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全剪刀:被剪裁的记忆 ![]() 文/姜 晋 图/于 祥 祯 彬 ![]() 源自“张小泉” “张小全”从诞生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是个名副其实老字号。 清乾隆年间,杭州城里的“张小泉”剪刀便名闻遐迩了。张小泉有个近族叫张心斋,只身来到“张小泉”剪刀店里学生意。1792年,满师后的张心斋想自立基业,于是只身一人沿着大运河来到苏州,凭少许的积蓄在察院场关帝庙隔壁开起了一家小小的剪刀店。次年,在征得杭城张小泉同意后,他在苏州正式挂出了“张小全”剪刀的招牌。 张小全历史悠久 生意出奇的好。于是,张心斋回杭州聘来了三位老师傅。由于他掌握了一手杭剪的技术,请来的师傅又善博采众长,将苏州剪刀同行的长处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脚样匀称、肖眼准直、钢铁分明、刃口锋利、使用称手、坚实耐用的铸剪技艺特色,其产品深受苏州大众百姓的欢迎。苏州地方官曾将它作为进呈朝廷的贡品。 乾隆爷点赞 据说乾隆爷还作诗称道: 一番琢磨一番新,燕尾裁成似锦纹。 绣阁红楼常作伴,金针玉尺便为邻。 1848年,张小全剪刀传到了张心斋孙子手里,制剪更是精工细作,还推出了“包退包换,真不二价”,成为当时江浙两省制剪行业中的为“四柱一梁”之一。张小全剪刀的口碑主要通过庙会传播的——郊县的农民、外来客商游客来到城里,在市中心察院场总要经过关帝庙,常常会在庙隔壁的张昌记店买把剪刀带回去送人。到清宣统年间,“苏剪”已经美国传教士之手流传到了国外。 质量留佳话 张小全剪刀生意压倒了全城同业店坊,于是,遭到当时大隆元记、魁记等七家剪刀店的联合攻击。他们制了一口大铁鼎捐给山塘街桐桥堍的观音阁,并在那里对神立誓,要与张小全争斗到底。 在同行业的压力下,张小全被迫于1850年一度改为张大隆昌记。改名后,生意果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其他剪刀店的生意也未见上升。后来,众剪刀店老板索性都挂起张小全的牌子来,而原来的张小全就成为张昌记了。 张昌记剪刀店传到张继鳞手里,他自己就不做“生活”了,而是重金聘用江浙两地有经验、技术好的老师傅来店来店坐镇。 当年的宣传广告 老师傅来自各邦,集中了各地经验,但质量却是不二法门。张昌记的产品曾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和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获得好评,并得到清农工商部颁发的银质奖奖状。1932年还曾向国货陈列馆三财年展览会和全世界铁路线出产货品展览会送过展品。1937年三月向上海市商会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征收物品处送过展品。同年8月又向南京全国手工艺展览会送过展品。 张小全的剪刀后来以“松鼠”为注册商标,为此曾闹过一场误会。 老古董 1930年的一天,店里接到了一份美国传来的电报和一张汇款单,上面写着“松鼠十打”。店主人张盈秋好生奇怪,店内哪来松鼠出售?只好在汇单上注明“本店并无松鼠,只有刀剪”,把原款退了回去。 原来,张昌记剪刀早在清宣统年间就由美国传教士带回本国去了,很受其欢迎,都喜欢用该店出品的“松鼠”牌洋刀吃大菜,而电报局的译员当时在电报上漏译了一个“刀”字,结果就把松鼠刀变成了“松鼠”。这件事成为段佳话在剪刀生产业内广为流传。 03 铜脚小剪刀 张昌记到张盈秋、张天益手里已经相传五代了。1956年1月,在三大改造中,张昌记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张昌记与向记、福记等10家剪刀店坊合建成了公私合营张小全剪刀厂,厂址在十全街281号。后改名长红剪刀厂。1976年后恢复原名。 “苏剪”工艺精湛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张小全生产的“苏剪”花色品种繁多。最大的“拷剪”净重为15公斤左右,最小的“肉刺剪”只重不到50克。按用途分,有工业剪、农业用剪、日常生活用剪。仅工农业用剪就有27个品种。1981年,该厂的年产剪刀产量突破100万把,产量占全省的30%。 在花色众多的民用剪刀中,张小全剪刀厂的铜脚剪刀由于设计新颖美观而耐久实用,一直深受大众百姓的喜爱,成为该厂的传统特色招牌产品。 铜脚剪刀工艺复杂 这款形态可爱的产品竟有多达七十多道工序。但是由于修剪指甲的特殊用途,一度被荒唐地指斥为资产阶级奢侈品而停产,生产工艺几近失传。 在苏州的铜剪刀传人邹祥林先生等人多年努力下,这项技艺终于得到发掘和升华。如今的姑苏铜脚剪刀,系手工制作,刀口锋利,精打细磨尤显尊贵,是白铜与特种铜工艺的完美结合体。由于一直行销于东南亚,国内拥有者为数并不多见,因而是值得收藏的传统苏作工艺精品。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姑苏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