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戬 近日,一篇题为 《箕裘事业 钟鼎家声》 的文章引起了吴江网友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芦墟镇上最老的建筑之一———“陈家墙门”破败不堪的现状,作者呼吁“若能及早申报文保建筑,可挽救于旦夕之危”。 “墙门”是一个吴语词汇,意思和“大宅门”基本相同。 芦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陈家墙门”在当地曾显赫一时,同样显赫的,还有“唐家墙门”、“柳家墙门”、“毕家墙门”、“张账房”别业、“陆泰丰”…… 这些“大墙门”,目前被列为文保、文控单位的寥寥无几,其他的大部分,在岁月长河的荡涤下和七十二家房客的烟火中,正日渐老去。 岌岌可危的“陈家墙门” 在《箕裘事业钟鼎家声》作者郑一冰,以及致力于“芦墟山歌”发掘抢救工作的文化工作者张舫澜的陪同下,记者日前走进位于芦墟古镇核心西南街上的“陈家墙门”。 这座古宅目前有三人常住———92岁的芦墟中学退休教师陈韵华,她的侄女陈瑜、侄女婿张琪哲。陈瑜是古宅的第十代传人,她告诉记者,“陈家墙门”始建于明末清初,以前这座宅院门前河边有一座陈氏家族的贞节牌坊,这座牌坊是镇上最大的一座,有四根柱子,因此人称“四脚牌坊”,牌坊前面还有一对石狮子。“陈家墙门”曾为五开间三进格局,沿街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厅“德馀堂”,第三进为一座住人的两层楼房,后面还有一个花园,后门外有一个私家码头。1950年代,“德馀堂”中间部分坍塌,1980年代,两侧部分坍塌;1966年,门前的“四脚牌坊”被砸烂;1970年代,门厅被拆除,建了镇工商所。 如今,“陈家墙门”只剩下一座两层楼房。此楼的廊柱直径约50厘米,柱下石鼓墩直径约70厘米,栏杆、花窗做工精美,“陈家墙门”当年的气派由此可见一斑。 这座楼房北邻许氏跨街楼,2003年年底,许氏跨街楼发生火灾,此楼被殃及,最北面的一间楼上只剩下木结构框架。而南面的一间也有一根大梁断裂,屋面出现了塌陷趋势。 此外,这座楼房的部分柱子出现倾斜,门窗缺失,楼梯、地板腐朽…… 唯一能让陈瑜感到自豪的是两扇大门,门上镌刻着一副泥金对联“箕裘事业辉金屋; 钟鼎家声振玉堂”———郑一冰介绍“陈家墙门”文章的标题,就来自这副对联。陈瑜说,“德馀堂”后面曾有6扇门,留下来的只有这两扇。 ■“没身份”的古宅 保护乏力 芦墟老街上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古民居———跨街楼,这种建筑的楼下类似现在的室内商业街,两侧是店面,中间是街道,店面和街道的顶上是住家楼。据说以前市河两侧大片的跨街楼连在一起,下雨天居民在街上行走不用撑伞不用穿雨鞋。 目前在芦墟古镇上,东南街上的沈氏跨街楼、西南街上在2003年大火中被烧毁了一大半的许氏跨街楼、西中街上的怀德堂、陆黄家弄里的黄秀才府第、北栅的“陆泰丰”陆氏府第等五处古民宅,被列为吴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控制单位。 而张舫澜告诉记者,芦墟古镇上的古民宅其实还有不少。如西栅的“唐家墙门”,共有房屋六进,曾是南社成员、柳亚子密友唐九如的故居,唐九如于民国初年刻印出版《午梦堂全集》,对地方文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建国后唐家墙门收归房管所,成为普通民宅,部分结构遭到破坏;“此外还有‘柳家墙门’、‘毕家墙门’、‘张账房’ 别业等,”张舫澜介绍说,这些“大墙门”同样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每一座老房子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但它们因为没有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控制单位的身份而缺乏有效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事实上,“陈家墙门”的后人曾试图对这座破败的古宅进行维修,但最终没有结果。陈瑜说,古宅的产权归属比较复杂,除了他们,还有陈家二房、三房的后代,以及房管所,“产权问题,是阻碍维修的一大障碍。” ■“孙良模式”能否复制推广? 在“陈家墙门”河对岸的铜匠湾,有一处修葺一新的跨街楼。 张舫澜告诉记者,这处跨街楼的现任主人是上海著名画家孙良,前两年,孙良花了90多万元从私人手中买下这座古宅,然后又斥资百余万进行维修。“维修是严格按照古代的营造方法进行的,可以说做到了修旧如旧。”张舫澜说。 朱漆大门、水磨地砖、雕花门窗———如今,这座“焕发青春”的古宅,已成为孙良“气场的中心”,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活的生命体”。 张舫澜和郑一冰认为,孙良的举动,为芦墟众多“墙门”的保护工作开辟一条新途径———不管古宅“姓公姓私”、是否拥有文物的“帽子”,只要有资金注入进行维修保护就行。 吴江文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有一些古宅尚未进入文物保护范畴,是因为之前的文物普查工作可能进行得还不够彻底,今后将考虑陆续予以增补。该负责人也认为,产权归属确实是文物、古建保护工作的一大障碍,“产权人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对于多数私有产权人而言,保护、修缮文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有实力的买家购买文物、古建的确是一个保护、修复的好办法,文保部门应及时介入予以帮助指导。” 对于芦墟的“大墙门”们而言,目前有一个最新的好消息:芦墟市河两侧2.5公顷的古镇核心区,已列入芦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而芦墟历史文化街区和黎里历史文化街区,正打包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汾湖高新区官方网站上的镇芦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显示: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街区内的其他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也将受到保护。 这或许意味着那些正在老去的“大墙门”,有望焕发青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