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着希第二

 传统文化网站 2013-05-18

 

 

【原文】道有稽1,德有据2。人主不闻要3,故专4与运挠5,而无以见也。道与德馆6,而无以7命也。义8不当910,而无以更也。若是置之,虽安非定也。端倚11有位,名号弗去。故希12人者无悖其情,希世者无缪13其宾14。文礼15之野16,与禽兽同则17。言语之暴,与蛮夷同谓。

夫君子者,易亲而难狎18,畏祸而难却,嗜利而不为非,时动而不苟作。体虽安之,而弗敢处,然后礼生;心虽欲之,而弗敢信19,然后义生。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弗径20情而行也。

夫乱世者,以粗21智为造22意,以中险为道,以利为情。若不相与同恶,则不能相亲;相与同恶,则有相憎。说者言仁,则以为诬;发于义,则以为夸;平心而直告之,则有弗信。故贤者之于乱世也,绝豫23而无由24通,异类而无以告,苦乎哉。贤人之潜乱世也。

上有随君,下无直辞,君有骄行,民多讳言。故人乖25其诚能,士隐其实情。心虽不说26,弗敢不誉。事业虽弗善,不敢不力。趋27舍虽不合,不敢弗从。故观贤人之于乱世也,其慎勿以为定情也。

【译文】道路可以有稽查,规律可以有依据。君主如果没有听闻纲要,所以就会独自扰乱命运,而不能见到道路和规律。道路和规律只是馆舍,而不能用于自己的性命。最佳行为方式并不等于度量,而不能用于变更。如果这样来设置,虽然能安却不能定。端正地依靠地位,名号也不能去除。所以冀求别人的人不会违背人情,冀求世俗的人不会绞结于排斥。文明教化的社会行为规范中的粗鄙,与禽兽是相同的法则。言语的暴躁,与蛮夷是相同的称谓。

所谓的君子,容易亲近而难以轻慢,畏惧祸患而难以退却,喜好利益而不为非作歹,随时行动而不随便作为。身体虽然安于境况,而不敢泰然处之,然后社会行为规范就从心中生起;心里虽然有欲望,而不敢舒展开,然后最佳行为方式从心中生起。那君子的最佳行为方式是节制欲望而治理,社会行为规范是违反人情而要辨别,所以君子不是径直按人情而行为。

所谓的乱世,以表面现象作为成就的意图,以心中的险隘作为道路,以利益作为人情。如果不能与之共同作恶,那么就不能与之亲近;如果与之共同作恶,那么又会互相憎恨。如果有人说到仁爱,那么就会认为这是欺骗;如果从最佳行为方式出发而劝说,那么就会认为是夸夸其谈;如果心平气和直接告知,那么仍是不相信。所以贤能的人身处乱世,断绝参与而不遵从交通,不是同样的人就不会与之告白,很苦啊。贤能的人在乱世只能潜伏。

上有随意之君,下面就没有耿直的言辞,君主有骄横的行为,民众就会有忌讳的言语。所以人们就背离忠诚贤能,读书人就隐藏实情。心里虽然不高兴,但也不敢不称誉。所从事的事业虽然不好,但也不敢不出力。追求与舍弃虽然不一样,也不敢不服从。所以贤能的人身处乱世,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他们的真实情形。

【说明】本篇《着希》谈希望、冀求,所谓的“着”,即是着眼于、着力于、着为于,“希”,即是希望、冀求。不论君子、小人,人们都会着眼于、着力于、着为于希望、冀求,也就是说,人们都有希望和冀求。君子希望和冀求于平淡、平安和富裕的生活方式,他们心里虽然有欲望,而不敢舒展开,容易亲近而难以轻慢,畏惧祸患而难以退却,喜好利益而不为非作歹,随时行动而不随便作为,身体虽然安于境况,而不敢泰然处之。所以君子处世不是径直按人情而行为,而是按照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行为。小人们则希望和冀求于利益、享受、名誉地位财富,为了利益、享受、名誉地位财富,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及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不顾及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所以他们经常能达到目的,经常能耀武扬威,傲视一切。鹖冠子的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沉默寡言、身处贫穷的人就是无能之人,相反,这种人很可能就是君子,就是贤能的人。也就是说,贤能,并不是只会追求利益、享受、名誉地位财富,而是追求人品,是一个真正的人。

——————————————————

【注释】1.稽:(jī机)《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周礼·宫正》:“稽其功绪。”《管子·乘马》:“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这里用为考核、核查之意。

2.据:(jù巨)《易·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诗·邶风·柏舟》:“不可以据。”《诗·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管子·侈靡》:“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是为使国大消。”《左传·僖公五年》:“神必据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诚据其势。”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3.要:(yào耀)《书·吕刑》:“惟齐非齐,有伦有要。”《管子·五辅》:“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老子·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荀子·解蔽》:“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韩非子·扬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这里用为纲要之意。

4.专:(zhuān)《书·说命下》:“罔俾阿衡(即伊尹)专美有商。”《管子·立政》:“侈曰专制,不足曰亏令,罪死不赦。”《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专禄以周旋,戮也。”《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国语·晋语》:“敢专承之。”这里用为独自之意。

