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桃文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305篇诗歌,堪称"诗史".这部光辉的"诗史"里面在"诗经.周南"篇中,有一首"桃夭",也是中华民族最早桃文化的经典之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蒉其实/之子与归/宜起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与归/宜起家人."这是迄今为止歌颂桃树.喻人言情的第一首诗,诗中以桃树的花.果实以及茂盛的树叶,来比喻初嫁的美丽女子必能使其夫家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全诗以 欢乐的节奏,明丽的色彩,热烈的气氛,将桃与人.人与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生命的美丽. "诗经.卫风"中的另一首"木瓜"则唱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报之以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报之以好也......"将古代男女青年互赠的情物定为桃子,足见古人心中桃的美好! 古往今来,咏桃之诗在中华民族的口头和文字记载中得以永续发展,而最终形成如火如荼的桃文化.其中尤为著名的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中写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用桃花借代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的具体可感,形象美丽;他还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春光在世间转来转去,转进了桃花烂漫的山寺里.另一位唐代大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户"也堪称桃之千古绝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富于传奇色彩.极带戏剧性的抒情诗,令人读来回肠荡气,风流千古! 诗仙李太白,更将枝茂花繁的桃树系于人间真情而传诵万古:"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扶背复谁怜/念次失次第/旰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这首"寄东鲁二稚子"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诗仙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仙将田地.酒楼.桃树.儿女浑然一体,尽情抒发了人父对儿女的抚爱.思念之情.诗名中的东鲁,即今天的鲁中宝地.诗尾的汶阳川,就是指曾创造了大汶口文化的现在的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的汶阳田.由此可见,桃树及桃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之于齐鲁大地,之于汶水之阳的肥城,是多么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桃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一瞬间!而今,古老的肥子国又因桃而焕发了青春!被载入"吉尼斯大世界纪录"的肥城10万亩桃园正张开双臂,热情迎接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八方宾朋!相信:姹紫嫣红的肥桃花和流派纷呈的肥桃工艺,一定会让中华桃文化发扬光大!
桃树,原产于于我国,后经“丝绸之路”引种到全球各地,是与苹果、梨并列的世界“三大果树”之一。桃树广植于我国大江南北,平凡而不起眼,但在古代,国人对它却是情有独钟。在民间节庆、宗教礼仪、文化、医药方面都深深嵌下了它的印记,由此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文化”。
古代尊桃树为“仙木”,认为它可以驱邪制鬼。这最早源于《淮南子》中有“羿死于桃”的传说。羿是古时一位善射者,他有一徒弟为逢蒙,因嫉妒老师技艺高强,在一次打猎时,逢蒙趁羿不备,用早已准备好的“桃棓”(棒)将羿砸死。羿生前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民间早将他尊为“宗布神”,宗布神的职责是统辖天下鬼魂,使它们不敢妄为害人。既然桃棒能击杀羿这个万鬼首领,那么其他大小鬼就更应惧怕桃木了。于是,桃木就成为了制鬼驱邪的象征物,用桃木制成的各种器具也应运而生。如《礼记.檀弓》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列执戈,鬼恶之也”。桃列是用桃木制柄的扫帚,认为用此可扫除不祥。《左传》也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即用桃木造弓可消灾避祸。战国时,我国民间就有在岁时用桃木制偶人(又称“桃梗”、“桃人”)立于门侧的习俗,用以御凶避邪。《晋书·礼志》云:“岁旦,常设苇茭,桃梗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说明桃作为避邪之物在晋代仍然十分盛行。 春联起源于“桃符”,除与上述神话有关外,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古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是善于捉鬼的能手,常将害人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吃。后来,老百姓为压邪驱鬼,于是用两块桃木板,上面画上神荼、郁垒二像或者只写二神大名,悬挂门房,用以镇邪制鬼。这种桃板就称作“桃符”或叫“门神”。如《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到宋代,又发展成在桃符上写新春祝辞和祷语,用以表示平安、吉祥。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说此事。 后来,桃符渐废,相传这与明太祖朱元璋倡写春联有关。明《簪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一次在除夕前忽降旨:所有公卿士庶各家门上都要张贴春联,并说将亲临观赏,他自己也亲自带头给一些官员和百姓题赠春联。从此,春节时书写春联,张贴门楣就成为民间一种长盛不衰的习俗了。不过,春联原来的驱鬼制邪的含义已逐渐开始淡化,其内容更多的是表现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桃还是福寿的象征。过去奉桃为“仙果”,认为吃了可以长寿不老。《神异经》载:“东方有树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而《神农经》说得更神:“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最为美妙的传说是:西王母每年三月三都要在瑶池举办蟠桃会,广邀各路神仙赴会,祝寿时王母要用三千年一熟、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招待宾客。《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蟠桃”一节,就重复了这则在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些虽都是神话传说,但桃与长寿相联的观念却深植于百姓心目中。