属于惨不忍睹,而曝光稍微不足时,影像不但可以被接受,而且颜色也会稍微鲜艳一点。

我不知道听来的缘由对还是不对,不过确实由此很多人认为“宁欠勿过”的意思是“宁可曝光不足也不要曝光过度”,并固执地认为宁欠勿过就得减曝光”。然而,不假思索地一味减曝光一定是有问题的。

要不然忘记“宁欠勿过”,要不然重新理解它,赋予它新的含义,这样才能指导曝光操作。我认为“宁欠勿过”是拍摄者为了保留住高光细节而不得已放弃掉暗部细节的做法。所以,理解为“宁可暗部不足,也不能高光过度”才是正解。而保留高光细节的曝光方法则是“对高光测光,然后适当加些曝光”。

5、曝光控制的核心:

主体优先。

第一,预知亮暗;

第二,改变亮暗;

第三,判断亮暗。

6、改善曝光的方法:

①通过相机操控来改善曝光;

②通过控制照明来改善曝光;

③通过数字后期来改善曝光;

④通过照片风格(优化校准)来改善曝光;

⑤通过动态范围优化来改善影调层次;

动态范围优化对JPEG照片直接起作用。尼康的D-Lighting不同级别对RAW有影响。索尼的DRO级別对RAW没有影响,但开关DRO却对RAW有影响。

⑥通过渐变灰镜减少天地之间的反差;

灰密度镜,简称“ND镜”,也叫作“减光镜”,它的作用就是减弱进入镜头的光线,延长曝光时间。从应用的范围来讲,ND镜要比GND(渐变灰镜)宽泛得多,可以说是从事风景拍摄的必备滤镜,甚至在阳光下使用闪光灯拍摄人像,也会用到ND镜。

中灰密度滤镜能够减少整个拍摄场景中的透光量。而渐变中灰密度滤镜与中灰密度滤镜不同,是由一部分具有中灰色调密度的区域和一部分合而成的。实际上,它就像是一副配有镜头的太阳镜,只有1/3的区域有色彩,另外2/3的区域保持透明。与中灰密度滤镜(ND滤镜)减少整个场景的透光量不同,渐变ND滤镜只在画面场景的特定区域减少透光量。

假设你正身处在日落时分的田园乡村,你想要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一幅关于日落的作品。这照片的构图中,你不仅想要拍到落日.还想要清晰展示周围的几座小农房、几座谷仓,还有周围的麦田。在这样一个较为随性的构图中,你首先会选用合适的光圈,这里可以使用“万金油”光圈f/11。然后,将相机对准天空,寻找适当的快门速度,以获得天空的准确曝光。我们假设快门读数是1/30s。现在,将镜头向下移动直到看不见天空为止,以天空下的风景获取测光读数:包括地面农房、谷仓、麦田等。我们也假定当快门速度为1/4s时提示曝光准确。这样两次测光之间会有3挡的曝光差异。如果你用f/11的光圈和1/30s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那么你将会得到颜色饱满的壮丽天空.但是农房、谷仓和麦田都会是一团黑暗,严重曝光不足。如果你按照天空下方的景物设置曝光参数,那么天空就会曝光过度,所有绝美的色彩都会消失不见。

解决这个问题最快速、最便捷的方法是使用一片3挡LEE渐变中灰密度滤镜。这种滤镜和配套滤镜夹的设计能够让你上下滑动镜片,甚至能够旋转外侧的滤镜夹调整环,让滤镜形成一定的角度。这样就能够让滤镜完美适配大多数的拍摄场景。

以上面所描述的情况,我会毫不犹豫使用3挡渐变ND滤镜,这样可以只针对相对更加明亮的天空覆盖渐变ND滤镜。我并不希望除了天空以外的其他地方被滤镜遮盖。只要滤镜对齐安装到位,滤镜的ND减光部分刚好与地平线齐平,这样天空的准确曝光就被减少3挡,现在我就可以使用f/11光圈和1/4s快门速度拍摄整个画面场景。