5.挠:(nao)扰乱。《文子·十守》:“故曰:勿挠勿缨,万物将自清。”《国语·吴语》:“挠乱百度。”《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说文》:“挠,扰也。”《汉书·王莽传上》:“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6.馆:(guǎn)《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诗·大雅·公刘》:“于豳斯馆。”《周礼·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三日馆谷。”《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郑,…将入馆。”《说文》:“馆,客舍也。”这里用为官舍之意。

7.以:(yǐ椅)《书·康诰》:“远乃猷,裕乃以。”《诗·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小尔雅》:“以,用也。”《孟子·梁惠王下》:“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韩非子·饰邪》:“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有以则行,无以则止。”《说文》:“以,用也。”《玉篇·人部》:“以,用也。”这里用为“用”之意。

8.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9.当:(dāng)相当、相等。《国语·晋语》:“朱也当御。”《孟子·离娄下》:“蔽贤者当之。”《吕氏春秋·孟夏纪》:“必当其位。”《说文》:“当,田相值也。”

10.格:(gé隔)《书·召诰》:“天迪格保。”《书·高宗肜日》:“惟先格王。”《书·君奭》:“格于皇天。”《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中庸》:“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闲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广韵·陌韵》:“格,度也,量也。”这里用为度量、衡量之意。

11.倚:(yǐ椅)《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荀子·修身》:“倚魁之行,非不难也。”这里用为依靠、依赖之意。

12.希:(xī西)《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业,上下相希,若望声表,则邪者可知也。”《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周髀算经下》:“希望北极中大星。”《墨子·备梯》:“城希裾门而直桀。”《广韵·微韵》:“希,望也。”《正字通·巾部》:“希,冀也。”这里用为仰望、冀求之意。

13.缪:(miù谬)通“樛”。《管子·山至数》:“民不得以织为縿绡而貍之于地。”《庄子·庚桑楚》:“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礼记·檀弓下》:“其妻鲁人也,衣衰而缪緻。”《荀子·解蔽》:“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韩非子·有度》:“治乱决缪,绌羡齐非。”《汉书·外戚传下》:“即自缪死。”这里用为绞结之意。

14.宾:(bīn)古通“摈”。排斥、弃绝。《庄子·天道》:“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食芋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

15.礼:(lǐ李)《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16.野:(yě也)《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论语·子路》:“野哉,由也!”《礼记·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礼谓之野。”孔颖达疏:“野,谓鄙野。虽有恭敬而不合礼,是谓鄙野之人。”这里用为粗鄙之意。

17.则:(zé责)《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周礼·太史》:“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说文》:“则,等画物也。”这里用为准则、法则之意。

18.狎:(xiá霞)《书·旅獒》:“德盛不狎侮。”《书·秦誓》:“今商王受狎五常,荒怠无敬。”《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韩非子·十过》:“狎徐君;拘齐庆封。”《韩非子·八经》:“僇辱之人近习曰狎贼,其患发忿疑辱之心生。”《广雅·释诂三》:“狎,轻也。”这里用为轻慢、戏弄之意。

19.信:(shen)古同“伸”。《书·盘庚上》:“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管子·霸言》:“有所诎,有所信。”《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汉书·律历志》:“丈者,张也。引者,信也。”这里用为舒展开之意。

20.径:(jìng)《楚辞·远游》:“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韩非子·解老》:“必缘理不径绝也。”《韩非子·八经》:“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径之。”《史记·滑稽列传》:“不过一斗,径醉矣。”《资治通鉴》:“肃径迎之。”《集韵·径韵》:“径:直也。”这里用为径直、直接之意。

21.粗:(cū粗)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事物的表面现象。《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22.造:(zào)《书·康诰》:“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造。”《诗·大雅·思齐》:“小子有造。”《诗·大雅·公刘》:“既登乃依,乃造其曹。”《管子·地员》:“凡草土之道,各有穀造。”《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有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造为宪令。”这里用为培养、造就之意。

23.豫:(yù玉)古同“与”。参与。《列子·黄帝》:“子华昉令豫肉食衣帛之次。”《后汉书·乐夷传》:“楚灵会申,亦来豫盟。”《正韵》:“豫,与‘與’通。”

24.由:(yóu)《书·康诰》:“乃由裕民。”《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高亨注:“由,从也。”《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荀子·成相》:“隐讳疾贤,良由奸诈,鲜无灾。”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

25.乖:(guāi)《管子·幼官》:“则上尊而下卑,远近不乖。”《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乖。”《楚辞·怨世》:“吾独乖刺而无当兮。”《韩非子·八说》:“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贾子·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说文》:“乖,戾也。”《广雅》:“乖,背也。”这里用为背离、违背、不和谐之意。

26.说:(yue)《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小问》:“桓公不说,瞋目而视祝凫巳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27.趋:(qū曲)追求,追逐。《管子·宙合》:“为臣者,不忠而邪,以趋爵禄。”《关尹子·极》:“贤人趋上而不见下,众人趋下而不见上。”《吕氏春秋·必己》:“于是相与趋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