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琳:古代蹴鞠源流

 手写版 2022-11-23 发布于澳大利亚

图片

蹴鞠的起源

古代把踢足球称为蹴鞠,在古文献中'蹴'字亦作'蹙'、'蝝'等,其义为踢、踏,正如《汉书.枚乘传》颜师古注:'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鞠为戏乐也。'有些古籍把蹴鞠又写成蹋鞠、蝺鞠,意为用脚踢球的游戏。

蹴鞠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迄今尚未考证清楚而无法做出准确结论的一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括起来,主要有下列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代'。汉代提出此一说法的是公元1世纪刘向的《别录》:'蹴鞠,黄帝所造。或云起于战国,古人蹋以为戏'。后来历代一些学者都沿用刘向这一说法。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代墓中发掘出土《经法.十大经》,其中有'充其胃以鞠,使人执(踢也)之,多中者赏',反映上古传说的蹴鞠的原始形式。

第二种说法:起源于殷商时代。持此一说法的学者的主要依据是对《殷虚文字类编.前编》一条卜辞所作的一种新考证和解释。卜辞:'庚寅卜,贞,乎舞,从雨。'有些学者根据自己对上述卜辞的新考证和解释,再结合对少室石阙画像拓片的分析和探究,认为:'舞就是殷商时代的蹴鞠舞(即足球舞),这种舞有球、有鞠室、有两队的人追逐竞赛把球踢入鞠室。……'有的学者认为,殷商时期人们祭神求雨时,无论男人或女人,都往往跳'蹴鞠舞',即一边纵情唱歌,一边翩翩起舞,表演踢足球的姿态。这种足球舞蹈与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

考古工作者在殷商一些遗址中发掘出不少小石球。当时所用的足球,可能是小石球;或者是用竹片编织成的,里面塞满野草或毛发。上述两种说法,只是一些学者的推测,并非定论,尚缺乏十分充足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蹴鞠起源之谜,至今尚未彻底揭晓,有待学者们今后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

战国至唐代的蹴鞠

从目前保存的准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可以断定:战国时期已经盛行蹴鞠活动了。《战国策.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蝺鞠者'由此可见,蹴鞠在齐国的都城已成为民间普及的游戏。

到了汉代,蹴鞠活动在民间更加普遍开展起来,桓宽《盐铁论》记述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这是当时民间里党穷巷普遍开展蹴鞠活动的真实反映。据《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以及《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在长安皇宫中兴建专供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蹴鞠的新丰宫。汉代的许多皇帝都成为蹴鞠活动的狂热倡导者,例如汉武帝、元帝、成帝、明帝、献帝等都酷爱蹴鞠。

汉代的蹴鞠运动,除了在民间及贵族阶层中广泛开展外,更在军队中盛行。由于蹴鞠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军人机智灵敏的反应能力,所以汉代的军队便把蹴鞠作为平常加强军事训练的特殊手段而大加提倡和推广。刘向《别录》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习之。'刘歆《七略》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训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汉代名将霍去病远征塞外,在士兵缺乏粮食的情况下,士气不振,他以蹴鞠鼓舞士气。《汉书.霍去病传》记'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汉书.艺文志》把当时蹴鞠专著《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归入军事技巧十三家之列,与技击、连弩、剑道、手博等武术著作并列。汉代把蹴鞠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注重从蹴鞠运动中培养和发现军事人才。

汉代把专门进行蹴鞠活动的场地,称为鞠城或鞠域。所谓'鞠城',是指正规建筑、面积较大而固定的足球场:所谓'鞠域',则是指临时建筑起来用作比赛的足球场。据东汉学者李尤的《鞠城铭》记载,当时用长方形的墙围着球场,在球场两端,各设六个半月形的球门(又叫'鞠室',都是从地面向下挖成半月形)。每个球门前面有一个守门员,共十二个守门员。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人数多少不一,有的多达数十人,甚至百多人,这是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体足球赛。当时使用的足球有两种:一种是用毛发纠结的球,郭璞《三苍解诂》:'鞠,毛丸。'徐坚《初学记》:'鞠即毬字,古用毛纠结为之':另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实心球,里面塞满了鬃毛,即一些古书所记载的'以皮为之,中实以毛'。扬雄《法言》:'断木为棋,捖革为鞠,亦皆有法焉'。这说明当时已使用皮壳实心球。汉代对蹴鞠竞赛的方法和程序,都有一定的规章。

