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语文教学中的“扶”与“放”

 硕川图书馆 2013-05-17

谈语文教学中的“扶”与“放”

周元德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注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恰当地使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免得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劳动时间”(恩格斯语),才能使教学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个小孩七、八个月就学走路,大多数小孩一岁左右已经能独立行走了。从在地上学爬到直立行走,仅仅四、五个月时间,带过小孩的大人都清楚,教小孩学走路,大致经历了从“扶”与“放”两个阶段,主要是放手让小孩自己学走。“扶”是辅助手段,是主导作用,关键时大人扶一把,无非是绊几次仆爬,大人并没有多少精力,小孩也就学会了走路。

教学工作也许能从中得到一此启发吧!

当老师就是指导小孩学“走路”,开头是扶,但要随时准备放手,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教,要准备不教,老师要放手。如果怕小孩摔跤,老是扶着,不肯放手,那小孩将永远也学不会走路。教学是双边活动,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构成的。通过教学活动,老师把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生活常识,有目、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要完成这任务,非讲究方法、讲究效率、讲究效果不可,其中方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里,我由“下水作文”联想到学游泳。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游泳,可以说达到时了嗜好程度。但我的游泳知识并非老师所教,而恰恰是老师在严令禁止下,自己偷偷学会的。当然在初学过程中,不就是喝一两次水,也没计什么大不了的事,爱好是成功之母。因此,我以为兴趣是求知之本。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扶”的前提,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综合实践能力。老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包括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工作关系(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那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教育,将会把学生培养成“人形鹦鹉”。

学生只能随教师的教鞭转,复制教师讲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末例置,导致学生亦步亦趋,严重摧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谓“扶”,就是引导、指导,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自己学习,进行综合实践练习。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学习任务。一个人六七岁开始启蒙读书,读了小学,再上中学,部分人还要上大学,总共也才十五、六年的学习时间。参加工作后,到六十岁退休,那么,一生中将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运用知识、工作实践的时间。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读书时所未遇到过的问题,那时怎么办?还是去请教老师吗?这个问题,我们当教师的可能感受最深吧!所以能够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由于自己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基本上能独立解决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扶”,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教师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要“三维目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方式:一是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遇事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语文课,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去讨论。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倘若你是周瑜,要在短短的三天造十万只箭,有什么方法?”、“草船借箭,不用草船行不行?”、周瑜为什么不造箭要借箭,借的谁的箭?”、“在借箭过程中,周瑜利用了哪些客观因素?”等等。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预习和热烈讨论,既弄清了这些问题,又明确了课文主题,还充分认识到周瑜的机智过人,雄才大略。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是生活中的学生,而不是教师教鞭下的学生。把教学当成简单的“知识灌输”或“知识移植”是错误的。我们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认真履行“扶”的责。让学生知道“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要坚决把课堂还给学生。三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多给学生自由、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多练习、多实践,实践出真知。当然,学生要掌握开锁的钥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最重要,要让学生自己能够独立看书、写东西,“扶”和“放”的过程就是“学”和“练”的过程,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方法要丰富多彩,诸如生字的读、写、练,词语的解释,课文的分段,主题的归纳等,教师完全可以辅导学生在预习中解决。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不让学生自己练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他们懒惰习性的滋长。不少教师课前废寝忘食地备课写教案,上课苦口婆心地讲,生怕遗漏一点,认为语文课就是“讲书,学生不懂,要我讲了你才懂,但是效果怎么样呢?

语文课本是一篇篇文章汇编起来的,没有每篇课文都非讲不可的道理。课文无非是些例子,靠了这些例子,让学生训练阅读、写作能力。高尔基前后只上了六年学,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大文豪,这与他的自学是分不开的。所以,只顾讲书还是不行的,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课文讲不讲,要讲,但要注意精讲。一篇课文,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师重点提示一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关键性的地方教师讲一讲,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把教师多讲的时间拿给学生自己读一读,不管懂不懂,先读熟了教师再讲,开始时可能是懂非懂,以后就慢慢懂了,能引导学生看书,这就不错了。会写文章的人往往不是教师教的,是他自己看杂七杂八的书学会的。

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地指导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四年级学生就可以读些中长篇,能指导小学生多读一些“唐诗宋词”,读一读“四大名著”,就更好了。

组织一些故事会、诗歌朗诵、小辩论等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做题,不能做事,有智商,没智慧;有品德,没有品行;有文凭,没有水平;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其次就是“放”的问题,不少责任心比较强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总是千顾万虑,哪一点没说到都不放心,生怕说少了,学生听不懂。结果怎样呢?费了油灯不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我们要对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大胆变革“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情;重结论,轻过程”传统教学弊端。

只“扶”不“放”也不行,如何“放”?“放”早了,则是老师懒惰的表现 。小孩本来还不会走路,才勉强能够直立,你也不扶一把,那怎么能行呢?老是“扶”着,不肯放手,学生养成依赖思想,缺乏独立的能力,将来出身社会,将会被淘汰的。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要达到“不求人人长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目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以“放”为主,以“扶”为辅,“扶”“放”结合。

                                     二0一0年七月二十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