渐变ND滤镜还有1挡和2挡的规格可选,但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会需要1挡和2挡。可以肯定的是,3挡渐变ND滤镜是最常用的。此外,渐变ND滤镜还有硬渐变和软渐变的区分。也就是说,ND减光部分与透明部分之间是突然变化还是逐渐过渡。我个人偏爱使用软渐变滤镜。

⑦通过摇黑卡技术减少天地之间的反差;

黑卡,不反光的黑色卡片。最常用的可以从美木商店中购买来的美术黑卡纸,它可以根据需要剪成不同形状,用来适应不同形状的边界。

使用黑色卡片是因为它不会造成照片颜色的改变。如果使用漫反射的有色卡片,照片就会蒙上卡片的颜色。

在遥远的胶片年代,摇黑卡就像黑科技一样神秘,很少有人能掌握它。而且成功率很低,懂得黑卡的拍摄者像神一样的存在。

先来说说,“摇黑卡”是怎么回事。还拿天空和地面的反差为例。假如天空需要1秒就可以曝光合适,而地面需要3秒才能获得合适的曝光。那么拍摄的时候需要拍多长时间呢?当然是3秒,不然地面可能什么也没有。对于1秒的天空来讲,3秒的曝光很可能曝光过度,怎么办?找一块黑色的卡片,放在镜头前挡住2秒,那么天空的曝光不就是1秒了么?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不过直接将黑卡挡在镜头前,会留下比较明显的遮挡痕迹。所以,拍摄者需要小幅度快速的抖动卡片来消除遮挡痕迹。而这种轻微快速的抖动被称为“摇”,这就是传说中神秘的“摇黑卡”技术,其实一点儿也不神秘。

胶片年代摇黑卡的成功率很低。那是因为,过去拍完看不到结果,只有等到胶卷冲洗出来才能知道“摇黑卡”是否摇成功了。然而,现今的数码时代,摇黑卡变成了可以普及的技术。因为拍完就可以看结果,如果“摇”失败了,重新“摇”一张便是。如果还没成功,那就再摇一张。知道“摇黑卡”的原理和要领之后,在3~5张内摇成功并不是难事,摇得多了,1~2张内成功也有可能。

摇黑卡需要的曝光时间一般要长于1秒。接下来就是如何获得长时间曝光的问题。日出和日落后很容易得到比较长的曝光时间,那是因为光线比较暗,进入镜头的光线少,需要的曝光时间就相对较长。所以准备一块灰密度镜,就可以随时减弱进入镜头的总体光线,从而延长曝光时间。

⑧长时间曝光;

a,夜景及弱光摄影:

摄影界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在日出前或者日出后不可能拍摄出优秀的照片。毕竟,没有了光线又何必劳神费心呢?但是真相远非如此。

微光摄影以及夜间摄影有着特殊的挑战,尽管使用三脚架是最起码的要求(当然是假设你想要得到极高的清晰度)。接下来就是对准哪里测光?曝光时间应该多长?我是不是应该使用滤镜?根据多年获取测光读数的经验,我发现最佳的测光对象就是天空,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无论是背光、顺光、侧光、日出还是日落,这条经验都能适用。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叙事性景深,我会将镜头(也就是拍摄叙事性照片使用的广角镜头)光圈设置为f/16或f/22,再将镜头抬起朝向场景上方的天空,调整快门速度直至获得准确曝光,随后重新取景并释放快门。当然为了更好的效果,我会将我唯一的彩色滤镜——品红色滤镜,准确的说是FLW滤镜安装在镜头前,再对准天空测光。另外可以使用手电筒根据曝光时间挥舞照射前景营造光影效果。

b,星空:

每当在荒漠或乡村拍摄.我一有机会就会架起三脚架,把相机指向北极星,连接上快门线,接着将感光度设置为1600,光圈设置为f/5.6,连续拍摄一组至少60张的30s长时间曝光照片。在一张接一张的拍摄过程中,我就一直躺在便携草坪躺椅上,一边听着喜爱的音乐,一边以30s长时间曝光记录着头顶成千上万的繁星这也可以算是懒人的宇宙财富摄影法吧!

