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柔性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昵称12326116 2013-05-13

论柔性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柔性管理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将柔性管理应用于现代学校管理,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和学校管理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艺术,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灵的沟通,促进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现代学校;柔性管理;应用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

  20世纪的管理研究主要从制度、技术和行为的视角进行,人们称之为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职权,凭借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界约束力为主的管理。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刚性管理的不足,开始研究以文化为新视角的柔性管理。很显然,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柔性管理认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它强调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特性。柔性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诸子中老子的管理思想就有着鲜明的柔性化特征。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所谓“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水能利万物而不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万物尊道而贵德”等论述,其实就是对柔性管理思想的阐释。但柔性管理作为一种自觉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管理的组成部分却是近些年来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的事情。

二、当前学校管理中柔性管理缺失反思

  传统的学校管理以刚性管理模式为主,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反映了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是以“科学主义”和“经济人”、“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理论和方法是科学主义分解、精确、逻辑、规范和实验法则的具体运用。科学管理原理用于学校管理之后,促成学校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学校管理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它拉转了学校管理的主观随意现象,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促进了现代学校的发展。然而,刚性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纵向高度集权的专制式的管理,“它企图将人修改得适合于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设计得适合于人”。那种“机械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恰好蕴藏着一个最大的危险,那就是人的失落”。这种失落体现在学校管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管理理念缺乏“人本性”
  “人本原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它不是把人当做是脱离其他管理对象的要素而孤立存在的人,相反,它是把人放在管理对象的整体系统之中,强调人是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主宰,其他一切因素,只有为人所掌握、所利用时,才具有管理价值。它要求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实实在在、有肉有血、有情绪、有思想、有机体的真正的“人”,而不单纯是劳作机器、赢利工具。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较多地强调科学管理的作用,往往习惯于事和物的管理,以物为中心,见物少见人,甚至见物不见人。这种管理理念和做法仍然主导着学校管理的实践活动,在学校管理理念上缺乏“人本性”,缺乏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与升华。这种对人的本质或本性正确、深刻认识的缺失,不仅制约着学校先进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还严重地制约着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2.学校管理实践缺乏“情感性”
  刚性管理把学校当成一种“理性”组织,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过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忽视对教师情感、价值目标和行为标准等柔性因素的培育;过多地强调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管理和横向的沟通与协调,把教师当成了只靠组织制度、经济奖惩就能调动的“机械人”、“经济人”,忽视教师的社会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因素对教师潜力资源发挥的激励作用。
  3.学校管理决策缺乏“权变性”
  目前的学校管理决策选择多遵循最优化的原则,追求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方案。事实上,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加上教师劳动时间的模糊性、成果鉴定的复杂性、价值实现的滞后性以及教师个体需求的多样性等,往往使决策的前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人类理性有限,也无法完全掌握信息,所以对于每个事物与情况也就无法精确估量。因此,学校管理者很难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最优化准则进行决策。过分追求事先设计好的精细量化管理方案以及最优化的原则,事实上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许多定性、可变的因素,忽视了对管理主体能动性的正确把握,忽视了教师劳动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这样做,一方面容易造成教师心理挫折,影响满意决策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极易使管理者陷入自己精心编织的“理性藩篱”之中。

