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文化

 茶香飘万里 2013-05-23
源远流长的桃文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305篇诗歌,堪称"诗史".这部光辉的"诗史"里面在"诗经.周南"篇中,有一首"桃夭",也是中华民族最早桃文化的经典之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蒉其实/之子与归/宜起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与归/宜起家人."这是迄今为止歌颂桃树.喻人言情的第一首诗,诗中以桃树的花.果实以及茂盛的树叶,来比喻初嫁的美丽女子必能使其夫家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全诗以

欢乐的节奏,明丽的色彩,热烈的气氛,将桃与人.人与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生命的美丽.

  "诗经.卫风"中的另一首"木瓜"则唱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报之以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报之以好也......"将古代男女青年互赠的情物定为桃子,足见古人心中桃的美好!

  古往今来,咏桃之诗在中华民族的口头和文字记载中得以永续发展,而最终形成如火如荼的桃文化.其中尤为著名的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中写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用桃花借代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的具体可感,形象美丽;他还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春光在世间转来转去,转进了桃花烂漫的山寺里.另一位唐代大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户"也堪称桃之千古绝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富于传奇色彩.极带戏剧性的抒情诗,令人读来回肠荡气,风流千古!

  诗仙李太白,更将枝茂花繁的桃树系于人间真情而传诵万古:"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扶背复谁怜/念次失次第/旰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这首"寄东鲁二稚子"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诗仙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仙将田地.酒楼.桃树.儿女浑然一体,尽情抒发了人父对儿女的抚爱.思念之情.诗名中的东鲁,即今天的鲁中宝地.诗尾的汶阳川,就是指曾创造了大汶口文化的现在的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的汶阳田.由此可见,桃树及桃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之于齐鲁大地,之于汶水之阳的肥城,是多么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桃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一瞬间!而今,古老的肥子国又因桃而焕发了青春!被载入"吉尼斯大世界纪录"的肥城10万亩桃园正张开双臂,热情迎接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八方宾朋!相信:姹紫嫣红的肥桃花和流派纷呈的肥桃工艺,一定会让中华桃文化发扬光大!
    桃树,原产于于我国,后经“丝绸之路”引种到全球各地,是与苹果、梨并列的世界“三大果树”之一。桃树广植于我国大江南北,平凡而不起眼,但在古代,国人对它却是情有独钟。在民间节庆、宗教礼仪、文化、医药方面都深深嵌下了它的印记,由此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文化”。
     
    古代尊桃树为“仙木”,认为它可以驱邪制鬼。这最早源于《淮南子》中有“羿死于桃”的传说。羿是古时一位善射者,他有一徒弟为逢蒙,因嫉妒老师技艺高强,在一次打猎时,逢蒙趁羿不备,用早已准备好的“桃棓”(棒)将羿砸死。羿生前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民间早将他尊为“宗布神”,宗布神的职责是统辖天下鬼魂,使它们不敢妄为害人。既然桃棒能击杀羿这个万鬼首领,那么其他大小鬼就更应惧怕桃木了。于是,桃木就成为了制鬼驱邪的象征物,用桃木制成的各种器具也应运而生。如《礼记.檀弓》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列执戈,鬼恶之也”。桃列是用桃木制柄的扫帚,认为用此可扫除不祥。《左传》也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即用桃木造弓可消灾避祸。战国时,我国民间就有在岁时用桃木制偶人(又称“桃梗”、“桃人”)立于门侧的习俗,用以御凶避邪。《晋书·礼志》云:“岁旦,常设苇茭,桃梗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说明桃作为避邪之物在晋代仍然十分盛行。

     春联起源于“桃符”,除与上述神话有关外,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古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是善于捉鬼的能手,常将害人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吃。后来,老百姓为压邪驱鬼,于是用两块桃木板,上面画上神荼、郁垒二像或者只写二神大名,悬挂门房,用以镇邪制鬼。这种桃板就称作“桃符”或叫“门神”。如《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到宋代,又发展成在桃符上写新春祝辞和祷语,用以表示平安、吉祥。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说此事。

