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 之三人格的心理特征4

 fudoctor 2013-05-14

【写在教科书之前——感想感言】

   说一个人很有气质,如果脱口而出,就说明这个人至少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

   说一个人很有气质,那么通常情况下是对这个人有难以言语的某种特殊感受;

   说一个人很有气质,不算是恭维的话,至少是表达了褒奖之意;

   说一个人很有气质,在初次交往中容易形成首因效应,让人记忆或者说回味深刻,人家可能会想,我真的在某一方面确实与众不同;所以,建议您会说一句话:看起来,您很有气质!                                   (建立 100504)

        

【教材理论指导】

(4) 气质类型的特性。气质类型有如下几种特性

1) 感受性。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最小强度剌激产生心理反应的能力。它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

2)耐受性。这是人在时间上和强度上经受外界剌激的能力。它也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反映。

3)反应的敏捷性。它包括两类特性,

一类是不随意的反应性,即各种刺激引起心理的指向性,

【例如,不随意注意的指向性、不随意运动反应的指向性等】

另一类指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

【例如,说话的速度、记忆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动作的灵活性等。反应的敏捷性主要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4)可塑性。这是人根据外界环境刺激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难易程度。它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反映。

5)情绪兴奋性。这是指以不同的速度对微弱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特性。它既反映神经过程的强度,也反映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和灵活性。情绪的兴奋性是神经过程在心理上表现出的重要特性。

6)外倾性和内倾性。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于外还是表现于内的特性。表现于外叫外倾性,表现于内叫内倾性。外倾性是兴奋过程强的表现于外,外倾性是抑制过程强的表现。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认为,上述各种特性在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的结合如下

多血质: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 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且灵活。

胆汁质: 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黏液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慢,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刻,反应速度慢; 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在现实生活中,纯粹属于某一种气质类型的人为数极少,绝大多数人是四种气质互相混合、渗透,兼而有之,更多的人往往是以一种为主,兼有其他一种或两种气质的混型。在我国关于大学生气质的研究中表明,单一气质的人只有34.07%,混合气质的人有65.93% 。

 

(5)如何理解气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给人的个性、行为涂上了某种色彩,每种气质都有它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例如,多血质的人虽然灵敏活泼,但容易缺乏耐性,做事马虎;

抑郁质的人虽然胆怯抑郁,但细心敏锐,聪明过人;

胆汁质的人直率勇敢,但鲁莽简单;

黏液质的人稳重沉着,但过于小心谨慎。

每种气质都是各有利弊,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在同一领域中会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优秀人物,任何气质的人都可以成为杰出有才华的人,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重要的是要了解和认识个人的气质,有利于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使个人在人际交往、学习就业以及恋爱婚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6)气质与性格。气质和性格的表现形式不同。气质受先天影响较多,而性格受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且后天因素对性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气质会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性格涂上独特的色彩,相同的性格在不同气质的人身上,表现会各不相同。

【例如,勤劳的性格特征在胆汁质的人身上表现为对事情非常热心,精力充沛,勤快; 而在抑郁质的人身上则表现为踏实,埋头苦干】。

个体气质倾向的一般水平预示了其性格发展的特定方向,一个神经质水平高的个体比神经质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攻击性的人格特征,但是,如果其父母鼓励他采用建设性的方式而不是攻击性的方式表达情绪的话,他也可能形成合作、友善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气质倾向与环境作用而形成了个人的人格特征

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例如,黏液质的人较容易做到自我克制,而胆汁质的人却很难做到】。

同样,性格对气质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在外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气质。【例如,一个具有胆汁质气质的人长期处于逆境,可逐渐形成冷静、沉着、遇事三思而行、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而这种特征会掩盖其本身胆汁质气质所具有的易冲动、直率等特征】。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教材 P92

【写在教程指导之前——感想感言】 媳妇是一个说发脾气就耍的人,我面对她学会了宽容;父亲是一个执拗古怪的人,我面对他学会了尊重和保留;哥哥是一个言语偏激的人,我面对他学会了包容和豁达;我的想法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不能左右另外一个人人生,也不能改变他们的人格,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引导他们朝好的方向发展,和他们成为亲人,让他们“被亲人”,我们的家庭也很和谐。最近几起劫持小学生的重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犯罪分子的人格,不难发现,这些人的一些共同特点:或是偏激,或是对社会不满,或是自我封闭的很深。没有发泄的渠道,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相当差。假如您身边也有类似人格的人,您将怎么做?

【教程指导】

4、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

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比的决定作用。

(1)生物遗传因素。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已经持续很久了。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人格研究者也会注重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办法,并提出了双生子的研究原则:

同卵双生子既然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那么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于环境因素造成的。

而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系统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关于双生子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

人既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一个人从诞生到这个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且持续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而这些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更为重要。

 

(2) 社会文化因素。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

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产“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太允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

【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三个民族的大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于同一祖先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

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

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狞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

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予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例如,性格、价值观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例如民族性格等。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对文化因素的强调而产生的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平衡,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进一步重视。

 

(3)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

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社会单元,但它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西蒙斯(P.Symonds) 研究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

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

孩子在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

孩子在虐待中长大哽学会了伤害;

孩子在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赖;

孩子在干涉中长大,会被动与胆怯;

孩子在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

孩子在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

孩子在鼓励中长 ,增长了自信;

孩子在公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

孩子在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

孩子在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

孩子在关爱中长大,学会了爱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普洛明对人格的天性与教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享环境即子女们在同一家庭成长所享有的环境构成,而非共享环境由在同一家庭成长,却不被子女们共同享受的环境,如性别差异、排行顺序或特定生活事件而被父母区别对待。研究结果表明重要的不是家庭单位,而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特经验;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环境。儿童在家庭内与家庭外得到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教材 P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