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则第四

 传统文化网站 2013-05-20

 

 

【原文】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1谗,权实,逆23辞,绝流语,去无用,杜绝朋党之门。嫉妒之人,不得著明,非君子术数之士,莫得当前。故邪弗能奸,祸不能中4。彼天地之以无极者,以守度量而不可滥5,日不逾辰6,月宿7其列8,当名服事,星守弗去,弦望晦朔,终始相巡,逾年累岁,用不9缦缦10,此天之所柄以临斗者也。中1213成位,四气为正,前张14后极15,左角16右钺17,九文18循理,以省1920众,小大毕2122。先无怨雠之患,后无毁名败行之咎,故其威上际下交,其泽四被而不鬲23。天之不违,以不离一24,天若离一,反还为物。不创不作,与天地合德,节2526相信,如月应日。此圣人之所以宜27世也。

28足以滑29正,略30足以恬31祸,此危国之不可安,亡国之不可存也。故天道先贵覆者,地道先贵载者,人道先贵事32者,酒保先贵食者。待物也,领33气时也;生杀,法也。循度以断,天之节也。列34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圣人之所期也。

夫裁衣而知择其工,裁国而知索35其人,此固世之所公哉。同而后可以见天,异而后可以见人,变而后可以见时,化而后可以见道。临利而后可以见信,临财而后可以见仁,临难而后可以见勇,临事而后可以见术数之士。

九皇36之制,主不虚37王,臣不虚贵阶3839。尊卑名号,自君吏民,次者无国,历40宠历录,副41所以付授,与天人参相结连。钩4243之具不备,故也。下之所迕44,上之可蔽,斯其离人情而失天节者也。缓则怠,急则困,见间45则以奇相御,人之情也。举以八极,信焉而弗信,天之则也。差缪之间,言不可合;平不中律,月望而晨,月毁于天;珠蛤蠃蚌,虚于深渚46,上下同离47也。

未令而知其为,未使而知其往,上不加务而民自尽,此化之期也。使而不往,禁而不止,上下乖谬者,其道不相得也。上纥48下抚49者,远众之慝50也:阴阳不接者,其理无从相及也:算不相当者,人不应上也。符节亡此,曷曾可合也?为而无害,成而不败,一人唱而万人和,如体之从心,此政之期也。

盖毋锦杠51悉动者,其要在一也。未见不得其诊而能除其疾也。文武交用而不得事实者,法令放而无以枭52之谓也。舍此而按53之彼者,曷曾可得也。

54言易,而如言难。故父不能得之于子,而君弗能得之于臣。已见天之所以信于物矣,未见人之所信于物也。捐55物任势者,天也。捐物任势,故莫能宰而不天。

夫物,故曲可改,人可使;法章56物而不自许57者,天之道也。以为奉教陈忠之臣,未足恃也。故法者曲制,官备主用也。举善不以窅窅58,拾59过不以冥冥。决此,法之所贵也。若砻6061不用,赐物虽诎62,有不效63者矣。

上下有间,于是设防,知蔽并起。故政在私家而弗能取,重人掉权而弗能止,赏加无功而弗能夺,法废不奉而弗能立。罚行于非其人而弗能绝者,不与其民之故也。夫使百姓释己而以上为心者,教之所期也。

八极之举,不能时赞64,故可壅塞也。昔者有道之取政,非于耳目也。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道开而否65,未之闻也。见遗不掇,非人情也。信66情修生,非其天诛,逆67夫人僇68,不胜任也。

为成求得者,事之所期也。为之以民,道之要也。唯民知极69,弗之代也。此圣王授业,所以守制也。彼教苦70故民行薄,失之本故争于末。人有分于处,处有分于地,地有分于天,天有分于时,时有分于数,数有分于度,度有分于一。天居高而耳71卑者,此之谓也。故圣王天时,人之地之,雅72无牧73能,因74无功多。

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任贤使能,非与处也。水火不相入,天之制也。明不能照者,道弗能得也;规75不能包者,力弗能挈76也。自知慧出,使玉化为环玦者,是政反为滑也。田不因地形,不能成谷;为化不因民,不能成俗。严疾过也,喜怒适也,四者已仞77,非师78术也。

