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镇杨家滩

 谦谦书生 2013-05-23

千年古镇杨家滩

字号: 2010-09-28 14:30 来源:娄底新闻网 我要评论(0)

        一路上,原本都有阳光相伴的。当我们虔诚的脚步踏在涟源杨市古镇老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天空却幽幽然飘洒起一阵迷离的风雨。不由凝神止步,兀自在心头疑惑:难道上苍格外垂青于我们,让我等如此幸运地在这千年古镇邂逅一场明时的清风、清时的细雨,亦或就是杨市建镇之初——唐高祖武德年间的清风细雨?

杨市古镇依山傍水。据说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镇的周遭是绵延不绝的山林田园,正中是穿镇而过的孙水河。河水清幽缓缓流过古色、古香、古味的古镇,默然而去。眼前的孙水河并不大,但至今依然留存的宽广河坝却于不经意间向我们传递:这里曾有着繁荣的水上交通运输,旧时,孙水通航,这里是去宝庆、长沙、安化、衡阳的要冲,龙山一带的竹木、土纸、药材和来自汉口、长沙等外埠的工业品,都在这里集散。抗战期间,湘黔铁路东段通车,很多工厂、学校从大城市疏散,到这里开店、办学、设厂。当时省立周南女中、湖南私立岳坪中学都在这里办过学,因此,这里又有“小南京”之称,并流行“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闹闹杨家滩”的民谣,足以反映其繁华。

站在修建于明代吊满木莲的石拱桥上眺望,两岸风景尽收眼底。两岸尚有几棵树干尽显沧桑的古老榕树,在历经千年风霜雨雪之后,却依然生机盎然。其硕大的树冠、壮观的枝繁叶茂,与那些鲜活的青青竹子交相辉映,以它千百年的年轮自豪地炫耀:谁能及我这般年长,真切地见证过古镇曾经的繁华与衰落……

依旧是古旧的青石板街道,现代的皮鞋踩上去笃笃地响,小雨微飘的杨市,总给人一种淡淡的随意和幽静。走进老街,迎面扑来的是满眼的古朴,没有华丽的颜色,没有故作的娇情,有的只是白白的粉墙,黛色的瓦,翘翘的飞檐,雕镂的廊。弯弯的孙水河从逶迤层迭的龙山缓缓流来,穿过古镇,赋予小镇以生命的流动,又象是一幅笼罩在烟雨蒙蒙下淡雅的水墨画,让人驻足难移。怪不得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们也曾被这座宛如一幅色彩明快、峋丽多姿的山水画般的古镇所吸引,在这里拍摄过电视剧外景呢。

淡淡的风雨不知何时已悄然隐去,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温柔的洒满古镇。几个七、八岁的古镇孩童早已迫不及待地挽起裤腿,一边在孙水河边追逐嬉戏,一边拿了些竹编的家什在浅水处网鱼。羡煞了岸边几个一看装束就知道是来自城市的孩童,拍着小手叫嚷着也要下河去捕鱼儿。可怜的现代城市孩童,打出娘胎起,满眼都是钢筋水泥地平楼道,玩的是些价格不薄的工厂玩具,何曾有过乡间孩子这样,用如此简陋的自制玩具与纯粹的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游玩方式。对于大自然,现今城市的孩子们无疑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嘘唏感伤。

漫步在孙水河畔,满耳是孩童天真无邪的欢笑声,满目孙水河繁华落尽之后的淡然。人在此中,浮华烦躁已被冲刷洗涤,惟有淡泊宁静。蓦然抬头,却惊谔地发现站在河坝遥看古镇湘军名将故居建筑群的背面,最是惬意。其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鳞次栉比的飞檐高低错落,房顶是清一色的小青瓦,让人顿感几许的原始、古朴。凝神专注片刻之后,我拿起相机,把自己和那些古色古味的建筑融为一体,让这一瞬间定格为永远,成为自己恒久的珍藏。谁都明白,这样的旧式建筑定不会在那里留存多久,毕竟年代已太过久远。倘若修缮一新,即使能保持其原样的建筑风貌,可对于已经见识过曾经的我们,定然已是截然不同的心绪了。

