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禄山发迹史

 山乡武侠 2013-05-21

安禄山发迹史

▲安禄山画像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唐朝沉醉于歌舞升平之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让盛唐繁华戛然而止。谁能想到,发动这场叛乱的安禄山,在几年前还只是营州街头的小混混。人们不禁要问,他靠什么如此快速蹿升的呢? 

  一 

  唐朝人姚汝能撰写的《安禄山事迹》记载:“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所谓“杂胡”就是突厥和其他胡族的混血儿,出生于营州柳城(现在的辽宁朝阳),母亲阿史德是突厥的巫师,以占卜为生。胡人习俗与汉族迥然不同,因为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差异,胡人在婚姻、性生活等方面,保存着不少汉族不能接受的习俗。胡人以游牧为生,追逐水草而居,自然环境比较严酷,为了种族繁衍的需要,其男女性生活比较随便。正如安禄山自己所说的,胡藩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孩子一般随母亲而居,不像中原礼节规矩甚多。 

  安禄山的母亲怀上了孩子,她没有告诉人们孩子的父亲是谁,而是声称自己在向突厥战神“阿荦山”祈祷的时候怀了孕。她还讲述了一大段安祿山出生时上天显灵的故事,说是那天夜里,赤光照耀,群兽齐鸣,空中巨星的芒炽落在穹庐之上等等。身为巫师,她从各种奇怪的征兆中,推算出自己生下的孩子非同寻常,所以用突厥战神“阿荦山”给他起名。当地官府得知突厥部落里出现非同寻常的祥瑞吉兆,急速派兵赶往巨星炽光陨落之处寻找新生儿,传令一定要杀掉这个孩子,如果找不到这个孩子,那就把当地的孩子都杀了,免得落下孽种。幸好安禄山的母亲先知先觉,早早将他藏匿起来,才躲过此劫。 

  如果懂得突厥语,就知道“禄山”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名字。在突厥语中,“光明”发“禄仙”的音,突厥和许多草原民族崇拜光明,所以孩子起名时常常就叫作“禄仙”,用汉字来书写突厥语音,便出现“禄仙”、“禄山”等不同写法,意思都一样。这种名字在突厥和粟特人中非常多见,可知安禄山的名字也是随突厥习俗随便起的,只是他母亲很会编造故事,把自己怀孕和孩子的身世编得煞有介事,神乎其神。这种吹嘘编造的本领也遗传给了安禄山,让他在日后拍马钻营上大占便宜,得以崭露头角飞黄腾达。 

  自从安禄山懂事起,就跟随母亲在突厥部落中游荡,随着母亲改嫁,来到将军安波注哥哥安延偃家。开元初,安延偃部落衰败破散,将军安道买的子侄带着他逃离突厥部落,投奔当时在岚州(今山西岚州市)担任别驾官职的弟弟安贞节,大家相约结拜,互称兄弟,从此“阿荦山”改名为安禄山。 

  玄宗登基后,对边疆实行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在营州(辽宁朝阳)一带建立店面集市,吸引、召集胡商,互通有无,稳定边疆,聚集了一大批往返于古代欧亚大陆上的少数民族商人,分别来自波斯、吐蕃、匈奴、契丹等地,其中又以粟特人居多。 

  粟特人属于伊朗人种,生活在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粟特地区,使用东部伊朗方言。从东汉以来,他们一直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擅长经商著称于欧亚大陆。粟特人早就分布在中国北方边境城市,以及京城等地,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九姓,史称“昭武九姓”。其中的安姓,正是安禄山的姓。安禄山的母亲阿史德,是突厥颇具地位的姓族。《新唐书》作者欧阳修,提出一个不同于此前关于安禄山身世的说法,说到:“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安禄山的父亲所姓的康,也是“昭武九姓”之一。他早死,所以安禄山幼年就成了孤儿。这个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我们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安禄山父母属于异族通婚,阿史德嫁给姓康的粟特人,以后改嫁于安姓,仍然是粟特人。 

