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之夭夭

 月未圆书斋 2014-03-12

桃之夭夭

2014-03-11 无锡百草园书店

      从陶渊明向往的世外之所桃花源,到林黛玉葬于土中的桃花瓣,从南极仙翁手中的长寿桃,到孙悟空大肆搅闹的蟠桃会,无论是桃花,还是桃子本身,自古至今,或被赞美,或被鄙夷,在三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是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


        桃花永远是春天的象征,仿佛只有桃花绽放,春天才会翩然而至。苏东坡说桃花"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春风初起,叶子尚未萌发,花朵已经挂满枝条,因而无怪桃花与柳枝、燕子之流,共同象征了春天的来临。如今的人们也会在所谓的"桃花"丛中踏青漫步,体验春光无限,但城镇里栽培用于观赏的,却并非结桃子的"桃花",而是山桃、碧桃之类的观赏品种--好在古代人似乎也不刻意区分,究竟是结果子的桃的桃花,还是赏花的山桃的桃花,总之在春季灿烂盛开就对,就值得观赏,值得吟咏,值得为之欣喜或者感怀。


                   白碧桃


                    红碧桃


"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古代的文人墨客,是向来不吝惜辞藻来描绘桃花的,毕竟是春天的象征,而春季,永远是令人愉悦的季节。苏轼曾写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白居易则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似乎春天没了桃花,就没了春天的味道。辛弃疾干脆在《浣溪沙》中说"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用他所擅长的形容词"无赖",来描绘春末桃花凋落、果实青小的可爱景象--可爱得撩人。


美艳的桃花,当然适合搭配美艳的人--宝剑赠烈士,红花配佳人,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因而早在先秦,桃花就是用来比拟年轻美貌的女子的。《诗经·周南·桃夭》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从桃花,到桃果,到桃子叶,无不是于家兴旺的象征,如火般灼灼的桃花,更是赞美将要出嫁女子的艳容。南北朝时期的徐悱写过咏桃树的诗,"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说桃花堪比佳人的容颜。而唐朝人崔护最为知名的诗句,莫过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把桃花和美女相互比对。


                     山桃


早先时分,民间认为桃是辟邪之物,桃木制弓,枣木为箭,"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为了祈福祛秽,人们在门上悬挂桃木印,在门口竖立桃木人,到处泼洒桃木煮成的汤,或者干脆用桃木制符,钉在门板上--前面的诸多习俗已然难得一见,倒是钉桃符,最终演化成了贴春联,王安石写新年的景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抵如此。然而曾经可以辟邪的桃花桃木,到了宋朝以后,在人们的眼中却逐渐"堕落"为低贱妖娆之物,曾经道士都喜欢拎把桃木剑到处溜达降妖除魔,后来桃子本身却成了"妖客",在明朝更有"桃价不堪与牡丹作奴"的说法,并以桃比喻娼妓--对于桃的恶评,竟也与古人暗合,《诗经》说"桃之夭夭",到了此处,便成了妖精的"妖",或者妖媚的"妖"。好在这一说辞寓意并未能流传至今,否则水果摊上,桃子价格一定飞涨,总有人会把桃子买回家来,狠狠咬上一口,"小妖精,我啃我啃",心中大悦,此中乐,难与君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