     后来,桃符渐废,相传这与明太祖朱元璋倡写春联有关。明《簪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一次在除夕前忽降旨:所有公卿士庶各家门上都要张贴春联,并说将亲临观赏,他自己也亲自带头给一些官员和百姓题赠春联。从此,春节时书写春联,张贴门楣就成为民间一种长盛不衰的习俗了。不过,春联原来的驱鬼制邪的含义已逐渐开始淡化,其内容更多的是表现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桃还是福寿的象征。过去奉桃为“仙果”,认为吃了可以长寿不老。《神异经》载:“东方有树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而《神农经》说得更神:“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最为美妙的传说是:西王母每年三月三都要在瑶池举办蟠桃会,广邀各路神仙赴会,祝寿时王母要用三千年一熟、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招待宾客。《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蟠桃”一节,就重复了这则在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些虽都是神话传说,但桃与长寿相联的观念却深植于百姓心目中。我国素有尊老祝寿习俗,每当节庆或晚辈给老人祝寿时,就常以“寿桃”相赠,或画一幅“寿星捧桃”图案以表达祝福和吉祥。这种雅举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着。

     桃花是美丽的花卉,古代帝王、文人贤士对它可谓赞不绝口。清代文人、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评价:“草木之花中,惟桃李可以领袖群芳,因为花之色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红李白足尽二物之能事”。诗人笔下对桃花多有赞颂。如周朴的“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耐看”、白居易的“桃花乱落如红雨,剪绡裁锦一重重”、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等,都是咏桃花之佳句。加上陶渊明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更是吊足了后人的胃口。

     桃花与女人有缘。诗文中多用桃花烘托美女。如《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苏轼有“且看桃花好面皮”,尤其是崔护的咏桃花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被誉为借桃花喻美人的千古绝唱。此外,人们还习惯将少女的脸颊称为“桃腮”、“桃靥”。把女子的美貌称作“桃夭柳媚”。女人的胭脂叫“桃花粉”、化妆名“桃花妆”。“自古红颜多薄命”,漂亮女子命运多桀又称之为“桃花命”。就连男子的艳福也常戏谑为“走桃花运”等等。皆说明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经常是不可缺少的题材。

     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桃树一身均可入药。鲜桃肉质致密,甘甜多汁,含维生素、铁较丰富,作为食疗果品,桃对胃阴不足、口干口渴或体虚阴液不足之便秘症有较好的滋养和润下作用。桃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常吃的水果,肺病患者吃桃也益处多多。因鲜桃含钾多而含钠少,故可作为水肿病人使用利尿药时进食的辅助水果。有报道,吃鲜桃对老年前列腺增生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桃仁被誉为“活血祛瘀要药”,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古今名方“桃仁承气汤”、“桃红四物汤”等均以桃仁为主药,它可以治疗瘀血停滞、经闭腹痛、热毒肠痈、跌仆损伤及便秘等。艳丽的桃花也是药,不仅可疗水肿、痰饮、二便不利,古人认为它还有美容作用,能“令人好颜色”。《大清方》云:“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病,益颜色”。在唐代,河南洛阳人还有以鲜桃花煮粥的习俗。此外,《本草纲目》还记载了桃叶、桃皮、桃胶、桃毛等都能入药或与其他药配伍,能治疗妇科、儿科及外科方面的多种疾病。

     尽管我国古代文化中有关桃的描述含有神话、迷信成分,但桃自身的文化、美学及医药价值等,都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吉祥、平安、长寿的向往和追求。

漫谈"桃文化"

 

    最近,从电视上看到江苏无锡的一家桃园, 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平均每亩创效已超过了万元. 惊叹之余 倒叫我联想起了中华"桃文化"的发展.

    说起中国的"桃文化"还真是流长源远.上千年来,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了它更加崭新的内涵.

    首先,  ""被认为是"福寿"的象征 例如: 年画中的老寿星, 总是右手拿拐杖,左手捧仙桃 因此,人们在给老人祝寿时,桃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礼品.

    其次,  ""被认为是"喜庆"的象征 例如: 王母娘娘的瑶池盛会  就是以"蟠桃"为主的喜宴 因此, 人们每逢喜庆活动时, "四喜果盘", 总要有一盘鲜桃.

