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塞的运动轨迹 知道加塞的人很多,但知道加塞后球的运动轨迹的人要少一些,而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轨迹原理的人更少。下面我利用上文中介绍的“加塞的原理”配合实际例子,来对加塞后台球的运动轨迹进行详剖。 上文中说过水平方向的左、右塞,即打击主球中心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并不会使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因为水平旋转时,台呢与球之间的摩擦力除了抵消台球的水平旋转力以外,并不会产生其他方向上的力。原因是台呢与台球的接触点是个圆点,把这个圆点看成由无数个从小到大的圆环组成的圆面。每个圆环上的每一点都有着一个与其方向(沿圆环切线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摩擦力,因此它会一直保持这种圆周的运动状态,而不会产生任何其他方向上的力(注:此点很重要,下文中的“加塞与瞄准”中会用到这个结论)。 但是,我发现许多文章中都把左塞、右塞的运动轨迹简单化了。比如,许多文章都会说加左塞,球走右括号 ) 似的曲线,加右塞时球走左括号 ( 似的曲线。这个说法只能说部份正确,因为水平方向上的左、右塞,在球处于滑动状态中,无论你的塞有多大,或是说旋转的有多急,台球绝对是走直线的。只有当球向前滑动的力量变小,小得不足以克服与台呢之间的摩擦力,而使台球开始向前旋转,即开始滚动时,这时向前旋转与水平方向上的旋转结合而成为斜转(见图5)时,球才开始走曲线。因此,若想主球在直线运动状态下击中下球点,主球必须在由滑动变为滚动之前击中目标球。(图7)
![]() 图片7 再来看一下非水平方向上的加塞,即左高、低塞和右高、低塞的运动轨迹。(图8)
![]() 图片8 (注:本图只是大致说明加不同塞后,主球的运动轨迹。实际上,出杆力度的不同、击打角度的不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主球曲线运动轨迹的弧度大小) 在图8中可以观察到,台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说一说左、右低塞。加这种塞时,台球首先处于左或左斜向的滑动状态,这时台球受到二个力的作用,一是球杆给它的向前击打力,另一个是其斜向旋转时克服台呢的摩擦力,低塞旋转是向后斜向旋转的,产生的摩擦力与旋转方向相反,使台球直线的运动方向,于是产生曲线。比如左低塞,台球除了向前滑动外,还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因此球会向右偏,反之亦然。经过一段时间后,摩擦力不断减弱球的向后斜向旋转力,最终导致台球由滑动变为瞬间的静止,转为滚动状态时,台球便会到达曲线的顶点,开始向旋转方向滚动了,左低塞(向后斜向旋转)这时实际上已是左高塞(左前斜向旋转)了。因此,左低塞的运动轨迹便为先向右(滑动),然后向左(滚动)的一条曲线。右低塞,正好相反。 图8中还可以观察到,左、右高塞的曲线弧度略微小于左、右低塞。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用同样的力度击打台球时,低塞的滑动距离必然要比高塞的滑动距离长,因此高塞要比低塞较早的进入滚动状态,再加上高塞向前的力比低塞大了许多,自然曲线弧度要小。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注:合乎理论的现象由于条件的多样性不一定实际发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就是打低塞时,由于球库和支架手的自然高度,基本不可能让球杆与台面成水平方向。打高塞时,则很容易接近水平角度。许多人都知道,球杆与台面的倾斜角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塞力。 用上述理论延伸一下,考虑没有滑动现象的高偏塞的运动轨迹,可以轻松的想像出,其左、右弧度的顶点就是出发点。(图9)
![]() 图片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