完成一晚上的拍摄后,回到工作室,我就会将所有照片导入Photoshop ,并借助软件的力量将所有照片堆叠成一张作品。堆叠的过程十分简单,准确地说,处理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只需要5~7分钟,就可以将60张照片堆叠成如上图所示的样子,这其中还包括将照片导入计算机硬盘的时间。由于地球在30分钟的拍摄时间内一直在旋转,所以星辰在天空中就会形成一条“星轨”。

如果你希望得到更长的星轨,那么只需要继续拍摄更多张30s的长时间曝光照片,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连续拍摄3~4小时。在这一过程中,你可以轻松惬意地躺在躺椅上,聆听夜晚的声音或是你自己喜欢的音乐,记得不要睡着哦。

c,光绘涂鸦:

d,流水瀑布

⑨包围曝光;

包围曝光有两种古老的作用。其一,快速拍摄无暇顾及曝光是否合适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帮助拍摄者获得一张还可以的照片,当然这也意味着可能失去关键的瞬间;其二,拿不准曝光合适不合适的时候,采用包国曝光,也可以帮助拍摄者获得一张还可以的照片。反正是数码相机,多拍两张也没什么成本。

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有自动包围曝光功能,这个功能可以配合连拍使用,按下快门不松开,相机自动按照设置的拍摄张数和每两张之间的曝光间隔完成拍摄。但前提是必须设置了连拍。如果没有设置连拍,那么,拍摄者就需要自己一下ー下按下快门,完成自动包围曝光所设置的拍摄张数。

除了古老的作用外,包围曝光在现如今又有了新的作用。因为通过不同曝光量的几张照片,拍摄可以获得场景中高光、暗部和中间影调的更多层次和细节,所以包围曝光就成了数字后期采用HDR和曝光合并技术前必要的拍摄手段。

拍摄者可以通过包围曝光获得各个影调阶层的纹理,然后通过后期把它们合并起来,并选择需要的展现出来。这也是目前解决大反差场景曝光的基本技巧之一。

a, 0 → - → + (包围曝光);

b, - → 0 → + (阶梯曝光)。

懒人曝光法:

多分区智能测光+自动包围曝光,才是咱说的懒人曝光法。在一般场景中,基本可以不怎么考虑曝光问题。之所以称为“懒人曝光法”,也就是因为拍照的时候不用多想。同一时间多拍两张不同曝光量的照片。一般情況下,可能有一张接近你的理想曝光。如果觉得曝光还差那么一点点,简单后期就可以搞定。

⑩多重曝光:

7、本结要求:

①什么是曝光合适的照片;

②如何判断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

③如何对画面的影调细节进行评估;

④改善曝光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⑤改善曝光水平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八、闪光灯曝光:

1、TTL闪光:

你应该知道TTL是什么意思——Through The Lens译为“穿过镜头、通过镜头”。

TTL闪光又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也是“穿过镜头、通过镜头”。闪光如何穿过镜头呢?其实,TTL闪光是一种相对智能的自动闪光系统,它会利用相机内的TTL测光系统来控制闪光。

说得简单一点,当拍摄者使用TTL闪光功能的时候,闪光灯会预先发出一道光线,照到被摄体后反射回相机镜头里进入TTL测光系统,然后相机根据测光的结果告诉闪光灯应该输出多少光线。再然后相机和闪光灯才正式协同完成拍摄工作。

使用TTL闪光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相机里需要支持TTL闪光;第二,闪光灯需要支持TTL闪光。

①机顶闪光灯:

很多相机都具备自带的机顶闪光灯,机顶闪光灯都具备TTL闪光功能。然而,基于以下原因,机顶闪光灯使用起来会有很多限制:

