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张小全剪刀的改名风波

 苏迷 2013-05-17
  提起张小全剪刀,可谓家喻户晓。俗称“苏剪”的苏州张小全剪刀,与有“杭剪”之称的杭州张小泉剪刀齐名,曾是苏州金属制品业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产品之一。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珍藏着600余卷(件)原苏州张小全剪刀厂的纸质和实物档案。浏览这一卷卷档案,张小全剪刀的改名风波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据该厂的档案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杭州张小泉的近亲张心斋在张小泉所开剪刀店里满师,决心自立门户,于是只身离杭来苏。张心斋从走街串巷磨剪刀做起,逐渐有了积累,就在察院场关帝庙旁开起了剪刀店,也用“张小泉”的招牌,这引起了杭州“张小泉”的不满。经过协商,次年征得张小泉同意,张心斋正式挂出了“张小全”招牌,改“泉”为“全”,以示区别。“张小全”剪刀正式在苏城市场闪亮登场。
  由于张心斋掌握了“杭剪”的核心技术,又能结合苏州百姓的需求特点,他制作的剪刀一上市就受到了欢迎。“张小全”剪刀甚至作为进呈朝廷的贡品,乾隆皇帝作诗称誉:“一番琢磨一番新,燕尾裁成似锦纹,绣阁红楼常作伴,金针玉尺便为邻”。道光二十八年(1848),生意传到张心斋孙子辈时,“张小全”剪刀已经以“包退还换,真不二价”的声誉与质量,成为“苏剪”第一品牌,且占领了江浙一带大部分剪刀市场。所谓树大招风,张小全受到了苏城剪刀店同行的嫉恨,“大隆元记”等7家剪刀店铺捐钱铸一口大铁鼎给山塘街铜桥堍的观音阁,立誓要与“张小全”剪刀拼争到底。迫于压力,“张小全”剪刀于道光三十年(1850)改名为“张大隆昌记”。即便如此,百姓们只认“张小全”这个招牌,其他店铺的生意也没有因此好转。最可笑的是,为了扭转生意的颓势,全城的剪刀店索性都挂起了“张小全”的牌子,而原来的“张小全”剪刀就改名为“张小全昌记”剪刀,后又改名“张昌记”。
  “张昌记”秉承自家制剪的传统———“宁可少做,质量要好”,还不惜以重金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傅来严把质量关,形成了“剪体相称,钢铁分明,刃口锋利,松紧适宜,耐磨经用,使用称手”的传统名牌特色,以至于后来苏城剪刀行业有这样的说法———“张昌记牌子,张云记银子,沈祥隆面子”。无论是市井乡民还是外地客商,凡途经苏州察院场,都要到关帝庙旁的“张昌记”去买几把剪刀回去。宣统年间,“张昌记”剪刀经美国传教士之手已流传到了海外。宣统二年(1910),“张昌记”剪刀参展南洋劝业会,得到清农工商部颁发的银质褒奖。1929年,“张昌记”剪刀参展西湖博览会,获得好评。除了传统的剪刀,“张昌记”还制作医疗器械“外科解剖件”,于1932年由吴县县商会送到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实业部国货陈列馆展览。
  回望张小全剪刀的这段历史,从草创阶段冒牌杭州同业“张小泉”到独步苏城的“张小全”、“张昌记”,我们看到了张小全剪刀从“山寨”小店到名冠苏城,乃至闻名海内的发展历程; 而张小全剪刀从冒牌同业求生存,再到被同业套牌却依然脱颖而出的历程,也让我们感悟到了严守质量、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品牌发展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