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呼

 灵魂出窍KKK 2013-05-24
   1999年1月14日,天津的《北京市场导报》以醒目的标题刊出一篇文章:
  《男孩女性化倾向严重》,眉题是:“有人惊呼:下个世纪,我们还有多少男子汉!
  ”

      文章说,几位教育工作者聚在一起,议论的竟是同一个话题:时下中小学里,
  男孩女性化倾向严重。并列举了“表现”形式,其中有:衣着花花绿绿,男女不分;,是否怕吃苦,就一定是女孩子的表现吗?那么,依作者的思维,  在男孩子身上是弱点,在女孩子身上便成优点了吗?   最不可思议的是,文章还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说:“据有的学校统计,在全  校297名高年级男生中,已有67名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其实,人类的  所有品性在男女身上都同时存在,所以我不知道这样的“统计”是如何做出的。   退一步讲,那些被主流社会公认为“女性化”的事物,如细腻、温情、易动感  情等等,即使男孩子拥有,不同样很美好吗?为什么男人必须是粗线条的?   社会性别角色对我们的着举、穿着、性情等等做出要求,这种要求简单地以性  别划分,而忽视了对个体自决权的尊重。它以整体的统一抹煞了个体的差别与欲求,  是对个体的伤害。同时,两性径渭分明的差异,使人性失之偏颇而非全面。理想的  社会是:凡是人类美好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具有;凡是影响我们自由、快乐、健  康生存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该警惕。   如果我们不是对男人和女人有某些特殊要求的话,我们便没有理由强调社会性  别角色的差异。而男人和女人真的不应该仅仅因为性别不同便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加给男人的担子更重一些,而女人只被要求关爱男人与家庭,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不同要求。但是,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破除这
  举止斯斯文文,俨然一个女孩子;做事腼腆好羞,没有男孩子应有的冲动;好哭,
  被批评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便哭鼻子;遇坏人坏事缺乏仗义挺身、勇于助人的精神
  ;喜欢听柔美的流行歌曲;怕吃苦,不愿爬山涉水,等等。文章呼吁:“凡此种种,,是否怕吃苦,就一定是女孩子的表现吗?那么,依作者的思维,  在男孩子身上是弱点,在女孩子身上便成优点了吗?   最不可思议的是,文章还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说:“据有的学校统计,在全  校297名高年级男生中,已有67名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其实,人类的  所有品性在男女身上都同时存在,所以我不知道这样的“统计”是如何做出的。   退一步讲,那些被主流社会公认为“女性化”的事物,如细腻、温情、易动感  情等等,即使男孩子拥有,不同样很美好吗?为什么男人必须是粗线条的?   社会性别角色对我们的着举、穿着、性情等等做出要求,这种要求简单地以性  别划分,而忽视了对个体自决权的尊重。它以整体的统一抹煞了个体的差别与欲求,  是对个体的伤害。同时,两性径渭分明的差异,使人性失之偏颇而非全面。理想的  社会是:凡是人类美好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具有;凡是影响我们自由、快乐、健  康生存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该警惕。   如果我们不是对男人和女人有某些特殊要求的话,我们便没有理由强调社会性  别角色的差异。而男人和女人真的不应该仅仅因为性别不同便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加给男人的担子更重一些,而女人只被要求关爱男人与家庭,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不同要求。但是,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破除这
  都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我以一种哭笑不得的心情看完了这篇文章,感慨着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对我们的
  毒害是何等深刻。社会为男女两性准备了不同的要求与规范,像一个套子让我们钻
  进去,对于不守这规范的人,便要先“惊呼”而后“调治”了。很少有人想一想,
  如果我们不遵守这规范,甚至逆规范而行,是否真有什么“恶果”。

      男孩子穿花衣服伤害了谁?斯斯文文不是很可爱吗?为什么这就意味着“俨然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男孩子便一定要“冲动”?“冲动”就是好的吗?哭鼻子说
  明我们自尊心强,我们的生理反应机制正常,难道压抑感情才对吗?至于是否勇于
  助人,听哪些音乐,是否怕吃苦,就一定是女孩子的表现吗?那么,依作者的思维,
  在男孩子身上是弱点,在女孩子身上便成优点了吗?

