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直医院人员编制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翰林浩海 2013-05-23

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部门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对编制的需求愈加突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医院的编制问题,要求编制部门科学合理的确定我市医院的编制。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医院编制是摆在机构编制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我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有市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3家三级甲等医院,均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总数为1470名(市医院797名、市妇幼保健院317名、市中医院356名),实有在编人员1810人(市医院1004人、市妇幼保健院401人、市中医院405人),超编339人,超编人员占编制数的23%。编外聘用人员533人(市医院315人、市妇幼保健院49人、市中医院169人),超编人员与编外聘用人员占编制数的59.32%。实有在编1810人中,机关行政岗位人员152人(市医院135人、市妇幼保健院7人、市中医院10人),占实有在编人员总数的8.4%;专业技术岗位人员1549人(市医院816人、市妇幼保健院371人、市中医院362人),占实有在编人员总数的85.6%;后勤岗位人员109人(市医院53人、市妇幼保健院23人、市中医院33人),占实有在编人员总数的6%。编外聘用的533人中,机关行政岗位人员13人(市医院13人),占编外聘用人员总数的2.5%;专业技术岗位人员506人(市医院288人、市妇幼保健院49人、市中医院169人),占编外聘用人员总数的94.9%;后勤岗位人员14人(市医院14人),占编外聘用人员总数的2.6%。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3家医院的调研,我们梳理出我市各医院在编制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是现行的医院定编标准已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现阶段医院定编所依据的标准是省编办1986年制定的《关于〈***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该标准已出台20多年,3家医院病床总数已达到2000张(市医院1200张、市妇幼保健院400张、市中医院400张)。如果按照86年标准来核定3家医院的编制,共需核定编制2900—3100名,在现有编制的基础上要增加差额拨款编制1430—1630名。增加的近一倍的编制,而现阶段3家医院超编与聘用人员总计872人,这也说明依据该标准已不能充分合理的核定医院编制,已不适应现阶段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是医院进人渠道呈多样化。由于历史原因,医院进人的渠道较多,有调配、毕业生分配、政策性安置以及公开考取等多种方式。而有些人员进入医院以后,由于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对业务不熟悉,只能安排到后勤服务岗位工作,按照政策上编后,占用了医院的编制,使得真正需要解决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编制紧张而无法正常上编。

    三是编制管理过程中做加法多减法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出现,如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了省卫生厅批准开展试管婴儿技术,要求增加生殖遗传中心研究室,且在五年规划中预计增设妇科微创中心、妇科肿瘤科等科室,因此医院要求增加相应科室、增加编制开展相应的业务工作,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这些科室的设置也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需要,应该予以支持的;但新事物、新科技出现的同时,一些旧的事物也会逐渐被淘汰、原有的科室职能也会弱化会取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弱化的科室的职能和编制不能够做到及时的调整,使得在编制管理过程中,编制增加的需求多,编制减少的需求少,基本上没有,这也造成医院的编制虽然在不断的调整,但在使用过程中总是达不到实际工作的需求。

    四是医院科室设置不尽合理。3家医院共设置科室167(市医院59个、市妇幼保健院42个、市中医院66个),平均每家医院设置科室为56个,每个科室平均占用编制数为8—9名。其中非业务性科室设置偏多,总计有59个(市医院13个、市妇幼保健院21个、市中医院25个),占总科室数的35.33%,非业务性科室占用编制数为519名。上述数据说明,非业务性科室偏多,占用了医院35.33%的编制,使医院的编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利用。另外医院之间科室设置也需要通盘考虑,有的医院有关科室就医人员少,不具有竞争性,职能已经萎缩,但是仍需要人员编制保障进行正常运转,这势必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编制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五是医院从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不高。3家医院的博士学历共有6人(市医院6名),占总人数的0.36%;研究生学历共有73人(市医院64人、市妇幼保健院3人、市中医院6人),占总人数的4.19%;本科学历共有835人(市医院553人、市妇幼保健院147人、市中医院135人),占总人数的46.48%;大专学历共有504人(市医院196人、市妇幼保健院159人、市中医院149人),占总人数的27.99%;中专以下学历共有375人(市医院185人、市妇幼保健院77人、市中医院113人),占总人数的20.98%。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偏少,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偏多,相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医疗卫生系统来讲,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还达不到实际工作的需求,影响了医院的实际工作效率,使得医院对人员编制的需求加大。

    三、解决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市直医院的编制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的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针对梳理出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广大医护人员都希望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聘用人员在思想上总是不稳定,存在后顾之忧,尤其是在退休后的各种待遇还存在差异。因此要想做到缓解编制紧张的压力,首先要转变医护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解决好聘用人员的后顾之忧,做到即使是没有上编的人员也能够安心工作。在做好同工同酬的同时,解决好聘用人员的后顾之忧,这不仅仅是编制部门一家的问题,而是属于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解决。

    二是尽快制定医院新的定编标准。由于现行的定编标准是1986年省编办制定下发的,时间过久,已失去其实际操作意义,我省各地市执行起来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旧标准规定以床位数来核定编制已不尽合理,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医院的实际需要,床位数大量增加,床位数现已不能充分反应出与编制数的对应关系。如果仅以床位数作为依据,按照1986年的定编标准进行核定医院的编制,编制数量都将大大增加,超出市财政的承受范围。建议上级部门可以先行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核编标准,使各地按照原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核定医院的编制。在制定定编标准时也可以参照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定编的方法,以其所服务的人口数、医院的规模以及业务量进行核定编制,并对三甲与三乙医院、综合性与专科性医院进行区别对待,并具体细化。做到操作起来有据可以,有章可循。

    三是坚持凡进必考,严格编制管理。为改变进人渠道多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进人的管理,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市市直事业单位进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外,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统一参加竞聘考试。坚持做好进人核编制度,在进人核编时,把好入口关,我市三甲医院在公开招聘时,报考条件都要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他医院至少要大专以上学历才符合要求,进人重点向卫生技术人员倾斜,减少行政管理人员的用人核编,后勤人员尽可能的不再占用编制。如果条件允许在公开招聘核定编制时,同时对进人岗位进行把关,按岗位需要进人,确保高素质、高学历人员能够真正进入到用人单位,确实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提高编制的使用率。

    四是加强动态调整。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充分挖掘现有机构编制潜力。对医院非业务性科室要进行撤并或整合,应把编制保障的重点放在业务科室上。同时要做好在卫生系统内各医院间科室进行横向整合,对就医人数少,已不具有竞争力的科室整合到优势科室中去。探索在卫生系统内各医院之间调剂编制的力度,重点保障三甲医院和业务量大的医院,把编制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机构编制效用最大化。

    五是坚持上编与聘用相结合。要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的编制管理,对行政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及后勤服务岗位要区别对待。结合各医院在实际操作的聘用人员的做法,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对于医院需要长期固定下来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要通过公开招聘后进行上编,成为医院正式上编人员。要积极向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建立向社会购买公益服务的“花钱养事”新机制,对于医院已经上编的后勤服务人员要采取自然减员、逐步消化,尽量不再占用医院的编制,采用聘用工作人员的办法进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