输出功率小,照射距离近,容易出红眼,无法移动,使用广角、超广角镜头时,机顶闪光灯的光线容易被镜头前端挡住,造成画面下半部分出现半圆形阴影。

虽然机顶灯受到诸多限制,但是作为辅助光源,在旅游摄影中还是很有用的。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时候留意一些就不会有大问题:

a.不要用太短的镜头;

b.在逆光时进行补光;

c.在夜景人像中可以作为主光使用,并开启防红眼功能;

d.可以触发具备“光引闪”功能的闪光灯;

e.某些机顶灯可以作为引闪指令器,这样就可以控制其他闪光火灯。

②热靴闪光灯(外置闪光灯):

2、闪光距离:

距离=闪光指数× ISO因数÷光圈值

从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知道:

a.感光度越高,闪光灯照得越远;

b.光圈越大,闪光灯照得越远;

c.闪光指数越高,闪光灯照得越远。

换句话说,如果照片里被体被闪光灯闪得太亮,那么,拍摄者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改善:第一,降低闪光灯的输出量;第二,如果闪光灯输出量已经调至最低,那么可以让灯离被摄体远一些;第三,缩小光圈;如需环境曝光不变,则需要同时延长曝光时间;第四,降低感光度;如需环境光线不变,则需要同时延长曝光时间。

也许你已经发现,在三个曝光参数中,感光度和光圈都可以影响闪光,而快门速度却不会。所以,拍摄者通常会:

a.用光圈控制被拍摄主体的闪光曝光;

b.曝光时间(快门速度)控制环境的曝光;

c.感光度配合需要的快门使用。

这也是闪光灯最基本的操控技巧。

3、闪光同步速度:

多数闪光灯全光量输出的时候,发光的时间大概在1/1000秒左右(不同的闪光灯这个时间可不同,不过都不会太长)。目前,多数数码单反相机的同步速度可做到1/200秒到1/250秒左右,有些半电子帘甚至可以做到1/500秒。

现在很多相机和热靴闪光中有一种高速同步闪光的功能。这种功能允许拍提者使用比“同步速度”更快的速度拍摄闪光照片。它的原理是把一次闪光的输出量,分成很多次闪烁。换句话说,闪光跟着光逢儿走。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大光圈让背景虚化,但同时闪光灯的照射距离也变短了。这种技木需要相机和闪光灯同时支持才能使用。

4、前帘同步闪光和后帘同步闪光:

谈到闪光曝光,前帘同步和后帝同步就是必须要谈到的可题。

快门刚一打开就触发闪光灯,相当于焦平面快门第一帘刚打开的时候,所以被称为“前帝同步”,也被称为“第一帘同步”。

快门即将关闭前才触发闪光灯,相当于焦平面快门的第二帘开始关闭之前,所以被称为“后帘同步”,也被称为“第二帘同步”。

一个在开门时闪光,一个在关门前闪光,也许叫作“开门同步”、“关门同步”会更贴切、更好理解。因为闪光的时刻不同,所以在照片中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对于相机位置不动,被拍摄的景物又是静止的时候,前帝同步和后帘同步没有差别。如果相机和景物处于相对的运动中,前帝同步的效果和后帝同步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在实际拍摄中,快门速度如果不太慢,前帘同步与后帘同步效果的差别也不明显。但如果快门速度比较慢,差別可就大了。

很多拍摄者喜欢用后帘同步,因为后帘同步的效果看上去更真实。不过这也要视拍摄情况和表现的内容而定。

比如,在篝火晚会上拍摄跳舞的人,快门速度设置在1/4秒,面对迅速变化的主体,谁知道1/4秒以后会发生什么呢?通常这个时候使用前帘同步比较合乎逻辑。而如果在晚上拍摄一辆向前行驶中的汽车,通常使用后帘同步比较合平逻辑。

5、用闪光灯填充阴影:

在摄影中,有这么一种光线,它负责把阴影的部分照亮而不能影响阴影的造型。在国内,摄影家们称这种光线为“辅助光”;在境外,摄影师们叫这种光线“填充光”。

填充照明最好的位置是在相机附

近,这样它就可以给被摄体的阴影部分补光,同时,因为不会留下阴影而不影响原先主光的阴影造型。这样看来,机顶灯或者安装在相机热靴上的闪光灯就成了相当不错的“辅助光”光源。

拍摄者都知知道逆光或者側逆光拍摄人物的时候,人脸会黑。加曝光加多了有时候会破坏背景的光线效果,加少了脸又不够亮。所以,使用闪光灯或者反光板从正面补光就成了最常用的方法。

著名摄影师 Joe Mcnally在《瞬间的背后》一书的中文版中曾经提到“填充闪光。是有一点点,大约 -2.0EV。没有这点闪光,他的脸就会消失在圆木的阴影下面”。

这也说明逆光或者侧逆光拍摄人物时,填充闪光的输出量很重要,输出少了,闪光不起作用,脸还是黑的;输出多了,闪光灯变成主光,喧宾夺主,破坏了逆光的光线效果。正所谓,听人劝吃饱饭。前辈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但是,拍摄时还是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补光。

6、让闪光灯成为主光源;

7、把闪光灯打向天花板(跳闪);

8、用相机控制环境曝光,用闪光灯控制主体曝光;

9、正确闪光摄影曝光的三要素:

创作一幅生动的闪光摄影作品主有三个要素(1)选择合适的光圈;(2)确保拍摄对象与闪光灯保持合适的距离(3)借助快门速度来决定如何保留拍摄场景中通常所具有的环境光线——是使其保持准确曝光,还是轻微曝光不足,还是利用快门速度和光圈的组合产生至少4挡的曝光不足,彻底“干掉”环境光线。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探索每一个要素,理解它们在整体曝光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①要素1:准确的闪光曝光取决于正确的光圈选择。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光圈呢?这取决于你的作品需要多大的景深。你是在拍摄一幅叙事性作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需要很大的景深,这时就应当选择f/22或f/16光圈。你是在拍摄单一主体/分离曝光的作品吗?如果是,那么你会想要非常浅的景深,这时选择f/4或f/5.6光圈即可。如果你是在拍摄一幅随性的作品,那就好好利用“关键光圈”,选择“万金油”光圈f/8或f/11。

②要素2:在选择了最合适的光圈之后,如果你选择用闪光灯在TTL模式下拍摄,那么闪光灯背后的屏幕上就会以英尺或米为单位显示出闪光范围。举个例子,当你选择f/11光圈时,看到的闪光范围可能是在1m~5.5m;当你选择f/5.6光圈时,范围就有可能是2m~11m(光圈开口越大,闪光范围达到的距离越远)如果你能够在手动闪光模式下根据闪光灯品牌进行拍摄(例如尼康SB-900或SB-920或佳能600),你就看不到闪光距离的范围,而是显示以英尺或米为单位的一个单独的距离数字,例如12英寸或4米。

如果在TTL模式下选择f/11光圈,那么1m~2.5m的距离就是告诉你,拍摄对象在与闪光灯的这个距离范围内,能够获得最佳的闪光曝光。而如果你使用手动闪光模式,并且拍摄对象能够在距离闪光灯3.5m~38m的范围内,那么根据经验也能获得最佳的闪光曝光。

TTL闪光技术如此神奇就是因为它大大简化了获取准确闪光曝光的操作.使你不必再有任何担心。当你使用TTL模式时,只需降下闪光灯头,闪光灯就会在闪光前发射一束红外线来测量与既定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假设闪光灯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在1m~5.5m,闪光灯就会根据测量到的距离自动调整功率。当拍摄对象更靠近,如在1m~1.5m的距离时,闪光灯就会降低闪光功率;当拍摄对象离远一些,如在4.5m~5.5m的距离上,闪光灯就会提高闪光功率。若到拍摄对象的距离小于1m或大于5.5m,闪光曝光得到的照片则会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但是同样,只要保持拍摄对象在1m~5.5m的范围之内,你就能够获得准确的闪光曝光。

