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内科是随着化学药品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化学药品,就没有西医内科。内科医学之不容易,是因为药是吃到肚子里去的东西,说错了就没法拿出来的。它对生命会造成永久性的影响。君不见很多50岁左右的人牙齿都快要完蛋了。这种叫做四环素牙的人,都是小时候因发炎或感冒吃四环素产生的。这种人肠胃不好,大多数有腰痛,因四环素色素沉着在骨髓里。小时候的吃药,会造成一辈子的不健康。
癌症这个名称被“发明”之后几百年,西方医学还不知道怎么治。美国的洛克菲勒研究所于1901年声明,它已经找到了癌病毒,此后就流行用化疗杀病毒了。杀了一段时间,病毒没杀死,许多癌症病人被杀死了,人们不能不对这种病毒是癌症的病因论提出质疑。西方医学有一个最有趣现象,就是病因变来变去,疗法不变;药物不是经过长早间的试验,而是等用出问题来,再事后搞纠正。化疗本来是杀病毒的,治疗无效后,病因变成了癌细胞,但治疗仍是用化疗杀癌细胞,药物照样使用不变。就好比三聚氰氨奶粉,被揭穿了后封存,有的公司待风过后仍然拿出来卖一样。医学不讲良心,而是讲利益了。
放脉静脉血治发热,也就是退热疗法,在西方用了2000多年。那时候的理由是血中有毒素,放一部分血会使毒素减少。放血疗法死了很多人,也是把感恩改了,即是血中的铁高了,放血可以减少铁含量。大家都知道它不好,化学退热药没生产出来时,它就没办法被废除。这是因为,它建立在一种错误的理论上。这种理论认为,发热既然是血中有毒,不迅速退烧会有危险。所以才采用退热的治疗方法。这种医学知识,它已经深入人心,想纠正就难了。美国,几十年前出现新的研究,认为发热不是鹰而是生命在抵抗疾病。这个研究导致医疗方法的彻底改变,就是现在对待发热方法改变。凡是发热找医生的,就叫他休息和多喝开水,不再用药物退热了。但是,这样的改变阻力很大,它使医药公司没有利益了。所以,先进国家不再退热治疗,而落后国家仍然在积极地使用退热方法,大概这也是一种回光返照的现象吧!
一种药物,都需要几十年的观察,才知道它可用或不可用和如何用;一种治疗方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现在一门医学竟然在100年内就羽毛丰满,把治的病全部覆盖,这是一种什么速度?这种速度的表现就是无数人的生命的枉死,实际上,制药公司之所以发财,它的基础是无数亿人的尸体。
医生需要病人与病人需要医生一样迫切。但病人去看医生,是把生命与健康交给医生一样,无条件的。医生一举一动的错误都会影响病人的健康。因此,病人选医生有时候几乎是一种生死选择,也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憾。然而,人口之从,地域之广,信息沟通之不易,病人找医生之难,就不免有一些人会落入圈套,听人蛊惑,这才会有医托的孳生地。
(一)医疗信息传播的正常途径
中国人有句话叫“三代出名医”,此话蕴含的深意没人掂量。究其实,这话内涵极其丰富。医生不管如何广学博识,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历史上很多第一代中医,名气都不大。到第二代、第三代才逐渐大起来的。但中医又有悟性所限,后一代并不一定就比上一代好。“三代出名医”既说明中国历史上人们对医疗的谨慎;也说明医疗经验的积累的困难;又反映医疗信息的传播不便。因为,如上所说,医生的选择有时候几乎就是生死选择,人们不能慎之又慎。医疗靠经验积累,没有三代的积累,疗效好的不多。古代没有广告、媒体,以及自上而下的文件布置,开会传达,医疗消息不容易传播。西医一进入中国,就专抓这第三条,权力、广告、和媒体,这才迅速压倒了中医。
“三代出名医”一是说明医疗信息传播的困难;这也说明一个医疗能力高的医生想社会知道也难。二是说明医疗信息传播要求可靠性强,避免医疗失误,不致终身遗憾;三是说明医疗经验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要想短短的时间里能有大进展。由此可知,凡是出了一些名气的人物,切不要见钱眼开或夸夸其谈,不能乱给某种医疗方法或药物做广告,免得别人出麻烦;病人想寻一个能治病的医生确实很难。医生本事大的却不多。
病人找医生难是因为疾病繁多,不知道找哪个医生好;有本事的医生出名难是因为病人是最好的广告。病人很复杂,即使他得的病很难治,被你一下子就治好了,这个病人却不善言词,不能表达;有的病人得的病很轻浅,也许不治就能自愈的,却很喜欢替人介绍。因此,医生名气的传播基本上是靠守业久,治过治好的人多,靠概率大。这些介绍人是医生医疗的受益者,介绍是出于纯粹的善心,而不是为了酬劳。
名医就是有名的医生。医生有名气有两层意义:一是说他治病的本事好,辨证论治能力强;二是说他在周围群众中名气大,看过的病人多;三是说医生靠经验的积累,一般情况是由于家传三代,经验积累多了,治疗的成功率就高,所以人们都喜欢找祖传的医生世家。