  二 

  安禄山这种特殊的身世,对于把握安禄山的性格十分重要。他是突厥和粟特人的混血儿,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对于不同的草原民族都有亲身的经历,民族视野显然要宽阔的多,故而善于驾驭胡族。其次,因为这样的背景,安禄山具有特殊的语言天分,据说他至少会六种的藩语。所谓藩语,就是匈奴、突厥、契丹、粟特等少数民族以及西域乃至中东诸国语言,有些史书甚至记载安禄山会讲九种藩语。会讲众多的藩语,让他在各类胡人中间如鱼得水。第三,他年幼就失去父亲,随着改嫁的母亲寄人篱下,早早体验人世间的炎凉,养成他内心孤僻、自卑、嫉恨、残暴、坚忍和抗争的矛盾性格,以及善于观颜察色、取巧钻营、工于心计的狡诈。这个“拖油瓶”的孩子,辗转许多地方,从小学习用心去体悟人世,炼成非常功利也非常敏锐的眼光。 

  因为懂得主要的胡族语言,安禄山长大后就在营州做起了买卖,成为诸藩互市牙郎,类似于今日的对外贸易的翻译、代理或者中介。 

  童年的经历,养成了安禄山奸诈残忍的性格,贸易的经历令他变得事事用心,手段多端,唯利是图,善于揣摩人意,深刻了解人性贪婪无度的阴暗一面,为了赚钱,他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至于顺手牵羊、偷鸡摸狗之类的坏事,更是司空见惯。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掩饰自己的本事。北方游牧民族一般比较粗犷豪爽,小鸡肚肠、斤斤计较会招人嫌弃,所以,安禄山处处表现得憨厚耿直,举止威猛粗鲁,经常拍胸脯说仗义的大话,显得毫无心眼,给人留下率真可靠的印象。草莽出身的枭雄往往都是这套路数,表现出耿直仗义和拍马溜须一样,都是出人头地的必胜秘籍,屡试不爽。如果让一条壮汉大着嗓门嚷嚷那些粗野却听着特别受用的话,更是威力倍增,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安禄山从小练就的这套本事,实在让他受益无穷,不仅在胡人世界,就是在后来的唐朝官场,同样迷倒了许多政治老江湖,扶摇直上。 

  三 

  安禄山一生中遇到好几次凶险,但是,每一次不但让他逃了过去,而且还因祸得福,实在叫人啧啧称奇。他最初发迹,就是一件死里逃生的偷窃经历。那一天,他路过农舍,见左右无人,便顺手偷走一只羊,结果,羊咩咩的叫声惊动了主人,安禄山被当场捉拿,根据当时法律,罪当棒杀。安禄山被捆得严严实实,眼看着刽子手的大棒就要落下,安禄山嗷嗷大叫:“你们不是要消灭奚、契丹吗,为何棒杀壮士!” 

  安禄山的大喊大叫,引起了在场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注意,命人将安禄山带上前来。安禄山一看有转机,马上使出牙郎的本事,一边嚎啕大哭,悔恨交加,一边信誓旦旦,出卖胡人,献上破胡计策,指天发誓,愿意戴罪立功,协助官府消灭进犯边境的奚和契丹人。 

  张守珪听了大为诧异,不由得上下仔细打量安禄山,这条大汉体壮如牛,孔武有力,却肌肤白皙,心眼灵活,让张守珪动了恻隐之心。这些年来奚和契丹屡屡寇边,让官府伤透脑筋,眼前这条汉子一看就知道是个胡人,让他去对付奚和契丹,也许可以收到官兵难成之效。或许张守珪自己没有都感觉到,他起自行伍的经历,使他对草根豪杰有特殊的情感,于是他下令释放安禄山,留在军前驱使。就这样,安禄山不但没有受罚,反而因此认识了张守珪,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大贵人。 

  人生的机缘真是说不清楚,说安禄山这样一个毛贼能够巴结上张守珪,谁听了都要喷饭,以为安禄山又在吹牛了。 

  张守珪是何等人物呢?幽州节度使是唐朝在华北至关重要的军事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军区司令。张守珪是在西域打出威名的将军,所以朝廷才把他调到东部来对付不时入侵的奚和契丹。张守珪到任后,改变以前被动防御的战术,主动出击,这就需要有可用之人。就在这个当口,安禄山那么巧地出现了,遇到了唐朝转变作战方针而出现的机遇。 

  鉴于安禄山出身突厥,精通各种语言,善骑骁勇,熟悉这里风土人情,张守珪让他当捉生将,也就是专门侦察和擒拿敌人的下级军官。和安禄山一起当捉生将的还有后来成为其搭档的史思明,他和安禄山同为邻里,与安禄山的生日仅差一日,一起长大,亲密无间,长大后又一起当互市牙郎,现在又走到一起,干起捉生将的差事,这两个人的结合,带来的却是血雨腥风。 

