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人生

 李灏 2013-05-18


菜根谭:公正清明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当评论事情的得失时,假如能以超然身分置身事外,才能了解事情的始末而评论出真正的是非;反之如果以当事人的身分,而置身整个事情之中,这时就要暂时忘怀个人的毁誉,才能专心策划一切和推动所负的任务。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要想对某事作出公平的论断,最好是能超然置身事外,因为舆论必须既善意而又客观,主政必须大公无私;而谩骂攻势并非舆论,歌功颂德当然也不算评论。


菜根谭:心地常耕

无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平日闲居无事时,心情最容易陷入迷乱状态,这时就利用平静的心情来觉悟积压心中的问题;当有事忙碌时,感情最容易陷入冲动状态,这时应利用冷静的头脑控制冲动的感情。
    人在极无聊时,最容易生懒散之心,而使一个人的意志消沉,于是就出现“小人闲居为不善”的情况,所以孔子才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因此他主张“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也就是说:“平日闲着没事时,下下棋活动活动脑筋,也比坐在那里发呆好”。



菜根谭:道法自然

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人类的本原就是宇宙的本原,也就是人的灵性跟大自然现象是一体的,所以人心就是天心,人体就是天体。人在一念之间的喜悦,就如同大自然界有景星庆云的祥瑞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愤怒,就如同大自然界有雷电风雨的暴戾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慈悲,就如同大自然有和风甘霖的生生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冷酷,就如同大自然界有烈日秋霜的肃杀之气。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天有风霜雨露的变化,不过大自然的变化随时兴起随时幻灭,对于生生不息的广大宇宙毫无阻碍。人的修养假如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同心同体了。
    道家主张“人法自然”,儒家主张“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因为只有人法自然人才能胸襟开阔,对万物抱兼容并收的宽宏态度;只有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才能发挥爱人及物的博爱精神。所谓“心体便是天体”,也就是“上应天象下应人事”,换言之也就等于天人合一思想。这喜怒慈严四种念头,表面看来好像完全是一种很适当的调和,随起随灭丝毫不留痕迹,所以人心也要和上天相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有时是景星庆云有时是狂风暴雨,有时是和风甘露有时是列日严霜,而人类就是蒙受这种天恩才能化育生长绵延不息。



菜根谭:心怀慈悲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为了不让老鼠饿死,就经常留一点剩饭给他们吃,为了可怜飞蛾的烧死,夜晚只好不点灯火”。古人的这种慈悲心肠,就是我们人类繁衍不休的生机,假如人类没有这一点点相生不绝的生机,那人类就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此也不过和泥土树木相同而已。
    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主张不杀生(戒杀),因此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古圣先贤,才有“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名谚。可是现代人一方面在倡导保护野生动物运动,看来很合乎佛教的不杀生运动,同时另一方面又大力推行“灭鼠运动”,就佛家来说两者显得很矛盾。但是我们要了解一点,推行这两种运动的人并非基于佛教思想,而是基于维护人类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种运动,何况古人所说“为鼠常留饭”,也未必真的是教人给鼠留饭,而是劝人为人处世要有同情弱者的胸怀。



菜根谭: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我有权有势人们就奉承我,这是奉承我的官位和纱帽,我贫穷低贱人们就轻视我,这是轻视我的布衣和草鞋,可见根本不是奉承我,我为什么要高兴呢?根本不是轻视我,我为什么要生气呢?
    六祖慧能名偈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我们人都是光身空手走,假如能悟出这种道理对人间事就会进入人我两空的境界。其实,一般俗人都是趋炎附势,这正和名言所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相同。



菜根谭:明心见性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只有在内心了无一丝杂念时,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不使心神宁静而想要求发现本性,那就像拨开水波来找水中之月一般,越拨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纯时脑海才会清明,假如不铲除烦恼而想心情开朗,那就等于想在落满灰尘的镜子前面照出自己的样子,根本是照不清的。
  心、性、意三种思惟构成观念,不过这里所说的性是指万物之性,也就是指人的天性,而天性就是人类的本然之性,只有在大彻大悟时才会发现本性。意念是本性的一种,而意识是心的驰骋与奔走,假如本性是主人,那意念就等于经理,意识是受经理指挥的伙计。这三种思惟在人身上发生种种作用,但是寻根究底一切都受主人本性的操纵,当内心了无杂念时本性才会出现,反之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缠绕心头,要想发现本性就等于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



菜根谭:待人处事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感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对人施恩惠要先从淡而逐渐变厚,假如先厚而逐渐变淡,就容易使人忘怀这种恩惠,对人施威风要先从严而逐渐变宽,假如先宽而逐渐变严,那部属就会厌恨你冷酷无情。
    普通都说:“恩威并用”,或“宽严兼施”,意思也就是说一个身居指导地位的首长,在对待部属时“应该施恩就施恩,应该严格就严格”。其实最理想的待人方法就是“先严而后宽”,这种道理可拿吃东西来作比。例如同时有两种食物,一种是香甜可口的美味佳肴,另一种是普通的粗茶淡饭,假如你先吃美味佳肴,后吃粗茶淡饭就难以下咽,反之如果先吃粗茶淡饭,由于一开始肚子很饥饿,吃起来并不觉得难吃,然后再吃美味佳肴,就觉得这餐饭吃得很香甜。又如吃香蕉和桔子两种水果,你必须先桔子后吃香蕉,否则如果先吃香蕉,后吃桔子必然得桔子酸得难以下咽。



菜根谭:莲花精神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思想超越一般人的人就是奇人,可是那种故意标新立异的人并非奇人而是怪异;不肯跟人同流合污就算清高,可是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就和世人断绝来往,那并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一个人如果能舍名利观念,当然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值得景仰的奇人。可是假如为了知名度就标新立异故作怪论,这种人并非奇人而是俗人或伪装奇人的怪人。一个处于污浊俗世之中的人,他的心却不受污浊的沾染,他的品德就好比莲花一般的清高,不论任何事都抱同流而不合污的态度,就像莲花也污泥而不染永远保持洁净。假如心存欲念却又矫揉造作故意跟世俗断绝,以标榜自己的清高,这种人根本不是清高而是一种偏激狂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