有名是不是就等于治病的本事好呢?也不见得。因为如果这个地方医生不多,病人急于求医,只能就近,他的名气就会很快大起来;如果及碰偶然的机会治好了一个极其有宣传能力的病人家属,治好一个比治好一班人还有效。那人会把医生宣传得像神仙落凡一样。还有,你如果碰上一个大官儿,把你向报社、杂志,或某个有影响力的部门一推荐,就能一下子大起来。中国人的特点是特别相信权力,把权力等同于真理。因此,只要听领导讲的话就相信。所以,只要医生运气好,碰上一个是当大官的,名气就大得快。不过,这一点大家都一致:是谁使医生名气大起来的?当然,只有医疗的受益者——病人,才是比较可靠的途径。可以这么说,病人因获益传播医生的名气是比较可靠的,以其他方法或途径传播医生的名气,则是不可靠的。
“三代出名医”还有个潜台词,求医就是不能相信广告,或者,与广告一类的作品。例如《一杯牛奶救了一个国家》之类的文章;不要相信绿豆汤能治百病之类的言词。那是文人受市场之托,拿了别人的钱,故作夸大之词以吸引眼球。有头脑的人会想,即使某个国家人矮了一点,与国家的强大衰弱有什么关系?绿豆是寒性的食物,不能什么病都灵!宣传操作是因为世界大了信息传播困难,医生有能耐却无病人上门;病人得疑难病却找不到医生。于是借媒体之便利替自己宣传。但一些人为了钱,便人话鬼话一起来,真假孙悟空就谁也没法分清了。所以,看书籍文章、媒体报导要多个心眼,多想些问题,不可不信,不能全信。现在很多人得癌症相信化疗,却不知化疗之有死无生。所以,笔者于《治病的常识》一书中写了《治疗癌症的三把杀人刀》一文,如果有亲戚、朋友得此绝症,读者读后也不必全信,不过千万不要贸然手术或化疗,不妨多加打听再作决定。因为这种决定一脚不慎就涉及生死。
(二)个人医托、集体医托和权力医托
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医覆灭的道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听者觉得各说各的都有一些道理,连方舟子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每个人的道理,都只代表他个人的视角,不管视角的大小,一定都有看不到的死角。笔者作为一个中医,也只是从个人看医托的角度,来讲中医覆灭的道理。
有人说中医不是还有很多吗,怎么说覆灭呢?君不知,这只是卫生部门的数字游戏。上头要卫生部报中医的数字,当然是很多。那些外面挂中医诊所的牌子,或者打着中医医院的牌子,不是靠西医西药和检查仪器过日子的吗?君不见,那些全国名老中医的著作之中,堆满了西医的术语概念,尤其是医疗经验,无病名则读者不懂,用病名,则不是在颠覆辨证论治吗?君不闻,自有全盘西化的口号以来,中医文化能挡得住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本文不讲别的,就单讲医疗信息的传播和医托的问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首先讲究如何保健康。有小病小痛,就都去医院找医生。然而,医生真能保健康吗?医院的不遂人意,在西方,反旗早己揭起,只不过,他们没有中医可以在医疗中做比较,因而找不到方向。反掉了西方的内科医学,用什么来取代它?想反,也不能彻底。这就是西方人的苦恼。因为,只要是人类社会,就会需要医学,尽管它不完善、不完美,作为知识体系,它却有可能逐步会完善起来的,人们应该容忍它的存在,这才有克服不足逐渐完善的机会。
人们又想到了中医,想到了中医治病的神灵和保健养生的有效。这才有张悟本、李一等的闹剧。我认为,这个闹剧不是张悟本、李一的错,仍是西方制药公司为后台鼓捣起来的。因为,你张悟本宣传食疗,你李一宣传气功养生,如果真的大家都用食疗养生,用气功锻练,身体健康了,我们的医院岂不没了生意?我国的媒体只是为了广告生意,随大流凑热闹而已。许多人不知道里面戏中的戏,就真的以为张悟本的问题是使绿豆涨了价,李一的问题是让气功还魂,其实都不是,核心是问题是中医的医疗主张影响了西医的市场扩展。
日本人面对当前的医疗化危害,想到了当时立法取缔中医的错误,仍然在食疗、气功方面下功夫,也不说什么医疗科学的真假,而是立即付之行动,撤消一百年前所立的取缔中医之法,反而代之以所有想开诊所的医生,都要进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试;所有已开业行医的诊所医生,都要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这一关。而中国人反而有一帮子吵吵闹闹的,以科学院院士带头,要发动万人签名废除中医呢?其实何必,中医只有星星之火了,难道要赶尽杀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