    再次 ""被认为是"仁义"的象征.  例如: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是在桃园进行的. 因此,人们就把""当成了"仁义"的见证物.

    还有 ""被认为是"美好"的象征 例如: 在形容女人漂亮时,称其是"人面桃花"; 在形容地方美好时,称其是"世外桃园".

    另外  ""被认为是"驱邪"的法物.  例如: 在逢年过节时, 人们喜欢把对联写在"桃木板", 因此,才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 为了"消灾避难人们还喜欢用"桃木"做成刀剑, 悬在厅堂檐下, 挂于项间胸前.

    同时  ""还被认为是"保健"食品.  例如 俗语说 "桃养人,杏害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当然  ""也有其副面的说法.例如 在说起不正常男女关系时, 人们常称其是"桃色新闻" "桃色案件".

    无论怎样说, "桃文化"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都应在扬弃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和发展  最近  江苏无锡 "水蜜桃" 已通过北京奥组委的认定, 将成为08北京奥运会的推荐"食品"(水果类).   到那时 我们希望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们,在品味中国鲜桃的同时, 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桃文化说略   

    阳春三月,桃花开了,一朵朵蛱蝶般栖在枝头,微风过处似乎就要飞舞起来。一树之间全是丽人的笑靥,吵着闹着叫着笑着欢快极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它却是情有独钟。桃花享有“花之美女”称誉,以其而俏艳走红。由此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桃文化情结。

桃与别称

    桃属于蔷薇科,原产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别名毛桃、白桃、白璧涛、碧桃、绛桃、复瓣碧桃、绯桃等。桃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最为喜欢的鲜果之一。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桃脯、桃酱、桃汁、桃干和桃罐头。

桃与时令

   桃花最早用来记节令是在汉代,《汉书·沟洫志》记载有:“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花水盛,必羡溢,有添淤反壤之害。”这里说得是桃花汛。这就是说,农历二三月间桃花盛开的时节。此时冰雪融化,黄河等处的水猛涨,形成了汛期,称之为桃花汛。唐代诗人杜甫的《南征》诗云:“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宋代吴文英《梦窗词集·水龙吟》云:“怕烟江渡后,桃花又汛,宫沟上春流紧。”这就明确提出用桃花记节令“节候不差”。至今人们还有“三月桃花汛”的说法。

桃与美女

    桃花与美女的情缘始于春秋,楚国息夫人的别称为“桃花夫人”。从此人们对美女的成为大多数冠以桃花。人们经常用“桃李年”来比喻女子的青春时期;用“桃脸、桃花面”来比喻女子的面庞红润,唐代诗人韩偓《频访卢秀才》有诗云:“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人们也把女子的嘴唇比作樱桃一样红润、小巧,称之为“樱桃、樱唇”。唐代诗人韩偓《袅娜》:“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再如宋朝张宪《大真明皇并笛图》:“风声龙爪玉星香,露湿樱唇金缕长。”更有甚者把女人的眼睛称之为“桃花眼”,获得女子的青睐,称之为交上“桃花运”。

桃与文人

    桃花与中国的文人也結緣极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最早的《诗经》中对桃花的描写。此后数千年间,关于桃花的诗句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诗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把那最幸福最美丽的人间天堂也让陶渊明叫做桃花源。宋朝还有人在向往“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可见桃花源这一浪漫憧憬对后人的影响之深。因此很多文人均写下了很多的桃花诗词。如唐·宋之问的《有所思》、唐·贾至的《春思二首》、唐·韩愈的《题百叶桃花》等等。

    最爱桃花的当属唐寅。唐伯虎在姑苏购得桃花坞别墅时,曾为之命名“桃花庵”并种桃树数亩,自号“桃花庵主”。最是怜惜桃花的怕就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了,不仅写过一首《桃花行》,发出了“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慨叹,还要将凋零的桃花埋葬筑下花冢,又写出一曲《葬花吟》,道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不喜桃花的就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明人丰坊也骂桃花:东风吹树无日休,自是桃花太轻薄。”有了这些诗句后,桃花真的就不大入画了,都画梅花荷花菊花兰花去了。这对桃花实在是不公平的。

