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流第五

 传统文化网站 2013-05-21

 

 

【原文】有一1而有气,有气而有意2,有意而有图3,有图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约4。约决而时生,时立而物生。故气相加而为时,约相加而为期,期相加而为功,功相加而为得失,得失相加而为吉凶,万物相加而为胜败。莫不发于气,通于道,约于事,正于时,离5于名,成于法者也。法之在此者谓之近6,其出化彼谓之远。近而至故谓之神,远而反故谓之明。明者在此,其光照彼,其事形此,其功成彼。从此化彼者法也,生法者我也,成法者彼也。生法者,日在而不厌7者也。生成在己,谓之圣人。惟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以明。

8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9俱成,此道之用法也。故日月不足以言明,四时不足以言功。一为之法,以成其业,故莫不道。一之法立,而万物皆来属。

法贵10如言,言者,万物之宗11也。是者,法之所与亲也。非者,法之所与离也。是与法亲故强,非与法离故亡;法不如言,故乱其宗。故生法者命12也,生于法者亦命也。命者,自然者也。命之所立,贤不必得,不肖不必失。命者,挈13己之文者也。故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时之命,有终身之命。终身之命,无时成者也,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时或后而得之命也,既有时有命,引其声合之名,其得时者,成命日调;引其声合之名,其失时者,精神俱亡,命日乖。时命者,唯圣人而后能决之。

夫先王之道备然,而世有困君,其失之谓者也。故所谓道者,无己者也。所谓德者,能得人者也。道德之法,万物取业14。无形有分,名曰大孰15。故东西南北之道踹16然,其为分等也。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五色不同采,然其为好齐17也;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

故物无非类者,动静无非气者,是故有人将18,得一人气吉,有家将,得一家气吉,有国将,得一国气吉。其将凶者反此。故同之谓一,异之谓道。相胜之谓势,吉凶之谓成败。贤者万举而一失,不肖者万举而一得,其冀善一也。然则其所以为者不可一也。知一之不可一也,故贵道。空之谓一,无不备之谓道;立之谓气,通之谓类。气之害人者,谓之不适;味之害人者,谓之毒。

夫社19不刺20则不成雾21,气故相利相害也,类故相成相败也。积22往生跂23,工24以为师25;积毒成药,工以为医。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译文】有了所谓的一就有了气,有了气就有了志向,有了志向就有了思虑,有了思虑就有了名称,有了名称就有了形状,有了形状就有了事物,有了事物就有了约束。约束决定后而四时就产生了,四时确立后而万物就产生。所以阴阳二气相加而成为时候,约束相加而成为时期,时期相加而成为功业,功业相加而成为得失,得失相加而成为吉凶,万物相加而成为胜败。这一切无不产生于气,通达于道,约束于事,端正于时,附着于名,成就于法则。法则在此就称之为浅近,它由此变化为别的就称之为深远。浅近而来到就称之为神奇,深远而反复就称之为明亮。明亮在此,它的光芒就可以照耀其它万物,它的事情形成在此,它的功绩却成功在其它万物上。由这个事情转化为其它事物的就是法则,产生法则的是我,成就法则的是他。所谓的产生法则的,每天都如此而不会满足。产生成就都在于自己,就称之为圣人。唯有圣人能探究到道路的情形,唯有道路的法则,能公正政事以明察。

北斗星的柄转向东方,就是春天,斗柄转向南方,就是夏天,斗柄转向西方,就是秋天,斗柄转向北方,就是冬天。斗柄转向上方,万事在下确立,斗柄转向一方,四季酬神都能成就,这就是天道的运行法则。所以太阳月亮不足以言说自己的明亮,四季不足以言说自己的功业。一之作为法则,以成就功业,无不是道路。一的法则确立,而万物皆有归属。

