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名师之路听课有感

 山花烂漫 2013-05-13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名师之路听课有感

     
   阳春三月,有幸在家门口——西安文理学院聆听了于永正、李卫东、武琼、孙双金、周益民、蒋军晶、张祖庆等全国名师的示范课,与大师近距离接触,收获颇丰。记录一些自己的粗浅感悟,向名师们致敬!
   名师的课总有与众不同之处,让听者耳目一新,赞不绝口。这是为什么呢?用一句俗话来回答:“名师们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也经常这样说,但做起来却畏首畏尾。总怕有些字词没强调到位,总怕有些问题没讲清楚,总怕有些考点没有提到......现实所迫,可以理解。个人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再大气一些,灵动一些,开放一些。
   张祖庆老师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比喻:现在的课文就如同一头猪,我们到底要给孩子吃哪些有营养的东西,需要老师来抉择。到底怎样来用好手里的教材呢?
一、有大语文关,不能只关心所带的年级。
   第一天听李卫东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台湾作家杏林子写了三个关于生命的小例子:飞蛾扑火  香瓜子生长 心跳有力 李老师没有一个一个事例讲,而是引导学生把飞蛾扑火和心跳有力这两段放在一起对比学习。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把两端内容结合起来,联系文意去思考。李老师在说课时提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字词,中年级侧重段的的教学,高年级侧重篇的教学。四年级下册是一个转折,不能仅仅只让学生单独理解某一段话,应该把两三个自然段联系在一起思考,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的能力要一点点培养。于永正老师在报告中强调:低年级的写话重点是句子,一年级鼓励学生每天写一两句话,二年级写几句话,甚至一段话。三、四年级作文要过六大片段关:动物  植物  外貌  景物  对话  一件小事。五、六年级要过篇章关:文章结构 顺序安排 首尾呼应 片尾点题等,重在学习写法。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心中没有这样的观念,只关心自己手中的“一亩三分田”,不重视知识之前的衔接,忽略学生的年段特点,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误人子弟,该教的没教。二是拔苗助长,不该教的教早了。避免错误的最佳办法就是好好学习01版新课标。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眼中有学生,不能忽略学生的心理特点。
   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于永正老师执教《学写人物对话》时,抓住了低年级的孩子天真幼稚,乐于表演,善于表现的特点。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组对话:
   小猴子: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
   小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于老师请班里同学推荐两个朗读好,还会表演的孩子上台。先让每个孩子朗读一遍,熟悉对话人内容。接着让两个孩子试着表演猴子的经典动作——抓耳挠腮、活蹦乱跳,男孩子太害羞,回座位了。于老师和女孩子表演,征求孩子想演什么?女孩子说她演小猴子,于老师反其道而行之,说我来演小猴子,你演妈妈。于老师马上变成抓耳挠撒的小猴子,蹦蹬跳跳来到妈妈跟前说自己要吃桃子......听课的老师全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的表演,听讲的学生估计也已经忘了这是课堂了,七十三岁高龄的于老师把猴子演得惟妙惟肖,这一刻,他不光是老师,更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他的演技在50多年的课堂中历练得十分精湛,这可能也和他喜欢唱京剧有关吧。然后师生互换角色再演一遍。演完后,提出要求,全班写这件事情。孩子们写出了不同的提示语,对话马上变得生动。
   如果于老师没有和学生一起表演,苦口婆心地让学生说,你觉得这里还可以用什么词语修饰,猴妈妈还可能做什么动作?估计有一半的孩子都懒得听了。
三、认真钻研文本,不要过多依赖网络资源。
   现在一到上公开课,大部分老师不是认真读课本,而是先百度,我也不例外。听张祖庆老师执教《穷人》,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人也上过。不外乎理解“穷人很穷”“穷人不穷”,学习作者如何进行环境、心理、细节描写。张老师也这样做了,他的课堂还关注了平时老师们容易忽略的人——西蒙。他不光关注到当时的屋外环境,还引导学生找出了桑娜家里的环境描写,对比学习。关注了几处细节描写:1、睡觉还早。张老师追问你从这句想到了什么?2、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西蒙想抓住什么?  
    这些细节如果没有认真研读教材,根本发现不了。他在报告中传授了支玉恒老师的备课宝典:每次上课前大声读一遍课文,书放下,最独一无二的地方在哪里,上课就教哪里。读什么决定教什么,可以试一试。如果上课没有自己的思想,课堂将无法打动自己,更别说孩子们了。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照搬别人的教案,我做不到。
四、资料补充恰到好处,不要做无效劳动。
   我们平时上课前也喜欢让孩子查阅资料,孩子们在收集过程中会了解不少事情。课堂上老师应该补充哪些资料呢?如果孩子们都知道了,似乎没必要画蛇添足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开课便问圆舞曲是什么?很多孩子不知道。老师马上播放一段圆舞曲,并告诉孩子圆舞曲就是华尔兹。这样的资料真是雪中送炭啊。张祖庆老师执教《穷人》不光介绍了创作者 维克多.雨果   还介绍了改写者  列夫.托尔斯泰  甚至翻译家 曹婴  孩子学完这一课,不光学习了小说《穷人》,还认识了这些用心创造财富的人,以后的生活中也会用心发现财富。
五、选好片段练习,不要空谈学习写法。
   读写结合是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不是每个人都用得得心应手。这次听课,张祖庆老师先引导学生体会第九自然段描写桑难心理活动的文字,想象每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选择一处补写。接着引导孩子体会作者为什么不把想象的内容写完整,而是用了省略号?学生体会到标点符号也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第九自然段仿写西蒙的心理,并用上标点。窦明琦老师执教《“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父母的对话,并练习续写对话:1、每个人的话独立成段。2、提示语的位置符合争吵的情景。现学现用,效果真不错。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数学课。每次听数学课都觉得数学老师思路特别清楚,先把例题讲清楚,再让孩子练习,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语文老师现在最需要做得就是在繁多的文字中寻找合适的例子,教会孩子写作的方法。而不是泛泛而谈:这个写作方法我们以后可以用。不实践学生很难掌握。 
六、一课一得,不要贪多求全。
    蒋军晶老师在报告中提到他执教《月光曲》抓住一个主要问题:贝多芬心里怎么想的?执教《草船借箭》抓住: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这次现场执教《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提问:冯骥才写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和音乐家了吗?李卫东老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抓住“壮”字,读好“走”字......
    这次听课,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如何“用教材教”这个问题还需要深入思考,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生活经历、阅读经历多了,细读文本也会变得丰富。生活依然如此,我只能让自己的阅读经历便多。用这一句话来总结全文:读书的厚度决定自己在讲台上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