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器视点

 雁岭深处 2013-05-22
轻武器不“轻”——兼论步枪设计及其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朵英贤

 
  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步枪的演变历史为主线,阐述了轻武器更新换代的规律及其原因,讨论了枪械设计的特点和方法,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轻而难变

  凡是单兵或班组携行使用的武器统称为轻武器。顾名思义,轻武器都比较轻,轻而易“举”。轻武器包括枪械系统、榴弹武器系统、单兵反坦克武器系统及轻型纵火武器等,主要装备步兵,另外也装备其他兵种(空降兵、炮兵、装甲兵、防空兵等),如手枪、轻型冲锋枪等也装备警察和公安人员。可见轻武器不但技术门类多,而且装备面很广,装备量很大。

  为什么说轻武器并不“轻”呢?这个“轻”并不是指武器质量,而是指轻武器在发展中,不能“轻易”地更新换代,全世界都是如此。以轻武器的代表产品——枪械为例,举几个实例。大家都知道,1888年改进后的7.92mm毛瑟步枪,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该枪在各国服役约50多年。我国1956年式7.62mm冲锋枪是仿制苏联1949年装备的AK47式突击步枪,1995年才算有了真正换代的产品,服役时间近50年。再有转轮手枪,这种枪的结构在19世纪60 年代已经成型,到了20世纪初改为使用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因为它具有“补火射击”功能,这是任何最新式的自动手枪都不具备的功能,直到目前美国警察仍有装备,服役期超过80年。至于谈到弹种的更换,那就更慢。俄罗斯正在使用的7.62mm机枪弹还是1908年的轻尖弹。现在我国使用的56式7.62mm步枪弹是苏联1943年的中间威力型枪弹,至今有60年的历史。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从1902年诞生,直到现在仍是各国广泛使用的弹种,何时退出历史舞台,似乎遥遥无尽期。这么长的换代周期中,许多重武器早已多次换代,而枪械设计人员只能在不影响通用互换的条件下不断地改进,却难以彻底推倒一代产品,非不为也,实不易也。轻武器中凡是重大的推陈出新,必定出现跨越国界而为人们崇敬的武器明星,如马克沁、加特林、毛瑟、勃朗宁、卡拉什尼柯夫、斯通纳等。

  轻武器更新换代,首先受到“社会保有量”的制约。历史经验证明,在一场较有规模的战争中,武器和弹药的消耗主要依靠备战库存,生产能力再大,也供不及战争中的大量消耗,其中轻武器的装备量最大,消耗量也最大,每个国家装备部队的轻武器,都有相当规模的库存及维修备件,以及较多的专用生产线。新出现的轻武器如果在性能上没有划时代的变化,就难以取代老产品。譬如,若要更换步枪的口径,必须经过军事最高层,而要更换某种火炮的口径,就勿需这样,各军兵种可自行决定。1957年,北约集团决定将7.62mm NATO枪弹作为其制式弹种,到了1965年,美国因越战的教训,率先以5.56mm M193步枪弹及M16突击步枪装备了部队,因NATO弹的库存及对M193枪弹威力的怀疑,北约内部引起很大的分歧和争议,直到比利时人研制成功有效射程和终点效能均优于M193枪弹的SS109枪弹,才放弃了NATO枪弹,改以SS109式5.56mm 枪弹为制式弹,由各个国家自行研制5.56mm口径的班用枪族。这一争论足足花去15年。其次,受到携行负荷量的限制。一个士兵在行军中要携带武器弹药,还有生存生活系统和野战工程器材,总负荷有一定的限度(1991年,美国规定携行总负荷不超过28kg,其中战斗负荷不超过16kg,战斗负荷中M16A2步枪及210发枪弹总质量6.5kg),分配到武器系统中的负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代战争中,还要携带三防系统、通信器材(包括电源),武器系统的质量受到新的限制,但是武器的功能却不断增加,如发射多种弹药、全天候使用等等。如果新武器的每次改进是以增加复杂的装置进而增加其质量来换取,往往注定失败。过去一支非自动步枪的质量在4.5kg左右,现在一支带光学瞄准镜的自动步枪的质量已降到3.2kg左右,携弹量几乎是过去的3倍。武器功能不断增加,而武器系统的限重不断下降,也给更新换代增加难度。轻武器可谓轻而难变。

