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隆基是如何打破自己亲手构建的大唐盛世的?

 凤凰山居士 2022-11-26 发布于江西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高宗李治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生母为窦德妃,他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历来学者评选“千古一帝”,极少有人会将唐玄宗李隆基选入其中,一个亲手构建了大唐盛世的帝王,为何无缘“帝王决赛圈”?

  很显然,盛唐固然由他带头缔造,却也是被他亲手玩崩。

  疯狂养虎

  这个“虎”,当然是指安禄山。

  安禄山之所以能一路攀升,并非只会拍马屁、表忠心,也是有真本领的。

  他本是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杂胡,早年丧父,因为经常带着几人小队就能生擒契丹人,所以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从此便靠着抵御契丹与奚的战功,节节攀升。虽然在此期间,安禄山也曾因一次战事失利差点被处死,但唐玄宗爱惜勇士,大手一挥,免了他的死罪。

  当然,唐玄宗有他的考量:

  一、李林甫曾经向他建议多用胡人为将,因为胡人骁勇善战,且基本都出身寒微,在朝中孤立无党,只能依靠皇帝,这才“用的安心、用得放心”。(“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有必要说明一下,李林甫的这条建议只是为了方便自己专权,并不是出于忠诚谋国。

  二、东北契丹与奚这两个外族确实不好应付,之前的两任节度使对他们的骚扰都无能为力,直到张守珪上任才有了大破契丹的成绩,但此时已是开元二十四年,离张守珪去世仅有四年,面对这个老将,唐玄宗不得不考虑东北将领的接班人选。

  事实上,安禄山升任节度使后,确实没有辜负唐玄宗的期望,东北边防不但稳固,还经常传来捷报,且并非虚假的、夸大的捷报,都是实打实的献上了俘虏,把契丹与奚治得服服帖帖。

  而除了勇武以外,安禄山还是个“外语专家”。以往汉人将领坐镇的时候,传达朝廷的旨意往往要经过一层或者几层的翻译,这样一来,朝廷的好意有时候难免会变成恶意,但安禄山精通中外九夷语言,可以直接与东北各族沟通,能准确的传达朝廷的提议与政策,避免许多误会与纷争。

  唐玄宗重用安禄山并没有问题,但他错就错在不该无视风险且毫无节制的宠幸安禄山

  首先是为安禄山打破了唐朝的军事平衡。

  中唐时对于节度使的任用有三个原则:“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到了开元中期,唐玄宗有了吞并四夷之志,开始打破原则。

  但其他节度使都是三项原则破其一,只有安禄山是三项原则全破。到天宝十年,已经做了十年节度使的安禄山,又兼任了平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掌握了唐朝40%的边防兵力

  要知道,开元时唐朝的军事布局已从“内重外轻”转成了“外重内轻”,边防兵力早已远超关中兵力,更严重的是,唐玄宗还将整个河北道(范围比今天的河北省还大)官员的升降权给了安禄山,可以说给足了他造反的资本,就差一颗造反的心了。

  而安禄山常年出入长安,既惊叹长安的繁华,又羡慕皇帝的生活,更清楚关中的兵力,胡人的忠君观念本就淡薄,一旦有了充分造反的条件和诱惑,自然不缺造反的心。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大臣都提醒过唐玄宗,杨国忠甚至还拿出了安禄山私做官服的证据,唐玄宗也决定招他入宫。

  天宝十三年,安禄山应召入宫后,一见到唐玄宗便伏地大哭,说杨国忠嫉妒自己,过不了多久,自己一定会被他害死。(“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资治通鉴》)

  原本事情到这里就应该结束,即便唐玄宗被他演技所蒙蔽,不忍处置他,怕错杀忠臣,但也应该意识到,以安禄山此时的权力、地位(东平郡王)和军事力量,是有必要节制一下他的。

  谁知道玄宗不但没有这意识,还心生惭愧,转头赏了安禄山一大笔钱,又答应让他兼领闲厩使和陇右群牧使(相当于国家军马场负责人),还批给了他五百多个将军的委任状、两千多个中郎将的委任状。

  这已经不是让他武装军队了,这是让他建立国家啊!原本还没做足准备的安禄山,这下可好,唐玄宗直接给一笔天使投资,推着“安氏集团有限公司”去长安上市。

  几天后,安禄山借口东北边防的职责,请求离开长安,得到允许后,立刻星夜兼程赶回他的范阳老巢,生怕唐玄宗后悔。

  终于,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这只被唐玄宗亲手喂得壮硕无比的猛虎,率领着十五万豺狼虎豹,从范阳向长安扑去。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李隆基从唐隆政变一路走来,处处都表现出他杰出的政治智慧,为什么会在安禄山的问题上犯这么明显的错误?

