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宏观经济如何影响中国股市

 木云三君 2013-05-17
 
 不久前有个朋友问我对近月中国出口数据真实性的看法,我表达了我的质疑。她接着问,你分析中国股市,不需要去验证它的真实性吗?我回答,不需要。

其实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宏观经济是十分复杂的,对判断宏观经济而言,单一数据不起决定性作用。出口数据首先是反映外部需求,其次可以通过结合中国经济的特点,比如一般贸易比重,来侧面反映内部需求,但总体来讲,只是反映了一个方面。各种宏观数据,包括前瞻的、同步的、滞后的,要结合起来相互佐证,才能比较全面地看清经济大趋势和结构性趋势。如果通过投资、工业产出和金融数据,以及出口相关的外部经济体和中观行业数据等,大致已经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周期性的复苏十分微弱,那么就不能因出口数据的显眼而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判断做出轻易的更改。一般各界会对突兀的噪音进行重点分析,但不会因此对大局进行质疑。这次的出口数据就是噪音。

第二,出口数据的质疑和求证方向,与笔者对目前经济的看法是一致的。质疑出口数据的人,倾向性认为数据有水分,如果质疑被证实了,将进一步确定经济复苏较弱的趋势;如果被证伪了,那么现在这个错误的数据,也没有好到足以支撑看好中国经济的观点。所以在求证的有效性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什么样的质疑和求证有实际意义?这样的质疑和求证需要一定重量级,足以改变对大局的看法,或者虽然重量级一般,但正反两面的认识处于弱平衡状态,这样在质疑和求证后,它的改变就有可能改变对大局的看法,这时就一定要去积极质疑和求证了。

对研究专门研究宏观经济的人士来说,任何数据都要做细致的研究,但如果不是专门做宏观研究的,只需要站在股票市场的角度来看问题,只要知道数据怎么用,对市场有怎样的影响,就已经足够了。正如奥卡姆剃刀理论讲,“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如今中国股市的趋势特征十分明显,周期股表现不佳,成长股走势强劲,这正反映了现在中国经济羸弱和宏观流动性宽松的局面。投资楼市的大门关严了,实体经济扩张放缓,银行理财产品又在清理,宏观资金面并不紧,所以总有一部分资金会转向股市,至少场内资金不会急于流出股市。

现在涨势强劲的品种,主流用“成长股”这个说法,但其背景不在于“成长”,而在于小盘。一个可以说故事,又规模不大的股票,很适合进行交易操作。故事可以是成长,也可以是概念,其实都是一样的,把故事的验证周期拉长,短期无法证伪,就不影响现在股市的运行特征。说的更直接一点,现在的中国股市,特别是小盘股,庄股气氛其实与早些年相似。这是各方面环境造成的,除了宏观经济、流动性、大类投资比较,新政府上任后提出的“中国梦”和“经济转型”等各种措辞,也是相当有利于这种趋势特征运行的。当然,确实有一些成长股是真实的,但总体数量占比较小。

为什么周期股表现不佳?周期股与宏观经济走势十分密切,抛开股票短期的价格波动,周期股整体的表现更反映中国经济形势。现在中国经济的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这种关系还会持续下去。这就意味着,周期股的走势,更依赖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行业企业盈利的影响。弱宏观背景下,周期股的行情将是盈利撬动的,而估值推动则需要经济走出确定性的强劲上升趋势,股市情绪也乐观到可以给予更多的估值溢价时。现在显然不现实。

既然短期周期股的行情更依赖于盈利,那么弱复苏显然不会对盈利有太明显的积极影响。如果把供给和需求比作两个方向相对的力,力的大小变动影响的就是盈利的平衡。如果供给的力一直维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而需求在大幅回撤后开始加力,只要需求的力达不到供给的力的同等级别,尽管需求是在回升的,但盈利水平依然会下降。

供给的力,中短期看库存,中长期看产能。但要明确,库存是一个反应,而不是根本,最终产能才是根本。库存是有较大弹性的,而周期性行业的产能在中国弹性较弱,特别是在钢铁、有色等和政府利益关联密切的行业。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行业的产能是刚性的。经济周期的变化在中国,对需求和供给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是非市场化的表现。

弱复苏环境下,传统工业过剩产能压力较大,去库存虽然可以进行,但有些行业如钢铁,产能利用率根本难以下降,因此供给会持续涌出,行业企业盈利对库存的敏感性就相应降低了。

万事皆有因。现在中国股市出现结构性分化,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要梳理各方面成因却相当困难,尤其是在趋势形成的早期要去理清头绪并作出判断。上述漫谈或是片面之语,但希望对读者认识当下环境和改进分析方法有所裨益。

作者傅峙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