  图1 M98 7.92mm毛瑟步枪在各国军队服役近50年

  但是,战争是新产品的“催产婆”,易打破这种难变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有感于7.92×57mm大威力枪弹射程过远,终点效应过大,生产出来的步枪又重又长,士兵携弹量很少,1941年研制成功7.92×33mm短枪弹(称中间威力型枪弹),1943年研制成功适用短弹的MP43式7.92mm突击步枪,最终替代了正在装备的M98 7.92mm毛瑟步枪。苏德战场上,步兵火力出现了差距,苏联于1943年研制成功M43 7.62mm短弹,1946年研制成功CKC 7.62mm 半自动步枪,只可惜没有赶上“二战”,1947年苏联又研制成功AK47式7.62mm突击步枪,于1949年装备部队。这两种枪全部代替了老式单发步枪。越南战争中,美国士兵装备的是使用大威力枪弹的M14 7.62mm自动步枪,北越士兵装备的是AK47式7.62mm突击步枪。交火中立即显示出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的火力优势。紧急情况下,美国在国内征集方案,设计师斯通纳将AR10式7.62mm自动步枪改为能发射5.56mm M193枪弹的突击步枪,送往越南,取代M14自动步枪,这支步枪便成为世界小口径枪械的起源。

  图2 久经沙场的AK47 7.62mm突击步枪

  图3 步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M16 5.56mm步枪

“法无定法,道法自然”

  鉴于单兵枪械的发展特点,其设计方法也有别于其他武器,具有独特的风格,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巧”字。一个更新换代的产品,它的战术技术指标必须体现出更高的功能和性能,具有较大的前瞻性。指标之间(威力、机动性、人机工效、可靠性、经济性等)在处理中具有很大的矛盾,指标越高,矛盾越大。另外,作为单兵使用的武器,不论是在战争中还是行军、训练中,与士兵总是形影不离。因此在设计中,还要考虑武器与士兵有良好的“相容性”,用起来方便,拿起来舒适,看起来美观可亲。设计起来,不在“巧”字上狠下功夫,怎能满足这许多相互矛盾的要求。如果说轻武器不“轻”,这又是一条,产品系统不大,创意难度不小。

  图4 结构巧妙的奥地利AUG5.56mm步枪

  所谓“巧”,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殊结果。首先是依靠现有的技术基础,运用动态力学原理,构造一个体形紧凑,质量很轻的框架,这个框架能够满足各项性能和功能要求。为了达到紧凑和轻的目的,很多构件和部件都具有多种功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AUG5.56mm枪族的提把能容纳光学器件),以尽量减少零件和部件的数量。枪械设计中,零件的质量是以“克”来计较,零件造型和工艺类型要以此为原则;其次,手持武器的人机关系比较紧密,瞄准、操持、装填弹药、坐力支撑、分解结合、故障排除等都由士兵完成。士兵对这位“伴侣”是喜欢还是讨厌,全看结构框架对人机工效的处置。另外,枪械造型的美学问题也有别于其他武器。一个成功的结构,必是很好地融合以上3个方面,这样的结构也极富个性,要想作局部更动,必会牵动整体。一支步枪的方案相似于一个一笔划字形,涂改不得,要改就得重写。难怪多年来提倡“三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步枪最难施行。只要端详一下毛瑟、AK47、M16等著名的步枪,尽管时代不同,所依托的技术不同,设计大师们都把内在美和外在美令人佩服地融合在一起。武器设计最忌华而不实,标新立异往往没有好结果,提倡的应是简单实惠。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拙里藏巧,难怪有人说,枪械设计里经常演绎哥伦布立鸡蛋的故事。