形啬79而乱益80者,势不相牧也。德与81身存亡者,未可以取法也。昔宥82世者,未有离天人而能善与国者也。先王之盛名,未有非士之所立者也。过生于上,罪死于下,浊世之所以为俗也。一人乎,一人乎,命83之所极也。

【译文】所谓的圣王,有听取精微言论决断疑惑的道路,能够摒除谗言,权衡实际,不顺从过分的言辞,断绝流言蜚语,去除无用之人,杜绝结党营私的门径。喜欢嫉妒的人,不会让其显著,不是君子且有治国术数的读书人,不能站到前面。所以邪恶之人不能行奸,祸患不能伤害忠诚。天地之所以能够无穷无尽,是因为能守度量而不会超过限度,太阳不会超越白昼,月亮安于自己的行列,担当名称服从事理,星体各守职位而不离去,从弦月到满月到不见,始终在天空巡游,多少年年岁岁,用很大的缓慢,这就是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有柄的原因。恰好配合而成就位置,四时之气成为正气,前有张宿后有极星,左有角宿右有天钺,九种形式遵循道理,以审视和管理大众,使大大小小都能兴起。事先没有积怨结仇的忧患,事后没有毁坏名誉的危险,所以他的威势上通下达,他的恩惠泽及四方而没有阻隔。天所不违背的,就是不离开一,天若是离开了一,就会返回成物。不创新不作为,与天地合于同样的规律,符节印章互相诚信,就象月亮应对太阳。这就是圣人之所以适宜世间的原因。

智慧足以扰乱端正,夺取足以自然地引起灾祸,这就是衰败的国家不可以安定,灭亡的国家不可以存在的原因。所以天的道路首先是重视覆盖,地的道路首先是重视承载,人的道路首先是重视侍奉,卖酒人家首先重视食物。对待万物,要理解阴阳二气的时段;生死,是法则。遵循度数以决断,是天的节律。分裂土地而守护,分离民众而部署,使寒冷的人得到衣物,饥饿的人得到食物,冤屈的人得到公理,劳累的人得到休息,这就是圣人所期待的。

那剪裁衣物而知晓选择工匠,裁度国家而知晓寻求合适的人,这本来是世人所公认的。观念相同而后可以公开见到天日,观念不一样而后可以表现不同的人,改变观念而后可以见到不同的时候,观念转化而后可以看见道路。面临利益而后可以见到诚信,面临财物而后可以见到仁爱,面临困难而后可以见到勇气,面临事情而后可以见到有办法的人。

九种美好的制度,君主不会凭空称王,大臣不会凭空重视晋升官阶的途径。尊卑贵贱的名号,从君主到官吏到民众都有,稍次的人不会拥有国家,依次而定宠辱依次而记录,符合相称才所以付给授予,与天人互相参验互相连结。因为画曲线与敲打的工具不具备,这就是缘故。下边所违背的事,上边就会受到蒙蔽,这是因为背离人情而失去天的节制。缓慢那么就会怠惰,急促那么就会困窘,看到间隙那么就会以奇想抵御,这是人之常情。举出八方之极的事,信与不信,这是天的法则。差错与谬误之间,言语不可以弥合;平音不符合六律,早晨望月,太阳出来月亮就会消失;珠藏蛤中而赢蚌,是因为藏于沙洲深处,上下同样是附从的。

尚未下令就知晓于作为,尚未役使就知晓于前往,上级不增加事务而民众自己能够尽力,这是教化所期待的。指使而不前往,严禁而不停止,上下互相荒谬背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道路不一样。上级纠结而下级安慰,是使上级远离众人的邪恶;阴阳二气不能结合,那么生成万物的天理就无法形成;计算与实际不相当的,人们不会响应上级。诚信的凭证消亡在此,要用什么才可以相合呢?有作为而无害,有成就而不败,一人提倡而万人应和,就象身体随从心思,这就是为政的期待。

如果没有床前横木的床都在摇动,其关键就在于这一根横木。没见过不通过诊断就能够解除疾病的。文治与武功交互使用而不能成就事实的原因,是因为法令放松而不能勇健造成的。舍弃此而去控制彼,怎么可以得到成效呢?

