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石印版本

 率我真 2013-05-23

谈谈石印版本

谈谈石印版本
    石印技术自产生到湮没,犹如今日人们乘飞机自天津去北京,风景尚未回味,便已经完成了旅途。

    石印技术自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由在上海的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为一种平版印刷技术,分单色和彩色两种。它用药墨将原稿写在特制的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来印书。由于传统的雕版印刷相对于石版来说费工耗时、成本高、周期长,而且版片易断裂、破损,所以在清末逐渐被石印技术所代替。毕竟石版印刷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因此其传到中国后很快风行于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是石印最辉煌的时期,就连武英殿,也以石印技术印行了一些书籍(如《钦定书经图说》)。那时候,许多以刻版为业的书坊也开始“两条腿走路”,如扫叶山房。又有一些书坊,如同文书局、点石斋,就是靠石印技术发了家。­

    石版印刷最多的是翻印古籍,以供当时的人们学习应考用,而不以其版本价值、经济价值为主。这类书籍常见有四书五经、医学书籍等通行本。然而,一些东西,尤其是版画,像点石斋印行的《点石斋画报》、《神州画报》、《舆论时事报图画》、《申报图画》、《图画时报》、《民呼日报图画》、《天民画报》等, 勾画了清末民初的时代缩影,其历史资料价值和观赏价值非常高,这是石印本收藏和增值的闪光点。

    石印技术特别适合在中纸上印刷,它的版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缩放一些稀见的字画碑帖、名人手迹通过石版影印,得以化身千万,给读书人阅读、鉴赏、收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印刷技术落后的清末民初,石印技术的确是一种先进的印刷技术。因为价廉,当时,一些学者常用石印法印行自己的著作,如学者朱芳圃先生印行的著作《甲骨学商史编》与《甲骨学文字编》。当然,一些讲究而富有实力的学者仍喜欢用木版或铜活字版刷印,再不济以铅活字排版。一些藏书家也收藏具有欣赏性、实用性强的石印本(如画谱,手稿等)。近代著名藏书家赵元方“文革”后要求退还被抄走的物品,曾手书一清单,其中石印本就有28部之多(见陆昕之《闲话藏书》)。由于清末民初石印本的数量巨大,且其艺术价值与木刻本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直到如今,石印本仍不被藏书家看重,不过近两年情况有所好转。

    其实, 石印本,尤其是带版画的本子,绝对是古籍收藏爱好者入门的首选,也是收藏的好时机。试想,小人书中的《三国》、《水浒》等早期版本,拍卖会上都以善价成交,一些印刷、纸质精良的多图石印书籍,为何就不得善价呢?

    因此,要沙里淘金。阿英在《小说三谈》中谈到清末石印精图小说戏曲目中所列的本子,都是可以收藏的“善本”。一些本子用纸考究,如连史纸、宣纸甚至是罗纹纸,绣象又能说的过去,不妨收藏一玩。有时候,不同的两个书局、书坊的同一版本,版画、绣像也不相同,收藏中则要注意去粗取精。另外,解放区时期的石印线装本,要引起重视,多数是难得一见的善本。当然,也不要跟风。《点石斋画报》、《钦定书经图说》这些本子早已经被藏家们关注了,就尽量不必再去争强斗富、势在必得了,选择一些旁人尚未注意,价格不高的本子,将会更有更多收获。  

                                              2008年元月10日初稿于籍金精舍,2011年3月10日修改。

谈谈石印版本
谈谈石印版本
谈谈石印版本
谈谈石印版本
谈谈石印版本
谈谈石印版本 谈谈石印版本

谈谈石印本(二)

(2011-03-25 22:28:09)

谈谈石印本(二)
    有些石印本子所配的图画或者讲述的内容,相当“与时俱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为时人服务。如有本《绣像花月痕全传》,其人物便很符合时人之妆束,引起共鸣。姜德明先生曾经在中国书店挑过解放区的线装石印本,以旧式装帧讲解新民主政策,可谓稀见。

    有些石印本子也很讲究,譬如康南海在宣统三年以石版影印了梁启超手书的《南海先生诗》,开本极大,令人不释手。有些石印本子与铅活字、铜活字、珂罗版混订,亦是不错的组合。如寒舍所藏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27年印行的《东周列国志》,石印图画264幅,又铅铅活字印行全文,内容很充实;筑野书屋铜活字印行的吴友如绘制的《三国志全图演义》,虽然石印图片失真,但亦很难得;民初上海天真美术馆套色石印并混珂罗版装订的《集山周汉鼎铭》,开本极大(长四十余公分,宽近三十公分),实用性强且很美观,均是可圈点的本子。

谈谈石印本(二)
谈谈石印本(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