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重用番将是对是错?看看大唐十大番将的表现就知道了

 逍遥_书斋 2022-06-22 发布于河南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神将薛仁贵、尚父郭子仪、万人敌李晟等汉族统帅外,其他基本都是异族将领,特别是贞观以后,番将大量涌现,在李林甫提出“武臣莫若番将”后,番将在大唐将领中所占比例甚至达到了70%以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突厥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颜等。

那么大唐为什么会如此重用这些番将呢?他们又在大唐王朝的存续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唐朝重用番将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们一一来看:

大唐为什么会如此重用番将?

小编认为,不外乎这四个原因:

第一、大唐开放且自信

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九个大王朝,五十几个小王朝,如果有人问哪个王朝最强大?答案可能不止一个,特别是汉唐之争。但如果说到哪个王朝最开放、最包容、最自信?那么答案只能是唐朝。

唐朝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女权”主义最兴盛的朝代。

它不仅诞生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最有权势的公主太平公主,史上唯一一个军礼下葬的女子平阳公主,还是历史上惧内官员最多的朝代,贞观名相房玄龄因为发妻卢氏不敢受太宗赏赐的美人;管国公任瑰总结的老婆“三怕”理论,更是为普天下怕老婆的男同胞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同时,唐朝女人性感前卫的穿衣风格也丝毫不输给今天的女性!据载,盛唐时期,贵族女性已经开始穿开胸的汗衫,妃嫔公主更是被允许袒露胸部,歌姬舞女就更不用说了,酥胸半裸早已是常态!

文章图片1

太平公主

唐朝还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外籍”人员最多的朝代。

以都城长安为例,当时的长安是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国际大都市。据统计,唐玄宗时的长安人口大约有100万,外国人(外族)就有8万多人,占了接近十分之一。而且在唐朝的外国人,还可以做官,甚至做高官,一点都没有遭到歧视。

因为唐朝的繁荣富庶、一家独大,以及开放包容的心态,造成了唐人的极度自信,这表现在用人上,就是不拘一格,不问出身、不看族属,只要你有能耐就能出人头地、出将入相。这也是唐朝番将多如牛毛的内在原因。

文章图片2

第二、唐皇室有胡人血统

李氏家族是隋朝的皇亲,和西魏、北周的皇室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渊之母独孤氏和杨坚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而独孤一族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也就是说,李渊和表兄弟杨广都有鲜卑血统。

同时李渊的妻子、李世民的生母窦皇后又是汉化了的南匈奴人后裔,因此李世民有四分之三的少数民族血统。关于李世民等唐代君王到底是不是少数民族,史家一直有争论。然而,李渊、李世民父子的血脉里混有鲜卑、匈奴等民族的基因,早已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实。理学大师朱熹就坚定地认为李世民家族是“胡人”。

文章图片3

李世民

所以,李家王朝任用的番将根本算不上是外族人,更像是“自己人”。

第三、权相李林甫提出“武臣莫若番将”

很多人都把安禄山能够兼任三镇节度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罪责归结到李林甫身上,就是因为李林甫曾经向唐玄宗提出过“武臣莫若番将”的建议。

文章图片4

公元747年,有人诬告河西等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欲拥兵尊奉太子,玄宗惊怒之下,将王忠嗣下狱,几乎将其处决,最后在哥舒翰的求情下做贬官处理。由此,唐玄宗深感边将与王公大臣有瓜葛颇为危险,就在这时,李林甫向唐玄宗上奏说:“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唐玄宗一听之下,深感有理,于是全盘采纳。

文章图片5

李隆基

由此开始了“诸道节度尽用胡人”的局面,后来,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堵塞边帅入朝为相之路,就排斥唐朝立国以来的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任”的国策,转而支持边帅久任、兼任,自此,十节度使“威权甚重”,甚至“十余年不予调任”。

文章图片6

第四、胡人善战,府兵败坏

武则天执政时,唐朝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再加上唐人生活普遍比较富裕,多不愿意从军,特别是士大夫群体,更是视当兵为耻,“好男不当兵”的思潮在唐中期以后已经喧嚣尘上。

汉人拒绝服役,甚至想法逃匿,隐瞒户籍,装病自残,而彪悍、质朴、少文的胡人则刚好相反,他们身体强壮、作战勇猛,视当兵为向上走的捷径,因此唐朝军队中的将领和士兵大都变成了少数民族健儿。

面对汉人兵员枯竭,唐朝统治集团自然乐见这一情况的发生,胡人当兵为将就更大行其道了。

所以,大唐重用番将既是包容、自信的表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唐朝十大番将的功与过

