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说疯子、傻子

 寻根思源 2013-05-24
 

    在我们这文明的社会里,没有人喜欢疯子,那大概是一定的了。我想更没有甘心做傻子,虽然不少人都喜欢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过的两个横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但人们似乎更愿意拿这两句话去劝勉别人。

    人的头脑、精神能分辨、能分析、能计算、能计划,条分缕析、斤斤计较都是头脑冷静、理智发达的结果,往往也被看作不疯不傻的标志。可是一旦等到头脑发热、混沌一团,不能分辨、不能分析,不能计算、不能计划的时候,我们就说他糊涂了、傻冒了。因此不知好歹、不识抬举、不分香臭、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往往就被人们视为非疯即傻了。袁阔成讲《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这不仅是天下兴亡的规律,也是很多事物的发展之道。人的头脑精神大约也是这样的,它不可能总是冷静理智,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全然混混沌沌。同一个人有时候可能聪明得无懈可击,有时候也难免糊涂得不可开交。有时候可能会安闲得如松如菊,有时候也可能疯狂得如痴如醉。

    从为人处事上讲,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很精明的、也有很迷糊的,精明的不用说了,迷糊的自然可以归入疯子或者傻子一类了。当然有貌似迷糊实则精明的,也有貌似精明实则迷糊的。中国人爱讲中庸之道,所以若是教导别人人生观时,则往往会说,一个人不要太精明,因为太精明了,往往“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那意思自然是为人处事还是傻一些好,傻人有傻福嘛,所以中国历来不缺把一切得失都看得开的圆通大师。道家的开山祖师老子就崇拜婴儿那种没有开化、没有分别的赤子之心,他说:“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似乎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修为,不是我们这一般俗人能达到的。现实生活中要找这方面的例子似乎难一些,但要在文学艺术作品里找一个典型却是可以的。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个风流倜傥的段玉,他对那王姑娘的痴情真可以说够傻、够没头脑的吧,似乎还不是,此傻非彼傻。如果说那位法号虚竹子的小和尚吧,嗯,差不多,这位真可以说是闷闷、昏昏而又沌沌了。民间故事《济公传》里的那位济公,说是和尚吧,除了不近女色之外,有时候会“偷鸡摸狗”地弄点儿肉吃,有时候还会找点儿烧酒喝喝,疯疯癫癫、冥顽不灵。你说他傻吧,有时候却很清楚,你说他疯吧,有些事儿却很正经。真有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

     若论起疯子来,我们历来似乎是把他们归于狂人之列。《论语》里记载的那个在孔子车旁疯疯癫癫唱歌的接舆不就被人们称为楚狂吗?孔子听了他的歌曲大概是有动于衷,很想和他交流一下思想、碰撞一下感情,可以这疯子一眨眼却跑得无影无踪了。要说孔子留给子孙的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得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了。比较起孔子这大傻子样的救世主,那个疯子的境界似乎更高一些了,所以往往又被中国人列为高人之列啦。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中的叔父国王有句话,大约是说大人物发疯是深可注意的。确实不错,许多大人物在现实中遇到困厄后,就选择装疯卖傻。这的确可以迷惑视线、暂避一时,保全自己待机而动取得斗争的最后胜利。哈姆雷特不用说了,他自己假疯而误杀奥菲莉亚的父亲,结果导致情人真疯坠河而死,这大概就是代价吧。国王对他的疯狂大概也信以为真、掉以轻心了,这才能使王子最终复仇成功。中国历史里要说装疯的行家,有记载的祖师爷得说是箕子了。面对商纣王淫乱朝政,三位重臣微子、箕子和比干都是数次进谏不果。微子选择了去国隐遁,比干选择了直言死谏,而箕子则认为二位那样做乃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于是就披头散发佯狂装疯,混迹于奴隶之中。这样他既保全君王的名声,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性命和时间,创立了洪范九畴的伟大治国方略,助武王、化朝鲜,最终成为一位文化巨子。这不是大人物发疯,而是发疯而成就了大人物了。《水浒传》里的宋江可算得上是大人物了,他在浔阳楼上大醉之后,大概很有些傻了,就即兴在粉墙上题了反诗。结果给人告发,所以只好由傻而疯,那目的当然也是为了避祸。文学作品中的疯子、傻子就像现实生活中的疯子和傻子一样多的不可胜数,但有的是真疯、有的是假疯,有的是真傻、有的是装傻。你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傻不傻,的确有时候让人觉得傻得有些痴呆。可同样叫呆,你再看那名唤呆霸王的薛蟠,那叫一个傻啊。《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心肠不坏、傻得可爱,但那齐天大圣同样叫人觉得精明得可爱。鲁迅笔下的狂人真疯还是假疯?可是你再看张爱玲塑造的曹七巧,那是不是才叫一个疯子呢?自诩为太阳的尼采疯了,可人们愿意承认他是个哲学天才。一个睾丸的希特勒疯了,可他只能永远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我们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傻子或疯子。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戏。既然这样那我们或者是演戏的、或者就是看戏的。是不是写戏的作者或者是拍戏的导演那就不好说了,按正说这两个角色应该归属于苍天或者上帝。可是也有人偏偏以为自己就是作者或者导演,别人就应该是他剧中的角色或者听凭安排的演员。其实呢,自以为是在创作戏剧的人,却不知道自己也是别人戏剧中的一个角色。

     俗语说:“演戏的人是疯子,看戏的人是傻子。”显然,演戏的人如果不疯,那戏就很难说能演好,戏如果演不好,那也就很难奢望看戏的人成为傻子了。看戏的人不犯傻,那也就别奢望他们给你掌声、笑泪还有金钱了。不过话又说回了,即使演戏的人发疯演得再好,也有哪看戏不投入成不了傻子的,面对不能欣赏音乐的耳朵、不能感应色彩的眼睛和不能领会戏剧的心灵,我们也只有呜呼哀哉的感叹了。梁漱溟先生在《谈戏剧》一文中说:“戏剧最大的特征,即在能使人情绪发扬鼓舞,忘怀一切。别人的讪笑他全不管,有意的忘还不成,连忘得意思都没有。那才真的可即于化境了。能入化境,这是人的生命顶活泼的时候。”有谁不愿意要一个能入化境的活泼自然的生命呢,但这却是需要发疯和发傻才能得到。即说人生是戏,那就应该好好演戏或者好好看戏。或者也可以偶尔来一次戏中戏,看看优秀的戏剧、电影,听听优美或亢烈的音乐。不要一天到晚的理智啊、计较啊、算计啊。我们也该常常疯一回、傻一次,找一找孩童般混沌天真的感觉。我相信这不但是生活快乐之方,同样也是养生长寿之道。走在人生道路上,如果看到哪里有戏,我觉得最好不要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渡到对岸疯子样的演一回我想是不错的。实在不行,也要傻傻地饱看一次、陶冶一回。还有什么比心如槁木、呆若木鸡的不疯不傻更可悲的呢?站在一边冷眼观瞧、无动于衷,我以为那就是真的傻了,或者竟然说三道四、冷嘲热讽,那就算是真的疯了。所以,我们说不疯不傻才是真疯真傻,当疯疯、当傻傻才是不疯不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