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广场:西汉行政区划

 老萝卜头兵 2013-05-22

法规

历史

文学

天文

地理

伟人

军事

时政

生活

收藏

图片

网络

教程

音画

娱乐

素材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革命史

战争史

和平史

党    史

纪念馆

【古代史】历史广场《西汉行政区划》

【上古先秦】目录

【秦汉三国】目录

【两晋南北朝】目录

【隋唐五代】目录

【宋辽夏金】目录

【元 明 清】目录

西汉行政区划
  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共有十三帝,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少帝(刘恭)、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昌邑王(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新朝皇帝(王莽)、更始帝(刘玄)。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刘衍)被外戚王莽毒杀,西汉灭亡。
 
  1.西汉之郡国
  汉高祖(刘邦)时,于秦朝之四十二郡外增置的二十六郡中,有三分之二的郡是在诸侯王国内,其中,吴王濞就封有四郡五十余城。汉初六十郡中,同姓九个诸侯王国和异姓仅剩的长沙国共拥有四十余郡,汉帝自已领的郡只有十五个。
  汉高祖(刘邦)时,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国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到汉文帝(刘恒)末年演变为十七个刘氏诸王国,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汉初的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诸王国不但统率侯国或数县,而且常常兼数郡之地,诸王国割据一方,有自己的军队,严重地威胁和阻碍了中央的统治权。所置官署与中央朝廷一样。朝廷只向王国委派太傅(辅导诸王)和丞相(统率王国百官),御史大夫以下官员,都由诸王自己任命。
  汉景帝(刘启)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特权被夺,诸王不得自治其国,所属官吏皆由天子授予,一诸侯国便只领一郡,诸侯王国属郡逐渐被削,王国地位降格,王国和郡自此在行政区划上才处于同一级别。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刘衍)元始二年有郡国王一百零三,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八十、国二十;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新朝皇帝(王莽)时,郡数增至一百二十五。
  郡置太守、丞、郡都尉、尉丞、农都尉、属国都尉等官吏;王国置国王、太傅、内史、相、中尉、御史大夫等官吏。
 
  2.西汉之县
  郡下统县,战国已然,秦王朝推行全国。汉承秦制,仍在郡下辖县,并有所发展。《汉书·百官表》云: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表明西汉的县级行政区划,已有县、国、邑、道之别。
  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在汉武帝(刘彻)元封年间有一百零三郡,下辖县、道、国、邑,一千五百八十七;据钱大昕在《二十二史考异》中,西汉郡、国所辖县的统计,西汉实有县级行政单位一千五百七十八个,其中,县一千三百四十四、侯国一百八十八、道三十、邑十六。
  新朝皇帝(王莽)时,全国一二十五郡,国下领县、邑二千二百零三个。
  县置县令、县长、县丞、县尉等官吏。
 
  ⒊西汉之州
  把中国划分为州,起源于战国时人们的理想。但是,十二州、九州、五服、九畿之说,都是停留在学者们所著作的书上或人们的传闻中,并未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划。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真正地出现州级,始于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征和四年(前89年)在京师(京畿范围)设置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部置司隶校尉、都官、功曹、别驾等官吏,司隶校尉部所属京兆置京兆尹、尹丞、都尉、尉丞,左部置左冯翊、丞、都尉、尉丞,右部置右扶风、丞、都尉、尉丞。
  《汉书·武帝纪》说,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武帝(刘彻)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十一个州名(冀、兖、徐、扬、荆、豫、幽、并、梁、雍、青)置刺史部,其中把梁州改名为益州、雍州改名为凉州,加上新开辟的边地“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两个刺史部,共为十三刺史部。
  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州刺史部置州刺史(州牧)、治中、别驾等官吏。
州刺史
所辖郡、王国
司隶校尉部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弘农郡 河内郡 河南郡 河东郡 
豫州刺史部
颍川郡 汝南郡 沛 郡 梁 国 鲁 国
兖州刺史部
陈留郡 山阳郡 济阴郡 泰山郡 东 郡 城阳国 淮阳国 东平国
徐州刺史部
琅邪郡 东海郡 临淮郡 泗水国 广陵国 楚 国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 千乘郡 济南郡 北海郡 东莱郡
凉州刺史部
齐 郡 陇西郡 武威郡 酒泉郡 敦煌郡 张掖郡 淄川国 胶东国 高密国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上党郡 西河郡 五原郡 云中郡 定襄郡 雁门郡 上 郡
冀州刺史部
魏 郡 钜鹿郡 常山郡 清河郡 
赵 国 广平国 真定国 中山国 信都国 河间国
幽州刺史部
渤海郡 上谷郡 渔阳郡 右北平 辽西郡 辽东郡 广阳国
玄菟郡 乐浪郡 涿 郡 代 郡
扬州刺史部
庐江郡 九江郡 会稽郡 丹阳郡 豫章郡 六安国
荆州刺史部
南阳郡 江夏郡 桂阳郡 武陵郡
益州刺史部
南 郡 汉中郡 广汉郡 犍为郡 武都郡 
益州郡 牂牁郡 巴 郡 蜀 郡 长沙国
交阯刺史部
南海郡 郁林郡 苍梧郡 交阯郡 九真郡 日南郡
朔方刺史部
朔方郡
  汉高祖(刘邦)立汉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六十二个,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十四部,十四部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十三个称为十三刺史部,到了汉平帝(刘衍)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一百零三个,县邑一千三一十四,侯国二百四十一。一百零三个郡国依地域分属这十四部。郡、王国里还辖有县、侯国、邑、道数目。
州或部 所辖郡、王国
司隶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弘农郡 河内郡 河南郡 河东郡
豫州 颍川郡 汝南郡 沛 郡 梁 国
兖州 陈留郡 山阳郡 济阴郡 泰山郡 东 郡 城阳国 淮阳国 东平国 鲁 国
徐州 琅邪郡 东海郡 临淮郡 泗水国 广陵国 楚 国
青州 平原郡 千乘郡 济南郡 北海郡 东莱郡 淄川国 胶东国 高密国
凉州 陇西郡 金城郡 天水郡 武威郡 酒泉郡 敦煌郡 张掖郡 安定郡 北地郡
并州 太原郡 上党郡 代 郡 云中郡 定襄郡 雁门郡
冀州 魏 郡 钜鹿郡 常山郡 清河郡 赵 国 广平国 真定国 中山国 信都国 河间国
幽州 渤海郡 上谷郡 渔阳郡 右北平 辽西郡 辽东郡 玄菟郡 乐浪郡 涿 郡 广阳国
扬州 庐江郡 九江郡 会稽郡 丹阳郡 豫章郡 六安国
荆州 南阳郡 江夏郡 桂阳郡 武陵郡 南 郡
益州 汉中郡 广汉郡 犍为郡 武都郡 益州郡 牂牁郡 巴 郡 蜀 郡
交阯 南海郡 郁林郡 苍梧郡 交阯郡 九真郡 日南郡 合浦郡
朔方 朔方郡 上 郡 西河郡 五原郡
  应当指出当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为地方监察区,刺史的主要任务是监察郡国。

  西汉行政区划与秦朝的不同之处:㈠西汉有郡、国并存的局面;㈡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皇后、公主所食之县曰邑)、道(有蛮夷之地)、侯国;㈢西汉行政区划单位出现了“州”,汉武帝(刘彻)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

  西汉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具体说来,在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和国—→郡—→县三级制并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汉景帝(刘启)平定七国之乱之后,实行的是郡(国)—→县的二级制;汉武帝(刘彻)创立行政监察区后,实行的是州—→郡(国)—→县虚三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