  许多人要我谈谈设计单兵枪械的经验。我从20多岁开始组织67式两用机枪的研制,到60岁参与研制95式枪族,其中多半时间从事新产品的研究,真要抽象出什么经验,乍想起来真感到空虚,还得从祖先留下的宝库中寻找灵感。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从前,父老们请教岳飞:您老带兵打仗,为何常胜不败?回答非常简单:战场形势多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想,我们搞一种工程,也和战场相似,要求不同,条件不同,对付的方略也就不同,孙子兵法和岳爷的经验都很适用。我用释门和道门的常用语,以8个字作一概括:“法无定法,道法自然”。这就是我在枪械设计中的感悟。

新一代步枪是什么?

  “二战”以后世界陷入冷战,20世纪50年代华约集团借鉴苏德战场的经验,步枪全部以7.62mm中间威力型枪弹为制式弹,全部统一装备苏式CKC半自动步枪及AK47突击步枪,甚至班用机枪(LPD轻机枪)也用同一种弹。北约集团于1957年统一以NATO 7.62mm大威力枪弹为其制式弹,保持了老式步枪弹的威力。越南战争后,美国换装5.56mm 小口径突击步枪,将多年来徘徊不定的小口径步枪推出前台。以后的进程便是各国竞相研制小口径步枪,由于小口径弹药体积小,很顺利地发展成小口径枪族(通用件比例很高的步枪、轻机枪、卡宾枪)。北约集团于20世纪70年代末统一使用5.56mm SS109枪弹,华约集团统一用1974年研制的5.45mm口径枪弹。20世纪80~90年代小口径枪族化在全世界形成高潮。

  我国从晚清开展洋务运动直到1958年,主要是购买或仿制国外枪械(1943年民国政府仿制7.92mm步枪,仿制中将人机结构根据国人的特点作了重新设计),1953年和1956年大量仿制苏式枪械装备步兵。1958年后期,枪械行业率先自行研制,相继研制成功的有63式7.62mm自动步枪(替代仿制的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67武7.62mm两用机枪(替代仿苏的53式重机枪、57式重机枪和58式连用机枪),后者的改进型67-2式两用机枪仍在装备。自从1965年出现M16 5.56mm突击步枪以后,我国轻武器行业就意识到这一新生事物的意义,积极跟踪,1971年“713”会议上,确定在我国开展小口径枪械的研制,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87年我国第一代小口径枪族才设计定型。由于军方一直坚持新的弹种要兼备轻武器有效射程(含终点效能),口径选为5.8mm,略大于国外同类口径。这样一来,枪的设计就很困难,改进后的87式5.8mm突击步枪的质量达3.95kg,远大于国外同类产品(3.4kg左右)。军方决定重新论证、重新研制,新5.8mm枪族于1991年集中行业主要力量开始研制,1995年底设计定型,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性能处于领先水平(表2)。95式5.8mm突击步枪的质量只有3.25kg,而有效射程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至此,经过我国几代人的坚持不渝,终于赶上小口径枪族化的班车,经过25年漫长的时间,在枪械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枪械小口径化后,步兵班火力走向以连发射击为主。连发射击时,由于枪身的抖动,弹头的弹道散布比在单发射击时大得多,在步枪的有效射程(300~400m)上,弹头命中目标的概率明显降低,这对于一个士兵有限的携弹量来讲十分不利。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又推出一种“齐射计划”,即步枪发射多弹头枪弹,发射出膛的分弹头产生自然散布,依靠这种散布来弥补瞄准误差,提高命中概率。但是这种分弹头由于质量小,远战性能很差,特别是小口径化后,更难突破。但这个办法被德国人变通后予以实现。70年代初,德国HK公司在实施无壳弹/枪系统计划时,设计了一种旋转枪机(区别于直动枪机),供弹入膛的行程特别小,射击频率可以达到2000发/分以上(为传统自动步枪射频的3倍),并以3发点射机构加以控制,每发射一次,3发弹相继飞出枪膛,十分接近齐射,以提高命中精度,而发射的全是独头弹,保证了远战性。这就是名噪一时的G11式4.7mm 无壳弹枪。G11步枪在持续连发射击时,通过变频机构使射频降到400发/分,以降低耗弹量。作为先进战斗步枪(ACR)计划(美国于1982年发起)的一个竞选方案,G11步枪于1990年参加了对比试验,结果,平均命中概率没有超过已经装备的M16A2 5.56mm突击步枪,宣告失败。此后,由于资金问题,被迫停止研究。像G11这样的系统,是一种从原理到结构全新的设计,在它短短的历程中,技术障碍接踵不断,来不及精心考虑精度问题,就此结束,令人扼腕。不过,这同一种理念被俄罗斯人于1994年推出的AN94式5.45mm突击步枪(“阿巴甘”计划)得以实现。该枪扣动扳机后,头2发弹以1800发/分的射频射出,继续射击时射频变为600发/分,再扣扳机可以重复以上过程,也有一个变频机构。AN94式步枪从技术来讲完全是一种传统枪械,使用5.45mm常规枪弹及双排30发常规弹匣。据称,命中概率比AK74高出许多倍,尽管质量较重(约4kg),军方仍然接受,成为俄未来的换代产品。提高步枪的命中概率,这是近几十年来比较紧迫的主题,常规措施(如降低射击频率、改进动力学框架、改进人机工效等)不能起到有效的结果,AN94步枪的出现证实了提出“齐射”理念者的高明,但这中间整整经历了30多年。尽管最近几年,单兵武器的发展被“点面结合”武器吸引过去,但“齐射”理念并没有过时,由它衍生出来的变频技术会继续发展下去,至少德国人不一定甘心,俄罗斯人将会继续改进。