高远深沉的话容易说,而如实的话就难说。所以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实话,而君主也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实话。我们已经看到上天取信于物的情况,却没有看到人取信于物的情况。舍弃万物而听任时势的,是天。舍弃万物而听任时势,所以能够主宰万物而不依靠天。

正因为是物,所以弯曲的可以改成笔直,人可以使用:法则彰明万物而不自我赞同,就是天的道路。自以为奉承教化陈列忠诚的臣子,不足以依靠。所以法则如果弯曲地制定,是官员所预备着君主使用的。推举善行不以深远,收集善行也不能高远深沉。决断于此,就是法则所重视的。如果磨砺磨练不使用,赐予的物虽然停止,也就不能验证。

上下级之间有间隙,就会互相防范,智慧与蒙蔽就会同时发生。所以政事在大夫之家而不能取回,权重之人玩弄权术而不能禁止,奖赏加给无功之人而不能剥夺,法则被废弃不奉行而不能树立,刑罚施行于不该受罚的人而不能禁绝,就是政事不给与民众的缘故。那使百姓不顾自己而把君上放在心上的,就是教化所期待的。

八方边远地区的举动,不能时常佐助,所以就会造成壅塞。从前有道之人取得政权,并不是使用耳目。那耳朵主听,眼睛主明。一片树叶挡住眼睛,就不能看见泰山;两粒豆子塞住耳朵,就听不见雷声。道路启开而被隔塞,没有听说过。见到遗失之物而不拾取,不是人之常情。伸展人情而修养生命,非议所谓的天诛,不顺从人们的杀戮,是不能胜任的。

为成功而寻求有所得的,是做事的期待。所作所为是为了民众,是道路的纲要。唯有民众知晓最高准则,谁也不能替代。这是圣王传授的事业,所以守制的原因。如果教化急速所以民众的行为就会浅薄,失去了根本所以就会争夺于细枝末节。人之处世有职分,处世之职分有地位,地位之职分有天然,天然之职分有时候,时候之职分有计算,计算之职分有度量,度量之职分有统一。天居高而又退居卑贱的原因,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圣王按天时,人们按地理,美好没有统治才能,凭借无所作为而功多。

使君主尊贵使臣子卑顺,并不是计较亲近;任用贤良使用才能,并不是为了相处。水与火不能融合,是天的制约。光明不能照耀,道路就不能得到;谋划不能包含,力量就不能带领。自从知识智慧出现,使璞玉化为玉环玉玦,就是政事反而混乱的原因。种田不会凭借地形,就不能成为谷物;教化不凭借民众,就不能形成风俗。严厉疾速或过度,喜爱愤怒或适宜,这四样已经辨认,但并不是可效法的办法。

爱惜身体而胡乱增加营养的人,势必不能使心与身体互相主管。规律随从身体而存亡的人,不可以作为效法的标准。从前保佑世间的人,没有离开上天和人民而能够善于治国的。先王的盛名,没有非议读书人而能够树立的。过错在上产生,获罪而死的却是下民,这就是混沌的世间之所以成为陋俗的原因。一个人啊,一个人啊,趋势已达到了极点。

【说明】所谓“天则”,即是天的法则。天地有法则,人类和万物就能和谐共同生存在这个世间。所以一个人只要能效法天的法则,就能够成为圣人。与管子一样,鹖冠子也认识到天地的道路,人的道路是什么?就是侍奉。所谓“侍奉”,就是服务,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作为社会人,都要服务于其他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统治者,就是因为他能裂土分封、任贤使能,使人们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然后鹖冠子论述了知人识人观察人的办法,面临利益而后可以见到诚信,面临财物而后可以见到仁爱,面临困难而后可以见到勇气,面临事情而后可以见到有办法的人。然后鹖冠子提出之所以教化的原因,尚未下令就知晓于作为,尚未役使就知晓于前往,上级不增加事务而民众自己能够尽力,这是教化所期待的。然后鹖冠子又提出,上下级之间有间隙,就会互相防范,智慧与蒙蔽就会同时发生。所以政事在大夫之家而不能取回,权重之人玩弄权术而不能禁止,奖赏加给无功之人而不能剥夺,法则被废弃不奉行而不能树立,刑罚施行于不该受罚的人而不能禁绝,就是政事不给与民众的缘故。最后,鹖冠子指出,爱惜身体,但是却不能胡乱增加营养。其言下之意就是说,要根据身体的需要来增加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如果凭心意、凭口味来增加营养,那么就会使健康受到影响。为政同样如此,要根据人民的需求作为于政事,才能够使民众安居乐业。如果凭自己的心意来为政,那么就会使民众产生陋俗,产生混乱。