桃与戏剧

    桃花与戏剧也有这不解的情缘。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写就了一部与桃花有关的戏剧---《桃花扇》,名震大江南北。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红。”孔尚任笔下的桃花,带给人们的又是另一番感情。因此在中国,桃文化堪称中华梨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影响了了无数代人的文化思想。

桃与医学

    桃的益处众人皆知:桃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气血两亏、面黄肌瘦、心悸气短、便秘、闭经、淤血肿痛等症状的人多食。“桃子营养丰富,富含胶质物,这类物质到大肠中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达到预防便秘的效果。”桃树很多部分还具有药用价值,其根、叶、花、仁可以入药,具有止咳、活血、通便等功能。这说明,桃从古至今都在作为药用,对治病,强身,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桃文化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讲我们桃子的文化,是不是乍听上去挺深奥的!那就细细看下去,你会觉得挺不错的,不信看看试试!

    据古文献记载和科学考证,确认中国西部是桃的起源中心。早在4000年前,桃就被人类利用、选择、驯化、栽培。有文字记载的古书有《诗经》、《山海经》、《管子·地员篇》,以后《尔雅·释木》、《初学记》、《本草衍义》、《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等书,又从不同角度对桃品种类型、生长特性、适栽地域、加工方法、医药应用等方面做了阐述,为现代桃栽培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汉武帝时代之前中国桃就向外输出,对世界桃的贡献与影响极大。如上海水蜜桃的输出,改变了世界桃的品种组成,提高了桃果实的品质,增强了桃的抗病性等等。桃现已遍布全球,雄居核果类果树之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桃的生产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再发展等各个阶段,到1996年为止全国桃的栽培面积已达28万hm2,年产量232.2万t,年产值46.44亿元,为繁荣农村、市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美化、改善环境等均起了积极作用。

    桃原产中国,分布广泛,在中国北纬23°一45°的范围内都有栽培。自古以来,桃作为五果之首(桃、李、杏、枣、栗),受到人们的喜爱。

桃的文物资料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纪元前60007000年到纪元前4000)氏族社会的遗址中发现桃核的资料见于表:以上资料说明,要新石器时代,野生桃已被广泛采集利用,成为氏族社会的一种食品来源。

    中国商、周时期已有普通桃的原始种。主要文字记载如下:

    1.《诗经》中有关桃的记载有5处。从出现的地域看,何彼稿矣,华如桃、李”(见于《召南》,为周公姬爽的驻地镐京,今西安以南的地域)园有桃,其实之殷”(见于《魏风》,为今山西西南部商城等地)投我以桃,报之以琼瑶”(见于《上风》,为今河南北部漠县、滑县、复县、濮阳、汤阴、新乡及河北南部临漳等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桃之天天,有苍其实”(见于《大雅》,为周王室统治中心王韶所在地,指今陕西中部、西安、户县、武功、歧山等地)。总的看来,《诗经》中桃的出现是在黄河流域中上游,与汝水以南、武汉以北的江汉合流地域。从记载园中有桃有蔷(指果大小)其实,可知当时开始已有人工栽植,且结实繁多。

    2.《山海经》中桃的记载有6处。其中不周之山爱有佳果,其实如桃。”“边春之山多桃、李。不周、边春两山即指昆仑山,位于今甘肃、新疆、青海之间,产桃的具体范围还可缩小到西宁、酒泉、敦煌一带。《东山经》中吱山其木多桃、李。歧山位于今陕西歧山县,在扶风、风翔中间。《中山经》中灵山其木多桃、李、杏。灵山位于河南宜阳。

    卑山其上多桃、李。卑山在今河南泌阳。可知《山海经》中的桃多出现在黄河中上游甘肃、青海、陕西、河南等地。桃水、桃山分别见于《西荒经))及《大荒北经》。《中山经》《中次六经》中有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

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尚书正义》卷十一中有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可知桃林是大量野生桃集中生长的地方,亦是我国桃树大面积原始林最早的历史记载。