从吊满木莲的青石板桥往东走,来到始建于同治和光绪年间保存尚为完好的一栋青砖花瓦的古老宅院——老刘家。老刘家是杨家滩刘氏的祖居之地,始建于康熙四十七年,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米,有房屋数百间。刘家院落以刘家宗祠为中心,由光裕堂、怡怡堂两条轴线延伸出去的几组建筑呈拱月之势围绕周围,现在依然可见整齐有序的房屋院落。长350米的刘家老街和孙水河形成了刘家的交通干道。刘家大院房屋很多,因为采用院落建筑,据说天井就有108个,有人历数过,在迷宫中行走,你也分不出哪是里弄,哪是胡同,更不用说青石所砌成的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天井的数目。

现在老刘家的正厅还悬挂同治皇帝御赐的“大夫第”牌匾,显示了刘家曾经的显赫地位。我们在院子里走走停停,逛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喜欢这个院子的气息,忍不住要在有些腐朽的木门和廊柱上抚摸几把。这些老房子是见过世面的,当年刘腾鸿、刘岳昭、刘连捷、刘岳晙、刘腾鹤、刘岳昕等等湘军将领所向披靡,源源不断的战利品通过孙水河运回家乡,大修宅院,一时杨市豪宅相连,慰为壮观。从胜梅桥顺着蜿蜒的孙水往下,老刘家、存厚堂、存养堂、德厚堂、光远堂、佩兰堂、师善堂、云桂堂、静养堂等建筑如连绵的群雕,气势恢宏。而今宅子仍在,五月的天井里依然郁郁青青,小草和古建筑旁若无人地待在这里,默默地向我们展示着光阴的流逝,陈旧又不失高贵,孤单又昭显安详。

时光将过去的故事掩埋,但这古老大院的一道道门扇,一块块砖石却仿佛是穿越时空的眼睛,它们见证了所有发生的富贵享乐、阴谋和血腥……它们的凝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只要走近它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那无言的诉说,忍不住要去追寻。

轻轻的,穿过一个个天井,方的长的各式各样,一路数不清的房间,高高低低,从下而上,曲折往返,错落有致。嗅着房间里那股带着历史潮润的气息,我们自然想到,当年居住在这些房间的人儿,会有着种种怎样的情形呢?

走出刘家古宅,前行300米,便是始建于同治年间的四进建筑存养堂。这是云贵总督刘连捷的弟弟借兄长委托他建住宅之机建造的,规模比德厚堂略小,但这座当年辉煌的地主庄园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留下的也只是门窗毁坏的红砖建筑,这是曾经是杨市中心粮站,但现在也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孤独的立在那里供人凭吊。

再往前行200米,就是官至制台(文职最高职位)的刘连捷所建的德厚堂了。在刘氏诸将中,刘连捷颇负传奇。因为作战勇猛,胸怀韬略,刀锋所指,所向披靡,被曾国藩委以重任。同治三年夏天,曾国藩率大军会攻南京,刘连捷与诸将合谋,开挖地道,杀入南京。清廷论功行赏,刘连捷功列第三,以布政使记名,加封头品顶戴,予骑都尉世职,时年仅三十一岁。在一次攻打太平军残部的战斗中,刘连捷受伤。曾国藩爱惜良将,奏请皇帝准刘连捷以伤病归家治疗,于是刘连捷带着依靠战争积累的巨大荣誉和无数财富回到家乡大兴土木兴建豪宅。其宅历时数载,方才完工。