——————————————————

【注释】1.屏:(bǐng)同“摒”。《书·金滕》:“我乃屏璧与珪。”《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玉篇·尸部》:“屏,放去也。”这里用为摈弃、除去、去掉之意。

2.(nì溺)《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诗·鲁颂·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管子·重令》:“而工以雕文刻镂相稚也,谓之逆。”《左传·昭公四年》:“庆封惟逆命,是以在此。”《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孟子·离娄下》:“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玉篇·辵部》:“逆,不从也。”这里用为不顺从之意。

3.淫:(yín)《书·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孔颖达疏:“淫,谓耆欲过度。”《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富国》:“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韩非子·有度》:“属官威民,退淫殆。”这里用为过度之意。

4.中:(zhōng)通“忠”。《书·盘庚中》:“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管子·君臣下》:“制群臣百姓,通中央之人和。”《荀子·成相》:“中不上达。”《孝经·圣治》:“难进而尽中。”这里用为忠诚之意。

5.滥:(làn)《诗·商颂·殷武》:“不僭不滥。”《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周书·程典》:“生穑省用,不滥其度。”《荀子·子道》:“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韩非子·显学》:“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淮南子·汜论》:“至刑不滥。”这里用为过度、超过限度、漫无准则之意。

6.辰:(chén)白昼。

7.宿:(sù素)《诗·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论语·颜渊》:“子路无宿诺。”《荀子·王霸》:“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增韵·屋韵》:“宿,安也。”这里用为安心、安于之意。

8.列:(liè劣)排列有序的行列(竖排称“行”,横排称“列”)。《管子·霸言》:“方而不最,列不让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济,而未成列。”《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墨子·兼爱下》:“其土堰前列、伏水火而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天志下》:“是以差轮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荀子·议兵》:“故仁人用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礼记·丧大记》:“火三列。”《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井阱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9.不:(pī批)同“丕”。《诗·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诗·周颂·烈文》:“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韩非子·扬榷》:“主上不知,虎将为狗。”丕:《书·大诰》:“弼我丕丕基。”《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说文》:“丕,大也。”《汉书·匡衡传》:“未丕扬先帝之盛功。”这里用为“大”之意。

10.缦:(màn)同“慢”。宽缓、惰慢。《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缦密不能,蔍苴学者诎,身无以用人。”《庄子·齐物论》:“缦者、窖者、密者。”《广韵》:“缦,缓缦。”

11.斗:(dǒu)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一宿,又称“南斗”,有星六颗。另:又指为北斗之星;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颗星名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和η,除天权(δ)是三等星以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三意是指天市垣小斗五星。《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

12.中:(zhōng)合适,适当,恰好。《管子·轻重乙》:“量其艾,一收之积中方都二。”《墨子·法仪》:“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战国策·齐策二》:“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

13.参:(cān)《管子·形势》:“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管子·版法》:“参于日月,伍于四时。”《国语·越语下》:“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参也。”《韩非子·扬榷》:“形名参同,用其所生。”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14.张:(zhāng)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顆。

15.极:(jí吉)北极星。《鹖冠子·天则》:“前张后极,左角右钺。”张衡《西京赋》:“譬众星之环极。”

16.角:(jiǎo)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有星两颗。《易·大壮·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易·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易·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韦昭注:“辰角,大辰苍龙之角。角,星名也。”

17.钺:(yuè月)星名。钺星,即天枪三星,也称天钺。《鹖冠子·天则》:“前张后极,左角右钺。”《南齐书·天文志上》:“辛酉,月行在东井钺星南八寸。”