  安禄山、史思明天生就是捉生将的料,他们干起来如鱼得水,驾轻就熟。特别是安禄山,走马上任不久,就多次带着手下四五骑,巧妙地生擒活捉数十个来犯的契丹,令张守珪喜出望外,渐渐增加他的领兵数量,委以重任。安禄山没有辜负张守珪的希望,每次出巡边防,或者伏击来犯,都生擒数倍于己的敌人,战功显赫。不久,张守珪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副手。 

  张守珪一方面治军严厉,另一方面则是爱兵如子,他见安禄山身材魁梧,食量甚大,担心他在军中吃不饱,就心疼地将他收为养子,好让他放开肚皮吃饱喝好。不久又提升他为员外左骑卫将军,充任衙前讨击使,成为能够领兵出征的将军。 

  被张守珪收为养子后,安禄山更加频繁地出入张府,殷勤地围着义父忙前忙后,十分乖巧。一天晚上,安禄山为张守珪洗脚按摩,忽然他眼怔怔地盯着张守珪脚上的一颗黑痣,张守珪见状,笑着说:“就你一个人看到我的这颗黑痣,这可是我的富贵之相,你有吗?”安禄山答道:“孩儿出身卑贱,不巧两只脚都有这样的黑痣,而且又大又黑,上面还有文,不知是什么征兆?”说着,他脱去鞋袜将脚伸给养父看,脚上的黑痣果然奇特。张守珪见到安禄山的黑痣以后,越发把他当作异人,着重栽培。 

  开元二十二年六月,张守珪大破契丹,将大批俘虏送往朝廷,改变了唐朝在东北方面被动防御的局面,让唐玄宗欣喜不已,重赏张守珪,加官右羽林军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为人仗义,所以他利用各种场合,向朝廷大力推荐冲锋陷阵的安禄山。 

  四 

  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特意派遣安禄山入京奏事,让他增加见识,熟悉朝廷规矩和朝廷大臣。然而,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张守珪的这番良苦用心,却成了安禄山生命中的一道巨大的坎。 

  当时在朝廷担任中书令的张九龄,是著名的骨鲠之臣,曾经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轰动文坛。 

  第一次见到安禄山,张九龄上下打量这位满脸胡茬、身材魁伟、皮肤白皙的胡人,在其貌似恭敬的陈述中,张九龄感到莫名的诡异,和安禄山的对话中,他捕捉到了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神色,隐约涌出一种不祥之兆,觉得此人绝非善良之辈,一旦得志,便是那种嚣张叛逆之徒,全然不可重用。张九龄预感到安禄山会是将来的隐患,等安禄山退下之后,他对身边的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自己都不知道,此番进京不但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反而种下了祸根。 

  开元二十四年,安静不到二年的奚、契丹,又开始在边境蠢蠢欲动,掠杀边民,抢夺牛羊,张守珪派安禄山为平卢讨击使、左骁骑将军,征讨奚和契丹。过去的胜利让安禄山产生了轻敌思想,急于求成。他率领大部骑兵,贸然挺进,结果吃了个大败仗,损失惨重。张守珪素来以治军威严闻名,安禄山大败而归,罪当斩首。到这份上,就是养子也不能例外。可是,张守珪爱才,不忍马上行刑。他苦苦想出个办法,把安禄山的案子上奏朝廷,请皇上来裁决。张守珪心中暗暗希望唐玄宗会记住安禄山以往的赫赫战功,网开一面,赦其戴罪立功。 

  奏文发出去之后,张守珪还是感到心里不踏实,万一朝廷批下来是处斩,安禄山还是保不住。于是,他又想出一招来,马上把安禄山押解入京,就地活动,争取宽赦。果然不出张守珪所料,张九龄接到这个案子,马上大笔一挥,批示道:“昔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安禄山事迹》)张九龄终于等到为国去除隐患的机会,他还以为张守珪已经遵照指示执行了军法。 

  张九龄哪里知道,张守珪正为安禄山的事情进行活动,事情到了唐玄宗案头,玄宗果然记起了安禄山以往的功绩,下令免其一死,褫夺军职,留在军中戴罪立功。张九龄急了,他坚持要执行军法,向唐玄宗抗奏,诉说了自己对安禄山的印象,特别是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没想到玄宗不以为然,还反驳道:“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安禄山事迹》) 

