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杆和低杆的发力和瞄点,怎样使腕子稳一些? 作为初学者常常总是控制不好高低杆的发力,这里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高杆的发力一定要匀速,不能有顿力的产生,出杆结束后,杆头一定要超过母球的零界面(就是瞄球时离你最近的母球面)低杆的发力一定要有顿力的产生,出杆后杆头一定不要超过母球的零界面,为了做到以上所述,我们在打高杆时,瞄点可以稍微离母球近一点,低杆瞄点时可以离母球稍微偏远一些,大家可以试试! 初学者总是腕子和小臂结合不好,从而造成总是打不准,这里教你们个小窍门,记住千万不要有意识的控制腕子的运动!把杆轻握至虎口处,手指一定要放松,每个手指的中间关节要直冲地面,拉杆的时候自然放松,记住出杆结束时杆一定要紧靠在右手左下方的肉肚上,稍加练习,一切都很自然!:) 加塞详解(连载1) 适宜已经掌握一定台球技巧的球手阅读,不建议初学者阅读。这里把掌握一定技巧的球手定义为能打出缩杆(下塞)和高杆(上塞),头脑里对母球与目标球发生碰撞后的分离角度有一定认识,并且能较为合理的利用这两种杆法走位的人。 (一)众所周知的加塞 台球一般有三种加塞球的叫法,一是左、右塞或称左、右偏塞,二是高、低塞或称上、下塞,三是顺、逆塞或称正、反塞。第一、二种叫法都是根据球手正面面对主球时的击打位置命名,只是一个从上下来划分,一个从左右来划分。左上塞(即左高塞)、左中塞、左下塞(即左低塞)可以统称为左塞,右塞亦然。左高塞(即左上塞)、中高塞、右高塞(即右上塞),统称为高塞,低塞亦然。 第三种叫法则是以正常击打主球中心与目标球碰撞后,主球的分离角度方向来命名,与分离角度方向相同叫顺塞(正塞),反之亦然。这里的“分离角度方向”是区别顺、逆塞的关健。 顺、逆塞的叫法有一个问题,在主球与目标球没有分离角度即180度的水平方向时,或者是在讲解一个球,比如目标球带塞后的运动轨迹时,顺、逆塞无法给予表达。谁知道在这两种情况下,台球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左塞)该叫顺塞还是叫逆塞呢? 加塞详解(连载2) (二)加塞原理 许多人都知道,瞄准主球的非中心点击球,就可以打出塞球。但是,无需击打主球的非中心点也可使球带塞。 摩擦是加塞的基础支撑,正是由于杆头与主球、台呢与球、库边与球或球与球之间的摩擦力,才能够使台球产生旋转和滚动,才能使台球改变符合弹性碰撞原理的常规。可以想像,如果在没有摩擦力的球台上击球,主球就会在台子上一直滚动或滑动下去,永不停止。说到这里,有必要讲一下“旋转”、“滚动”与“滑动”三个词的内涵和区别,这是加塞中最重要的原理。可以说,理解了这三个词也就理解了加塞。而对于台球爱好者来说,这种理解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是正确判断加塞球运行轨迹的理论基础。而掌握了球的运行轨迹,也就掌握了瞄准方法和走位。 ①“旋转” 旋转就是指台球本身的转动。比如有时在大力击球后,会发现某个台球原地不动的急速旋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水平旋转。这时,台呢与台球的底部之间就产生了一个与台球旋转方向相反的摩擦力,这种力不断削弱台球的旋转力,最终使台球停止旋转。水平旋转不会改变台球本身的运动状态,竖直旋转则不然。用一根手指轻轻击打球台上一颗处于静止状态的台球的中心靠上位置(上塞),会发现台球开始向手指击打的方向旋转,由于台呢的摩擦力,球体无法保持静止状态,便向前滚动起来。是的,在这里竖直旋转造成了滚动。 ②“滚动” 滚动无疑是旋转造成的。表面看,滚动着的台球必定也在旋转,两者似乎没有区别。但是,两者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区别。这就是旋转可以原地不动,而滚动一定会使台球移动,即产生距离。如果一个台球的周长是15厘米,则当它在球台上以竖直的方向旋转一周时,它在台呢上滚动的距离就是15厘米。 在台呢上竖直旋转的台球,由于台呢的摩擦力而滚动,滚动一定会产生距离,但产生距离一定要滚动么?答案是否定的。 ③“滑动” 滑动是指台球在台呢上运动时,不是依靠台球本身的旋转和台呢的摩擦力,而是由于它受到的其他力。这种力有可能来自球杆也有可能来自其它球的碰撞。滑动分二种,一种是台球本身不旋转。比如把球杆放平,稍微发力击打主球的正中心,会发现主球在向前运动时并没有旋转,那当然也就没有滚动。或者击打主球的两侧,让主球在水平方向旋转的同时向前运动,这也是滑动。说到这里,似乎可以说,如果台球在台呢上按本身旋转的方向产生距离的话就可以称之为滚动了,但其实不然。 在上文中②中介绍滚动时,举了一个“15厘米”的例子,这才是关健。由于滚动是台呢的摩擦力阻止台球的旋转才迫使台球向前运动,因此,旋转线上某个点经过的距离必然等于台球的滚动距离,不相等,就是滑动。 用一个教学用的地球仪来模拟一颗周长15厘米的台球,北极洲在上,与台呢的接触点是南极洲。让地球仪竖直滚动一周的话,它移动的距离是15厘米。