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圆社最风流

 笑熬浆糊糊 2013-05-17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圆社最风流 - 酒鬼鼠  - 酒鬼鼠

为保障艺人的权益,宋代艺人都组织了本行业的艺人同业会,如演剧的称为“绯绿社”,相扑的称为“角抵社”,民乐的称为“清音社”,使棒的称为“英略社”,射弩的称为“锦标社”,蹴鞠的称为“齐云社”,又名“圆社”。圆社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艺人的组织。

宋朝是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高潮时期,蹴鞠被定为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几代皇帝都爱好踢球,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汴梁城大明殿举行过全朝大臣的蹴鞠表演会。原来是宫廷贵族的表演娱乐,此时也走向民间,在城市瓦子里有专门的蹴鞠艺人商业演出,全国各地民间流行“寒食蹴鞠”的节日活动。

按照宋朝的礼制规定,朝廷的盛大宴会和外交款待使臣时都有蹴鞠艺人表演单球门竞赛蹴鞠。在表演场地临时安装三丈多高的球门架,朝廷的教坊司专有鼓笛乐人伴奏,蹴鞠艺人分成两队入场比赛。因为竞赛注重在球头一人的射门技艺上,输赢的赏罚都集中在球头一人的身上。“胜赐银碗并彩缎,负击麻鞭又抹枪”,胜的一队球头要赏赐银碗及彩缎,输的一队球头就要受到在脸上抹白粉和挨麻鞭抽打的惩罚,并且在赛后的饭食时不准吃荤腥食物。据史籍记载,北宋、南宋时著名的球头有孟宣、苏述、张俊、李正、陆宝等人,这些人都是官方的艺人,隶属于朝廷的教坊司管理。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圆社最风流 - 酒鬼鼠  - 酒鬼鼠

宋朝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中修建了许多娱乐场所,中设勾栏瓦子,有各种艺人表演技艺,供人买票观赏。此中也有蹴鞠艺人。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仅南宋临安城(今杭州市)就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诸人。为保护艺人自己的利益,宋代艺人都组织了本行业的艺人同业会,如演剧的称为“绯绿社”,相扑的称为“角抵社”,民乐的称为“清音社”,使棒的称为“英略社”,射弩的称为“锦标社”,蹴鞠的称为“齐云社”,又名“圆社”。圆社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艺人的组织。

据明代人的手抄本,可能是圆社中人著作的《蹴鞠谱》记载,圆社中的组织总负责人是都部署,下有教正、社司协助理事;知宾、节级负责接待,会干负责内务,分工清楚明确。圆社最重要的工作是发展会员,在《蹴鞠谱》中有多首宣传圆社好处的诗歌,如“天下风流事,齐云第一奇”,“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万种风流事,圆社总为先”,动员爱好蹴鞠的人参加圆社。第二项任务便是维护社规。圆社中有许多社规,如拜师礼、上场礼、谢盘子礼、点圆礼,这些礼节重要之处就是尊师重道,圆社的职责就是维护这些社规的执行,凡是违反社规的人“则系鼓出去”,开除出圆社。第三项任务是组织比赛和考核艺人等级。在每年举行的“山岳大赛”上,由都部署、教正、社司组织的评审团,对参加比赛的艺人进行评判,技艺高超者被授予“校尉”称号,“得名旗下山”。知宾则负责对外来人员,“问其姓名,仙乡何处,师者何人,学识几年?到来日约定撞案”,核定其身份和技艺的高低。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圆社最风流 - 酒鬼鼠  - 酒鬼鼠