18.文:(wén)《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身将隐,焉用文之?”《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本意为华美,有文彩之意,这里用为形式之意。

19.省:(xǐng)《书·洪范》:“王省惟岁。”《诗·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尔雅·释诂下》:“省,察也。”邢昺疏:“省谓视察。”《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礼记·乐记》:“省其文采。”《荀子·修身》:“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说文·眉部》:“省,视也。”这里用为观看、观察、审视之意。

20.官:(guān)通“管”。《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管子·山国轨》:“轨守其时,有官天财。”《荀子·君道》:“大夫擅官,士保职。”《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说文》:“官,吏事君也。”《字汇·宀部》:“官,司也。”甲骨文字形,从“宀”,以冖覆众,本意则有治众的意思。这里用为管制,管理之意。

21.毕:(bì币)《书·大诰》:“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书·康王之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管子·心术下》:“正形饰德,万物毕得。”《墨子·兼爱中》:“可谓毕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战国策·齐策》一:“责()毕收。”《韩非子·十过》:“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列子·汤问》一:“吾与汝毕力平险。”《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一:“众妙毕备。”这里用为全部之意。

22.举:(jǔ沮)《管子·幼官》:“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荀子·致士》:“无君子,则道不举。”《吕氏春秋·察今》:“举事必循法。”《史记·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汉书·食货志》引贾谊《论积贮疏》:“并举而争起。”这里用为兴起之意。

23.鬲:(gé革)通“隔”。《管子·八观》:“州里不鬲,闾闬不设。”《文子·上德》:“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间。”《列子·天瑞》:“望其圹,皋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巅如也,鬲如也。”《汉书·五行志中》:“鬲闭门户,毋得擅上。”《汉书·南越王赵佗传》:“别异蛮夷,鬲绝器物。这里用为阻隔之意。

24.一:(yī医)《管子·兵法》:“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的概念里,“道”是“无”,这个“一”就是“有”,然而这个“有”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因此它又是“无”。因为这个时候的“有”,只是一个观念,它什么属性也没有,所以又可以说它是“无”;“无”是由“有”推导出来的,但它却又是对“有”的否定;但这个“无”已经不是纯粹的“无”了,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而是“有”中之“无”;因此,“有”与“无”合成了一体,在逻辑上称为“合”,这个“合”就是“一”。在这个“一”,即“有”与“无”的统一体中,既可以说是“有”,又可以说是“无”,“有”可以变为“无”,“无”可以变为“有”,变就是“合”的结果。

25.节:(jié杰)《诗·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管子·宙合》:“减溜大成,是唯时德之节。”《左传·文公八年》:“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汉书·苏武传》:“持节送匈奴使。’《集韵·屑韵》:“节,信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乘轺建节。”本意为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之意。这里用为凭证之意。

26.玺:(xǐ喜)印章。古时尊卑通用。自秦以后,多指帝王印玺。《周礼·掌节》:“货贿用玺节。”《管子·大匡》:“凡诸侯之臣有谏其君而善者,以玺问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玺书追而与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九年四月,缪毐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作乱。”《说文》:“璽,王者印也。所以主土。从土,爾声。籀文从玉。”

27.宜:(yí夷)《诗·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诗·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大雅·假乐》:“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管子·禁藏》:“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尔雅》:“宜,事也。”《韩非子·解老》:“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说文》:“宜,所安也。”这里用为合适、适宜之意。

28.知:(zhī支)“智”的古字。《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老子·四十七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礼记·中庸》:“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非子·扬榷》:“主上不知,虎将为狗。”《列子·汤问》:“汝多知乎?”这里用为智慧、才智之意。

29.滑:(huá划)乱、扰乱。《文子·道原》:“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庄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天地》:“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列子·黄帝》:“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

30.略:(lüè掠)通“掠”。《左传·襄公十五年》:“以略狄土。”《左传·成公十二年》:“略共武夫。”《国语·齐语》:“牺牲不略。”《史记·外戚世家》:“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方言》二:“略,求也。秦晋之间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强取也。”这里用为抢劫、夺取之意。

