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的不同与互补

 蔡灸哥 2013-05-21
中西医的不同与互补
文章来源:网络 编辑:慕凌佛画堂

    中西医分别是东西文化的产物,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以人为本,强调天人相应,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用药多为天然的。西医以病为本,用药多为人工合成的。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采用整体综合治疗。西医则把人看成是由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构成的复合体,采用局部的单因子分析法,越分越细,直到分子水平,治疗多为分割的局部治疗。

中医用阴阳、五行、运气、藏象、经络等形象地描述人体各种器官与功能的相互关系,用悟性直觉描述出一个模糊的复杂体系。西医则采用数理思维与实证的方式,理性地观察人体,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概念来解释人体。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若干味中药混成一体,弄不清什么是有效成分。西药有效成分单一,效用专一,含量精确。中医以经验为主,通过望、问、闻、切等经验来了解病人,重视病人的特殊性,采取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方法,既可同病异治,也可异病同治。西医以推理为主,通过各种仪器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从精确的数据中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常治标不治本。

老百姓喜欢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是因为西医常着眼于病而忽视人的本身,所以喜欢采用强行干预的方法,不大顾及治疗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某些伤害或各种副反应,他们希望立竿见影地控制症状和指标,然后永远地这样控制着,所以他们认为许多病是永远治不好的,需要终生服药,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常见慢性病。

图片 

一位资深的西医专家后来成为卫生部的主要领导,他一方面为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而担忧,另一方面也为这些病主要都是依靠西药控制而忧心忡忡。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是目前临床上常规的降压药,对亚洲人较为敏感,降压效果显著。10年前在实验室中的研究非常令人鼓舞,它不仅能阻滞钙进入心肌细胞,也能阻滞钙进入平滑肌细胞,因而它能够降血压、扩张血管、缓解心率失常等,被称为高血压的克星。然而经过十几年的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病人,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和用量的不断加大,发现用药与病残率、病死率正相关。同时还发现,虽然西医有六大类降压药,但无论服用那一类,都会使人体血内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活性增高。这就说明长期服用西医这些治标不治本的降压药,会把身体内升高血压的机制调动起来,出现恶性循环,结果降压药的用量越用越大,种类越用越多。这不仅使病人长期甚至一辈子对药物的依赖,也会造成对肝肾的伤害,引起很多并发症。

西医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非常丰富,有六大类,归纳起来简单地说,有使心脏跳动慢的贝塔阻滞剂,有给心脏减力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有让血液体积减少从而给血管减压的利尿剂,还有让血管松弛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阻滞剂等,但这些药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控制药。因为西医把高血压看成实证,认为病人的循环系统活动过强,所以这些药都是给循环系统减速减压的,如果病人的心脏功能尚可,这些药就要服一辈子,一直服到病人的心脏衰弱,循环系统的功能逐渐减弱,血压也就不高了,这是我们看到有些病人服用了半辈子的高血压药,到了高龄不需服降压药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高血压被治愈了,而是因为他们心脏功能已开始衰弱了。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与西医不同,高血压有实证,如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痰瘀互结证;但也有虚证,如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王唯工在他的著作《气的乐章》一书中,认为高血压是虚证,首先是身体的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导致缺氧,引发心脏加压,引发全身的升压系统亢进,出现了高血压病。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血压首先应该用中医治疗,特别是用益气活血,同时在生活上配合调整膳食结构、体育锻炼和物理治疗,当这些治疗都无法控制高血压时,再接受西药的治疗。

西医治疗糖尿病也有类似之弊病。无论是用胰岛素还是用降糖药,都是干预法或替代疗法,常规的降糖药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制剂(促泌剂)、增加胰岛素效能的增敏剂和阻碍葡萄糖吸收等一类药物,这些药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控制药,所以一般需要终生服药,但这些药长期服用都会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然而对于Ⅱ型糖尿病来说,患病者多为中老年病人,他们是由于长年的营养过剩,过度耗用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致使胰岛功能衰退,这是发病的根本,同样也是虚证。

从中医来说,糖尿病是由于饮食过于甘肥,生湿生热以致伤脾损肾。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的基因、体质、生长发育和衰老都属于肾主管的范畴;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管食物消化、体内养分吸收输送和血液运行变化。所以在糖尿病的初期,也应首选中医的治疗,特别是对二“本”的治疗,即益肾健脾,同时配合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古代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分上、中、下三消,上消证多口渴饮水不能解,中消证则能食形瘦,下消证是尿多并有白泡沫。从症候上说上消是肺中燥热证,中消是胃火证,下消是肾虚证。