第一位:安禄山

安禄山,营州(辽宁朝阳)人,其父是来自中亚的胡人,其母是突厥人,所以史书称他是杂胡(混血儿)。史书记载:安禄山膀阔腰圆,鬈发虬髯、狡黠诡诈、凶狠善斗、还很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智商情商远高于一般人。

文章图片7

安禄山

安禄山能够手握重权、势焰熏天,除了手段诡诈、极善谄媚逢迎以外,还和他长期生活在胡汉杂处的边塞地区,对当地复杂的军事态势了如指掌有关。当时,契丹和奚两个民族的实力颇强,经常纵兵突袭唐朝边境,还几次杀入河北大肆蹂躏一番,安禄山以招抚加剿杀的手段镇压两族,立了不少功劳,唐玄宗赞他为“守边干城”。

所以说,前期的安禄山对大唐是有功的,这也是他能够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根本原因。

文章图片8

安禄山

后来,安禄山眼见李隆基年老昏聩,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把持朝政,各种矛盾空前激化,于是在天宝十四年率契丹、奚、突厥、室韦、同罗等各族联军十五万在范阳起兵谋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之久,虽然最终被剿灭,但唐王朝却因此元气大伤,从此各藩镇尾大不掉,开始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独霸一方,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安禄山可以说是唐王朝的第一个掘墓人。

第二位:李光弼

李光弼,唐中期名将,曾率军平定安史之乱,还镇压过袁晁起义。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其战功被唐皇室推为中兴第一。

别看李光弼姓李,其实他是契丹人,“其先,契丹之酋长”。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归顺唐朝,后来做到朔方节度副使、蓟国公。

李光弼少年时期就文武双全,史书说他:“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后来李光弼投身军旅,在王忠嗣的麾下备受赏识,“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后来王忠嗣甚至对属下说:“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文章图片9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缺少良将,在郭子仪的推荐下,“以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光率五千孤军在河北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

长安失守后,李光弼率军赶赴灵武,之后奉命坚守山西太原,继续与叛军作战。太原之战中,李光弼兵不满万,却与十万叛军对抗,最终以少胜多,“斩首七万级”,对扭转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之后,李光弼又参与邺城之战,由于朝廷的错误决策导致失败。

邺城之战后,九位节度使中,“独光弼整众还太原”。之后朝廷加封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全权负责指挥与叛军作战。在之后的河阳之战中,李光弼又以少胜多,大败史思明部,“斩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军资器械粮储数万计”。

文章图片10

公元762年,李光弼又被调往浙东一带,镇压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经过十几次战斗,李光弼剿灭起义军,活捉袁晁。朝廷论功行赏,李光弼“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光弼立下大功,特别是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史书称:“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唐室再造,李郭之力也”。

郭子仪虽然名望超过李光弼,但军事才能不如李光弼。不过郭子仪最后高寿善终,而李光弼却“悔恨成疾”、郁郁而终。

李光弼病逝后,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

第三位: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东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少年时就以智勇双全而闻名,成年后受命统领铁勒诸部。公元628年阿史那社尔乘西突厥内乱之际,攻占了西突厥汗国一半的土地,并拥部众十余万,自称都布可汗。630年,唐太宗发兵灭亡东突厥汗国,阿史那社尔毅然率部投附唐朝,被唐太宗的任命为左骁卫大将军,并将皇妹衡阳公主嫁给他,封为驸马都尉。阿史那社尔在归唐后,忠心耿耿,立下了赫赫战功。

文章图片11

衡阳公主

首先是平定高昌。公元640年,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尔为行军总管,率师征伐高昌。由于阿史那社尔熟悉情况又勇猛善战,高昌很快被平定。唐军班师回朝后,唐太宗册封他为毕国公,赏赐甚厚。

其次是平定龟兹。公元648年,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征龟兹。阿史那社尔采用分兵夹击,各个击破的策略,攻占龟兹国都,俘虏龟兹王,西域各国纷纷遣使纳贡,归附唐朝,安西都护府由高昌移置龟兹,唐朝能够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皆阿史那社尔之功。

文章图片12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逝世后,唐高宗为了褒奖他的功绩,赐以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的称号,并下令把他葬于昭陵旁,立碑留念。

第四位: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在民间的名气不大,但他在大唐历史中,特别是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丝毫不比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小。

仆固怀恩的祖上原是铁勒贵族,其部落属于漠北铁勒九姓部落之一,后归顺大唐,赢得了世袭金微都督的职位。

文章图片13

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他骁勇果敢,逢战必跃马横枪争先入阵,战功显赫,威震敌胆。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