可让它斜向旋转时,比如以欧洲和大洋洲为周长线上两个点的旋转,它移动的距离则是欧洲和大洋洲组成的小圆周长,移动距离小于或大于这个小圆周长则是滑动。 在球台的开球区,用球杆稍微发力击打一颗台球的中心点偏下(下塞),使其向底库运动,仔细观察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现,首先台球在向前运动的同时向后旋转(滑动),然后逐渐停止向后旋转变为静止(滑动),接着开始向前旋转(滚动)。 加塞详解(连载3) (三)加塞的运动轨迹 知道加塞的人很多,但知道加塞后球的运动轨迹的人要少一些,而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轨迹原理的人更少。下面我利用上文中介绍的“加塞的原理”配合实际例子,来对加塞后台球的运动轨迹进行详剖。 上文中说过水平方向的左、右塞,即打击主球中心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并不会使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因为水平旋转时,台呢与球之间的摩擦力除了抵消台球的水平旋转力以外,并不会产生其他方向上的力。原因是台呢与台球的接触点是个圆点,把这个圆点看成由无数个从小到大的圆环组成的圆面。每个圆环上的每一点都有着一个与其方向(沿圆环切线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摩擦力,因此它会一直保持这种圆周的运动状态,而不会产生任何其他方向上的力(注:此点很重要,下文中的“加塞与瞄准”中会用到这个结论)。 但是,我发现许多文章中都把左塞、右塞的运动轨迹简单化了。比如,许多文章都会说加左塞,球走右括号 ) 似的曲线,加右塞时球走左括号 ( 似的曲线。这个说法只能说部份正确,因为水平方向上的左、右塞,在球处于滑动状态中,无论你的塞有多大,或是说旋转的有多急,台球绝对是走直线的。只有当球向前滑动的力量变小,小得不足以克服与台呢之间的摩擦力,而使台球开始向前旋转,即开始滚动时,这时向前旋转与水平方向上的旋转结合而成为斜转时,球才开始走曲线。因此,若想主球在直线运动状态下击中下球点,主球必须在由滑动变为滚动之前击中目标球。 ,台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说一说左、右低塞。加这种塞时,台球首先处于左或左斜向的滑动状态,这时台球受到二个力的作用,一是球杆给它的向前击打力,另一个是其斜向旋转时克服台呢的摩擦力,低塞旋转是向后斜向旋转的,产生的摩擦力与旋转方向相反,使台球直线的运动方向,于是产生曲线。比如左低塞,台球除了向前滑动外,还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因此球会向右偏,反之亦然。经过一段时间后,摩擦力不断减弱球的向后斜向旋转力,最终导致台球由滑动变为瞬间的静止,转为滚动状态时,台球便会到达曲线的顶点,开始向旋转方向滚动了,左低塞(向后斜向旋转)这时实际上已是左高塞(左前斜向旋转)了。因此,左低塞的运动轨迹便为先向右(滑动),然后向左(滚动)的一条曲线。右低塞,正好相反。 图8中还可以观察到,左、右高塞的曲线弧度略微小于左、右低塞。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用同样的力度击打台球时,低塞的滑动距离必然要比高塞的滑动距离长,因此高塞要比低塞较早的进入滚动状态,再加上高塞向前的力比低塞大了许多,自然曲线弧度要小。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注:合乎理论的现象由于条件的多样性不一定实际发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就是打低塞时,由于球库和支架手的自然高度,基本不可能让球杆与台面成水平方向。打高塞时,则很容易接近水平角度。许多人都知道,球杆与台面的倾斜角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塞力。 用上述理论延伸一下,考虑没有滑动现象的高偏塞的运动轨迹,可以轻松的想像出,其左、右弧度的顶点就是出发点。 从理论上简单说就是在同样的击打力度下,给予台球的斜向旋转与向前旋转的力的比值越大,塞力越强。举个例子,用拇指与食指捏住一个乒乓球,用力将其挤出,此时乒乓球获得的旋转力与向前冲的力的比值远比用一根球杆水平击打非中心点而获得的两者之间的比值大的多。想像一下,用球杆挤出(扎杆)一颗台球,和用球杆打出(近似于水平出杆)一颗台球的区别吧。在相同的力度下,无疑前者更能给球带来大的多的塞力,即旋转力。 除了击打角度之外,塞力与击打力(加速度越大,塞力越大)、塞力与杆的弹性(越硬的杆传导力量越直接,软的则会增加缓冲,减轻击打力量的传导)、塞力与杆头(包含杆头的大小、弹性、接触时间)、塞力与台呢(如顺毛与逆毛,即摩擦力的大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球的运动轨迹。