据自小生活在德厚堂的一位老人讲,德厚堂是当时杨家滩最为美观气派的花瓦屋建筑。正门前是一个近800平方米的大坪(原来都是青石板铺就,50年代全部被用去修铁路、石桥等)。入口的大门是青石板,左右门柱上均雕有代表权威的石狮子,右边的那个石狮子已经脱落,从左边的这个雕刻细腻的石狮子还可看出当年的气派。进门后又是一个400米的大坪。德厚堂是五进院落,规模宏大,建筑特色有点仿效故宫。但现在我们徜徉其中,只是看到残败的土墙,零落的屋瓦,那原来住人的瓦房早已衰败不堪,有的倒塌,有的还长满了青草。昔日的繁华热闹已随风远去,只留下破败的庭院在明媚的阳光下抑或是阴晦的风雨里发愣。我穿行在那繁复的楼阁廊道之间,透过那布满沧桑的种种痕迹,遥想昔日的种种情形,心底总禁不住会漫起一股说不清是酸是甜还是涩的味道来。

我们如果把这些堂院和临近的彭氏宗祠、乐恺堂(谢振定故居)、锡三堂(李续宾故居)、龙山药王庙(唐代修建)等名胜古迹放到一起,就象是一幅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光阴荏苒,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这些堂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只剩下残垣断壁,在风雨中飘摇,然而有幸的是老刘家、德厚堂、师善堂、云桂堂等湘军名将故居还依然顽强地矗立在孙水河畔,保存较为完整。这些建筑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形式,也反映了涟源本地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修建这些建筑的主人,他们凭着自己的英勇善战,舍生忘死,用鲜血写就了一部迭宕起伏的近代史。毫无疑问,湘军名将故居群和其所承载的湘军文化是杨市古镇最响亮、最引人的品牌。

如今,涟源古民居已成湘中人文重要景观,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人流络绎不绝。站立刘家老街的青石板上,我久久凝视着这片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建筑群,为它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动乱和风雨剥蚀而心生敬畏,也为它所蕴藏的丰厚的文化记忆而庆幸。与它相关的人和人物关系 ,以及发展史,建筑史等等,对研究当年湘军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范畴里的建筑园林雕刻诗词等都会提供十分珍贵的帮助,它的存在正好比那口清泉喷涌的水井,只要你深深弯下腰去,就会舀得一捧清泉。

镇子上还有几家开着如今我们只能在荧屏里,被导演用作道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旧时模样的店铺:木板墙上挂着一张锈迹斑斑的大镜子,一把破旧不堪的笨重木椅子的剃头铺;有摆放着小件什物的修理钟表的柜台店铺;摆放着各种各样手工竹编的工艺品屋;陈旧的裁缝店等。

一间几乎是齐着天花板整洁摆放着不少书籍的老屋让我不由地停下脚步,书铺里似乎比别的店铺多些顾客:有缓慢移步查看书目的;有已经挑选出书本,却站在书架边翻看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也有已是满心欢喜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却不急着离去,在店家准备的小矮凳上静坐下来细细翻阅的。书屋的主人悠闲地坐在门前,并不在意他的顾客,而是定眼看着我们这些关注书屋的游人,一丝得意写在脸上:瞧,咱古镇人家也不落后,也是有文化、求上进的古镇人呢。一个外地游客拿了相机对着这间书屋喀嚓、喀嚓的连续按动快门,竟没有惊动屋子里的任何人。出于对书的本能喜好,想要走进屋子里去看看都有些什么书籍,可脚步在这一刻却变得笨重起来,惟恐自己的贸然进入,惊扰了书铺里原有的那份安详宁静。只好收回眼光和心思,不舍地离去。

杨家滩其实和其他古镇一样并不大,每条老街都不是很长,且狭窄。一间间小屋总是密集相拥的,其沧桑痕迹随处可见。流连在那些古老陈旧的花瓦屋前,触摸那有着千万质感的班驳痕迹,沐浴着古镇温润日光,在孙水河的微微河风之中聆听古镇的窃窃私语,点点滴滴都在时光中被记取。只是不知道眼下虔诚造访于它的我,是否也已落入古镇幽幽记忆。我并不敢造次奢望,可我却知道在我的记忆深处,这古镇已是深深烙上了印记。(子衡/文 唐运贵/编辑)

Tags:娄底 涟源 杨家滩 旅游

责任编辑:唐运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