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46人,可谓满门忠烈。同罗之战斗,其子仆固玢兵败投降,后又乘机逃回,仆固怀恩竟然怒斥其子,当众斩首,大义灭亲之举令人感慨。

文章图片14

仆固怀恩的战功主要有:说降回纥登里可汗;率部击败曾经大败哥舒翰的敌将崔乾佑,攻破潼关天险;洛阳之战中大破史朝义十万精锐,为安史叛军的覆灭钉上最后一颗钉。

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无处容身,最后只能愤而投奔回鹘。连唐代宗也承认“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仆固怀恩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首功将之一,在唐朝官方公布的唐肃宗朝“凌烟阁功臣”中,仆固怀恩甚至力压郭、李二人,排名第一。

三人在军事上各有所长,郭子仪擅长谋略;李光弼擅长防守;而仆固怀恩则勇猛异常,在战役中往往一马当先,勇冠三军。

三人在职爵上也不相上下,在爵位上,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李光弼为临淮郡王;仆固怀恩为大宁郡王。在官职上,三人都曾位列宰相,担任过三公、中书令、侍中这些高位。

第五位:哥舒翰

哥舒翰,安西人,突厥族,哥舒氏,唐朝名将。

哥舒翰的父亲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使。母亲尉迟氏是于阗王的公主,哥舒翰家中豪富,这使得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义气重诺。但由于喜欢饮酒赌博,一直无所作为。

哥舒翰四十岁时,父亲去世,哥舒翰客居长安三年。因整日无所事事,长安尉很瞧不起他。哥舒翰遂“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来到河西节度使王倕账下从军。哥舒翰作战勇猛得到王倕的赏识。742年,王倕攻取新城后,交由哥舒翰经略。哥舒翰治军有方,号令严明,“三军无不震慑”。

文章图片15

746年,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提升哥舒翰为衙将。747年,王忠嗣再次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不久,又迁左卫郎将。随后,哥舒翰在苦拔海连破三路吐番军,升为右武卫大将军,陇右节度副使。

同年,王忠嗣被董延光、李林甫陷害,唐玄宗将其夺职下狱,不久又要将其处死,哥舒翰有感于王忠嗣的提携之恩,遂只身入朝为其申冤。

唐玄宗在华清宫召见了哥舒翰,二人谈的非常投机,哥舒翰便趁唐玄宗高兴为王忠嗣求情,玄宗起初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随后叩头相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唐唐玄宗看到哥舒翰赤诚之心出自肺腑,也感觉王忠嗣是冤枉的,于是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经过这件事,朝廷上下都对哥舒翰称赞不已,哥舒翰不但救了王忠嗣的性命,还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后,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取代王忠嗣。

749年,哥舒翰率军攻占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人,因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

753年,哥舒翰再次击败吐蕃,攻占洪济、大漠门等城,占据九曲之地。哥舒翰因功进封凉国公,兼河西节度使,不久,又进封西平郡王。

文章图片16

哥舒翰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以致身虚。755年,在他入朝面圣的路上,突然中风,以致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回京以后,哥舒翰便一直在家休养。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连斩面对安禄山叛军坚壁不出的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大将。一直病废在家的哥舒翰被玄宗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受阻于潼关达半年之久。可惜这时李隆基又犯了“瞎指挥”的错误,他听信杨国忠的谗言,派中使不断催促哥舒翰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文章图片17

虽然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现在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

但此时的玄宗早已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金玉良言,反而严词苛责。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不得已只得“恸哭出关”。

结果不出哥舒翰所料,唐军在灵宝西原被叛军伏击,二十万大军仅仅剩下八千人,哥舒翰也被部将挟持献给了安禄山。他常胜将军之名,就此付诸东流。

哥舒翰被俘后即投降了安禄山,并表示要招降李光弼、来瑱、鲁炅等唐将,可惜昔日手下诸将在接到哥舒翰书信后,都复书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是为国贼。安禄山大失所望之余,又把哥舒翰囚禁。

文章图片18

安禄山

后安庆绪杀安禄山,登基为帝,不久,败于唐军而逃,将哥舒翰杀害。唐代宗赠太尉,谥曰武愍。

第六位:史思明

史思明,宁夷州人,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史载,史思明出身西域史国粟特族,相貌不扬,懂晓六蕃语言。

天宝初年,史思明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授平卢军知事。辅佐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迁平卢军兵马使。安禄山反叛后,率军平定河北,署范阳节度使。