汉代一些妇女积极参加蹴鞠运动,这在封建社会是颇为新奇的创举。河南省南阳汉画馆现今保存有一块汉代画像砖,砖上刻有一位健美的女子踢足球的姿势。图中女子细腰,头挽高髻,身穿长袖舞衣,舞袖轻盈后飘。她右臂上举,左臂下摆,右脚运球,体态十分矫健。这是现今保存的世界上最早的女子足球运动员形象。在嵩山的启母阙汉代画像石上,也刻画有女子表演蹴鞠舞的图案,其内容与上述汉代砖上画像近似。考古工作者在其他一些地方多次发现汉代蹴鞠图案,例如陕西绥德大坬梁、河南登封少室阙等地画像石上的图案,其形象多是以乐器伴奏为主的蹴鞠。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汉代蹴鞠纹肖形印,刻两个足球运动员相向而对,二人相邻的两足之上各有一球,形象栩栩如生。这些历史文物是我们今天研究和了解汉代蹴鞠情况的重要史料。

图片

三国时期蹴鞠活动较盛行,虞预《会稽典录》:'三国鼎峙,年兴兵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曹操对蹴鞠热衷嗜好和倡导力行。当时有蹴鞠高手孔桂,'性便妍,好蹴鞠,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三国时学者卞兰写的《许昌宫赋》有记:'设御座于鞠域',说皇帝坐在球场上观看赛球。

到了唐代,足球的制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除球外用皮革内填毛之外,还有布做面料内充丝絮或其他物的。尤其重要的是:唐代出现了用动物膀胱(胞)充气的球,即皮球内改为灌气。徐坚《初学记》:'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这是我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史上一次关键性的飞跃进步,也是世界足球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外用皮壳内灌气的足球是在我国唐代诞生和使用的。'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唐代足球的皮壳用8块皮子缝合而成,灌气方法是人工吹嘘。程大昌《演繁露》对这种灌气的皮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今世皮毬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既充满鞠,遂圆实。……今筑气毬者,以脚蹙,使之飞扬上腾,不复拘于窟域矣'。唐代在球门的制作和设置上也进行了创造性的重大改革。唐以前是'穿地为域',唐代则把以前地面下凹的鞠室改变成为立于地面上的球门,分为单球门和双球门两种:单球门是将球门竖立于球场的中间:双球门在球场东西两侧各立球门。唐代足球门的形制是:'植两修,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毬。毬工分左朋,以角胜负,岂非蹴鞠之变欤',以比赛的双方相互射门进球的多少决定胜负。正如仲无颜的《气球歌》所说:'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以月。……苟投足之有便,却入门而无必。'《气球歌》把当时足球比赛中双方以射门进球多少为胜负和两队竞争激烈的壮观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随着充气皮球的发明和球门形制的改变,唐代足球的踢法也趋向多样化,除两队角逐、竞争胜负的踢法外,还产生了'白打场户'式的一般性踢法,即不用球门,一人单踢,或两人或多人对踢,既可比赛,又可单独表演。在唐代军队中还流行一种以比赛踢高为内容的蹴鞠活动,当时称之为'趯鞠'。

唐代蹴鞠活动大众化,遍及民间,这是唐代蹴鞠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唐代,参加蹴鞠活动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例如《酉阳杂俎》记载:'荆州百姓郝惟谅,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吴兴杂录》记述了寒食节民间蹴鞠的盛况;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描述了长安郊外蹴鞠活动的情景:'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诗描述了当时民间蹴鞠习俗:'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习俗秋千同'。

唐代的蹴鞠对日本、朝鲜以及周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据考证,中国的蹴鞠技艺是在初唐时通过日本留学生而传往日本的。日本古代蹴鞠专著《蹴鞠九十九个条》中明确记载:'鞠始于大唐'。日本另一部古代足球专著《游庭秘抄》引《口传集》也记载:'蹴鞠者,起自苍海万里之异域(中国),遍于赤县九陌之皇城(日本)。'据《旧唐书.高丽传》等一些史籍记载,中国的蹴鞠技艺是在唐代时通过新罗的使者而传入朝鲜半岛的。