法则重视言说,所谓的言说,是指万物的归向。所谓的正确,是法则与之亲附生成的。所谓的错误,是法则与之背离造成的。正确的言说与法则亲附所以能够强大,错误的言说与法则背离所以会消亡;法则不能言说,所以就会扰乱归向。所以生成法则的是趋势,生于法则的也是趋势。所谓的趋势,是自然而然的。趋势一旦定下来,贤者不能必然得到什么,不肖者也不会必然失去什么。所谓的趋势,就是带领自己走向文明的。所以有一天的趋势,所以有一年的趋势,所以有一时的趋势,所以有一生的趋势。一生的趋势,不知何时能够成就,所以趋势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时机或许过后而从趋势那里得到,既然有时机有趋势,引导其与声誉相合的名称,得到时机者,就能成就趋势与之协调;引导其与声誉相合的名称,失去时机者,精气神气都会消亡,趋势就会背离。所谓的时机与趋势,唯有圣人才能决断。

那先王的道路是已经具备了的,然而世上仍有困惑的君主,是因为失去了道路。所以所谓的道路,是没有自我的。所谓的规律,是从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道路和规律的法则,万物取之即成功业。道路和规律无形但有分别,称之为缜密、周详。所以东西南北的道路都可以行走,但却是分等级的。阴与阳是不同的气,然而它们是能够和同的;酸咸甜苦之味相反,然而它们是善于均衡的;五色不是同样的色彩,然而它们是平等表现的;五声不是同样的均衡,然而它们是喜欢统一的。

所以万物无不是按种类区分,安静扰动无不是气的推动,因此有人随从,得到一人的气就吉祥,有一家随从,得到一家的气就吉祥,有一国随从,得到一国的气就吉祥。那随从凶暴的与此相反。所以和同就称之为统一,不同就称之为道路。互相取胜就称之为势,吉祥凶暴就称之为成败。贤能的人万次行动而只有一次失败,不贤能的人万次行动只有一次能得到成功,他们所期望的其实是一样的。然而他们做事的方法不可能一样。知道一样而不可能一样,所以要重视道路。空虚就称之为一,无不具备就称之为道路;能够树立就称之为气,能够通达就称之为类。气之所以害人的,称之为不适宜;味之所以害人的,就称之为毒。

那社稷不横加指责那么就不会形成迷茫,阴阳之气本来是互利互害的,事物的种类本来是相成相败的。累积着前往就会生出企求,擅长的人就能够效法;累积毒物就能够成为药物,擅长的人就能够成为医生。美好与邪恶互相粉饰,趋势就是反复循环,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返回,这个趋势就称之为周流如环。

【说明】这是两千多年前鹖冠子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篇论文,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我们这个地球诞生之初,是一个火球,后与一个较小的冰冷星球相撞,冰冷的星球粉碎而成为一团冷气,而地球就被这团冷气包裹着,这个冷气层大约有100公里厚,因此就形成一个冰冷的星球。而后地球内部的热能顺着地壳的移动而冲出地面,是谓火山爆发,爆发出来的热气遭遇冷空气,便形成了水。冷分子是向下运动的,热分子是向上运动的。热空气虽然向上冲发,但却冲不出冷空气层,这个星球按照它的道路而运行,而律动,夏至以后南北两极开始生发冷气,我们称之为一阴生;冬至日以后赤道附近两边逐渐开始生发热气,我们称之为一阳生。因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约718公里高的对流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50)。对流层上是平流层(又称同温层)是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10+20)。平流层上是中间层(又称散逸层),是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80。热层是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太阳的光线、热能有一部分能够穿透冷气层而到达地球表面。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

夏至一阴生后,地球在南北两极制冷,冷空气层得到加厚,然后随着季风向南缓慢移动,在对流层内,冷空气的加强,遭遇南方季风,便会形成降雨、降雪。所以夏至以后气候逐渐凉爽,直至秋冬的寒冷。冬至一阳生,即是地球内部热能开始散发,热分子向上运动,遭遇冷空气就会形成雾化,从赤道向北运动的季风也在逐渐扩大势力,冷空气由于大量消耗,势力逐渐向北退让,于是天气逐渐变热。这是北半球的情况。南半球也是夏至一阴生,南极开始制冷,但南极的季风是向赤道移动,故而南半球很快就进入冬季,自冬至一阳生后,南极制冷也就结束了,从赤道向南极的季风迅速移动,所以南半球逐渐变热。之所以南北半球季节不一样,关键就是季风的不同。