    3.《夏小正》中记有正月梅、杏、拖桃则华六月煮桃。夏王朝的历法以孟春为正月,今日农历又称夏历。则桃应是公历2—3月开花的山桃。从西汉载熙的传释至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等均认为桃也者,拖桃也,拖桃也者,山桃也,煮以为豆实也。现知山桃不可食。但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有采山桃用米柑煮熟施置水中,去核,候饭涌同煮倾之,如今饭法称之为蟠桃饭。明·朱棣《救荒本草·桃部。救饥》内记载野生之桃叶、桃果匀可煮食,未熟之桃果还可以切片晒干以为楼,收藏备用。可推之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除了采食普通桃外,果小而木之山桃,味酸且有时有苦味之毛桃均在煮食之列,甚至特别利用其酸味作滥桃

古代习惯将春季分为孟春、仲春、季春3部分,分别为夏历正月、二月、三月。上述《夏小正》中桃开花物候期的正月约为公历2月。而《吕氏春秋》及《礼记·月令》中为仲之月桃始华,则在公历3月。《逸周书·时训解》中惊蛰之日桃始华。惊蛰约在公历35日至6日。据张福春《中国农业物候图》,今日黄河流域山桃盛花期为321日前后,而在较暖的长江流域山桃盛花期提早到31日前后。东汉张仲景(150—210)在《神农本草经·下经。桃仁》中注释为“…花三月三日采…”,山桃花期被推迟到公历4月上旬才开花, 说明东汉时的气温较《夏小正》时为低。

4.《周礼·天官》中:“馈食之遵,其实枣、栗、桃…”。东汉成书的《礼记》中“桃诸,诸卵盐”及“瓜、桃、李、梅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说明桃及干藏的桃作为食品至东汉时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礼记·内则》中“桃曰胆之”,对胆的解释,唐·孔颖达认为“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如胆也”。又释“胆”为苦桃,“有苦如胆者去之”。可知当时的栽培桃多毛、色青,有的还带苦味,尚处于驯化、改良的早期阶段。从多毛、味苦的性状看,显然,还受其亲本毛桃的影响较大。甜味桃的记载见于《韩非子·外储》第三十三卷,“弥子暇有宠于卫君,食桃为甘,不尽其半唱君…”。推之河南淇县、汤阴、新乡、濮阳为当时甜味桃的一个产地。

5.桃的栽培记载,在《管子·地员篇》中最早论述栽培与土壤的关系。主张用好的土壤如“息土、位土与沃土”栽培桃树。在《苟子·富国篇》中有“…今之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代计量单位),然后瓜、桃、李、枣,一本数以盆鼓”。认为桃等果蔬栽培是仅次于粮食生产的一项富民措施。可见,桃在当时人民生活中已有相当地位。在《墨子》中包有多处关于桃的记载,墨子认为偷人犬泵比窃其桃李更为不义,这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种植桃李如同养猪犬一样普遍。此外,在《韩非子·外储》第三十三卷十二及《吕氏春秋》还已有“子产治郑,桃李之荫于街者莫援也”。说明桃除了可食用外,在河南新郑还有用于美化环境,作行道树。

桃生产的兴衰联系着国运的兴衰,国家兴旺、人民安居乐业,桃树就得以蓬勃发展。如20世纪30年代,地处中原的河南较为集中的桃产区有5个,即偃

师桃区、宁陵桃区、汝南五里岗桃区、商水桃区、叶县桃区,出产甚多。后因连年的战争,桃树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全省仅剩桃树180万株左右,栽培面积仅为4000hm2,曾经是历史上重要产区的甘肃,全省亦仅有桃树122.71万株,年产鲜桃842.28万kg。

20世纪50年代以来,桃的生产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再发展等各个阶段,桃的栽培面积和年产鲜果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1987年全国桃树栽培面积已超过ll万hm2。1990年迅速扩大到24万hm:,年产鲜果60万t以上,1996年栽培面积又增至28万hm2,年产鲜果232.2万t,年产值达46.44亿元。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开拓,全国罐藏桃生产也快速发展,浙江、江苏、辽宁、河南、四川等地已建成大规模的黄桃商品生产基地,而且有了自育的黄桃罐藏品种。1990年据全国罐藏桃协作单位统计,罐藏桃生产面积达5.3万hm2,年生产罐头1.44万t,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