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观

 诗书之华 2013-05-18

主题: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观

主讲人:张扬 秦钰玲

主讲人讲演阶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其中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占了很大比例,堪称千年婉美的情韵,浪漫爱情的颂歌,让后人广为传颂,吟咏至今。这些婚姻爱情诗包含甚广,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悠悠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相亲相爱等的婚姻家庭诗;甚至囊括了人们不愿看到的一些表现不幸婚姻的弃妇诗。非常广泛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了坦诚真挚的情感,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俗图。

一、《诗经》里的爱情诗——恋爱观

(一)爱慕表达的热情率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诗经》里的青年男女是怎样表达爱情的。诗经时代劳动人民的恋爱生活是比较自由的,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受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严重束缚,所以青年男女常常用诗歌率真大胆地表白爱情,感情诚挚、热烈、纯朴、自然。内容丰富而又多彩。

1、男子对女子的悦慕,以《郑风· 出其东门》、《周南· 关雎》为例。

2、女子对男子的爱恋,以《郑风·褰裳》、《郑风·东门之墠》、《召南·摽有梅》为例。

(二)古代男女幽会相会的古朴自由

周代虽然已经有了一套以聘娶制为特色,六礼仪节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制度,但是民间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男女欢会、自由选配的风俗。这种风俗大多是在春天时进行,并且这种活动也是政府所鼓励的,通过这种方式青年男女们自由求偶。以《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召南·野有死麕》为例。

()求之不得情形惆怅痛苦

恋爱并不仅仅是相会的快乐和相亲相爱的幸福,还有相恋过程中有矛盾、烦恼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以《秦风· 蒹葭》、《郑风·子衿》、《鄘风·柏舟》为例。

二、诗经里的婚嫁诗——婚姻家庭观

(一) 美好婚姻的期许,夫妻生活的和睦

不论是经由媒聘六礼或是幽期相会的方式缔结姻缘,有缘人得成眷属,自有道不尽的甜蜜和喜悦,两人共同组建的家庭也必定充满和谐与欢乐。这种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对新嫁娘的歌颂直率而热情地表现在《诗经》中。以《郑风·有女同车》、《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为例。

(二) 夫妻分离的闺怨

在周代,丈夫出征远役是造成夫妻分离的最主要原因。武王翦商之后,虽因有周公、召公、吕望等贤臣之辅佐而建立了稳定的政局,但成王即位之初,周公摄政,引发武庚联合三监叛乱,于是有周公东征之举。后来徐淮戎狄等蛮夷侵扰寇边,也使得西周历代王朝均有对四方的征伐和军事防御。所谓“外有征夫,内必有思妇”。烽火狼烟,征战不断,反映在《诗经》中,有大量以思妇口吻所写的表示哀怨期盼的闺怨诗。以《召南·殷其雷》、《王风·君子于役》、《邶风·日月》为例。

(三) 婚变离弃的不幸

《诗经》时代,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多数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即时在反映恋爱过程的情诗和反映恋爱结局的婚嫁诗中,固然唱出了少男少女们发自内心的爱情呼声,但是在婚后的生活中,如果夫妻间发生感情的破裂,受戕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由此产生了《诗经》中描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诗和弃妇诗。《诗经》里所述的夫妻婚变,除了《我行其野》是弃夫所写外,其余皆为弃妇口吻,而女子被弃的原因,只有《中谷有蓷》一首诗出于生计所迫,其余都起于丈夫的喜新厌旧,无情背德,妻子的芳华稍逝即被视为色衰。以《邶风·日月》、《卫风·氓》为例。

三、诗经中的妇女较强的自我意识及其对现实的抗争

(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大胆追求爱情

(二)冲破世俗观念,维护爱情的抗争精神

、启示——谨慎对待爱情,从容对待婚姻

在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所谓中庸是指不偏不颇,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性。我认为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爱情婚姻中:对爱情的过分迷恋,对婚姻的过分怨恨都是不好的,只有以中庸的态度对待两者才是正确的。针对诗经中大量的痴迷爱情的男女,以及被男子抛弃后产生的对婚姻绝望怨妇而提出以下二点,希望将古人所写的诗经达到为后人指点迷津的效果。(一)树立自信自强的独立人格。(二)充分了解对方,丰富自身生活。

