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内空气污染现状

 Ailist 2013-05-13
四川在线消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室内空气质量特别关注,有车的您是否在意过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呢?当您出现恶心、胸闷等症状时,也许正是车厢内的空气在作怪。

■现 状

【北京】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日前对200辆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若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有近90%的汽车都存在车内空气甲醛或苯含量超标问题,而且大部分车辆甲醛超标都在五六倍以上,其中新车内的空气质量最差。

【深圳】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曾随机抽检了使用不足半年的新车,结果发现70%的汽车车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最高者竟超过标准10倍以上。

【广州】广州中科环境检测中心在对2000辆汽车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后,发现有92.5%的车辆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

【成都】由于缺乏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四川省质检局目前尚未开展汽车室内空气检测工作。不过,记者在对50名车主进行随机采访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有异味,闭窗开车容易头晕”等问题经常出现,而这种情况在开新车时感觉尤为明显。

■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汽车内部空气环境的污染控制标准尚属空白,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督促汽车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尽快出台。

  据了解,中国汽车环境专业委员会已经成立,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当中。有关人士表示,由于标准的制定存在一定的争议,原订今年年底前出台的计划很可能要推迟到明年。法律界人士认为,消费者处于被污染状态是一个长时间过程,如果健康和安全受到影响,即便目前法律上没有给出标准,消费者也可以参照相关室内质量标准检测,拿到超标的证据,向经销商或生产商提出赔偿。而汽车内部空气环境的污染控制标准一经出台,相信会给当今国内汽车制造业带来不小的变革。

  车内污染标准开始制定 不同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召开标准开题论证会,正式启动国家环保标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制定工作。标准编制组由从事汽车环保、环境空气质量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等专业工作的专家组成。

  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车内空气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引起的纠纷也日益增多,但由于国内没有适用的车内空气污染物限量标准,有关部门在处理由车内空气污染所引发的纠纷时,均感到非常棘手。另外,由于缺乏车内空气污染物限值标准,车内环境空气污染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既不利于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促进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也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强调,车内空气污染物标准并不等同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其制定工作存在较多技术难题,因而至今国内外尚没有一部类似的标准。这些技术难题主要有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制定、主要污染物筛选、测量工况的确定及大量的测试等。

  车内空气尚无标准

  长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建材一科的王大勇先生向记者介绍说,对车厢内的空气检测主要是受车主委托,检验的内容包括甲醛、苯、甲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的污染浓度。但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有关车厢内空气质量的统一标准。所以他们在检测的时候,主要参照的是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即挥发性有机物正常指标一般应在0.08毫克/每立方厘米以内。

  车内污染诱发的症状

  王先生介绍说,车厢内较为严重的污染物主要是甲醛和苯。甲醛超标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哮喘甚至肺气肿等症状;若长时间呆在甲醛超标的车厢内,则可致癌促癌。 苯属致癌物质,轻度中毒会造成嗜睡、头痛、头晕、恶心、胸部紧束感等,并可有轻度黏膜刺激症状,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呼吸浅而快、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所以,车主若有上述症状表现,则应及时找到质量检验部门为车内空气做检测。

  慎用车内空气清新剂

  王先生说,有些车主认为,对付空气污染物的办法就是使用化学制剂消毒、空气清新剂或喷洒香水遮盖。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原因是这些化学剂有可能是新的污染源,尤其是当车主不慎购买了劣质的空气清新剂以后,长期呆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可能产生嗅觉迟钝,不知不觉中受害。

  建议和措施

  王先生建议车主:购买新车的前6个月内一定要加强通风,最好是开车窗通风,如要使用空调,最好是车内外空气交流模式,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车内自循环模式,这样有利于车内有害气体的挥发。还要注意定期清洗车内空调,尽量保持车内空气新鲜,尽量不要用香水或空气清新剂掩盖车内的异常气味,更不能在封闭的车内睡眠或长时间休息。在选择空气清新剂或车内香水时,若您不能确定是优质品最好不要购买,以免增加污染源。在遇到堵车严重的地段和时间,或跟随尾气排放可能超标车辆行驶时,应当把空调、暖风开关暂时调到车内自循环模式,开窗行驶的车辆应暂时关闭车窗。车主要根据车外空气状况,及时调整车内空调循环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