这些轨迹都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清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便是发力。我们经常会发现大力击出的球不一定塞力就大,而某些球手毫不费力的便打出令人惊讶的旋转。我认为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大力击球时,由于害怕滑杆而导致击打点过于靠近中心点。另一个原因则是俗称的死力,理论上来说就是球杆的加速度不够,哪怕初始速度再大,但当球杆碰到球时速度并没有提升,甚至还会减少。加大初始速度与球杆碰到球时速度的提升差距(即加速度),是小力能打出较强旋转的关健。当然,如果在大力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这种加速度的提升,一定可以打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强旋转来。 加塞详解(连载4) (四)加塞与瞄准 知道了加塞的原理和运动轨迹之后,再来谈谈瞄准。从个人的经验来说,加塞进球有助于瞄准。这时打球时,不是紧盯下球点(假想球的位置),而是在头脑里勾勒出出一条通道来,即主球前进的路线,一条“圆柱型的轨道”。让这条“圆柱型的轨道”尽头到达下球点(假想球的位置),即可进球。看到过太多的人讨论“让点”了,什么是让点?怎么让?而在这里,这个“圆柱型轨道” 的瞄准方法让所谓的 “让点”几乎失去了意义。 让点,有两种情况。一是加水平方向上的塞,即主球沿直线前进,不走曲线。此时,目标球上的瞄准点应与主球上的击打点让出同样的距离来。 当然,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觉得改变瞄准点的方法比较适合自己,有的人则觉得通道瞄准法比较适合自己,持不同方法的人都能将球打进。本文并不试图做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的评价。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球走曲线时的让点。这种情况十分复杂,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水平方向加塞的让点距离)可遵循。 如果主球与目标球在A点相撞,因为主球实际上往右偏离了,所以目标球的瞄准点应该往左让点。相反,在C点相撞时,则应往右让。而在B点相撞时,则无需让点,因为这时的相撞点相当于主球走直线时的相撞点。理论上主球可以在运动轨迹的每一个点碰上目标球,而主球所走的的曲线弧度大小与许许多多因素有关,因此从不同的撞球点可以看出,那种所谓加左塞往左让点、加右塞往右让点的言论是多么的简陋和不负责任啊! 通道瞄准法不用记忆往哪个方向上让点,只要能对主球的运行轨迹有正确的估计,便可以下球了。诚然,即使是水平方向上的塞,也不是想打就能轻易打出来的。出杆要直、稳,不能产生垂直方向上的力,头脑里的通道概念要清晰,以最大限度的努力来保证主球的直线运动轨迹。以本人实际经验来讲,起初刚加塞打球时,根本就不知道往哪儿打。可一旦通道的感觉有了,便开始不怵这种球了。当然长距离的加塞球,我还是望尘莫及。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加塞的轨迹做个总结。 ①左、右中塞 由于中心偏左或右的水平加塞球其运行轨迹近似一条直线,因此,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水平出杆,中心偏左或右的点击打准确,一句话:打水平加塞球的关健就是,以最大的努力保持球的直线运动轨迹。 ②左、右低塞 上文中已经说到左、右低塞会使主球产生弧线运动轨迹,因此在击打这样的球时,必须改变瞄准点,这就是真正的让点。 ③左、右高塞 前文中已经解释过,相同力度下,左、右高塞的弧线比左、右低塞要小,因此在击打这样的球让点时,要少让些。 根据某台球组织的正式统计,在正规的斯诺克比赛中,加塞球的进球率远小于不加塞。因此,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加塞。必须加塞的情况下,尽量加水平方向的塞,高、低偏塞用在短距离球的处理上。而长距离的塞,基本用于防守。 瞄准主要依靠训练来加强对球的感觉。人有一种估计能力,比如一个好司机不用尺子量,便能精确的估算自已驾驶的车子与其它车子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甚至能精确到几厘米。一个优秀的台球好手也是如此,他能对自己所击打球的运动轨迹做出精准的判断,这种对球的感知和把握能力,用多大的力,加多大的塞,让多少点,只可意会(自我体会)很难言传,语言和文字对于这种能力的描述绝对苍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