我曾和一些老中医交流,他们认为初期的糖尿病用中医治疗效果非常好,然而一旦病人开始接受西医治疗如开始服用降糖药后,中医治疗要取效就会变得很困难。因为西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同降压药物一样,易耐药,也易使病人对药物依赖。西医的最后一张王牌就是用胰岛素,应当说胰岛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是医学的一个伟大成就,以至人们曾经一度乐观地认为糖尿病可以治愈了。当然正是由于胰岛素的使用,糖尿病治疗才能进入防治并发症的时代,所以发现胰岛素的班廷医生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然而应用胰岛素也是终生的,因为西医治愈不了糖尿病,只不过这是非常有效的替代疗法。

西医的外科手术和抢救治疗是中医所不及的,20世纪青霉素和链霉素的发明使感染性疾病和结核得到了划时代的控制,以后层出不穷的抗菌素使西医一直保持着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优势。然而中医在抗病毒性传染疾病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是因为中医几千年来在与历史上数百次瘟疫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华民族人口众多,繁衍不衰,这与中药抗病毒的功效有着重要关系。

我在美国曾研究过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我在体外在细胞水平测试了4种中药,首先证实这些中药提取液对培养的正常细胞没有毒性,然后进行中药的抗病毒活性测试。方法采用斑块缩减试验。病毒从临床上分离的单纯性疱疹病毒,培养细胞为猴肾细胞,细胞在受到病毒感染后,坏死产生斑块,计算斑块数可对中药抗病毒的活性定量。经测试显示,4种中药的抗病毒效应都达到了90%以上。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因为美国最有效的药物,抑制疱疹病毒率为50%,并且有较强的副作用。我则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参照一个古方,增加几味中药,形成了更为有效的抗病毒组方(VS-C),在美国最大的天然品上市公司(NaturesSunshine)生产至今,已经超过20年。由于中药抗病毒往往是广谱的,所以这个曾经被称为“抗瘟”的中药制剂,不仅能治疗疱疹病毒引起的性病,也能治疗流感,甚至对艾滋病、非典、甲流也有防治作用。          

在临床上,伴有发热的感冒,90%都是病毒作崇所致,因此我建议老百姓尤其是儿童在患发热性感冒时,应首选中医,而不要急于去输液进行抗菌治疗。我常常看到每当流感流行时,医院人满为患,病人纷纷在医院扎堆输液,这其实是很笨拙的选择。因为抗菌素的治疗只是对少数合并细菌感染者有效,对于病毒是无效的,反而起干扰作用,同时抗菌素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都会带来后患。

我的女儿每年都会感冒,但12岁之前,她从来没有用过抗菌素,我都尽可能用中药治疗,直到12岁那年她患猩红热,才第一次输液用抗菌素,结果出奇的灵验,只三天就治愈了疾病。去冬甲流肆意横行,女儿学校出现甲流病例,她也发热回家,我给她熬制非常浓的汤药,结果一天退热,三天痊愈。

中西医既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二者同服务一个对象。在同一社会、同一国家中,中西医必然会发生碰撞,产生矛盾,带来许多新的医学问题。例如,治疗一些慢性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中医旨在调节人体五脏虚实,平衡阴阳,促进身体自愈治其本。西医则是控制血压、血糖,终生服药治其标。那么当病人发现经过长年治疗逐渐出现副作用时,试图甩掉服用多年的降压药和降糖药改用中医治疗时,发现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对西药已产生严重的依赖性,所以这些弊病为医学界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一位资深的卫生部领导曾谈到西药“受体超敏”的现象,实际上是指受体的脱敏现象,因为人是活体,当治标不治本的降压药、降糖药的持续应用,会使受体变得越来越不敏感,结果药的用量不得不逐渐加量,但一停药,病就反跳。这种现象还特别发生在帕金森氏症上,因为也是用受体阻滞剂,所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会使病越治越严重,实际上也是“受体超敏”,那么中医是否能帮助西医解决这些日益出现的新问题呢?这对中医来说的确是难题,因为此时中医不仅要治疗西医控制不住的疾病本身,还要治疗西医遗留的各种副作用和顽固的药物依赖作用。

中西医的不同和互补治疗,在日常的临床上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值得我们探讨。对于各种疑难病如癌症、红斑狼疮、硬皮病、肾炎、类风湿、牛皮癣等,是先选择中医?还是西医?西医对癌症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有毒的化疗,而对后几种自体免疫病的王牌药是激素,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医治疗这些病的最佳时机也是疾病发生的最开始,一旦病人已经接受西医的化疗、激素后,中医的治疗往往很难奏效。

 
欢迎点击进入慕凌佛画堂更多精彩好文与你分享

QQ1667135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