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镇馆之宝--大禹治水图玉山

 率我真 2013-05-17

故宫镇馆之宝--大禹治水图玉山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禹治水”玉山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雕成后就一直安放在紫禁城宁寿宫区域的乐寿堂里,至今已有200多年。当年,将这样一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运到北京就花了至少三年时间。据清代一首名为《瓮玉行》的诗描述,运输一块大玉料,需要使用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上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这样大的玉料,从和田到北京一万一千多里的路程,可想而知路途的艰辛。

  到北京之后,玉料被送到了内务府造办处,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造办处的画工以宫廷内藏的《大禹治水图》为稿本,设计雕凿玉山的纹样,并画出正、背、左、右四面的图纸。随后,根据图纸制出蜡样,皇帝批示满意:按此图将玉料发往扬州雕制。就这样,玉料又开始了它的旅程。从北京到扬州有水路可走,不像在陆地上运输那样麻烦。到了扬州后,由于当地天气热,怕日久蜡样融化,所以又申请制作了一个木样。等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开始正式在玉料上钻心雕刻。6年以后,大禹治水图玉山终于雕刻而成。

  运回北京的玉山陈设在何处,颇费乾隆皇帝一番脑筋。一开始拟定了乾清宫西暖阁、宁寿宫东暖阁、颐和轩西次间等五处地方,反复比较画好的地盘纸样,最后才选定在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居住地之一——乐寿堂里安设,还为玉山配上了嵌金丝的山形褐色铜铸底座。

  安置好了的玉山还剩下最后一道工序——刻字。乾隆皇帝命令造办处的刻玉匠将他的亲笔题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和御制诗刻在了山背面,又将他的两方印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和“八徵耄念之宝”的印文刻在了玉山前后适当的位置上,这又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至此,大禹治水图玉山历时八年之后,终于尘埃落定,这还不包括它从开采到运到北京的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