  一、玄宗的节节胜利与大唐盛世,难免会让他自负,以为自己看人的眼光绝对不会错。但现实是,从李林甫担任宰相就能看出,他用人的眼光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了。这似乎是许多皇帝晚年的通病。

  二、有唐以来,夺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就是政变,从来没有过边将反叛成功的案例,李隆基此前的经历也是这样。从目睹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到之后自己参与唐隆、先天两次政变,他面临的威胁一直来自宫廷,虽然自己一直绷着“权力”这根弦,但重心只是放在太子和禁军身上,至于安禄山,肯定也和大唐以往的将领一样,只会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报答自己浩荡的皇恩。

  猛送助攻

  安禄山虽反,兵锋一开始也确实强盛,但也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唐朝盛产名将,各地节度使也会先后赶来勤王,只要唐玄宗用人得当,自己也不瞎指挥,还是可以抵挡叛军的,不至于逃去四川,杀死爱人。

  但唐玄宗却要给敌人助攻,生怕安禄山打不进关中似的。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玄宗调封常清与高仙芝入关抗敌,高仙芝为副。这或许是唐玄宗做的唯一一件正确的事,因为这两人都是身负战功的名将,而且经常搭档,联合作战十分默契。

  封、高二人也确实不负所托。虽然封常清部丢了东都洛阳,高仙芝部撤退了几百里,但我们要知道,两人军队都是临时拼凑,所招募的都是没打过仗的市井子弟,人数不过六万,装备极差;而安禄山的军队是常年作战的契胡,兵力十五万,装备精良

  即便如此,面对一个月就荡平沿途州县,直逼关中的叛军,二人硬是将其拒在了潼关外,使其无法推进。

  眼看这口气就要缓过来,唐玄宗委任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因为跟高仙芝索要贿赂而不得,竟向唐玄宗污蔑他们。说封常清夸大叛军势力,动摇军心;高仙芝不战而退,抛弃几百里锦绣河山,还盗用军粮。(“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资治通鉴》)

  即便是个平庸的皇帝,接到这样的举报,都会先调查一番,唐玄宗却想都不想,当即就下旨赐死封、高二将。

  说来也讽刺,之前众多大臣都怕安禄山会谋反,唐玄宗就不信,现在却矫枉过正,仅凭边令诚一张空口白牙,唐玄宗不但相信,惩罚方式还是直接赐死,来个阵前斩将,让安禄山捧着三百斤的肚子哈哈大笑。

  毁了自家长城还不够,唐玄宗还要帮安禄山把“断壁残垣”清理干净。

  杀了封常清与高仙芝,唐玄宗便让哥舒翰顶上。哥舒翰是抗击突厥的名将,著名的《哥舒歌》说的就是他,但此时的哥舒翰年事已高,而且正在京城养病,是被唐玄宗硬拉上去的。

  幸好虎老余威在,北方又有颜真卿等人拉起大旗,组织义军,反抗安禄山(“颜真卿召募勇士,旬日至万馀人,谕以举兵讨安禄山,继以涕泣,士皆感愤。”——《资治通鉴》),哥舒翰总算没有将潼关弄丢。

  不过这没关系,虽然安禄山没有张良计,但架不住唐玄宗要给他送过墙梯。

  安禄山起兵时打的是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旗号,而哥舒翰也一向看不起杨国忠,眼见哥舒翰手握唐军主力,杨国忠担心哥舒翰会向唐玄宗要自己的命,像西汉诸将请求汉景帝诛杀晁错一样。

  于是在至德元年五月,杨国忠进言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国忠疑翰谋己,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资治通鉴》),让他去收复陕郡、洛阳等地,跟叛军拼命。

  但当时朝廷尚处劣势,怎么能拿着仅有的主力部队与敌人硬拼?这一点不但哥舒翰进谏过,郭子仪、李光弼也同样进言坚守潼关(“潼关大军,帷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资治通鉴》),无奈唐玄宗不听前线将领的意见,偏偏要听不谙军事的杨国忠的话,把哥舒翰以及他所率领的唐军主力,送到叛军面前。

  果不其然,哥舒翰率兵出关后,在灵宝的西原被崔乾佑击溃,随后潼关被崔乾佑攻占,哥舒翰也被俘(少数历史号称其为唐玄宗所杀,实为谬误,详情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而潼关的丢失,直接导致河东、华阴、上洛等地守军不战自溃(“潼关既败,于是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防御使皆弃郡走,所在守兵皆散。 ”——《资治通鉴》),叛军的剑锋终于得以刺进长安。

  在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之地陷落之后,这座名为“唐”的摩天大厦已然崩塌。而后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往后的唐朝,西域脱控,吐蕃不臣,日本不访,胡人不敬,不过是在这崩塌的废墟之上建立起的土房子而已。

  而从安史之乱前后我们不难看出,唐玄宗对盛唐的崩溃有着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他玩崩盛唐,除了贪图享乐、任用奸相这种基本操作外,主要有两招:

  一是无视风险且毫无节制的壮大边将;

  二是疑神疑鬼,阵前杀将、阵后坑将。

  若没有马嵬兵变,迫使唐玄宗将权力彻底交给儿子李亨,天知道继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之后,郭子仪又会是怎样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