因此鹖冠子认为,是阴阳二气的生发与消减约束了气候,使四季产生,而万物又根据四季的温度而决定了自己的生长衰亡。因此对流层就成为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对流层也就成了寒气与热气相互争夺的空间。正因为有地热上升的缘故,万物才得以生长繁殖,这一切都是温度变化的作用。寒气一旦增强,地球就进入冰河时期,寒气一旦减弱,地球就进入温暖时期。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与本能,这也是大自然的真诚之处。所以真诚的人是顺从规律而不选择规律,顺从道路而不选择道路。

由于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所以从地球位置上看,北斗星也在不停转向,因此就标志着地球进入不同的季节。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呈偏心椭圆形,夏至时地球离太阳距离最远,冬至时地球离太阳距离最近,距离太阳最近为什么不热?就是因为这个冷气层加厚的原因,因为从夏至起地球开始制冷。地球距离太阳最远为什么反而热?就是因为冷气层已经消减,对流层里的热空气占了优势。如果地球在夏至时停止制冷,那么冷空气层就会因为越来越靠近太阳而逐渐消减,我们就会因此失去秋季、冬季。因此,鹖冠子说,“物极则反,命曰环流。”这是指热空气向上运动,到十几公里高度时,遭遇强大的冷空气,不得已随从冷空气向下运动,接近地面时,又遭遇顽强向上的热空气,因此又随从向上运动,如此环流不已。我们就生存在这样一个对流层运动的世界里,这便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真相。

——————————————————

【注释】1.一:(yī医)《管子·兵法》:“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的概念里,“道”是“无”,这个“一”就是“有”,然而这个“有”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因此它又是“无”。因为这个时候的“有”,只是一个观念,它什么属性也没有,所以又可以说它是“无”;“无”是由“有”推导出来的,但它却又是对“有”的否定;但这个“无”已经不是纯粹的“无”了,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而是“有”中之“无”;因此,“有”与“无”合成了一体,在逻辑上称为“合”,这个“合”就是“一”。在这个“一”,即“有”与“无”的统一体中,既可以说是“有”,又可以说是“无”,“有”可以变为“无”,“无”可以变为“有”,变就是“合”的结果。

2.意:(yì艺)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管子·君臣下》:“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楚辞》:“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说文》:“意,志也。”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图:(tú涂)《书·多方》:“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诗·小雅·常棣》:“是究是图,亶其然乎?”《诗·大雅·崧高》:“我图尔居,莫如南土。”《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管子·幼官》:“此居图方中。”《仪礼·聘礼》:“君与臣图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君不图与。”《战国策·秦策》:“而天下可图也。”《说文》:“图,画计难也。”这里用为谋划、反复考虑之意。

4.约:(yuē曰)《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管子·宙合》:“渊泉而不尽,微约而流施。”《管子·枢言》:“先王不约束,不结纽。”《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考工记·匠人》:“凡任索约。”《仪礼·既夕礼》:“约绥约辔。”《荀子·尧问》:“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说文》:“约,缠束也。”这里用为约束之意。

5.离:(lí梨)通“丽”。《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易·离·六二》:“黄离,元,吉。”《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荀子·王霸》:“四方之国有侈离之德则必灭。”《广韵·支韵》:“离,明也。”这里用为附丽、附着之意。

6.近:(jìn)浅显、浅近、容易理解、容易明白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7.厌:(yàn)通“餍”。《书·洛诰》:“万年厌于乃德。”《诗·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周颂·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杰。”《管子·势》:“兽厌走,而有伏网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老子·五十三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荀子·儒效》:“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集韵·艳韵》:“厌,足也。”这里用为满足之意。

8.斗:(dǒu)星宿名,为北斗之星;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颗星名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和η,除天权(δ)是三等星以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鹖冠子·天则》:“用不缦缦,此天之所柄以临斗者也。”

9.塞:(sāi)通“赛”。酬神。就是实践过去祈祷时对神许下的愿望,今俗称“还愿”。《管子·小问》:“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管子·禁藏》:“举春祭,塞久祷。”《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病愈,杀牛塞祷。”班固《汉书·郊祀志》:“冬塞祷词。”《后汉书·曹节传》:“诏令太官给塞具。”李贤注:“塞,报祠也。字当为赛,通也。”