圆社的会员不仅有专业艺人,也有许多半职业性的蹴鞠爱好者。北宋徽宗时的太尉高俅原来是苏东坡的书房小童,后来转入驸马王晋卿家中,因为送玉玩与端王,恰逢端王在后园里踢球。也是该当高俅时来运转,端王一个踢漏的球滚到了高俅的身前,高俅忍不住抬脚踢了个鸳鸯拐踢还端王,那身段,那姿势,真是美极了。端王见了十分欢喜,立即决定留下高俅做贴身随从。不久,端王即位当了皇帝,便提拔高俅做了殿前司都指挥,令高俅一路顺风,青云直上,一直当上了太尉。在《水浒传》中便称他为“圆社高二”。宋朝因蹴鞠而发迹的不只是他一人,宋真宗时有个秀才柳三复因为走了宰相的踢球门路,也得到了官职。士人柳三复进京赶考中了秀才,因为没有钱财打点吏部,始终得不到做官的文书。听说宰相丁渭喜欢踢球又爱惜人才,于是他便终天守候在丁渭后园球场的墙外,希冀能有个捡漏球的机会。果然,有一天,丁渭的球场上飞出了一只球,柳三复喜滋滋的把球顶在头上昂首走进了宰相府的大门,一直走到后园球场上去见丁渭,不慌不忙地躬身下拜,行拜见大礼。就在他下跪时,将头上的皮球顶起腾空,行拜见礼的过程球不断地落下又被顶起,纹丝不乱,与他的行礼密切配合,最后皮球仍落在他头顶之上。丁渭见他有如此好的控球功夫,把个皮球玩得不离身体,满心欢喜,问明缘由,立即上奏皇上,命令吏部给了柳三复做官的诰命文书。凭借蹴鞠技艺也能得到官禄,可见蹴鞠深得宋朝上层社会的喜爱。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圆社最风流 - 酒鬼鼠  - 酒鬼鼠

“寒食蹴鞠”在宋朝得到了最广泛的开展,富贵人家“蹴鞠将军第”,皇宫内苑中“袍袴宫人尽筑球”,文人学士是“名园蹴鞠称春游”,民间风俗是“秋千蹴鞠尚豪华”,“蹴鞠场边万人看”,农村里“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就连沉溺于史书著作的文学家司马光也写下了《和复古春日五绝句》:“东城丝网蹴红球,北里彩楼唱石州。堪笑迂儒竹斋里,眼昏逼纸看蝇头。”在百忙的写书时间里,也不放弃到春光明媚的郊外去看东城踢球表演。

宋代印刷术的发明为蹴鞠文化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现在留存的蹴鞠书有南宋人陈元靓编辑的《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圆社摸场》、汪云程编写的《蹴鞠图谱》、明人陈继儒编辑的《万宝全书·戏球场科范》,还有郑振铎先生影印出版的明代手抄本《蹴鞠谱》。这些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蹴鞠提供了丰富资料。还应当提到的是,这些文献早就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贡献,《蹴鞠图谱》已传到了日本国,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藏的元刊本《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是从日本国图书馆翻印而来的,日本国早就收藏了中国的蹴鞠书籍。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圆社最风流 - 酒鬼鼠  - 酒鬼鼠

唐、宋时虽有女艺人踢球,但大多数是皇宫的宫女或富贵人家的女伎,社会上还没有看到商业演出的女子踢球艺人。元朝在大量女戏曲艺人演出的影响之下也有了女子蹴鞠艺人。大戏曲家关汉卿就写了两首赞扬《女校尉》的散套。校尉是蹴鞠艺人的等级称号。女校尉就是女蹴鞠艺人。

明代的蹴鞠已呈现衰落景象,蹴鞠艺人在城市里已无演出地方,只能靠走江湖卖艺糊口,更为凄惨的是有些艺人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如《金瓶梅》中所描写的张小闲、白秃子、罗回子就是靠在丽春院中帮闲生活的。而女蹴鞠艺人则如《隋唐演义》中所描写的金凤舞、彩霞飞那样陪伴客人踢球,赚得一点微薄的生活费用。蹴鞠艺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反映了蹴鞠娱乐价值大大地降低,蹴鞠发展受到了限制,到了清朝中叶,在内外交困之中终至消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