既然TTL闪光技术如此神奇,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考虑使用手动闪光模式呢?我并不能代表其他人,但是我使用手动闪光模式的原因是我认为它更加可靠,更何况我是一个“老顽固”。我来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说手动闪光更加可靠,以及为什么对于我的闪光摄影作品来说,这是一个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并不参与婚礼或活动摄影。在曾经拍摄过的每张闪光曝光作品中,我几乎都能够完全控制好闪光灯所要照亮的拍摄对象,不论拍摄对象是前景的野花野草要照亮的拍摄对象,不论拍摄对象是前景的野花野草模特抑或是一个产品/静物。在婚礼宴会或颁奖仪式中你想要努力拍摄的对象往往都会不断地移动。与这类场景不同的是,我可以要求拍摄对象改变位置,或者是要求拍摄对象朝向我移动。一旦了解了我面对什么样的景深,我就会根据情况选择光圈,随后就可以决定拍摄对象的姿势或造型——可站、可跳、可坐、可卧,或者是静物的位置。假设选择在手动闪光模式下选用f/11光圈,此时显示的距离为3.7m,这就表示需要将拍摄对象与闪光灯之间的距离控制在3.7m左右。

当然,对于上述我选择手动闪光模式拍摄的对象,你也使用TTL模式来拍摄。但是我这里要最后再说一次如果我们肩并肩同时使用闪光灯拍摄同一个对象10次,我可以保证我能获得100次准确无误的曝光,而你可能只有大约97次准确曝光。本书中没有足够的篇幅来解释原因,但一言以蔽之,面对黑白拍摄对象时TTL闪光的反应方式与相机内置测光表的反应方式大致相同,相机记录下的是灰色的闪光曝光,而不是白或黑。相反,由于我使用手动闪光模式,我记录下的是黑或白。拥有丰富婚礼和活动摄影经验的摄影师知道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以及何时使用闪光灯提供的自动曝光补尝功能。但同样,我没有足够的篇幅来介绍所有内容。

但是请注意,100张照片中有97张能够准确曝光已十分优秀。所以让我们继续讨论如何将准确的闪光曝与拍摄对象周围的环境曝光(自然光线)相结合,这是我们运用闪光灯的最终目的。

.直到现在,我一直将闪光灯问题的讨论范围限制在光圈的角色、光圈对于景深的控制,以及光圈如何影响闪光灯的作用距离上。那么,快门速度在准确的闪光曝光中又是扮演什么角色呢?事实上,它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且还是拍摄出绝美画面的关键。

③要素3:你会基于景深的考虑而刻意选择光圈,并且通常相机会设为手动曝光模式,那么结合这两点,你现在可以通过设置快门速度来控制周围的环境光线的曝光,可以是准确曝光,也可以是轻微曝光不足,或者是严重曝光不足。

我们假设以日落10分钟后昏暗的蓝天为背景,使用f/11光圈拍摄一张低角度的人像照片。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特别考虑景深的问题,所以你明智地选择了f/11光圈。现在只需将相机对准天空,调节快门速度至1/60s直至相机显示低于正常曝光2挡。现在按下门按钮,瞧,你成功地以2挡曝光不足的昏暗蓝色天为背景,完成了准确的闪光曝光,得到了很受欢迎的照片反差。是的,,就是这么简单!但这里必须要重申一遍,在闪光曝光条件下,由于你想要完全掌控照所包含的环境光线强度,所以就只能始终保持手动模式,其他模式都不能用。(如果你尝试使用光圈优分门优先模式拍摄这样的场景,由于准确的闪光曝光准确的环境光曝光相叠加,你最终拍到的天空就有可能轻微曝光过度,而人物则一定会曝光过度!)