图片

宋代至清代前期的蹴鞠

在宋代,上至一些帝王,下至许多黎民百姓,都相当普遍地喜爱蹴鞠活动。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与四个大臣常爱在一起踢球,被称为蹴鞠场上的'六友',至今仍保存有他们六人蹴鞠的图像。宋徽宗赵佶对蹴鞠狂热嗜好,高俅由于蹴鞠技术高超而博得了宋徽宗的宠幸和重用,爬上了太尉的高位。在宋代城市里的娱乐游艺中心—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市),经常有精彩的蹴鞠表演;特别是在一些全民性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寒食节等),蹴鞠表演会进入高潮,身怀绝技的蹴鞠高手在瓦肆勾栏中献技献艺。据《梦粱录.社会》(卷一九)及其他一些古籍记载,南宋临安(杭州)在瓦肆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蹴鞠民间组织—圆社。圆社是我国古代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实力较雄厚的民间足球组织。虽然它名称上并不叫'足球俱乐部',但它实际上应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第一个足球俱乐部(欧洲第一个足球俱乐部于公元1857年在英国成立,而我国南宋圆社的成立却比欧洲要早六百多年)。圆社的社规以踢球技术要求为主,规定了踢球要诀和技术标准。参加圆社的都是蹴鞠的能手和爱好者,故而对运动员提出要有'端心平意,莫怨其非'的竞赛道德修养。圆社制定有竞赛规程,即所谓'球门社规'和'白打社规'。'球门社规'详细地规定了单球门蹴鞠的参加人数以及比赛方法与规则;'白打社规'详细地规定了'白打场户'各种'场户'的比赛规则与要求。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圆社还规定了设置裁判监督,提出'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的裁判原则。圆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蹴鞠使用的充气皮球,在制作工艺上比唐代更前进了一步。唐代的充气皮球是用8块皮子缝制成皮壳,而宋代则是用12块皮子缝制成皮壳。宋代足球专业书《蹴鞠谱》:'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像天。香胞一套,子母含气归其中。'在灌气方法上,宋代用打法给皮球灌气:'打容易又言难,少则宽时多则坚。坚则损脚宽难踢,直须停当十分圆'。所谓'打',就是用气筒打气,这当然比唐代的人工吹嘘更方便,省时省力又安全。

据一些古籍记载,元代蹴鞠场上的球门柱高三丈一尺,球门的横桁阔九尺五寸。除了人数众多、规模较大、设置有球门的蹴鞠比赛之外,还有不用球门、没有固定专用赛场的几个人轮流对踢或一个人单独踢的花样表演,以高超的技巧取胜。元代民间颇为盛行的是'九人场'式的蹴鞠技艺表演。'九人场'又名叫'踢花心',即一人居中间为'花心',八人围在四周,轮流把球踢给'花心'。其最讲究姿势的优美,花样的新奇,技巧的娴熟,奇趣盎然。由于蹴鞠活动多种多样,技巧性和娱乐性较强,故在元代蹴鞠已成为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街头卖艺的经常性节目之一。有识者将蹴鞠引入商业机制,从而使蹴鞠日趋商品化,吸引来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广大群众观看、欣赏和参与。

明代蹴鞠的踢法名目繁多,基本上可分为'设置球门踢法'与'不用球门踢法'两大类,每个大类之中的具体技法再以详细地划分,达几十种之多。明代学者汪云程撰写的《蹴鞠图谱》专门对'设置球门踢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综括性的论述,其中保存有很多颇为珍贵的史料。

明代涌现出一批蹴鞠技艺高超的'职业运动'和业余爱好者,例如有一个名叫郭承仪的蹴鞠高手,他'时以踢球为娱,久之惯熟,遂为一时绝技。或自娱一球,能使球沿身前后上下,终日飞动不坠;或兼应数球,能随诸敌缓急轻重,应接不谬'。他的控球能力极强,能使球在他的背脊及全身上下左右来回快速滚动而不落到地上。他一人用巧妙的'快挟'作法能同时应接对方猛力飞踢过来的数球,当时人们称赞他为'蹴鞠奇才'。