31.恬:(tián)《书·梓材》:“引养引恬。”《老子·三十一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荀子·富国》:“轻非誉而恬失民。”《韩非子·解老》:“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阮籍《咏怀》:“恬淡志安贫。”这里用为泰然、安然、自然之意。

32.事:(shì士)《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诗·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管子·枢言》:“贱固事贵,不肖固事贤。”《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礼记·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孟子·梁惠王下》:“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荀子·臣道》:“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韩非子·存韩》:“今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动词,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33.领:(lǐng)理解、懂得、领会。《礼记·乐记》:“领父子君臣之节。”

34.列:(liè劣)“裂”的古字。《易·艮·六二》:“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管子·五辅》:“是故博带梨,大袂列。”《荀子·大略》:“古者列地建国。”《荀子·哀公》:“两骖列两服入厩。”《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说文·刀部》:“列,分解也。”这里用为分裂之意。

35.索:(suǒ锁)寻求、探索。《管子·君臣下》:“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贞《史记索隐》:“自序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改,申其所未申,故以索隐为名。”

36.皇:(huáng)《诗·小雅·采芑》:“朱芾斯皇,有玱葱珩。”《诗·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诗·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飨。”《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诗·大雅·假乐》:“穆穆皇皇。”《诗·周颂·烈文》:“继序其皇之。”《诗·周颂·桓》:“皇以间之。”《广雅·释诂一》:“皇,美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37.虚:(xū需)《管子·法法》:“满者,虚也。”《管子·禁藏》:“故国不虚富,民不虚治。”《韩非子·扬榷》:“叁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淮南子·泛论》:“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本意为空、孔洞、空隙。这里引申为薄弱环节之意。这里引申为凭空之意。

38.阶:(jiē皆)《易·升·六五》:“贞,吉;升阶。”《诗·小雅·巧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易·系辞上》:“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贵而知惧,惧而思降,乃得其阶。”这里用为途径之意。

39.级:(jí极)《礼记·月令》:“以别贵贱等级之度。”《礼记·曲礼》:“拾级聚足。”《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声类》:“级,阶次也。”《广雅》:“级,等也。”这里用为官阶爵位的品级之意。

40.历:(lì吏)《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管子·轻重己》:“方生正,正生历,历生四时。”《礼记·月令》:“命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牺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这里用为次第、依次而定之意。

41.副:(fù赴)相称,符合。《文子·精诚》:“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指。”李固《遗黄琼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42.钩:(gōu)古代画曲线的工具。钩绳规矩为四种工具。钩可定曲,绳可定直,规可定圆,矩可定方。《管子·宙合》:“怀绳与准钩,多备规轴。”《庄子·马蹄》:“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汉书·杨雄传》:“带钩矩而佩衡兮。”

43.考:(kǎo)假借为“攷”。《诗·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治唐园,考菲履,共恤上令。”《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里用为敲、击之意。

44.迕:(wǔ午)违反、违背。《管子·君臣上》:“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土主民者,失其纪也。”《管子·心术上》:“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迕。”《文子·自然》:“易意和心,无以道迕。”《庄子·天道》:“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汉书·食货志上》:“上下相反,好恶乘迕。”

45.间:(jiān)《管子·权修》:“授官不审,则民间其治。”《老子·四十三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孟子·尽心下》:“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荀子·强国》:“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史记·管晏传》:“从门閒而窥其夫。”《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这里用为间隙之意。

46.渚:(zhǔ煮)《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诗·小雅·鹤鸣》:“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诗·大雅·凫鷖》:“凫鷖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国语·齐语》:“渠弭于有渚。”《庄子·秋水》:“两涘渚涯之间。”《楚辞·湘君》:“夕弭节兮北渚。”《楚辞·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说文》:“小洲曰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洲之意。

47.离:(lí梨)通“丽”。《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也。”《荀子·王霸》:“四方之国有侈离之德则必灭。”《广韵·支韵》:“离,明也。”这里用为附丽、附着之意。

