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阁 :中国20世纪杰出书法家之《谢无量、齐白石》

 愚雅轩 2013-05-20

  

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

 
 

文苑阁 :中国20世纪杰出书法家之

《谢无量、齐白石》

 
 

    谢无量是一位书法家。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在书坛独树一帜。因受山居生活及老庄思想研究的影响,他的“字结体”随性而起,听人自然,毫无拘束,因此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于右任对他的书法甚为赞异,说他是“干柴体”,笔笔挺拔,别有一种韵味,是受宋朝朱熹的影响。于右任曾说“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其存世书法作品,经整理以碑帖形式出版的,有《谢无量自写诗卷》《二十世纪书法经典——谢无量卷》《历代名家书法——谢无量》《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谢无量书风》《谢无量书法》上下册。此外散于社会中的题诗、楹联、书信、碑刻亦不可数计。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载吴丈蜀撰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对谢无量的书法艺术成就作了精当的评述:“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

   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甚为赞异,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先生不以书家自称,他是一个学者,他把书法和诗都作为抒写自己胸襟的一种方式。他真正花费在书法上的时间也多是用于读帖,他与鲁迅是同种类型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好像是不讲求法,而那些耐人回味的东西却自然随意地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是学养、天分和对书法传神写意的本质特点的超悟成就了他们的书法。观其书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复体味中便发现他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同时也受了些沈曾植书法的影响。

    他的书法无一字毫宕一笔险怪,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用这段话来阐释谢无量书法我想也未尝不可,虽然完全从“法”的角度来讲,其书作中也存在不少任笔为体的地方,但将他的书作同处处讲究法、笔笔讲究来历的沈尹默、邓散木的作品挂于一处时,还是觉得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那种对比差距确实是较为明显

 
 
 
 
 
 
 
 
 1956年毛泽东宴请卫立煌,谢无量(右)作陪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更名璜,号白石,“白石”取自他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他是我国现代书画大师、篆刻巨匠,名著宇内,妇孺皆知,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艺专教授、中央美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齐白石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度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

    齐白石先生出身贫寒,幼年辍学,牧牛读书。早年以雕花木工为生。“廿七年华始有师”,直到二十七岁才有机会向文人名流学习书画,正式从艺,可谓大器晚成。

    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在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笔墨形式的同时又锐意创新。他锤炼笔墨,大胆设色,将民间大红大绿的用色习惯融入水墨,探索出了写意画新的色墨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形象纳入画面,扩展了文人画得题材;将工细的刻画于酣畅淋漓的大写意完美的结合,工写兼备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他下笔不避俗,却能脱俗,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齐白石不仅精于丹青翰墨,并于诗、书、画、印皆擅其长。对于齐白石的绘画艺术的研究一直是现代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献甚多硕果累累。

对于这样一位大师,更多的时候他的书法为画名所掩,我们在啧啧称赞他的绘画艺术的同时,很容易忽略其书法的精妙,而白石先生自己将其书法成就列在绘画之前,曾自评“诗词第一,篆刻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基于此,笔者在本文则将切入点定在他的书法上,通过对其书法艺术的赏析,试图来获得一些对书法学习有用的信息。

 

 
 
 
 
 
 
 
 
 
 
 
 
 

                  齐白石的书法取法历程及学书思想

    齐白石和其他成功的书法家一样,对于文字的感知是从孩提时开始的,他4岁时,祖父教其识字,8岁时读《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家诗》,并开始用毛笔描红。齐白石书法发展也有一个出入古贤门庭的学书过程。齐白石自述:他的书法启蒙于馆阁体。27岁时他到韶塘胡家读书,见到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都是学晚清湖南籍书法家何绍基的。于是他开始学习何体,临学何绍基书法十余年几可乱真。中年后,他书画力追冬心,其所书《借山吟馆诗草》点画丰腴,结体稍扁,俨然有金冬心遗风。他曾对于非闇说过:“冬心的书体有他的独创性,最好用这种字体抄写诗集,又醒眼,又可以唱念,更可以玩味。”

  齐白石41岁到北平,结识李筠庵(瑞荃),齐白石跟他学魏碑、临“二爨”。从他的一些墨迹中尚可见到爨龙颜、爨宝子两碑的影子。齐白石最后学李邕,于《云麾将军碑》用功最大,他与胡佩衡谈论过:自己的书法得益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讖碑》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讖碑》的苍劲。”在向先贤取法的同时,同时代书画家吴昌硕大气磅礴的书风对齐白石的书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衰年变法”以后,齐白石的书风与画风同步走向成熟,到八十岁前后,达到高峰。

  齐白石书法主要以行草书与篆书见长。行草在融李北海、何绍基、吴昌硕后为一炉,最终化为自己成熟的书风,多用于跋画或书名、题识、书写日记、便笺等。他于篆书取法除了《天发神讖碑》、《汉祀三公》以外,更多的是目标投向东汉及魏晋南北朝的隶篆碑版和摹印篆。齐白石中年时为了学习治印,曾朱笔勾临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由此入门识篆字,他一变“篆尚婉而通”常态,于方整中见生机,在篆隶间抒发豪情。

齐白石对于他所心仪的书家都能用心体悟,临池不辍,浸淫很深,不浅尝辄止,故均颇得神髓。他把“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会得很深刻,他曾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不要学习人家的短处,更不要把人家的长处体会错而变成了狂怪,因而就误入了歧途。” “窃意好学者无论诗文书画刻,始先必学于古人或近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是谓名家。”由此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在转益多师后,能师古不泥的思想根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