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决定意识,因料琢玉,而不是因人琢玉”这是中国工美大师张志平的名言,也是张大师从事玉雕事业以来毕生所遵循的。正是这种 “做活”的原则让张大师的作品既体现思想内涵,又不失玉本身的色彩美,质地美,将玉雕作品的端庄、大方、典雅的形象完美体现出来。他说这种创作方法是师傅潘秉衡大师谆谆教导的结果,从开始进门起,潘大师就教导徒弟们,好玉难求,美玉可遇而不可求,料像什么就做什么。正是这种用料理念,给了张大师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相玉,灵活运用因材施艺这一理念并不断创新。
作品《无题》是这种创作方法的集中体现,据大师介绍,《无题》的玉料是一块蚕丝玛瑙,当时拿到这块玉时,就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实在不忍心去改变它原有的神韵,于是按照玉原有的纹理去构思设计,以音乐为主题,将蚕丝的纹理雕琢为音乐的五线谱,赋予其朦胧感,将传统的玉雕与现代的音乐相结合,充满印象的现代派的味道。 张大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传承玉雕的传统技艺,将传统文学形象引入玉雕之中,还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寻找素材。一次,临近年关,要交作品完成任务,但是没有好料,大师就从一堆相对普通的料中挑选了一块玛瑙,上面有黑有白有黄,于是他把格林童话中的题材引入,将上段的黑色之称张嘴唱歌的乌鸦和树木,中间的白色制成将要落入狐狸口中的肥肉,下端的**雕刻成抬头接肉的狐狸,于是一个童话故事诞生了。作品《乌鸦与狐狸的故事》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大师妙手回春,变普通为珍宝。
“玉雕工作表面是磨玉,其实玉也在琢人。磨玉的过程,也是玉琢人的过程。”这是张大师近五十多年的磨玉体会。多年的玉雕生涯,大师一直谨记着潘大师那个比喻“不能要新鞋”,“新鞋”谐音“心斜”,现在,和他同一时期学习并真正坚持从事玉雕事业的人已不多,而大师就是这为数不多的精英之一。张大师也曾有过彷徨,也曾有过动摇,但最终坚持下来了,并且有了自己的真传弟子。如今,大师已退休,但人退艺不退,在花甲之年依然孜孜不倦的雕琢着,玉文化博大精深,张大师要在这条文化的长河中做一个传播者,让中国的传统玉雕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张大师一生琢玉,人磨玉,玉磨人,如今已达到人玉合一的境界,在玉雕行业中,无论是大师的玉品还是人品,都是令人敬仰的,大师以如玉的高贵人品德行传承着玉雕的理论和艺技,创造着玉雕艺术的新高峰。
汗水浇开冠军花
16×16×8cm
蓬莱仙境
观自在童子和谐图
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