48.纥:(hé疙)同“疙瘩”,纱线绳等打成的结、小球形或块状物。《鹖冠子·天则》:“上纥下抚者,远众之慝也。”这里延伸为纠结之意。

49.抚:(fǔ斧)安抚、安慰。《管子·山国轨》:“高田抚,间田山不被,谷十倍。”《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资治通鉴》:“及设备使抚表众。”

50.慝:(te)《周礼·环人》:“察军慝。”《周礼·匡人》:“匡邦国而观其慝。”《管子·君臣下》:“如此,则国平,而民无慝矣。”《左传·僖公十五年》:“于是展氏有隐慝焉。”《尔雅》:“崇谗慝也。”这里用为心存邪念之意。

51.杠:(gāng)床前横木。《鹖冠子·天则》:“盖毋锦杠悉动者,其要在一也。”《说文》:“杠,床前横木也。”《方言》:“床,其杠,北燕、朝鲜之间谓之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杠。”锦杠,披覆着锦缎的床前横木。

52.枭:(xiāo)假借为“骁”。《庄子·缮性》:“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博贵枭,胜者必杀枭。”《淮南子·原道》:“为天下枭。”《史记·留侯世家》:“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汉书·张良传》注:“枭为最勇健也。”《后汉书·张衡传》注:“枭犹胜也。犹六博得枭则胜。”这里用为最勇健之意。

53.按:(àn)《诗·大雅·皇矣》:“以按徂旅。”《管子·霸言》:“按强助弱。”《荀子·富国》:“我按起而治之。”《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按兵而不动。”《资治通鉴》:“何不按兵束甲。”这里用为控制,抑止之意。

54.冥:(míng)《易·升·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老子·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鹖冠子·夜行》:“窅乎冥乎,中有精乎。”《太玄·达》:“中冥独达。”《说文·冥部》:“冥,幽也。”张衡《思玄赋》:“游尘外而瞥天兮,据冥翳而哀鸣。”这里用为很高远,很深沉之意。

55.捐:(juān)《管子·小称》:“民皆操名而去之,则捐其地而走矣。”《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捐殡。”《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捐阶。”《荀子·赋》:“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说文》:“捐,弃也。”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这里用为舍弃之意。

56.章:(zhāng)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管子·宙合》:“章道以教,明法以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正名》:“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淮南子》:“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57.许:(xǔ栩)同意,赞同。《庄子·则阳》:“无德而有知,不自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58.窅:(yǎo)深远。《庄子·逍遥游》:“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鹖冠子·夜行》:“窅乎冥乎,中有精乎。”《篇海类编》:“窅,深远貌。”唐韩愈《本政》:“茫乎天运,窅尔神化。”

59.拾:(shí石)《诗·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仪礼·大射仪》:“拾发以将乘矢。”《礼记·投壶》:“请拾投。”《韩非子·说林下》:“妇人拾蚕。”这里用为收敛、收集之意。

60.砻:(long)《文子·上礼》:“钻山石,挈金玉,擿砻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曹植《宝刀铭》:“造兹宝刀,既砻既砺。”《汉书·枚乘传》:“磨砻底厉。”这里用为磨砺之意。

61.磨:(mó模)磨治石器。《诗·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论衡·量知》:“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62.诎:(qū曲)通“讫”。止。《鹖冠子·近迭》:“今大国之兵,反诎而辞穷。”《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63.效:(xiào)《管子·四时》:“效会计,毋发山川之藏。”《管子·七臣七主》:“何以效其然也?”《荀子·正论》:“由此效之也。”《淮南子·修务》:“哭者,悲之效也。”王充《论衡·订鬼篇》:“何以效之。”《广雅·释言》:“效,验也。”这里用为效验,验证之意。

64.赞:(zàn)《书·皋陶谟》:“思曰赞赞襄哉!”《管子·小问》:“至卑耳之谿,有赞水者曰。”《仪礼·乡饮酒礼》:“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礼记·明堂位》:“卿大夫赞君。”《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荀子·解蔽》:“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小尔雅·广诂》:“赞,佐也。”这里用为佐助之意。

65.否:(pi)《易·鼎·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列子·天瑞第一》:“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广雅·释诂一》:“否,隔也。”《广韵·旨韵》:“否,塞也。”这里用为隔塞之意。

