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苏辙撰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南京国子监刊本《古史》叙录

 率我真 2013-05-16
 

《古史》六十卷,宋苏辙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南京国子监刊本。版框高20.7厘米,宽14.7厘米。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佑二年与兄苏轼同登进士,复又同策制举,以直言谏仁宗,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哲间参与新旧党争,力阻变法,几经迁谪,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元佑四年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绍圣中出知汝、袁等州。崇宁三年始隐居颖川,筑“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谥文定,追复端明殿学士。子由与父洵、兄轼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为文以策论见长,自成一家,犹善散文,得苏子瞻“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之评。所著《诗集传》、《春秋集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并行于世。

汉太史公作《史记》百三十篇,后人或病其淆乱。三国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西晋司马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以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文,亦行于世”。至宋时,苏辙以马记“多不得圣人之意,乃因迁之旧,上自伏羲、神农,下讫秦始皇,为本纪七,世家十六,列传三十七。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备论其故”,乃成《古史》。书中间有附注,《四库全书总目》“以叶大庆《考古质疑》考之,盖其子逊之所作”。

朱熹以“子由《古史》言马迁浅陋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此二句最中马迁之失”。苏辙《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为善,如火之必热,水之心寒;其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窃脂之不縠”,朱子以为此语最好。孙如游《南雍刻古史序》亦谓“苏子由古史,其持论颇与道合”。至四库馆臣之评,则褒贬兼之,较为公允。《四库全书总目》谓:“平心而论,史至于司马迁,犹诗至于李杜,书至于锺王,画至于顾陆,非可以一支一节比拟其长短者也。辙乃欲点定其书,殆不免于轻妄……其去取之间,亦颇为不苟。存与迁书相参考,固亦无不可矣”。

历代官、私目录皆着录《古史》为六十卷,计本纪七篇、世家十六篇、列传三十七篇,与本书无异。明高儒《百川书志》记:“古史六十卷,本纪七、世家十八、列传三十七,宋颍滨先生眉山苏辙子由撰”,世家类多出两篇,然其卷、篇数自相矛盾,恐为笔误。又,梅鷟《南雍志经籍考》载:“子由古史五十卷,脱者四十七面,存者五百六十五面”,盖此为残本,补全后亦当为六十卷本。是书宋版有大、小字本之分,《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载小字本“本纪第七末刻左迪功郎衢州司参军沈大廉同校勘。大廉字符简,瑞安人,建炎间进士,官御史。小字本为汪琬家藏”。此外,书目中亦载明叶盛家藏大字本及毛晋朱彝尊家藏之大字麻纸本。后二种未言明是否同为宋本。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载:“又宋刊大字本二部,孙星衍家藏元刊大字本。明初有刻本,每页二十八行,行廿四字”。继之则为明万历三十九年南京国子监刊本,亦见著于《善本书室藏书志》。

本书为明南雍所刻,书前有万历壬子年(1612)焦竑、孙如游序言,并缀以苏辙原序。焦序言:“宫谕鉴湖孙公摄南雍事,文教大兴,知雍有《古史》旧本,残缺日甚,乃取而校梓,以示多士”。孙序亦云:“尝读苏子由《古史》,其持论颇与道合,乃全书不行于世。或言南雍藏有旧本,余署雍事,索之籍中不得。太史澹园焦先生富于书,求得其钞本,悉先生手自雠校,遂缮写命梓”。本书目录后刻有刊记,为“大明万历三十九年南京国子监刊。署监事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孙如游校阅”,后有监丞高如斗、博士李廷谏、助教王养俊、朱一统等校正官衔名。由上述可知,万历三十九年前后,时署南雍事的孙如游以焦竑家藏抄本《古史》为底本,校刻出版了国子监本《古史》六十卷,并于翌年为之作序。之所以取焦氏抄本为底本,是由于“全书不行于世”以及南雍旧藏本“索之不得”。据梅鷟《南雍志经籍考》记载,明嘉靖以前南京国子监就曾刻印过一部《古史》,当时此书就只存五十卷,“脱者四十七面,存者五百六十五面”,这应该就是孙、焦二人所说的南雍所藏旧本,但可惜至万历后期,此本已然亡佚。故今日所见南雍本《古史》便是以焦竑手校之抄本为底本,又经南雍孙如游等人校刊而成者。

孙如游(1549-1624),字景文,馀姚(今浙江余姚)人,都御史孙燧曾孙。孙氏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教习庶吉士,四十三年回部管事。四十八年迁左侍郎,掌部务,决遣无滞。明神宗驾崩,以顾命大臣辅佐明光宗,挫败郑贵妃、李选侍的篡权阴谋。熹宗继位,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言者诋其不由廷推,交章论列。如游亦屡乞去,帝辄勉留。如游十四疏乞去,乃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遣官护送,荫子给赐悉如彝典。家居四年卒。赠少保,谥文恭”。孙如游为明末内阁重臣,历经三朝更迭,《明史》卷二百四十有传。本书当是孙氏“掌院事,教习庻吉士”之时于南京所刻。同书其它校勘者如李廷谏、萧象烈、朱一统、张师绎等,[雍正]《江西通志》皆有传,或忠义奉事,或耿直秉公,或守节殉难,或广兴文教,为明末地方名士。

本书刻工有王应龙、戴惟孝等,同为明万历年间南京地区刻工。张振铎《古籍刻工名录》亦著录戴惟孝于万历二十四年参刻南京国子监本《史记》一百三十卷,可知其为南雍刻书。

本书焦序及目录首页均钤有“北平孔德学校之章”朱文方印,可知其为民国时马隅卿先生孔德图书馆旧藏。1952年由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其拨交首都图书馆收藏。

《古史》叙录 -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 - 古籍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