清朝初年,李渔的《美人千态诗》描述了长安女子蹴鞠的身姿:'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娥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几会踢去娇无语,恨煞长安美少年'。清代前期蹴鞠的踢法比以往朝代有了一些改变,竞赛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朝代盛行的双球门对抗性强烈的直接竞赛在清代前期已很少见了。清代前期主要流行的是一个球门(又叫'单球门')和不用球门的两大类型的踢法,要求运动员个人的技巧性强、娱乐性强。

清代中期,蹴鞠日益走向衰落,后来逐渐代之而起的是从西方传来的近代新式足球运动的新方法和新规则。

宋代蹴鞠使用的充气皮球,在制作工艺上比唐代更前进了一步。唐代的充气皮球是用8块皮子缝制成皮壳,而宋代则是用12块皮子缝制成皮壳。宋代足球专业书《蹴鞠谱》:'香皮十二 ,方形地而圆像天。香胞一套 ,子母含气归其中。'在灌气方法上 ,  宋代用打法给皮球灌气:'打容易又言难,少则宽时多则坚。坚则损脚宽难踢,直须停 当十分圆' 。所谓 '打' ,就是用气筒打气 ,这当然比唐代的人工吹嘘更方便,省时省力又安全。

据一些古籍记载,元代蹴鞠场上的球门柱高三丈一尺,球门的横桁阔九尺五寸 。  除了人数众多、规模较大、设置有球门的蹴鞠比赛之外,还有不用球门、没有固定专用赛场的几个人轮流对踢或一个人单独踢的花样表演,以高超的技巧取胜。元代民间颇为盛行的是'九人场' 式的蹴鞠技艺表演 。'九人场'又名叫 '踢花心 ',即一人居中间为 '花心' ,八人围在四周,轮流把球踢给'花心'。其最讲究姿势的优美,花样的新奇,技巧的娴熟,奇趣盎然。由于蹴鞠活动多种多样,技巧性和娱乐性较强,故在元代蹴鞠已成为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街头卖艺的经常性节目之一。有识者将蹴鞠引入商业机制,从而使蹴鞠日趋商品化 ,吸引来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广大群众观看、欣赏和参与。

明代蹴鞠的踢法名目繁多,基本上可分为'设置球门踢法' 与'不用球门踢法'  两大类,每个大类之中的具体技法再以详细地划分,达几十种之多。明代学者汪云程撰写的 《蹴鞠图谱》专门对'设置球门踢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综括性的论述 ,  其中保存有很多颇为珍贵的史料。

明代涌现出一批蹴鞠技艺高超的'职业运动'和业余爱好者,例如有一个名叫郭承仪的蹴鞠高手,他 '时以踢球为娱,久之惯熟,遂为一时绝技。或自娱一球,能使球沿身前后上下,终日飞动不坠;或兼应数球, 能随诸敌缓急轻重,应接不谬'。他的控球能力极强,能使球在他的背脊及全身上下左右来回快速滚动而不落到地上。他一人用巧妙的 '快挟'作法能同时应接对方猛力飞踢过来的数球,当时人们称赞他为'蹴鞠奇才'。

清朝初年,李渔的《美人千态诗》描述了长安女子蹴鞠的身姿:'蹴鞠当场二月天,  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娥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  几会踢去娇无语,恨煞长安美少年'。清代前期蹴鞠的踢法比以往朝代有了一些改变,  竞赛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朝代盛行的双球门对抗性强烈的直接竞赛在清代前期已很少见了。清代前期主要流行的是一个球门(又叫 '单球门')和不用球门的两大类型的踢法,要求运动员个人的技巧性强、娱乐性强。

清代中期,蹴鞠日益走向衰落,后来逐渐代之而起的是从西方传来的近代新式足球运动的新方法和新规则。

原文发表于《文史杂志》2003年第5期,注释从略,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作者简介:林琳,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