  图5 本文作者作为总师领导研制的我国95式5.8mm枪族,上为自动步枪,下为班用机枪

  图6 俄罗斯AN94式5.45mm突击步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又热炒起了“点面结合”的单兵武器。这种武器能发射小型榴弹,可对800~1000m内的目标进行射击;能发射枪弹,可对400m内的目标进行射击,是一种远近结合、点面杀伤结合的武器,杀伤效能很高。由于榴弹初速不高,弹道弯曲,必须配有火控系统(包括测距、昼夜瞄准),榴弹引信也能全程控制,整个系统比枪械复杂。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CIW)和法国的单兵双口径武器(PAPOP)。这类武器是依靠高新技术组装起来的。发展这类武器,首先碰到的是质量问题,仅武器子系统(包括30发榴弹、90发枪弹)就比现在的步枪系统(包括150发枪弹)重5kg左右,再加上防护及电台子系统,总携行负荷将远远超过美军规定的28kg;其次是可靠性、可维修性问题,因为这类武器的故障除去传统的机械故障,还有光电系统故障、软件故障;再就是价格,根据经验,火控系统的价格是武器主体的3倍左右,美国人批量4~5万件的OCIW,采购价为每件1万美元。虽然这些都是可变因素,但也非朝夕可达。这些都是单兵武器引入榴弹武器后引发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各国陆续为下车的徒步士兵配备综合作战系统,以强化士兵捕捉目标的能力、感知战场的能力、杀伤能力、存活能力及机动性。作战系统包括头盔子系统、计算机/电台子系统、软件子系统、防护生存子系统及武器子系统。起初,武器子系统还是各国的制式步枪,到20世纪90年代末就被点面结合的单兵武器替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陆地勇士”计划,法国先进战斗士兵系统计划,英国FIST士兵系统。这是以士兵为平台,建立的C4I系统,以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战场。这无疑全面提升了轻武器技术。但是也要看到前面所提的几个问题将更加突出,此外,还要加上信息安全性问题。为了缓解上述矛盾,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

  图7 美国理想单兵战斗武器

  演变到这种程度,就要严肃地提一系列问题,小口径枪族化以后的换代产品将是什么?是点面结合单兵武器?提高步枪射击效能的观念是否已经过时?大幅度提高射击效能是否不再可能?

  我们说轻武器不“轻”也就是这个道理。

  (编辑/樵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