      最不可思议的是,文章还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说:“据有的学校统计,在全
  校297名高年级男生中,已有67名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其实,人类的
  所有品性在男女身上都同时存在,所以我不知道这样的“统计”是如何做出的。
      退一步讲,那些被主流社会公认为“女性化”的事物,如细腻、温情、易动感
  情等等,即使男孩子拥有,不同样很美好吗?为什么男人必须是粗线条的?

      社会性别角色对我们的着举、穿着、性情等等做出要求,这种要求简单地以性
  别划分,而忽视了对个体自决权的尊重。它以整体的统一抹煞了个体的差别与欲求,
  是对个体的伤害。同时,两性径渭分明的差异,使人性失之偏颇而非全面。理想的
  社会是:凡是人类美好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具有;凡是影响我们自由、快乐、健
  康生存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该警惕。

      如果我们不是对男人和女人有某些特殊要求的话,我们便没有理由强调社会性
  别角色的差异。而男人和女人真的不应该仅仅因为性别不同便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加给男人的担子更重一些,而女人只被要求关爱男人与家庭,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不同要求。但是,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破除这些差异。只有当
  我们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完全等同时,两性平等才可能真正实现。

      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是文化强行灌输的,而非自然差异。与这一规范相左的孩
  子们的出现,正说明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个体自由得到较多尊重的时代--无论这种,是否怕吃苦,就一定是女孩子的表现吗?那么,依作者的思维,  在男孩子身上是弱点,在女孩子身上便成优点了吗?   最不可思议的是,文章还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说:“据有的学校统计,在全  校297名高年级男生中,已有67名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其实,人类的  所有品性在男女身上都同时存在,所以我不知道这样的“统计”是如何做出的。   退一步讲,那些被主流社会公认为“女性化”的事物,如细腻、温情、易动感  情等等,即使男孩子拥有,不同样很美好吗?为什么男人必须是粗线条的?   社会性别角色对我们的着举、穿着、性情等等做出要求,这种要求简单地以性  别划分,而忽视了对个体自决权的尊重。它以整体的统一抹煞了个体的差别与欲求,  是对个体的伤害。同时,两性径渭分明的差异,使人性失之偏颇而非全面。理想的  社会是:凡是人类美好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具有;凡是影响我们自由、快乐、健  康生存的品性,无论男女都应该警惕。   如果我们不是对男人和女人有某些特殊要求的话,我们便没有理由强调社会性  别角色的差异。而男人和女人真的不应该仅仅因为性别不同便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加给男人的担子更重一些,而女人只被要求关爱男人与家庭,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不同要求。但是,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破除这
  自由的获得途径如何。同样是前述文章的作者,提供了一些“矫治”建议,其中最
  重要的便是要“以男子汉的标准要求他,让孩子以是个男子汉为荣。”但是,“男
  子汉”同样是文化产物,其标准也因民族、文化、历史的不同而变迁,我们该选取些差异。只有当  我们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完全等同时,两性平等才可能真正实现。   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是文化强行灌输的,而非自然差异。与这一规范相左的孩  子们的出现,正说明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个体自由得到较多尊重的时代--无论这种  自由的获得途径如何。同样是前述文章的作者,提供了一些“矫治”建议,其中最  重要的便是要“以男子汉的标准要求他,让孩子以是个男子汉为荣。”但是,“男  子汉”同样是文化产物,其标准也因民族、文化、历史的不同而变迁,我们该选取  哪个标准呢?而那种“为荣”的心态,是否同样隐含着对女性的轻视呢?   对男孩儿“女性化”的担心,归根到底是一种性别偏见。
  哪个标准呢?而那种“为荣”的心态,是否同样隐含着对女性的轻视呢?

      对男孩儿“女性化”的担心,归根到底是一种性别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