讨论阶段

方潇首先感谢两位同学的讲演。先指出二点不足之嫌,一是PPT文件做得不错,但画面背景太复杂,有些字显示不清需要改进;二是讲解爱情婚姻观,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似缺少某种激情。当然,总体看内容解读的很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相信大家也有自己的丰富想法。下面进入第二个阶段,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向两位同学发问。

张宁波:我来谈两点感触。首先,古代人思维敏捷,文字活泼,活灵活现,表达感情率真,像士子思女直接讲如何如何的睡不着觉,辗转反侧,非常真实,今天我们表达感情就僵硬的很,让我们感觉自己的可悲。《诗经》讲的是风雅颂,风就是民歌,古之采风就是如此,官府将民间有价值的东西以让有文采的人采集整理而成东西,今天写出来的东西如果真实就成了不健康、低俗了,比如近期的网上反低俗运动,反掉的很多都是真话,古人比我们真实。

李秋芳:我有个疑问,诗经时代的风气是保守还是开放呢?我看到古文中有“女子伤春,男子悲秋”的说法,春分时节男女一起在河岸戏耍踏青放风筝,来排解心中郁闷,由此来看古时风气相当开放,但是古时婚姻又有严格的限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经程序,又有政治婚姻像齐国公主庄姜,由此看起来古人又十分保守,两者有矛盾的地方吗?

张扬 周代是一个转折期,从商入周,社会制度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婚姻制度也从群婚制发展到对偶婚,周代的风气比起封建社会更加开放,官方鼓励大家自由恋爱也是出于繁衍人口的考虑,但是婚姻也有礼制的要求,比如六礼。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负担的起六礼?家庭比较贫寒的青年男女有个制度可以在三月举行祭祀相会时自由求偶,也不算违背礼制,周代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秦钰玲 原始社会是母系社会,后来发展到父权社会,中间存在一个过渡,周代就是在这个过渡时期,礼制的产生就是巩固父系社会的统治,在之前男女之间交往是比较自由的,在周公制礼后,又必然开始渗入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既有交往的自由,又有礼对自由的制约,这个时期的风貌大概如此。

方潇 诗经里的爱情婚姻观,内容丰富,出自底层,我们应当了解一个基本事实:《诗经》的来源问题。周王朝派官员去各地采风,把各地民歌汇编成诗,后来孔子对此进行选编,选取了305首,称“诗三百”就是《诗经》。从诗经中反映的爱情婚姻观,可以看出它主要来自于民间,而民间的爱情婚姻观恰恰与上层官方的爱情婚姻观是属于两个层次的。周公之礼主要作用于上层社会,对民间关注不多,我们后人看到的各种礼包括接人待物、祭祀之礼、婚姻之礼六仪等,主要是为有身份的人规定的,而对一般的平民百姓不适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平民就没有规范,实际上后来也形成了庶人之礼,它的出现基本上游离于周礼之外的,但是也已经受到了周礼这种贵族之礼的影响,如“非媒不得”之类,但是从广大的层面上讲还是保持了民间的淳朴、活泼、真实的场景。如我们在《诗经》中可以发现,既有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也有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非常活泼率真,反映了民间的场景、空间和立场。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当时婚姻的基础和本质是什么?就是感情,说的浪漫一点就是爱情,现在的婚姻家庭法规定的离婚就是以感情破裂为基础的,诗经的那个时代民间也是如此。后来儒家思想一统,婚姻发生本质的变化,涉及了其他东西,甚至是上天,中国古代的六礼、义绝等制度,就反映了对上天姻缘的信仰和尊重。这其实是一种退化了的婚姻,涉及了政治和物质,比如政治婚姻、买卖婚姻,这些都违背了婚姻的情感本质,今天的制度从立论上说当是一种本真回归。当然,有爱情的婚姻也不一定可靠,婚前婚后不一样,在诗经中随处可见。爱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相信爱情但不绝对相信它的真理性。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爱情与婚姻分离,爱情成为奢侈品,今天的沙龙主题表现了周人的率真可爱。今人带上面具生活,可能会失去更多。

潘巍:我有个问题问一下两位同学。诗经描写的女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非常细致深刻不避讳,这是不是一种女权思想?这个时代的女权思想与以后的女权思想相比有没有变化发展?是哪个时期的女权思想比较强烈一点?

