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赝品的幸福 (原创)

 卓颖集品馆 2013-05-24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广为流传,当今的崇拜不亚于古代。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幸福感:人上人的悲哀”。阅后颇有同感。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很好的例子。在他到处游说没被“聘用”后,回到家里,既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又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势利眼的嫂子极为轻视苏秦。于是他发奋读书,苦心研究。终于获得了成功,“同时被五个国家授予相当于总理级别的身份”。一下子财富多多。苏秦衣锦还乡,受到了家人热情欢迎,他也很得意,他问嫂子为什么?他嫂子直言:因苏秦“贵而多金“,有钱有权。苏秦以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肯吃苦中苦,终成人上人的范例。

   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无可厚非。问题是:“人上人”这三个字。什么叫人上人?最简单的普通解释:就是做的比别人更有金钱、更有权势。人上人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真的幸福吗?引用文章中的文字做一分析: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它并非和客观的因素完全对应。心理学家发现,贫穷肯定不利于产生幸福感,但是也并非越有钱就越幸福;当金钱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增加金钱对幸福的增加作用不大。那么,做‘人上人’或者说有地位权势,对幸福感有什么影响呢?当然,我们会发现较高的地位和权势,对幸福感还是有用的,但是也并非越有权势,幸福感一定就高。我们也知道有一些人获得了极为巨大的权势,而他的生活却并不幸福。”

   再回到苏秦上来,在贵而金多归来后,他的确是比以前幸福了,同时他也清楚,有一点没有改变,就是他的嫂子甚至他的父母,看重的依然是他的地位和金钱,而不是他本身的这个人。如果他又一次变成穷光蛋,他的嫂子乃至他的父母可能还会“前恭后倨”。现实生活中,很多官员当退位或失势后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情形,不正是一种势力的写照。因此,苏秦,以及类似追逐名利的人们,即使在富贵时,内心深处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关爱和关怀,而是因为得到了势力和金钱后,引来了一帮趋炎附势的假情假意。如果一个人知道对自己好的人都是假情假意,他(她)会感到最大幸福吗?换言之,他的幸福能和某个身无分文、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但他清楚地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亲人对自己的爱,相比吗?像苏秦得到的“人上人”不过是赝品的幸福,数量再多,也不能和真品的幸福相提并论!

幸福与否,是一种心理感受,而非客观事物。内心感到幸福才是幸福,而感觉不到幸福,再多的客观好条件也是枉然!换个角度说,得到极大物质利益好处的“人上人”一旦感觉不到真幸福时,有苦难言。原因是,大家会说:“你已经什么都拥有了,你还有什么烦恼?”恰恰是,他们就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幸福感”!

由于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在社会中,“人上人”们,容易产生在权利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面前为所欲为,所受的限制很少。而对自己好的人,又往往图的是你的金钱和地位,不图这些的人会不喜欢你,这样的局面必定会使得利者感到并不幸福,而又说不清楚。因此,这些人会产生一种倾向,去“欺凌弱小”。如文中所析“如果我们心理分析深入骨髓地看,就知道古代专制社会中受苦的人,不仅仅是被压迫者。拴住奴隶的锁链的另一端,实际上拴住的就是奴隶主。”

人们往往误以为做“人上人”是值得的,甚至为之吃苦中苦也是值得的,正如我们当今教育中的一些人就是这样的想法,实际这是一种错误。真正的幸福,是为自己以及自己所爱的人去做事,即使吃苦,苦中也有乐,而且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人真正的幸福是:确信有人爱自己并且自己也懂得去爱别人。

文章结尾分析到:“为什么有些人竭力想做‘人上人’,从心理分析来看,这都是因为他们内心中觉得自己现在是‘人下人’,‘人上人’的梦是一种自卑感的补偿。”

人的一生应该上进,吃苦,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或成功,都是正常的,内心深处且不要有“人上人”的念头,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也就说明了你的自卑和势力之心,真幸福也将离你渐远,为了得到真幸福而不是赝品的“幸福”,做人从“心”做起。

 

                                     写于:2012.12.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