三、柔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1.树立民主化的学校管理理念,发挥柔性管理的精神激励功能
  教师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有其独特的判断能力,较少迷信和盲从他人,难以接受命令式的管理,更反感学校管理者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动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而柔性管理重视的正是对教师的情感感化和内心激励,这种非强制性和非权力性管理的影响力将对教师产生长久、深远的精神激励作用。因此,树立民主化的学校管理理念,对学校实施人文化管理应当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价值目的。
  一要在管理活动中遵从参与一体的原则。即让教师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参与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满足教师多方面的需求,激发其采取积极行动的动机,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全面了解学校情况,提高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承认和接受度,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校的一体感。因此,现代学校一定要建立和完善保证教师充分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种决策和咨询机构,从制度安排上保证教师对学校管理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二要遵循教师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原则。即让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自主制定计划,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是改变刚性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一种分权化管理,它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增强教师的信心,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便于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为此,学校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转变管理职能,充分发展以教师为主体的各种学术研究组织,并赋予这些组织相应的学术事务管理职能,为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激励提供平台。
  三要保障教师民主自由的学术权利。现代学校是由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组成的,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需要民主自由的外部环境。因此,保障教师民主自由的学术权利应当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一种制度选择。而传统学校管理中太多的共性约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教师的创造潜能,使学校管理活动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要保障教师民主自由的学术权利,就必须给予教师更多的宽容。这种宽容要求我们的管理活动尽量减少对教师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干预,尽量不用简单划一的规定去套教师千差万别的学术实践,尽量减少对教师的一些强制性和监督性的管理,而只是对其提供一些方向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以鼓励教师学术活动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种宽容还意味着学校管理者要勇于和敢于为教师创造性活动的失败承担风险和压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环境支持。
  2.充分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
  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需要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人们对各种客观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情感说把人当成非理性的感情人,认为人的行为有感情性的一面,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感情态度行事,因此人们各种心理的、社会的需要往往成为影响人们行为决策的因素。而学校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为此,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弘扬人性”,培养“亲和力”。“一个管理者的人性如何,将会影响激励和领导方法”。自我实现的人性观认为,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内容和惟一目标,人的情感需要、发展需要才是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个人性化的管理者应着力创造一个适宜人性张扬的环境,培植组织的亲和力。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劳动、尊重教师创造、尊重教师需要,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保持管理者和教师之间有一种感情融洽的良好人际关系,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公平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做到考核评价公平、物质分配公平、奖励惩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以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再次,重视教师的发展需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学校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到“为了人、尊重人、理解人”,还要做到“依赖人、满足人、发展人”。发展是人的高层次追求,学校应辅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实行生涯管理,培植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使教师在这个环境中能“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
  二要淡化“官”念,减少“离心力”。学校的管理较之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生产管理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它的任务是通过对学校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其管理对象是人,其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智力活动和知识中介来进行,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精神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工作,学校管理者也不是党政部门的“官”。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淡化“官”念,经常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持之以恒地为教师服务。管理者应不以“官”威号召人,而以人格折服人,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行不言之教;做到淡泊名利、宽容大度,容难容之事;做到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做诚实之人。
  三要善于沟通,增强“凝聚力”。沟通是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增进感情、统一认识的过程,不懂得沟通或不善于沟通,就达不到以情感人、使人心悦诚服的目的。因此,管理者要做到:第一,要倾听实情。甘当小学生,虚心地听;不带框框和偏见,全面地听;不惜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听。这样才能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洞察教师的内心世界。第二,要融入真情。沟通要诚恳、及时,注意真情投入,用真情感化对方,用真情打动对方。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融入真情,管理者和教师才能真正产生同志之情、手足之情,才能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第三,要投入“爱”情。学校管理者要爱护教师,保护教师,关心教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当教师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教师被误解时,要敢于直言;当教师遇到暂时困难时,要尽力为其提供真诚的精神和物质帮助。学校管理者只有具备这样殷殷的爱师之心,才能形成强大的情感凝聚力。
  3.着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柔性管理的价值导向功能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整体精神,是学校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是学校灵魂之所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它构成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是柔性管理的高层次的目标追求。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即要求学校教职工对学校共同体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和目的有一种相对共同的要求和想法,这是学校教职工对自己长远的根本利益和需求认识的结果,也是学校共同价值观中比较长远和稳定的因素。学校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向教职工传达学校所形成的一套清晰明确的价值系统,使教职工能够理解、接受、认同它,从而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追求,并为实现这种共同的价值目标而竭尽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共同性”的同时,必须承认学校共同价值观所具有的“包容性”,即承认教职工个体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学校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征,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对这种多样性、差异性持一种宽容、谅解、包含的态度。在学校共同价值观的论域内,学校共同价值观之所以是共同的,就是因为它是以个体的价值现存在为前提的,学校成员个体的价值观与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之间不应当是对抗的关系。个体价值观不应当处于被排斥或被否定的“非法”地位,从本质上讲共同价值观自身就是一种包容性的价值观,只有承认而不排斥这种包容性,才能将学校组织中教师个体的价值选择与学校的目标追求结合起来,使教师意识到实现学校组织的价值就意味着肯定、尊重个体价值,意味着个人的成功,这样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目标就有了吸引力。而以学校的共同价值目标推动一种生动活泼的、健康向上的、人人心情舒畅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发挥价值在学校管理中的导向功能,这正是柔性管理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学校实施柔性管理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柔性管理应与刚性管理相辅相成
  我们把柔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是基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和特殊性,目的是通过柔性管理,在学校建立一种互动的思维模式,创造一种多向的、多元的、多视角的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一种宽松式的、包容式的、理解式的学校组织文化,实现学校与教师双方共同发展。我们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为了取代、否定刚性管理。因为两种管理模式虽然在外部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正像人的肌体一样,刚性管理尤如人的骨架,柔性管理尤如人的血脉,离开刚性的学校管理,学校运行将陷于瘫痪,流于无序;离开柔性的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将缺乏动力,缺少活力。“刚柔相推,崇德广业”才是现代学校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实施柔性管理必须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施柔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场革命,它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但需要树立柔性的管理理念、形成柔性的管理方法和构建柔性的组织结构,而且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客观地讲,由于中国市场化历程较短,加上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等因素,致使我国教职工队伍在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自制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够适应学校柔性管理的需要,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影响着教师追求的升华以及境界的净化。因此,在推动学校柔性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柔性管理观念的统领下不断尝试各种柔性化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大胆的放权、转变作风、民主协商等手段来追求柔性管理的满意效果;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职工的素质,培养教职工的团队精神和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柔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严飞.柔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J].职教通讯,2002,(2).
[3]司江伟.20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对比[J].科学管理研究,2003,(1).
[4]盛田昭夫.经营之神[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刘赞英.“人”是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的根本[J].高等教育研究,1998,(3).
[6]哈罗德?孔茨,西西尔?奥唐奈.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弗兰克?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