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抑郁?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家庭亲子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的第29篇文章

如何加入心理英语小组,请拉到文末看介绍


女性相较男性更容易抑郁,据我所知,在美国这个比例大约是2:1。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解释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同时也解释了很多事情发展的趋势)。我们不只是想知道女人比男人更加抑郁这个现象,我们也想知道为什么女人会更抑郁。那么,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Mayo实验室给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他们发现这一性别差异最早出现于青春期前后。

他们围绕这一差异现象提出的解释是,较之于男性,女性在其生命的过渡阶段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的升学压力、与父母的冲突、性别混乱、经前综合征和妊娠相关的状况。陈旧的观点,诸如社会偏见也会对女性造成伤害。如果你问大街上的男女关于女性比男性更抑郁的原因,大概你将会得到上面这些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抑郁会出现在消极的生活事件和压力之后,因此他们寻求与此相近的状况,他们认为这些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合理的策略,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首先,女性比男性面对更多的压力和消极的生活事件,这点似乎是不可能的(尤其不会是男人的两倍)。其次,这一解释也没有考虑到人们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很多人都会遇到消极的生活事件,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抑郁。

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实的理解与抑郁存在着一定关系,这可能才是问题的真正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将焦点关注在更根本的原因上,而不是更表面的事实上。具体地说,我们要去探究为什么人们在第一时间就会用抑郁的态度来面对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抑郁的适应性功能是什么?抑郁的反应是正常的,因为它经常出现,但我们需要换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去看待它。

举例来说,你想象一只刚做妈妈的母老鼠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照顾着她的幼鼠,产后抑郁看来开会给她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面对生存和照顾幼崽的挑战,抑郁症状此时又有什么适应价值呢?精力下降,对重要的日常活动缺乏兴趣,甚至可能还会有自杀念头,这些症状能带给她什么好处呢?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其他老鼠们会认为她的抑郁使她不能再承担这些重要的任务,如果勉强承担,也只会让她和她的后代的情况变得更糟。这听起来有些出人意料,但这样的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老鼠的世界里,它也同样存在于人类的世界中。


我读到这样一种对抑郁症的解释,即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适应性反应,Hangen(2003)认为抑郁症的最根本原因与社会谈判相关。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要点如下:如果我面对逆境,我又不能够独自解决,克服这个困难的一个办法是找其他人来帮助我。然而,其他的人并不是总是情愿给我提供帮助的满足我的利益。如果别人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自然会想要尝试改变他们的行为,想办法想让他们来帮我实现我的利益。从这种角度来看,抑郁,是具有适应性的。

抑郁的产生受心理学机制的调节,从本质上讲,抑郁把个体放在了社会罢工的情形下。当工人们不能有效地鼓励他们的雇主增加投资(以工资或福利的形式),他们有时候就会罢工,直到他们的待遇有所改善。虽然罢工对于工人而言确实要付出一定代价,当然对于雇主而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小,让步于工人的需求要可能要比没人给其工作要好。抑郁带来了许多类似的行为——人们从社交界撤出——带走将要提供给他人的好处——直到对方增加了投入给这些抑郁的个体,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罢工(或者更普遍的说法是退出合作关系)只是让他人在你身上增加投资的方法之一,另外一种可能的战略是使用暴力。如果有人通过行为证明他们不够重视我,我可能会以攻击性的方式让他们改变对我的看法。两个典型的例子是,以枪击他人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或打断借高利贷不还的顾客的腿。事实上,这正是Sell et al(2009)指出的愤怒的功能类型:如果别人没有还给我我应得之物,愤怒促使我去采取行动,这一行动会调整他们对我福利的关心程度。

综上,这两种策略——抑郁和愤怒——都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那么问题出现了,哪种策略对于既定的个体和特定的环境更有效呢?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趣的可能性:抑郁症中的性别差异的存在可能是因为愤怒策略对男人更加有效,而对女人则更能从抑郁策略获益(而不是因为女性比男性面临更多的逆境)。这也同样能说明为什么抑郁的这一差异在青春期前后显现,因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力量的性别差异也开始出现了。换而言之,男性和女性都必须解决类似的社会问题,他们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方式。