10.贵:(guì桂)《管子·牧民》:“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韩非子·初见秦》:“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崇尚、重视之意。

11.宗:(zōng)归向。《管子·问》:“无乱社稷宗庙,则人有所宗。”《管子·四时》:“宗正阳,治堤防,耕芸树艺。”《史记·周本纪》:“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12.命:(mìng)《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荀子·荣辱》:“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韩非子·扬榷》:“天有大命,人有大命。”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王夫之说:“势者事之所因,事者势之所就,故离事无理,离理无势。势之难易,理之顺逆为之也。理顺斯势顺也,理逆斯势逆矣。”势理合一,形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必然趋势,王夫之归结于自然的“天”。他说:“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

13.挈:(qie)《庄子·在宥》:“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荀子·王霸》:“挈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谷梁传·宣公十一年》:“挈国之辞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挈其妻子以奔曹。”这里用为带领之意。

14.业:(yè页)事业、功业。《鹖冠子·夜行》:“五行,业也;五政,道也。”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资治通鉴》:“共济世业。”

15.孰:(shú熟)通“熟”。《礼记·内则》:“宁孰谏。”《战国策·齐策》:“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荀子·不苟》:“兼权之,孰计之。”《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商君书·更法》:“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里用为缜密,仔细,周详之意。

16.踹:(chuài)踩、踏,踩踏,行走。《鹖冠子·环流》:“故东西南北之道踹然,其为分等也。”《淮南子·人间》:“追者至踹足而怒。”

17.齐:(qí奇)《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商颂·长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管子·法禁》:“苟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记·中庸》:“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荀子·脩身》:“齐明而不竭。”《韩非子·安危》:“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史记·礼书》:“大昏之未废齐也,大庙之未内尸也。”这里用为平等之意。

18.将:(jiāng)《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诗·小雅·四牡》:“事靡盬,不遑将父。”《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将自何所至。”《庄子·庚桑楚》:“备物以将形。”《荀子·尧问》:“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这里用为顺从,随从之意。

19.社稷:(shè射jì技)《书·太甲上》:“社稷宗庙,罔不祗肃。”《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老子·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论语·八佾》:“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国语·鲁语上》:“故祀以为社。”《孟子·离娄上》:“诸侯不仁,不保社稷。”《荀子·君道》:“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礼记·月令·仲春》:“命民社。”《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史记·陈涉世家》:“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本意为土地神神主之意。土神和谷神是古时君主都祭祀的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20.刺:(cì次)《诗·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管子·白心》:“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剌剌者不以万物为筴。”《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荀子·尧问》:“行全刺之,诸侯大倾。”这里用为指责之意。

21.雾:(wù务)昏晦,昏暗,迷茫的样子。

22.积:(jī机)《诗·大雅·公刘》:“乃积乃仓。”《周礼·牢人》:“共其牢礼积膳之牛。”《管子·枢言》:“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居则具一日之积。”《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史记·平准书》:“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这里用为累积、蕴积、积蓄、聚集之意。

23.跂:(qi)《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诗·小雅·斯干》:“如跂斯翼,如矢斯棘。”《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庄子·德充符》:“闉跂支离无脣说卫灵公。”《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史记·高祖纪》:“日夜跂而望归。”《集韵·纸韵》:“企,举踵也,假借为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跂,假借为企。”这里用为盼望,向往,企求之意。

24.工:(gōng)擅长、善于。《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工乎取,鄙乎予。”《韩非子·五蠹》:“工文学者非所用。”《乐府诗集·上山采蘼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25.师:(shī诗)《易·豫·辞》:“豫,利建侯,行师。”《书·皋陶谟》:“百僚师师。”孔传:“师师,相师法。”《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师干之试。”《诗·大雅·常武》:“南仲大祖,大师皇父。”《诗·周颂·酌》:“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管子·枢言》:“疾之,疾之,万物之师也。”《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滕文公上》:“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韩非子·八说》:“错法以道民也,而又贵文学,则民之所师法也疑。”《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玉篇·币部》:“师,范也。”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26.周:(zhōu)《管子·八观》:“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国语·晋语五》:“逐之,三周华不注之山。”《楚辞·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小尔雅·广言》:“周,匝道也。”这里用为环绕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