我国素有尊老祝寿习俗,每当节庆或晚辈给老人祝寿时,就常以“寿桃”相赠,或画一幅“寿星捧桃”图案以表达祝福和吉祥。这种雅举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着。 桃花是美丽的花卉,古代帝王、文人贤士对它可谓赞不绝口。清代文人、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评价:“草木之花中,惟桃李可以领袖群芳,因为花之色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红李白足尽二物之能事”。诗人笔下对桃花多有赞颂。如周朴的“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耐看”、白居易的“桃花乱落如红雨,剪绡裁锦一重重”、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等,都是咏桃花之佳句。加上陶渊明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更是吊足了后人的胃口。 桃花与女人有缘。诗文中多用桃花烘托美女。如《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苏轼有“且看桃花好面皮”,尤其是崔护的咏桃花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被誉为借桃花喻美人的千古绝唱。此外,人们还习惯将少女的脸颊称为“桃腮”、“桃靥”。把女子的美貌称作“桃夭柳媚”。女人的胭脂叫“桃花粉”、化妆名“桃花妆”。“自古红颜多薄命”,漂亮女子命运多桀又称之为“桃花命”。就连男子的艳福也常戏谑为“走桃花运”等等。皆说明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经常是不可缺少的题材。 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桃树一身均可入药。鲜桃肉质致密,甘甜多汁,含维生素、铁较丰富,作为食疗果品,桃对胃阴不足、口干口渴或体虚阴液不足之便秘症有较好的滋养和润下作用。桃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常吃的水果,肺病患者吃桃也益处多多。因鲜桃含钾多而含钠少,故可作为水肿病人使用利尿药时进食的辅助水果。有报道,吃鲜桃对老年前列腺增生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桃仁被誉为“活血祛瘀要药”,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古今名方“桃仁承气汤”、“桃红四物汤”等均以桃仁为主药,它可以治疗瘀血停滞、经闭腹痛、热毒肠痈、跌仆损伤及便秘等。艳丽的桃花也是药,不仅可疗水肿、痰饮、二便不利,古人认为它还有美容作用,能“令人好颜色”。《大清方》云:“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病,益颜色”。在唐代,河南洛阳人还有以鲜桃花煮粥的习俗。此外,《本草纲目》还记载了桃叶、桃皮、桃胶、桃毛等都能入药或与其他药配伍,能治疗妇科、儿科及外科方面的多种疾病。 尽管我国古代文化中有关桃的描述含有神话、迷信成分,但桃自身的文化、美学及医药价值等,都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吉祥、平安、长寿的向往和追求。 漫谈"桃文化"
桃文化说略 桃与别称 桃与时令 桃与美女 桃与文人 桃与戏剧 桃与医学 中国桃文化 桃的文物资料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纪元前6000一7000年到纪元前4000年)氏族社会的遗址中发现桃核的资料见于表:以上资料说明,要新石器时代,野生桃已被广泛采集利用,成为氏族社会的一种食品来源。 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尚书正义》卷十一中有“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可知桃林是大量野生桃集中生长的地方,亦是我国桃树大面积原始林最早的历史记载。 古代习惯将春季分为孟春、仲春、季春3部分,分别为夏历正月、二月、三月。上述《夏小正》中桃开花物候期的正月约为公历2月。而《吕氏春秋》及《礼记·月令》中为“仲之月桃始华”,则在公历3月。《逸周书·时训解》中“惊蛰之日桃始华”。惊蛰约在公历3月5日至6日。据张福春《中国农业物候图》,今日黄河流域山桃盛花期为3月21日前后,而在较暖的长江流域山桃盛花期提早到3月1日前后。东汉张仲景(150—210年)在《神农本草经·下经。桃仁》中注释为“…花三月三日采…”,山桃花期被推迟到公历4月上旬才开花, 说明东汉时的气温较《夏小正》时为低。 4.《周礼·天官》中:“馈食之遵,其实枣、栗、桃…”。东汉成书的《礼记》中“桃诸,诸卵盐”及“瓜、桃、李、梅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说明桃及干藏的桃作为食品至东汉时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礼记·内则》中“桃曰胆之”,对胆的解释,唐·孔颖达认为“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如胆也”。又释“胆”为苦桃,“有苦如胆者去之”。可知当时的栽培桃多毛、色青,有的还带苦味,尚处于驯化、改良的早期阶段。从多毛、味苦的性状看,显然,还受其亲本毛桃的影响较大。甜味桃的记载见于《韩非子·外储》第三十三卷,“弥子暇有宠于卫君,食桃为甘,不尽其半唱君…”。推之河南淇县、汤阴、新乡、濮阳为当时甜味桃的一个产地。 5.桃的栽培记载,在《管子·地员篇》中最早论述栽培与土壤的关系。主张用好的土壤如“息土、位土与沃土”栽培桃树。在《苟子·富国篇》中有“…今之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代计量单位),然后瓜、桃、李、枣,一本数以盆鼓”。认为桃等果蔬栽培是仅次于粮食生产的一项富民措施。可见,桃在当时人民生活中已有相当地位。在《墨子》中包有多处关于桃的记载,墨子认为偷人犬泵比窃其桃李更为不义,这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种植桃李如同养猪犬一样普遍。此外,在《韩非子·外储》第三十三卷十二及《吕氏春秋》还已有“子产治郑,桃李之荫于街者莫援也”。说明桃除了可食用外,在河南新郑还有用于美化环境,作行道树。 桃生产的兴衰联系着国运的兴衰,国家兴旺、人民安居乐业,桃树就得以蓬勃发展。如20世纪30年代,地处中原的河南较为集中的桃产区有5个,即偃 师桃区、宁陵桃区、汝南五里岗桃区、商水桃区、叶县桃区,出产甚多。后因连年的战争,桃树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全省仅剩桃树180万株左右,栽培面积仅为4000hm2,曾经是历史上重要产区的甘肃,全省亦仅有桃树122.71万株,年产鲜桃842.28万kg。 20世纪50年代以来,桃的生产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再发展等各个阶段,桃的栽培面积和年产鲜果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1987年全国桃树栽培面积已超过ll万hm2。1990年迅速扩大到24万hm:,年产鲜果60万t以上,1996年栽培面积又增至28万hm2,年产鲜果232.2万t,年产值达46.44亿元。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开拓,全国罐藏桃生产也快速发展,浙江、江苏、辽宁、河南、四川等地已建成大规模的黄桃商品生产基地,而且有了自育的黄桃罐藏品种。1990年据全国罐藏桃协作单位统计,罐藏桃生产面积达5.3万hm2,年生产罐头1.44万t,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