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种中国水果竟然好吃到得“偷”?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桃子上市了。

老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到底有没有道理?

中医是这么解释的:

关于杏,古书《食经》说:“杏味酸,大热,不可多食;如若多吃,则生痈疖,伤筋骨”。连鲜杏仁之中也含有微量的氢氰酸,能引起中毒。

至于李子,古书《随息居饮食谱》有记载,“多食李子生痰,助湿发疟疾,脾虚者尤忌之”,吃多了能引起脑涨虚热,心烦多汗。还有个说法,李子不可与雀肉、蜂蜜同食,否则可损人五脏,反正听起来挺邪乎的。


▲ 桃、杏、李


而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中维生素C含量是非常高的,而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等作用。

正是这些功能,桃子自古被称作“寿桃”,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之功效,可谓水果之中的“营养保健品”。难怪《西游记》中,孙悟空也因为偷桃,不惜大闹天宫。在关于中国各种水果的典故中,听过偷桃,很少听过偷李偷杏的。

▲ 戳视频看小初吃桃

桃对于中国人的寓意
 

《山海经》记载:“夸父追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里的“邓林”指桃林,这也是史料中最早赋予桃特殊地位的神话

 

中国最早记载桃树品种的古籍,是公元前十世纪《尔雅·释草篇》:“旄,冬桃;榹,山桃。”桃花的颜色有白,胭脂,绯,紫之殊,属蔷薇科,与国外象征爱情的玫瑰“属同门”,而古人早于五千年前,就寄爱于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了真挚的情意。

古往今来,人们在桃身上寄予了种种美好想象。形容女人漂亮时,称其是“人面桃花”;形容地方美好时,称其是“世外桃源”。

一、桃是宜家、宜室、宜人的象征。《齐民要术·种桃篇》说:“东方神桃九根,宜子孙,除凶祸”;王建《宫词》中说:“只为桃花贪结子,教人错恨五更风。”

二、桃是福寿的象征。年画中的老寿星,总是右手拄拐杖,左手捧仙桃。因此,人们在给老人祝寿时,桃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礼品。


▲ 寿桃


三、桃是喜庆的象征。王母娘娘的瑶池盛会,就是以蟠桃为主的喜宴。因此,人们每逢喜庆活动时,“四喜果盘”中,总要有一盘鲜桃。

四、桃是仁义的象征。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在桃园进行的,还有“二桃杀三士”,人们把“桃”当成仁义的见证物。

五、桃是驱邪的法物。逢年过节时,人们喜欢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才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为了消灾避难,人们用桃木做成刀剑,悬在厅堂檐下,挂于项间胸前。


桃树被视为生育力旺盛的象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出自于《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形容桃花茂盛,灼灼其华,言其艳丽。

《桃夭》的本意,是祝贺女子出嫁的美词。《周礼》说:“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诗经》“桃之夭夭”


整首诗词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诗以桃花作为借代,从侧面反映了周代的一角,那种艳丽与端庄,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引导物,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

诗词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俗的物侯特征。

桃树因其“易植而多子”,生命力极强。“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蕴含了先民的生殖崇拜,因此人们将桃树视为生育力旺盛的象征,祝福新娘婚后子孙繁多

▲ 桃易植而多子
 

桃的价值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其实,在先秦时期,人们最为关注的,并不是桃的花朵
 

在需要采摘果实充饥的新石期时代与殷商时代,先民采摘的野生桃子,无论味道与数量都不能得到满足。因此最晚在商代,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桃树的栽培。一句满怀忧愁的吟咏,却不经意带领我们看到了先民的桃园:“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果园里长着桃树,它的果实可以作为佳肴——甚至,在虽然成书于汉代但主要记录先秦之事的《神农本草经》这本著作中,桃仁已经作为药材使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祖先并不满足于果实的食用,于是发现了各式各样桃花的食用与药用价值:桃花粳米粥,有美容作用,又可以活血化瘀;桃花丸对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所致面色黯黑或见粉刺、痤疮、蝴蝶斑者均有良效;而桃花酒则是男女皆宜,饮之可防病、美容、悦色。


▲ 桃花酒


桃花之艳,令古时女子都喜欢以桃花作为妆品,相传唐人韩鄂所编《四时纂要》,更是有一剂面药,“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在阴历三月采摘桃花,风干之后捣成细末,仔细加以贮藏。待到七夕那一天,杀一只乌鸡,将鸡血与干桃花末拌在一起,涂满面庞与身体,两三天后,皮肤就会变得如未经染色的丝绸一般平滑光白。配方后还有小字注云:“太平公主秘法。”宣称这是唐代太平公主用过的美容秘方。若果真如此,不难想象武则天时代的宫闱,亦是别有一番景象。

在古人的生活中,桃的价值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铜、铁的冶炼技术还没有被发明,甚至普及的年代,桃木其实是上好的武器材料。“桃弧棘矢”说的就是桃木做的弓与棘枝做的箭。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作为武器的桃弓,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御凶的功能却保存了下来。桃木驱邪的说法,至今仍然广为人知。



堕风尘:从桃花源到阮郎归
  

需要说明的是,春天常见的桃,实际上多是山桃之花,尽管作为水果的桃开花也是粉白一片,但和山桃属于不同的物种。市场上常见诸多形态的桃子,却是同一物种:油桃,果实表面几乎无毛;蟠桃,形状较扁;冬桃体积很小,不足普通桃子三分之一,看上去也没那么鲜亮,但是味道甜美。这些长得不一样名字也不一样的桃,只是经过栽培、育种、筛选,从而培育出来的不同品种。

千百年间,桃的品种越来越多,它的地位在人们心中,文人的笔下也发生了巨变。


▲ 桃花变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与世无争,是这尘世的仙乡。后来有关桃源的文赋,有对于自然的崇尚,也有对于零落世事的无奈。可有另一种桃花源,大为不同。比如唐代“阮郎归”的故事,刘晨、阮肇入桃源仙乡,遇见了婉态殊绝的仙女。男欢女爱,纠缠了半年之久,回家之后,却见“乡邑零落,已十世矣。”

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到“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桃花在晚唐堕入风尘。宋代以后,桃更成了“妖客”,一些文人认为桃花轻薄、艳俗。至于元明,桃源更赤裸裸沦为了风月场。及至清代,陶渊明式的清净桃源,又得到了回归。

因“桃”与“逃”谐音,明代的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有了新创意:“那知卢才听见钮成死了,料道不肯干休,已先逃之夭夭,不在话下。”从此,出现了“逃之夭夭”一词,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汉语学权威专家对“逃之夭夭”中的“夭夭”作出合理的解释。


▲ 宋代无款“桃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诗经》时代开始,乃至更早,桃便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加幸运的事,无论是褒是贬,桃花的柔美与娇嫩,几千年来从未“逃之夭夭。”
 
古人称颂桃,因为它集天地灵气绽放出的美让人心醉。如今,当我们再次说起桃,你是否依然只能想到现代社会所流行的星象命理学?

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我们变通了诗经中的“六义”,本身无可厚非。但每当重新翻开古籍,品味古人字里行间中蕴藏的隽永,就能涤荡每一颗崇敬而感恩的心灵,也由此深信,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从未远去。
  

今年夏天,你吃桃了吗?
 

—— end ——

内容改编于《中华遗产》2016年3月刊
《诗经里的植物》
编辑:口乞化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