  相传晋朝宰相王衍在洛阳遇见石勒,仔细端详,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相貌非同一般,必成日后祸害。回来后马上派人赶去抓捕,结果石勒已经不知去向了。后来,石勒果然起来作乱,消灭西晋主力,建立后赵。这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故事,玄宗借用这个故事,显然是对张九龄看相断案不以为然。平心而论,唐玄宗不赞同以貌取人是正确的。一个人的神色举止多少可以透露其内心世界,感觉到他是否真诚,以及性格志向。但是,仅仅根据这些就断定他忠诚与否,未免推测过远了。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政治清明与否。政治清明,不老实的人也得安分守己;政治黑暗,则好官都会做坏事,更何况那些野心家。不从这个方面去检讨,就会陷入算命相术陷阱之中,那才真要出酿成大祸。 

  安禄山再次逢凶化吉了。虽然差点吓破了胆子,但从结果来看,他的收获实在太大了。通过这个案子,他在朝廷里大大出名,连皇上都牢牢地记住了他,为他以后在政坛上快速崛起,做了最好的宣传和人脉铺垫。而且,通过这个案子,让他这样一个边疆蕃将见世面,开眼界,受到难得的磨练,对政治有了他自己的另类解读,明白中央官场和市井商侩颇有相通之处,都需要抓靠山,凭实力,只要是在人治社会,法律制度终究抵不过权力,朝中有人才好办事。从此以后,他把当互市牙郎的商场手段运用在政治上,出手阔绰,拍马逢迎,厚贿权贵,给自己营造了良好的官场环境。此后安禄山的每项军功,都有人大加鼓吹,赞誉之声鹊起,源源不断地流入玄宗的耳朵里。 

  命运之神对安禄山实在太过眷顾了。安禄山戴罪回到幽州,在张守珪的庇护下,很快恢复了官职。几年之后,还因为唐玄宗的赏识而提升为平卢节度使,跻身于高级军官之列。 

  天宝二年,安禄山获得了入京觐见皇上的机会,这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为此,他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一定要在皇上面前披肝沥胆,大表忠心。 

  这一天,安禄山终于踏进了雄伟庄严的朝堂大殿,好不容易抑制住狂跳不已的心,规规矩矩地叩首跪拜,当面向唐玄宗汇报边疆的情况。他偷偷抬起眼睛,看到高坐在龙床上的玄宗听得春风满面,觉得有戏了,汇报中开始塞进了自己的私货,十分恳切地说道,去年七月,辖区内发生了紫方虫食禾苗的灾害,自己焚香祷告:臣若不行正道,事主不忠,就让紫方虫吃掉臣的心;如果不欺正道,事主竭诚,那么请让紫方虫自行消失。祷告才做完,天上就飞来许多大鸟,红色的头,青色的身子,直扑下来把紫方虫都吃光了。这是上天显灵啊,皇上您一定得把这件事情载入史册。 

  安禄山说得煞有介事,其实他是在表白自己对皇帝的一片忠心,听得唐玄宗越发觉得眼前这条肥硕壮实的大汉憨厚可靠,非常欣赏他的忠直,玄宗不但同意了安禄山的请求,而且还封他为骠骑大将军。 

  安禄山确实擅长表演,而且,他很懂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出身胡族的特点,肥硕憨厚的外貌配上直白粗俗的表达方式,别有一番味道,和满朝文武文绉绉的语言相比,显得更加坦率真诚,直接打动人心,虽然未必打动百官,但是,只要能够打动唐玄宗的心就可以了,这是安禄山要全力争取的最大靠山。 

  安禄山成功了,在唐玄宗的直接提拔下,他竟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手握将近一半的唐朝精锐。他的飞黄腾达是制度破坏的产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第一是唐玄宗当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取得很大的成就后,已经变了,他倦于政务而贪图享受权力,听不进真话,要的是逢迎。这才有安禄山的机会。 

  第二,个人独裁一定以破坏制度为代价。唐玄宗在李林甫的怂恿下,开了用没文化的蕃将和拿官作为奖赏的坏头,才会出现安禄山身兼三大节度使的情况。 

  因此,“安史之乱”并不是个人野心而引发的偶然事件,有太多的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