秦钰玲:诗经中描写了女子大胆求爱的情景,是有一定女权思想在里面的,西周处于过渡时期,还保留了母系社会的影子,后来女子地位下降了,女子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成为男子的附庸,当然也谈不上有女权思想了。

张扬我的观点和秦钰玲一样,西周处于过渡时期保留了上古遗风,诗经还存在唯一的女子抛弃男子的诗,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很难想象的。

方潇: 诗经中有关爱情婚姻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风”,女孩子对男情人的思念之诗很多,反过来也一样,在诗的数量上两者基本持平,但有意思的是在婚姻方面有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多,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少,这表明在父权社会形成过程中女子独立性地位逐渐失去,依附性上升。如诗经中女子喻己为藤,喻男子为树,古代人采用赋比兴手法,反映周朝民间人事,是非常直观的表达,这表明男权逐渐强化,而到后来宋代理学时代,到了无以附加的状态,妻子不能反抗丈夫,以丈夫为天,为了维护丈夫的忠诚贞洁,古人做出很多不可理解之事。嘉庆年间,一妇人坠河,一陌生男子拉其手臂相救,这位女子被救后,非常羞愧,竟然断其手臂以示捍卫贞节。恩格斯说过,母权制被父权制代替,这是全世界妇女最悲哀的事情。从此不仅被男权统治,而且自愿把自己交给了男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以反映古代妇女的普遍状态。不过,面对强大的男人,女子有什么作为呢?男人强大的国家机器,牢牢地控制了女子。

孙思萌:从方老师的上面观点来看,潘金莲杀夫是有进步意义的吗?

方潇:这需要用“语境论”方法论去看历史问题。从古代的儒家立场看,潘金莲是为了自己的“奸情”把丈夫杀掉,因而是罪大恶极的;从今天的价值角度来看潘金莲又是值得同情的。潘金莲杀夫是因为没有能力摆脱与丈夫的婚姻,从而做出了极端行为,这表明了一个古代妇女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抗争,但是手段过于激烈,虽然取得短暂的胜利,很快被体制摧毁,是古代男权的牺牲品。

张宁波:潘金莲杀夫是为了保护女性的权利,现在社会男人是弱势的,爱情不完全靠的住,要靠法律,现在婚姻法对婚前婚后财产的规定是不公正。婚姻的本质是什么?爱情,现在对爱情的表达有个外化的过程,即交给了物质,应该让婚姻达到爱情的回归。

钟世娟(08宪政):在我看来爱情就是爱情,与永恒不永恒是不搭边的,爱情跟时间无关,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有爱情的人当时是想与对方长久的生活下去的,当时说的话做的事都是真心的,婚姻后爱情也要维护,可能会转化成亲情。爱情没有了就是没有了,不能以永恒性苛责爱情。

方潇:这位同学发言很精彩,持的是一种开放的爱情婚姻观,这与传统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不同。古代的人先婚姻后恋爱,男方希望妻子对自己忠贞。现代社会观念有变化,可谓一代胜一代,就像这位同学的爱情观,这表明社会的变迁。不过,我想并非所有的现代人都持这种开放的观点,现在男女的地位更加平等,社会观念有变化,变化中有更新,更新中也有传统。从诗经里面可以看出,女子对感情抱有巨大的希望,所以才有很多的怨妇诗。

张宁波:爱情是有保鲜期的,爱情和婚姻并不是一会事。

刘东伟(07法硕):我有些困惑,婚姻和爱情不是一会事,婚姻是两人的一纸契约,古代生活水平不高,对婚姻物质的条件的要求也不高,现在婚姻爱情占得比例越来越小,物质的比例越来越高,物质越发展人越可怜。

高积顺:今天大家讲的很好,讨论的也很好。两位同学的发言也不错,就是语速应该改进,后面讲的有点快。诗经中郑风很多,说明郑那个地方比较自由,反映了地方的文化特色。风是民风,社会的“风”与国家的“法”有什么的关系?我认为民间的东西更真实,越上层的东西就越堕落、越腐化。人是自由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在不同时代异化了,在恋爱阶段是男子追女子,婚后女子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感谢各位同学的参加,希望大家今后能继续参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