在环境光条件下拍摄只使用手动曝光模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你还有所怀疑,那么很快你就会彻底心服口服手动曝光模式是使用闪光灯的唯一选择。除非你是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中进行拍摄,不然总会有环境光线的存在,而在照片的闪光曝光中保留多少环境光线则由你的创意来决定。不再多说,趁着脑海中使用闪光灯的基础原则还十分清晰,让我们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吧。

9、让主体离背景远一点。

九、数字后期与曝光:

1、RAW和原始照片:

①RAW不是原始照片:

RAW确实是“最原始”的,“原始”到它根本还没进化成照片,而只是一堆打包在一起的数据。

打个比方,RAW就好像是一包方便面。

从CMOS和CCD过来的信号经过转换变成数字,就像是方便面中的面饼。而一个RAW文件中不仅仅有“面饼”,还有“白平衡”“色彩空间”“照片风格”甚至“降噪”等,就像是方便面中的一个个调料包,放在“面饼的旁边。

相机记录下来的Exif信息和其他一些信息就像是方便面的配料表和食用说明印在了方便面的包装袋上。煮方便面的时候,我们当然不会把包装袋也煮在面里。所以,Exif信息不会参与到解压RAW成为照片的计算中。

你一定吃过方便面,也就是年轻人说的泡面?你会发现方便面还分红烧牛肉面、香辣牛肉面、老坛酸菜面……可谓“品类繁多”,不同品类的方便面有着不同的口味。当我们把不同的方便面买回来,打开,就会发现同一品牌、不同口味的方便面仅仅是有些调料包不一样而已,面饼却是一样的。在泡煮方便面之前我们可以换掉原来的调料包,甚至可以直接用自己制作的调料。

RAW也是这样,“白平衡”“色彩空间”“照片风格”等仅仅是不同的口味而已。在我们打开RAW之前,“白平衡”“色彩空间”“照片风格”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解压计算中。我们看到的“RAW照片”也只是App根据现有的“调料”演算之后呈现出来的预览效果。换掉“调料”App不过是重新演算一遍,然后给出新的预览效果。所以,我们在App中更改“白平衡”“色彩空间”“照片风格”等,只会影响到呈现的效果,而不会影响到“面饼数据”本身。

那么,为什么同一个RAW放进不同的App,出来的样子却不一样呢?

那是因为不同的App解压RAW的算法和曲线不同,就像烹煮方便面的方法和火候不同一样。方便面因为方便得名,可以用开水泡着吃,所以也叫泡面;也可以用水煮着吃;还可以放到火锅里涮着吃;甚至可以泡完炒菜吃…不同App采用的RAWV解压曲线就像是秘而不宣的独门烹饪方法,烹饪方法不同,呈现的效果自然不同。

只有用原厂的App,RAW才可能呈现出与其同宗的JPEG照片的样子。比如, Canon相机生成的*.CR2用 Cannon自己的 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DPP)释放, Nikon相机生成的*.NEF用 Nikon自己的“捕影工匠”来释放。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RAW并不是原始照片,它比原始照片还原始。

如果用古老的摄影工艺来比喻,那么RAW就好像一张只拍摄却没有冲洗的底片。没有冲洗出来的底片只有潜影,没有图像。所以,在这张底片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图像。经过不同显影药水、水温、搅动频率和次数,我们会得到不同效果的影像了。

②什么是原始照片?

在数码摄影中,原始照片出现在RAW之后。我认为,原始照片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

a.由相机直接产生出来的照片;

b.照片生成之后没有经过再加工。

从这个意义讲,一幅照片即便只是剪裁了一下,也就不能算是原始照片了。

按照以上标准,RAW不能算是原始照片。首先它只是原始数据而不是照片,即便它变成照片也是经过电脑(而不是相机)转化成JPEG或者TiFF;其次,RAW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被人看见,加工的参数和算法不同,呈现的效果就不同。