文章图片19

史思明

乾元元年,史思明兵败后假装投降,被唐肃宗封为范阳节度使、归义郡王。投降后,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

唐肃宗于是任命乌承恩为副使,派到史思明军中作“策反”工作,并伺机刺杀史思明。

乌承恩到军中以后,多次扮成妇人,夜入诸将家里“策反”。没想到这些蕃将出身的将领对史思明很忠心,转头向史思明告发。

于是史思明再次起兵叛乱,攻破魏州,建立周国,年号应天。之后,史思明进兵解除邺城之围,杀死安庆绪,建都范阳(北京市),自称大燕皇帝,年号顺天。

761年,史思明为儿子史朝义所杀,谥号昭武皇帝。

第七位:高仙芝

高仙芝,高句丽人,唐朝中期名将,镇守边疆多年,战功赫赫,被吐蕃和大食称赞为“山地之王”。

据史书记载,高仙芝“姿容俊美,善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就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与封常清并称大唐“帝国双壁”。

文章图片20

高仙芝

高仙芝的主要功绩有:击败吐蕃智取小勃律,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震惊归附;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石国。

后来,高仙芝在与大食的怛罗斯之战中遭遇惨败,被唐玄宗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讨逆副元帅,率兵5万出潼关据安史叛军,后来唐军失利,退守潼关。

天宝十四年(756年),唐玄宗偏信监军边令诚诬陷之言,以“弃陕、克扣军粮”的名义斩高仙芝于军营,令人惋惜!

文章图片21

第八位: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字恒元,百济人,高丽族,黑齿氏,唐朝名将。

黑齿常之早年事迹不详,长大以后,身高七尺有余,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旧唐书·黑齿常之列传》),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郡将,相当于唐朝刺史一职。

文章图片22

唐高宗灭百济后,黑齿常之率领百济民众抵抗唐军。663年,受招抚降唐。

678年,黑齿常之随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李敬玄征讨吐蕃。于夜间率领敢死队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散。因功升任左武卫将军,充任河源军副使。

680年,吐蕃侵扰河源,黑齿常之率军夜袭吐蕃军营,斩吐蕃军首级两千,因功升任河源军经略大使。

686年,后突厥侵扰唐朝,黑齿常之率军抵抗,突厥军无功而返,黑齿常之因功进封燕国公。

687年,后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侵扰昌平,黑齿常之在黄花堆大败敌军,“斩首过万”。

689年,酷吏周兴诬告陷害黑齿常之谋反,将其逮捕入狱,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亡,享年六十岁。

698年,黑齿常之被平反昭雪,追赠为左玉钤卫大将军。

第九位:浑瑊

浑瑊,铁勒族。先后为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的部将,大小数十战,军功最盛。他精通骑射、武功过人,时人常将其与金日磾相提并论。吐蕃大相尚结赞也称赞他是“唐之三良将”之一。

文章图片23

浑瑊的主要功绩有:转战西北,大破东突厥叶护阿布思;九门之战中射杀叛军骁将李立节,并参与收复两京、讨伐安史叛军的战争;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屡破吐蕃、回纥;血战奉天,讨平李怀光叛乱。

浑瑊历任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检校司空、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去世后获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德宗庙廷。

第十位:李光颜

李光颜,突厥阿跌族,河曲人,原名阿跌光颜,因功赐姓李,元和中兴时期顶级名将,与李愬并称“元和双壁”。

文章图片24

李光颜出身将门,其父是鸡田州刺史阿跌良臣,其弟为尚书左仆射李光进。史载,李光颜“勇健善射”,最先在河东军任职,曾参与讨伐吴元济、李师道及王廷凑的战争,多有战功,历任忠武节度使、义成军节度使、邠宁节度使、司徒兼侍中。

李光颜主要功绩有:讨伐淮西叛镇吴元济;征讨李师道,屡破平卢兵;征讨成德叛藩王廷凑。

李光颜因病去世后,获赠太尉,谥号“忠”。

综合来说,唐朝十大番将中,只有三位反叛朝廷,其中一位还是“叛得有理”,其他几位虽然存在对唐朝不够忠心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对唐朝功远大于过,他们在大唐王朝的存续中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唐帝国的衰落,虽然明面上是安史之乱造成的,但本质上还是唐明皇晚年,没了励精图治的锐气,宦官制度与节度使乘机坐大造成的。唐朝绝非毁于番将之手,古今中外任何王朝、任何国家都不会因唯才是举而衰亡或毁灭。说白了,唐朝由盛而衰乃至最终覆灭,还是因人的短板与制度积弊所致,与重用番将并无多大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