图注:“答案与广泛传播的性别歧视无关?好无聊……

至关重要的是,这种解释也应该能够解释单一性别内的群体差异:男人比女人更能成功的实施身体上的攻击,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可以,因为有些男人并不足以令人生畏。一位浑身湿透的5英寸5尺,130磅的男性似乎并不会在打斗中打败比他更高、更重、更强壮的对手。所以,相对弱小的男人更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抑郁策略,因为他们赢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寻衅打架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而那些更加强壮的男性可能更偏爱使用愤怒的策略。值得庆幸的是,Hagen & Rosenstrom (2016)新近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阐明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试图证明上身的力量与抑郁的程度呈负相关,并对其他一些相关变量进行了控制。


为此,他们从“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机构收集了数据,涵盖了年龄范围在18-60岁的4000多个的被试。作者对被试的握力进行测量,作为上身力量的指标。被试也填写了关于抑郁的相关问题、身高、体重社会经济状况、白血球细胞数据(作为健康状态的指标)和身体残疾方面的问题。

研究人员提出假设:

1. 在对年龄、性别进行控制后,抑郁与握力呈负相关的关系;

2.较之女性,这种相关关系在男性身上更为明显; 

3.在排除了生理健康因素情况下,这种相关仍将存在。

约有9%的样本符合抑郁的范围,正如预期的那样,报告抑郁情绪的女性数量是男性的1.7倍。性本身也是一种可以预测抑郁的指标(回归分析, ß = 0.74然而当把握力加入到数据模型中,性别的影响就下降到不显著的范围内了 (ß = 0.03),而力量显示出良好的预测价值(ß = -1.04)第一个假设得到了证实,在控制了性别的影响后,增加上身力量确实与抑郁得分呈负相关。事实上,一旦控制了掌力,男人比女人报告他们抑郁情绪的情况反而更多一点(尽管两者的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假设2并没有得到验证在预测抑郁方面,性别和握力并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控制了社会经济状况、年龄、拟人化思维和荷尔蒙的变量,这种差异仍然不显著。然而,身体残疾确实削弱了力量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残障人士更可能形体欠缺,即使他们拥有强壮的上半身(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有很好的掌力,但是在战斗中并不占上风)。值得一提的是力量和抑郁之间的这种相关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强,作者建议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机会,测试他们与人打斗的力量,这听起来足够合理。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当以自杀观点替代抑郁得分时,性与力量在预测抑郁方面的交互作用就出现了,拥有更大力量的男人更少有自杀的想法,而相反,拥有更强大力量的女人更容易有自杀的想法(后者是新奇的,也是在我们的假设之外的)。鉴于男性比女性更能成功地将自杀行为付诸实践,这种关系可能值得进一步检验。


图注:“今天不行。我已经受够了。

来源: Flickr/Daniel Sallai

综合Sell et al(2009)的发现——较之女人,拥有更大的力量的男人报告他们更容易变得愤怒,且在生理打斗中更容易成功——呈现出的画面就是女性更会(不自觉的)“利用”抑郁作为一种社交上讨价还价的工具,因为这比愤怒更适合她们,男人则正相反需要澄清的是,愤怒和抑郁都是由逆境所引发的,但是个体的特定条件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共同决定了他们面对挫折时的特定反应。作者指出,这种情境更可能是动态的,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力量更多=抑郁越少”。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它们与生理力量和健康相互作用——譬如魅力——也与抑郁存在一定关系,但由于这些因素并不能直接由数据反映出来,对它们的研究更多只能通过推测进行。

我认为还有其他对抑郁的适应性假设非常有利的支持观点——在数据之外——一些现有关于抑郁的理论提出了与HagenRosenstom(2016)不同的假设。例如,有些人认为“抑郁的人对世界的感知更为精确”,这一看法可能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些预测世界更准确的人会有更弱的上半身力量(他们可能想要解释为什么抑郁的人不能更准确的感知世界)。另外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可信的适应性假说可以指导我们将来研究的方向,让我们更接近产生抑郁的真正原因。     

欲加入一杯咖啡翻译|影视|读书组

请点击下图

翻译| 杯咖啡英语心理小组 老周

校对|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小组 赵妮妮

编辑| 一杯咖啡编辑部助理  朱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