在数码相机中还可以产生另外两种格式的照片:TiFF和JPEG。TiFF和JPEG就像是“煮好的方便面”。TiFF是煮好的方便面连汤带水一股脑儿地都盛了给你。而JPEG呢?则是撇掉了多余的汤水之后盛了给你。

相机中的TiFF和JPEG都是经过“RAW阶段”才出来的,由相机进行计算和转化,所以它们的画质并不会比RAW解压出来的更高。而TiFF以其庞大的身躯和没有RAW的灵活“口味”,逐渐在数码相机中消失了。

按下快门后,由数码相机直接生成的JPEG和TiFF才是原始照片。

很多数码相机中有照片润色的功能,所以,就算是相机拍出来的,如果之后又经过相机中的润色和修饰,那么这种照片也不能说是原始照片了。

保留一个RAW并不是保留原始照片,而是保留了比原始照片更原始的数据,这些数据用以生成不同效果的照片和证明照片的所属权。保留一个JPEG或者TiFF才是保留了原始照片。听说,为了确保照片的真实性,路透社目前只接受由相机直接产生的JPEG照片。为什么,你懂的。

③丢失的细节:

不给厨子米却让他蒸出一大锅白米饭,这是难为人。不过,如果厨子想做一锅米饭,那么,可以去隔壁家借米……

无论是RAW,还是原始照片,相机没有记录下来的细节和纹理,后期也不可能再找到。除非从别的照片中移植过来。这一点必须牢记。

相机中的直方图可以帮助拍摄者判断画面中有没有高光细节和阴影细节的丢失,而“高光警告”可以帮助拍摄者判断有哪些地方高光细节丢失。

在App中开启类似警告显示之后,高光溢出部分就会显示为红色,阴影溢出部分就会显示为蓝色。

2、对于曝光来说,数字后期能做些什么?

①修正拍摄时的“曝光失误”;

②改善局部影调细节;

③扩展动态范围。

3、定期校准显示器:

校准显示器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在校准软件的帮助下目测校准显示器,另一种是使用分光光度计或者色度计结合配套软件校准显示器。

前一种不会校准得太精确,不过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些免费的校准软件;后一种因为要购买校准设备,所以成本比较高。专业的校色设备和己套软件相当昂贵,不过也有摄影爱好者使用的套装,相对便宜一些。“蜘蛛”和“ Colormunki Photo”是国内摄影爱好者常用的校色设备,单独校准显示器的便宜些,显示器和打印机都能校准的贵一些。

对用于数字后期的显示器有两个小小的要求:第一,显示器色域至少覆盖SRGB。如果是宽色域显示器,那么更好。色域太窄的显示器不适合后期修图。第二,应该使用宽视角显示器。市面上有很多混淆视听的宽视角显示器并不能满足后期修图的需要,他们的显示器只保证能看见。但修图要求的宽视角是改变观看角度时,显示器不会变颜色,也不会变亮暗。

4、关于数字后期所使用的软件:

数字后期所使用的App可以有三个大的功能模块:图片管理功能、RAW编辑功能和位图编辑功能。这三个模块可以相互独立存在,也可以打包在一起。

几款值得称道的后期App:Photoshop、Lightroom、Aperture、Capture One、Affinity Photo。

5、常用的改变曝光的技法:

①通过“曝光滑块”增加或减少曝光;

②利用图层混合增加或减少曝光;

③找回高光细节;

④呈现更多暗部细节;

a,通过开启相机的“动态范围优化”呈现更多的暗部细节;

b,通过曲线呈现更多的暗部细节;

c,通过“淡化画笔工具”呈现更多的暗部细节;

d,通过图层和蒙版呈现更多的暗部细节;

⑤改善反差,通过曲线或图层混合增加反差

6、后期改善曝光的基本思路:

.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用什么工具改善?

.改善到什么程度?

7、本结要求:

①如何通过后期模拟加减曝光;

②如何改善高光细节;

③如何改善暗部细节;

④如何改善反差;

⑤如何使用曝光合并以及HD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