66.信:(shen)古同“伸”。《书·盘庚上》:“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管子·霸言》:“有所诎,有所信。”《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里用为舒展开之意。

67.逆:(nì溺)《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诗·鲁颂·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管子·重令》:“而工以雕文刻镂相稚也,谓之逆。”《左传·昭公四年》:“庆封惟逆命,是以在此。”《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孟子·离娄下》:“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玉篇·辵部》:“逆,不从也。”这里用为不顺从之意。

68.僇:(lu)通“戮”。《管子·幼官》:“杀僇以聚财,劝勉以迁众。”《墨子·明鬼》:“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礼记·月令》:“祭兽僇禽。”《韩非子·孤愤》:“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韩非子·和氏》:“然则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69.极:(jí吉)《书·洪范》:“建用皇极。”《诗·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大雅·江汉》:“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诗·周颂·思文》:“莫匪尔极。”《管子·五辅》:“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老子·六十八章》:“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荀子·解蔽》:“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立名者,行之极也。”这里用为最高准则之意。

70.苦:(kǔ楛)《易·节·辞》:“节,亨;苦节,不可贞。”《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庄子·天道篇》:“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高诱注:“苦,急意也;甘,缓意也。”《广雅·释诂一》:“苦,急也。”王念孙疏证:“《文选·广绝交论》注引《说文》云:‘苦,急也。’”这里用为急速之意。

71.耳:(ěr)通“佴”。《诗·鲁颂·閟宫》:“龙旂承祀,六辔耳耳。”《庄子·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这里用为退后、居次之意。

72.雅:(yǎ哑)高尚、美好。《史记·张耳陈馀传》:“张耳雅游。”《汉书·张禹传》:“忽忘雅素。”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

73.牧:(mù幕)《书·立政》:“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周礼·大宰》:“而建其牧。”《周礼·大宗伯》:“八命作牧。”《管子·牧民》:“凡地有牧民者,务在四时。”《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明主之牧臣也,说在畜乌。”《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这里用为统治、主管之意。

74.因:(yīn)《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75.规:(guī归)计划,打算,谋求,谋划。《列子·杨朱》:“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资治通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76.挈:(qie)《庄子·在宥》:“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荀子·王霸》:“挈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谷梁传·宣公十一年》:“挈国之辞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挈其妻子以奔曹。”这里用为带领之意。

77.仞:(rèn)通“认”。辨认。《列子·天瑞》:“仞而有之,皆惑也。”《列子·周穆王》:“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淮南子·人间》:“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败。”

78.师:(shī诗)《易·豫·辞》:“豫,利建侯,行师。”《书·皋陶谟》:“百僚师师。”孔传:“师师,相师法。”《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师干之试。”《诗·大雅·常武》:“南仲大祖,大师皇父。”《诗·周颂·酌》:“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管子·枢言》:“疾之,疾之,万物之师也。”《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滕文公上》:“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韩非子·八说》:“错法以道民也,而又贵文学,则民之所师法也疑。”《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玉篇·币部》:“师,范也。”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79.啬:(sè色)《老子·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仪礼·少牢礼》:“啬黍。”《荀子·君道》:“愿悫拘录,计数纤啬。”《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吕氏春秋·先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说文》:“啬,爱濇也。”这里用为爱惜之意。

80.益:(yì艺)“溢”的本字。《管子·重令》:“故曰:亏令则死,益令则死。”《庄子·人间世》:“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韩非子·喻老》:“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吕氏春秋·察今》:“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易·杂卦传》:“损益,盛衰之始也。”诸葛亮《出师表》:“有所广益。”这里用为增加之意。

81.与:(yǔ雨)《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礼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战国策·魏策》:“与臣而将四矣。”《荀子·强国》:“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韩非子·主道》:“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这里用为随从、随着之意。

82.宥:(you)通“祐”。《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管子·侈靡》:“择天下之所宥,择鬼之所当。”《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汉书·礼乐志》:“神若宥之,传世无疆。”这里用为保祐之意。

83.命:(mìng)《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荀子·荣辱》:“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韩非子·扬榷》:“天有大命,人有大命。”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